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山东快书怎么没有特色文化样式

山东快书怎么没有特色文化样式

发布时间:2022-07-24 00:40:14

① 商河县特色文化

商河县特色文化有山东快书、捏塑、鼓子秧歌、吕剧、五音戏等。
1、山东快书: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
2、捏塑:传入济南后,经李俊兴等老艺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济南捏塑的独特风格。
3、鼓子秧歌:最初起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4、吕剧: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5、五音戏: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

② 请问各位有关南路山东快书的历史和传承的状况。

山东快书 自明代开始萌生,初以竹板击节演唱,内容多是《水浒传》中武松行侠仗义的英雄故事,故称“说武老二”。因说唱紧凑,开门见山,通俗易懂,笑料多,很快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各自的演唱风格。1954年命名为“山东快书”。有傅(永昌)派、高(元钧)派、杨(立德)派3大流派,区内以傅派竹板快书见长。其特点,台风稳重,语言明快,伴奏精彩,表情生动,善于用声和动作表演,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傅氏被誉为“活武松。”建国后,他与高元钧合作,改“荤口”为“净口”,去掉庸俗动作和淫秽词语,增加健康有益的内容,提介倡演员衣帽整洁,摒弃“歪戴帽子邪瞪眼,裸半边膀子穿短衫”的旧台风,使山东快书艺术健康发展。

山东琴书 旧称“扬琴”,原为庄户人家以“风阳歌”基调说唱故事的“庄稼耍”,后逐渐形成琴书。1941年,曲艺界确认茹兴礼、殷田昌、贺金城为山东南路琴书创始人。茹派演唱,语言通谷幽默,表演夸张有趣,最善唱巧口。初为全衣座唱,后改为边走边唱加动作,在唱法上,大腔大韵里加小腔小韵,个别书目还换用新韵。讲究“实口、”“实词、”“三字锦”、“五字蹦”,能落地“砸坑”。乐器有琴、筝、坠琴及三弦、二胡等。

山东柳琴 久传鲁南、苏北一带,由拉魂腔的一种曲调发展而来,伴奏乐器为柳琴故名。因唱法自由,长于抒情又称“怡心调”。建国前逐渐形成地方戏,在新泰、宁阳等地流行已久。其唱词为段落重复体,可夹叙夹议,要求押韵。叙述故事有曲前腔,似与人热情招呼诉衷肠,感染力颇强。进入故事后,演员可因情节、情绪的变化而变换节奏。每个段落的最后3个字,重复演唱加拖腔,尾音翻高八度,形成本段情绪

③ 山东快书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山东快书是由一个人表演、用山东方言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山东快书的语言特点是山东快书语言诙谐流利、合辙押韵、刚柔兼备,演唱时必须掌握山东方言。山东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之间有个基本规律,即普通话的一声字它变二声,普通话的二声字它变四声,普通话的三声字它变一声,普通话的四声字它变三声。如普通话: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④ 简单介绍山东快书

楼上的是高人,介绍的非常详细了。
其实简单介绍的话:山东快书,是快板书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山东一带,手里两块鸳鸯板,打起来“当哩咯当”,相当好听。

⑤ 山东快书的由来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他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传统山东快书以《武松传》为主,打架斗殴犹如家常便饭,刘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赵大桅说。赵大桅,相传是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济宁,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他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这就是至今还在使用的鸳鸯板。

傅汉章说。张军《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一书指出:

山东快书是发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说唱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至今尚未发现准确记载。据山东快书老艺人周侗宾、傅永昌谈:清道光六年(1828),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山东荏平南岗子王左人)将该书带回,后与其表侄傅汉章去山西,因阻邯郸,无奈拿出《武松传》五回,交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得钱还乡。李长清于是发现傅汉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将全书传给了他,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孔林前春秋庙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所以说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傅汉章说承前启后,以艺人传说的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撂地”演出为依据。有时间,有地点,有场合,可靠性大。

据山东大学中文系李万鹏先生推断,刘茂基、赵大桅、傅汉章都不是山东快书的开山鼻祖,而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有所长,都对山东快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既称山东快书,足见地利的重要。这里集中说一说地利。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仅从地利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山东快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无疑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合作的成果,同时也不排斥个别人物的杰出贡献。在曲艺发展史上,这种杰出人物大致有两类:或是创作方面才能出众,或是在表演方面不同凡响。从构成成分看,或是酷爱说唱艺术的知识分子,如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罗松窗等。或是粗通文墨的说唱艺人,如相声名家“穷不怕”等。如果把上述论断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下面几点认识:

第一,山东快书发源于鲁西南临清、济宁一带。起初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镇庙会“撂地”演出,逐渐成了气候,像临清、济宁这样的大码头,不仅养育了山东快书艺人,提供了其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且导致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竞争,促进了山东快书的繁荣发展。

第二,山东快书的孕育期所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迄今有100多年。其孕育和形成,主要从当地民歌和说唱艺术中吸取营养,从山东大鼓借鉴“窜铜腔”,即为一例。

第三,山东快书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一起创造的。同时,应当充分肯定个别人物的贡献和作用。

第四,山东快书以《武松传》起家,对其风格和流传影响极大。

⑥ 山东快书与快板的区别是什么

“快书”确切的叫法应为“山东快书”,又叫“说武老二的”、“大个”等等,是山东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用山东话演唱,用一副鸳鸯铜板伴奏(也有用四页竹板伴奏的)。
山东快板,确切的说应该没有这种形式,好多对山东快书不了解的人都管山东快书叫山东快板,你说到的山东快板好像就是用四页竹板伴奏的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当前说的最多的就是高(元钧)派和杨(立德)派,其实还有一派,就是用竹板伴奏的于(小辫)派,但是于派后继乏人,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但是分布在山东各地的于派传人还在用这种竹板伴奏的形式演唱着山东快书。

⑦ 学习山东快书的好处

学习山东快书的好处如下:

1、能提高语言能力。

2、能锻炼节奏感。

3、能开发右脑。

4、能提升思维水平。

5、能学一门与众不同的艺术,展现自己的魅力。

艺术特色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⑧ 山东快书的艺术特点

山东快书的艺术特点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 。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12个回目,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表演。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现代书目,抗日战争期间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建国后又有《一车高梁》、《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
由于山东快书具有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⑨ 山东快书的编写有哪些要求

要求题材要有故事性,要有人物,有情节。辙韵上要求“一辙到底”。由于山东快书是用山东方言演唱,故在“平仄声”上不要求“平平仄平仄平……”的格式。由于普通话的平声字(阳平),用山东方言则变成“仄声”字(去声)。而普通话的“仄声”字(上声),用山东方言则变成了“平声”字(阴平),因此,编写山东快书时,就要特别注意山东方言“平仄声”的特殊使用。

山东快书的开头,一般要求开门见山,出人物、出事件要快。切忌开头写的景物很多,人物出来得很晚。这样既不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不会有好的舞台效果。最好开头四句或八旬就要引出人物、点出事件,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例如:说一位科长本姓何,生来肥头大耳脂肪多,三年前自由恋爱结了婚,他的媳妇名叫王月娥。

这是山东快书《两样心肠》的开头,前四句就把事件中两位主要人物介绍出来了。

阅读全文

与山东快书怎么没有特色文化样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