❶ 哪位了解北宋时代有什么小吃,那个年代的酒文化和茶文化
宋代酒业在中国酿酒史上处于提高期和成熟期,大量酿酒理论着作问世、蒸馏白酒的出现,酤酒业继承和发展唐代经营思路,标志着酒文化的成熟和大发展。
施耐庵先生通过《水浒传》全书六百多场(次)饮酒,描写相关的酒业状况、岁时饮酒习俗、饮酒礼仪、宴饮时尚、饮酒器具、酒令、酒的种类品牌等等,通过这些环境、背景描写,显示了那个时代酒文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的宋代酒文化全卷。
一、展现了繁荣昌盛的宋代酤酒业景象
1、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唐宋时期,从京城闹市到山村僻壤,到处有酒店,人烟罕至之处,也不例外。
⑴、州府所在地大型酒店林立:大名府的“翠云楼,楼上楼下,大小有百十个阁子。”阁子:即雅间。有上百个雅间的酒楼,放到现在,也是超大规模饭店了。
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写道“这快活林离东门,去有十四五里田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出城到“市井”快活林,沿途尚且有这许多酒店,城里可想而知。
⑵、县城里有规模不等的酒店酒楼:如写阳谷县,有武大郎叫郓哥随去的小酒店、紫石街转角头的酒店,何九叔家出门巷口酒店,狮子桥下的狮子楼酒店等,随处可见。
⑶、村镇酒店相当多:如鲁智深到五台山下一个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酒店稠密,离铁匠人家“行不到三二十步”,有一家酒店;“行了几步”,就又是一家酒店;起身从这里出来,连走了三五家酒店,都不肯卖给鲁智深酒,“远远地杏花深处,市稍尽头,一家挑出了草帚儿来”,走到那里看时,却是个傍村小酒店。
⑷、极小的居民聚居地有酒店:“(林冲)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
⑸、山野之中有酒店:武松“又行不得一里多路,来到一处,不村不郭,却早又望见一个酒旗儿,高挑出在树林里。来到树木丛中看时,却是一座卖村醪小酒店。”
“林冲踏着雪只顾走,看看天色冷得紧切,渐渐晚了,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着。”
武松“上的一条土冈,早望见前面有一座高山,生的十分险峻。武行者下土冈子来,走得三五里路,早见一个酒店,门前一道清溪,屋后都是颠石乱山。”
⑹、虎狼出没的山野也有酒店:如景阳冈下不远“有一个酒店,挑着一个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⑺、官道边隔不远就有酒店:书中多处提及。“出的孟州东门外来,行过得三五百步,只见官道旁边,早望见一座酒肆。”“又行不到一二里,路上又见个酒店。”
2、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
给酒店酒楼冠以名号始盛自宋代。《水浒传》中有名号的酒楼:狮子楼、鸳鸯楼、浔阳江楼、快活林酒店、琵琶亭、樊楼、翠云楼等等。浔阳江酒楼“旁边竖着一根望杆,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
3、酒店注意宣传广告策划:
大小酒店,以不同形式宣传昭示,招徕顾客。
浔阳楼“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此酒楼请当时的文化大名人苏东坡题写牌匾,提高酒店的文化品位。
快活林酒店:“檐前立着望杆,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干坤大,壶中日月长’。”
二、描写了服务完善的宋代酤酒业状况
1、提供舒适宜人的饮酒场所及设施
⑴、为适应顾客需要,有档次不同的酒楼酒店,各设有不同的饮酒场所,如“阁儿”(单间雅座),隐秘性饮宴有保证。
⑵、为顾客提供抒发感情的条件
酒店四壁白墙,酒店备有笔墨,食客可以自由题诗题字。在浔阳江楼,宋江“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便写……”。
⑶、有不同档次的各种酒类
书中写到的一般酒有:酒浆、素酒、荤酒、色酒,社酒、社酝、村酒、村醪、茅柴白酒、村醪水白酒、浑白酒、荤清白酒、白酒;高档酒有:“蓝桥风月”、“玉壶春”、“透瓶香(出门倒)”、老酒、青花瓷酒、琼浆玉液、黄封御酒、官酒、葡萄酒等。
⑷、饮酒设施齐备,酒具豪华
宋代豪门贵族和大型酒店的酒具讲究奢华,金银酒器较前代多,多用金银制酒具,常以“两”计算。
皇宫筵宴酒具豪奢:“筵开玳瑁,七宝器黄金嵌就;炉列麒麟,百和香龙脑修成。玻璃盏间琥珀钟,玛瑙杯腾珊瑚。赤瑛盘内,高堆麟脯鸾肝,紫玉碟中,……”
东京名妓李师师招待宋江等,“希奇按酒,甘美肴馔,尽用锭器,摆一春台。劝罢酒,叫奶子将小小金杯巡筛。”
书中提到的盛酒具有:酒海,银酒海、酒缸、银壶、酒葫芦等。
饮酒器有:嵌宝金花钟、玻璃盏、琥珀钟、玛瑙杯、珊瑚,黄金盏、台盏、盏子、紫霞杯、金杯、酒杯、劝杯、赏钟、椰瓢等。“劝杯”,敬酒用的杯子,较一般饮酒杯大些;“劝盘”,敬酒、劝酒用的盘子;“赏钟”,“知府看了大喜,叫取酒来,一连赏了十大赏钟。”
温酒具有:“旋杓”,“镟子”,“注子”等。
2、为顾客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⑴、服务人员态度热情、服务周到。“酒保应了,下去取只碗来放在李逵面前,一面筛酒,一面铺下肴馔……酒保斟酒,连筛了五七遍。”
⑵、顾客可以自带食品,只买酒吃。李逵在市镇上买了一包枣糕。汤隆“跟了李逵,直到酒店里来见公孙胜。……李逵取出枣糕,叫过卖将去整理。三个一同饮了几杯酒,吃了枣糕,算还了酒钱。”
⑶、顾客可以自带原料,酒店代做;或客店兼卖酒肉粮米,客人可以自己动手。如杨雄、石秀、时迁投奔梁山路上,天晚时宿一客店。店小二问是否吃饭,时迁道:“我们自理会。”然后自己做菜。
店主人道:“青花瓷酒和鸡肉,都是那二郎家里自将来的,只借我店里坐地吃酒。”
宋江、张顺等在琵琶亭酒馆。张顺拿的鲜活鱼,“吩咐酒保,把一尾鱼做辣汤,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鲙。”
