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自然环境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范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内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方的各个强大的帝国都不能快速到达中国并进行战争。中国历史上所遭受到的侵扰绝大部分是来自北方的。中国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修建长城。这样,中国的四方便都有屏障了。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结果不是战胜了中华文化,恰恰相反,他们被中华文化同化了,例如匈奴、鲜卑、羌族等。因为他们的文化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成为了被征服者。在这种四面都有天然的军事屏障的条件下,中国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被蛮族征服,而是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延续了自己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并且保持了灿烂辉煌,中间没有大的中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西方殖民和侵略者没有能够到达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地理环境的庇护。
三、 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疆域的辽阔并且一直保持,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样广阔的疆域,地形地貌极为多样,有高山、河流、平原、高原等。古代的交通不方便,这样的地形就很可能造成不可逾越的阻隔。各个文化区之间缺乏交流,差异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样式。从整体来看,北方的文化一致性程度比较强,南方文化则各具特点。从上古来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差异。在中国的中原和北部地区,出现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特点是典雅温和,符合礼仪,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点。而在南方,出现的是《离骚》这样的诗歌,表现出的是与诗经差异很大的特色。呈现出了迷离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同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再如,由于横断山脉的阻隔,古代四川与中原的交通很不方便,有“天险”之称。从考古发掘的三星堆文物来看,古代四川盆地的青铜器技术极为发达,阶层制度也与中原不同。在更南方的岭南,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距离海洋比较近,与外部交流频繁,中原王朝的控制又很难到达,这里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人们的观念也与中原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和开放港口出现在广东省,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这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如此不同的各民族和各地区文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点,这种文化的多样性程度在世界上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四、自然环境对中国政治和民族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阻挡外部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也造成了中国政治的超强稳定性和封闭,民族心理的自大和保守。如果没有外部的入侵造成的危机,一个朝代基本上能够比较顺利地延续下去。改朝换代不频繁。而且政治制度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政治上的稳定性造成了文化的稳定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主流都是儒家文化,缺少变化。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物产丰富而自傲,以“天朝上国”自居,造成了政治上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表现在民族心理上,这种安全的环境使民众安于现状,固守着农耕经济。中国传统观念中特别重视家庭、宗族、血缘,同自然环境造成的农耕经济发达是不可分割的。“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是传统中国人很重要的心理观念。和西方充满变化和冒险的海洋文化不同,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中国一直都处在自己自足的状态中,统治者人民满足于现状。在农业经济在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心理的保守和自闭。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认识较少,缺乏融入世界的意识。这样也造成了商业经济的萎缩,使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反过来又阻碍了政治的进步。所以,在以西方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崛起时,中国人还陶醉在自己的富足中,丝毫没有警醒和察觉。但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起源。
2.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色
各国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习惯,体现厂各国和各民族的特殊而卓越的智慧,随之也派生出令我们神往的辉煌的人类文明的杰作,如金字塔,长城,巴特农神庙,紫禁城,泰姬陵等等。正因为它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遗产成为各国历史文化与文明最为优秀和独特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表明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依据;自然遗产是某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代表着自然界进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他们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3. 6、自然旅游资源如何体现出文化特征
从逻辑上说, 既然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么, 作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资源和作为旅游消费对象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属性, 但这种逻辑结论似乎说服力不强, 因此, 我们还试图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征方面入手, 来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现。
我们知道, 在旅游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是按成因、属性将旅游资源分成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种。但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 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 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乐趣, 这便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高山峻岭令人感到雄伟壮观,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给人浓郁幽静的感受, 植物园、动物园、科学馆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奥秘, 博物馆、文物古迹则给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等等。可以说, 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人类社会中任何资源都不如旅游资源具有那样显着的文化属性。
当然, 对于不同旅游者来说, 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种具体的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深度和丰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个具体的旅游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和职业的不同对文化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 旅游活动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及文化关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征:
1. 东道文化对客源文化的影响会因旅游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会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显着差异;
2. 即使是产生于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也会因自身的差异而对东道社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 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差异;
3. 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受制于两种文化的差异程度和价值取向。东道文化与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会形成不同特征的旅游文化;
4. 东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文化( 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 、区域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等, 它们共同对外来旅游者产生综合的文化影响。
4. 什么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基本概括:人文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人文景观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定义:
【定义1】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 。
【定义2】人文景观是指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据《三国志·魏书浩十八记:“庞德常乘白马羽(关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定义3】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如用大黄与苏打配伍组成大黄苏打片,用于调理胃肠,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
【定义4】人文景观是指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自然景观: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
详见 http://ke..com/view/43937.htm#sub43937
5. 如何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体验性
(文化景观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体验性。供参考。
6. 什么是自然景观文化简单介绍一下.
