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般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1、从思想变革来划分的三段时期为:古希腊—先秦时期(东西方思想体系的初始化),十五世纪到二战时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战后至今(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网络时代)。
2、以技术变革划分时代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与铁器时代、工业与科技时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算起)。
3、技术社会形态上的分法还有:渔猎社会时期(原始时代)、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信息社会时期。
4、经济形态上划分(马的三大历史形态):自然经济时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
5、马克思的人类历史三大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1)社会文化三阶段怎么发展扩展阅读: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社会进步是通过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不可阻挡的,而社会进步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可避免的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反抗,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B. 杰姆逊的"文化分期"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是怎样划分的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杰姆逊而言,“文化”有三种含义。他分别从三个角度出发:
第一,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它有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的培养的含义;
第二,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对的”;
第三,“即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这种文化和贸易、金钱、工业是相对的,和日常工作是相对立的”。
(2)社会文化三阶段怎么发展扩展阅读: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包含了关于时代的具有同质意义的理论难题。詹明信阐明了当前保守主义话题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这是以“历史的衰落感”和“空间的新兴感”为标志的时代。
詹明信把文化看成是理解时代特性的主要手段,但却是在全然不同的理论范式下来处置这些难题的。这比任何右翼的思想家的理论都更具有一致性并且难以反驳。然而,这里的文化既不是区分多种文明的界碑,也不是识别生产效率的分类编码,而是一件资本主义新阶段的非凡的法衣,它同经济自身一同不断扩张,并第一次真正像行星般地在全球周游。
换句话说,文化现象并不与全球化现象相对立,而是全球化现象的最引人注目的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与其说是受到多种文化动因的制约,不如说是被某种决定了生产和消费方向的单一文化因素所左右。这种所谓有单一的文化因素,正是后现代主义。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元明时期至清朝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暮气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为代表,西方人带来了近代的世界观念与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间,传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总特点是新旧杂陈,外来的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冲突又交融,两种文化展开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但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3)社会文化三阶段怎么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着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D. 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几个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阶段,我们将整个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作8个阶段: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诸子散文、汉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及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 书》等为代表的史学着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北方世族南迁,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接着,南方文化又向北方回流,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着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着,以《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E. 人类文化进化经历的三个阶段是野蛮、__ __、文明
人类文明,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称为人类文明。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文明也可以指人进化脱离了动物与生俱来的野蛮行径,用智慧建立了公平的规则社会,例如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埃及文明等。也指文化类的群体,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等。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道德礼仪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公平规则制度的建立。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
当人类社会发展建立了合理规则,彻底脱离了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兽性,文明才真正意义上产生。
文明社会是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法则的对立面
F.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有哪些阶段
共有八个阶段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诸子散文、汉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及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 书》等为代表的史学着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北方世族南迁,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接着,南方文化又向北方回流,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着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着,以《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G. 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是什么三足鼎立
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是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具体形态,既具有世俗化、市场化、消费化、娱乐化和技术化等大众文化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性、创新性、现实发展的不均衡性等中国的本土色彩。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犹如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
(7)社会文化三阶段怎么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形态的演变共分为三个阶段:
1、革命文化时期(一体化的文化时代 1950-1970)
抗战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秉承革命理想,克服重重阻碍奔赴延安,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关乎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2、启蒙文化时期(二元化的文化时代 1980)
主要为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并逐渐解除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与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相互呼应,文化思想领域发动了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将其称之为“新启蒙运动”。
作为“新启蒙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文化思想“启蒙”作用。
3、大众文化时期(三足鼎立的文化时代 1980年以后)期间主要文化形态发生变化。
大众文化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文化形态之一,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H. 社会化的过程可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什么三个阶段
社会化的过程可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三个阶段。
再社会化主要特点是改变或调整社会化对象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使之符合社会的规定与要求。
基本类型:
1、主动再社会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一般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或移民生活中。
2、强制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不同与继续社会化,后者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常在不知不觉间进行。
(8)社会文化三阶段怎么发展扩展阅读:
基本社会化,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个体出生以后,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生活知识,掌握劳动技能,习得行为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形成价值观念和获得社会角色,从而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成为社会一般成员。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的最主要内容。从个体的诞生开始到个体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止,是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后一个方面尤为重要,这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