⑷、顾客喝剩下的酒,酒店代保管。如坐地吃酒,即把自己的酒食寄放在酒店里,随去随取随吃。武松在孟州杀了张都监等,奔青州去,路上一座高山下,逢“门前一道清溪,屋后都是颠石乱山”的酒店,孔明、孔亮便寄放了“青花瓷酒”和鸡肉,请店家做好,然后来吃。
3、完善酒店功能和服务内容
⑴、歌舞助兴
宋江、柴进等“正打从樊楼前过,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宋江、柴进也上樊楼,寻个阁子坐下,取些酒食肴馔,也在楼上赏灯饮酒。”
有“绰酒座儿”、“赶座”的,串酒楼卖唱,以求得顾客赏赐。
⑵、歌妓陪饮
宋江、柴进和李师师对坐饮酒:“但是李师师说些街市俊俏的话,皆是柴进回答,燕青立在边头和哄取笑。……李师师低唱苏东坡大江东去词。……”
“李师师叫燕青吹箫,伏侍圣上饮酒,少刻又拨一回阮,然后叫燕青唱曲。”
“叙礼已毕,请入后殿,大设华筵,水陆具备。番官进酒,戎将传杯,歌舞满筵,胡笳聒耳,燕姬美女,各奏戎乐,羯鼓埙篪,胡旋曼舞。”
三、描写了酒在节庆民俗中的地位
中华民族到秦汉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逢年节人们团圆宴饮,尤其是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饮酒的礼节、酒的品种、饮宴的地点及内容、形式等各不相同,已成定式。
1、注重形式和礼仪的元旦公筵。如宣和五年宋江军营中的元旦和宋江领军剿灭了王庆,班师回京的元旦筵宴等。
2、注重于游乐的元宵节,一般为家宴。如宋江在花荣寨里度民间元宵节和描写京师元宵节,刻画的令人如临其境。
3、欢聚庆贺的端阳节。分别写了梁中书那样豪门贵族的端阳节家宴和宋江军营中的端阳节。
4、赏月宴饮的中秋节。如史进庄园的民间中秋节和官宦张都监府中的中秋节。
5、传统岁时特色的重阳节。详细的描写了梁山寨中的重阳节。
四、细致描述了传统饮酒礼仪习俗
1、以礼排定宴席座位,座次分明。对上下级之间、宾主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以及君臣之间的筵宴座次排位描写准确周详。
2、记叙中国习俗礼节十分详细。如结盟、祭奠、接风、送行、甚至犯人临刑前,与一碗长休饭、永别酒的习俗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的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这些研究以着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在宋代茶叶着作中,比较着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在宋代茶学作者中,有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有着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更有乡儒、进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从这些作者的身份来看,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
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
二、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无论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色彩。于此同时,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封建礼制对贡茶的精益求精,进而引发出各种饮茶用茶方式。宋代贡茶自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通过精工改制后,在形式和品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号称"小龙团饼茶"。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珍惜备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而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这种茶在赐赠大臣前,先由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上面,称为"绣茶"。
三、各种茶饮方式活动的兴盛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在以贡茶一路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作为文人自娱自乐的有"分茶";作为民间的茶楼、饭馆中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代民间饮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建都临安之时,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为中心的茶馆文化崭露头角。现在的茶馆在南宋时被称为茶肆。据吴自牧《梦粱录》卷16中记载,临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调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布置,茶肆张挂名人书画、陈列花架、插上四季鲜花。一年四季"卖奇茶异汤,冬月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到晚上,还推出流动的车铺,作应游客的点茶之需。当时的临安城,茶饮买卖昼夜不绝,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后也还有人来提瓶卖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一般作为饮茶之所的茶楼茶店,顾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当时称此为"挂牌儿"。有的茶肆,"本非以茶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时称"人情茶肆",有的"专是五好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会人会聚行老",时称"市买"。再有一些茶肆,专门是士大夫期朋会友的约会场所,着名的如"蹴球茶坊"、"蒋检阅茶肆"等。还有一种称为"花茶坊"的茶楼,楼上专门安置妓女诱客,这些茶肆名为茶坊,实为色情场所。
"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贡的第一纲茶就列到了宫中,这种茶的包装很精美,共有百夸,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据说一只可冲泡几盏。大概是太珍贵的缘故,一般舍不得饮用,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这种绣茶方法,据周密记载为:"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
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是先观赏,后品尝。"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时,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相对于此,"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
"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一个"斗"字,已经概括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❷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和礼仪 是什么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着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着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着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八 酒令(觞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 :“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酒之最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最早的酒精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无锡黄酒厂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画像石。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着: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着名的酒网络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❸ 中国的酒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经历过哪些变化
中国的酒文化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是我国餐饮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酒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自产生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了解下酒文化在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变化的。
中国的酒文化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为中心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早在夏朝的时候酒文化就十分流行,最出名的就是“杜康造酒”,在商朝的时候已经有了造酒的经验,但周朝形成的饮酒礼文化,是最早将酒文化进行细化的。
酒文化是世间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做为酒的故乡,中华民族先进的酿酒技术确定了酒文化在世界的影响,现在的酒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人民的生活中,融入了人们的精神层面。酒的创造丰富了古人的精神娱乐生活,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在现在中国的白酒文化已经变为一种社会文化,饮酒也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有朋自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情意。
古往今来,酒文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喝酒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包括酒后误事,比如曹植如果没有“酒后乱闯司马门”,那么曹魏的历史得有多大改变。
对待酒文化,我们要有自己客观态度,酒文化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待酒文化要保持理智,喝酒适度,切记酗酒成性。凡是都要讲个度。
❹ 宋朝人喝什么酒
宋朝人喝米酒,粮食酒,宋朝已经有酿酒技术了。《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
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纪,中国古代诗人也曾作诗描绘人喝醉酒的情景。至迟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国就发明了发酵酿酒的技术,使酿出的酒中酒精浓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
(4)宋代酒文化如何扩展阅读
宋朝衣食住行:
1,衣:崇尚节俭——奢侈之风盛行。
2,食:北宋肉类以羊肉为多——南宋羊肉价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3,住:百姓住房较为简陋,稍稍富裕点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结合。
4,行:牛车——骡子——乘轿。
❺ 古代悠久的酒文化,实际在教你如何卖酒
古代时期各地酒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不仅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悠久的酒文化,其中远古时代酒业的经营方式同样也值得深思,也许会在现代酒业激烈竞争的行情下为经销商带来一些灵感。
夏商时代——酒保
酒文化
明清酒业的另一大进步,就是品牌意识的增强,比如南酒砥柱绍兴酒,就非常注意包装,当时人们在消费酒的时候,不仅看重酒名,更看重生产酒家,此外,作为饮酒者聚集的场所,酒肆饮酒在明清时期也有了新的变化。原先以售酒为主要营业标识的酒肆,逐渐剥离,改成售酒店铺;还有一些酒肆改换营业方向,将酒菜饮食结合起来进行售卖,成为饭店、饭庄、菜馆。
每个时代酒业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从远古时代的物品交换,到商朝酒保、宋代酒肆。现代酒业也应有其关键的运作模式,如现代的最明显的就是通过电子商务构建营销网络,虽然竞争大,但商业模式也为酒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北京晟世国藏文化
晟世国藏文化教你快速辨别真假茅台!
茅台集团“60支嫡系”买茅台别再分不清!
酱酒也分种类,你钟爱哪种?
❻ 宋代的酒文化为何兴盛,“榷酒制”是什么制度
宋代的榷酒制是一种酒类专卖制度,和现代的专卖制度非常相近,其实并不是由宋代独创的,而是兴起于汉武帝时期,并和税酒制度并存从汉至宋维持着国家酒类的买卖,保证着国家财政税收。后期又出现了官许民酿的榷曲,到高宗时期,四川总领赵开将私人买扑酒坊充作官营,由官府主管,设立隔槽,允许百姓携米自酿,每斛米从中收钱,因此拉动当年税收,之后隔槽法便被推广至其他地方,但之后仍未逃过因酒课拖欠而添赋于民所造成的的危害,从而成为一项弊政。
❼ 宋代的酒楼到底是什么样的奢华程度如何
在宋代的时候,酒楼发展的真的是特别好,宋代酒楼的总收入达到了宋朝财政的五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宋朝的酒楼收入有多高。而且宋朝的时候国家对于百姓的政策也比唐朝的时候放宽了很多,老百姓在晚上的时候都可以出来了,夜市也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宋朝的酒楼到底有多么繁荣,我们从《水浒传》等小说中也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宋朝的酒楼非常的多,而且生意非常的好。因为这些酒楼装修来说的话都是比较好的,环境比较优越,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去,而且酒楼里面的酒菜味道都很好,所以去吃饭喝酒的人也比较多。酒楼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在里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宋代的酒楼形式种类都有很多,奢华程度也是从低到高的,你有什么样的经济水平就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奢华程度,这还是要看你口袋中的钱。
❽ 宋代的酒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宋代九龙公道杯
❾ 从周至宋,中国饮酒礼仪有怎样的变化
历史悠久的中国,在酒文化上也是世界上发展最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酒都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物资。从周到宋,中国的酒文化逐渐开始受到重视,饮酒礼仪更加被突出,酿酒产业也更加趋于成熟。
宋朝的榷酒制非常完善,其存在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政府更加统一的管理经营酿酒产业。其酿造和买卖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监管控制。但对于民间的酿造酒坊等形式宋朝政府也并不管辖,这也就刺激了民间酿酒的迅速发展。酒文化的盛行带动了政府收入的提升,可见,宋朝政府对民间酿酒的支持也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