自然景观就是由自然雕琢,天生而成的景观!像九寨沟,张家界等就是自然景观,长城,故宫就是人文景观!
7. 文化景点发展分析从哪些方面自然景观分析呢
一般景点分析,都有个通常方法。叫做swot分析。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经过这些分析后,一般的发展方向,就可以制定出来了。
文化景点相比自然景观景点发展分析要更加细致,例如同类文化产品的竞争力、100公里内类似同类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相关连性、此类文化的发展空间分析等
自然景观由于可以派生出文化景观,所以比文化景观自身有优越处。除上述方法之外,可以在景观特色分析上下功夫,挖掘和派生出文化和故事。从视觉到内在,充分理解景观特色,使今后的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路线精致化、旅游资源再生化。
8. 杭州西湖如何体现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杭州西湖自然与文化的融合的体现:城市景观从整体到局部, 从结构空间到形态机理, 从平面布置到变化韵律, 都很好地将大自然恩赐的自然山水与人类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文与山水的完美结合, 并有着强烈美学特征和地域历史文脉。
西南面是逶迤起伏的群山, 东西是滔滔的钱塘江, 北面是广阔的平原, 且在西南面的山下与北面平原衔接处有一恰到好处的天然湖泊(即西湖)。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堪舆师看来, 若以西湖为中心怀抱西南的群山, 携东之钱塘江, 圈北面平原以筑城, 其整体效果就像文房四宝中的“御砚”形状。
西湖主要景点
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包括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九里云松、十里荷花景观、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
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或位于湖上。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新西湖十景:1984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5单位联合发起举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得到杭州炼油厂、杭州啤酒厂、杭州中药二厂、杭州橡胶厂、杭州电视机厂、杭州牙膏厂。
杭州电风扇总厂、杭州洗衣机总厂、杭州利民制药厂等9家企业赞助,并邀请夏衍、吴冷西、王朝闻、刘开渠、常书鸿为景名评选委员会顾问。最后评选出10处景点。
9. 文化特色在风景园林中如何体现500字
作业应该自己写,这么多字
在这里怎么可能给你打。
你应该就是从各种植物文化方面写
如梅、兰、竹、菊四君子,
什么文人墨客在什么地方咏诗作画
都可以设计一片风景园林。
10. 请论述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园林建设的特色及意蕴的形成。
这里的文化内涵通常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要倡导和营造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借园林各要素来表现的审美情趣和贯穿的设计理念。
园林建设的这种从“囿”、“苑”及“园”的演进过程,事实上也是中国园林文化从雏形到丰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以孔子之尊的儒家思想中“比德”文化对我国的园林建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许多人结合自身体验、文化素养、伦理观念、人生境遇等,有感而发、赋诗怀情,极大地塑造提升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形象,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就是园林景观的生命之源。
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包含如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表达的文化主旨和场地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植物对人的情趣感观和心性思想的影响作用,植物文化在中国园林建设中的独特地位日益显着。只有用文化内涵支撑的植物造景设计才能令入园者产生共鸣并激发联想,这是设计师们普遍的共识和工作着眼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赋予的植物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样便衍生了新的文化内涵即传统景观的人类文化。文化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应创造出具有当代文化造诣的园林景观。把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与植物景观有机组合起来,通常认为植物的时序布局有助于其构景功能和观赏性的实现。但是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植物在园林构景中还扮演着文化符号的角色。植物包含的那些内容,寄寓园主人的意愿和情怀,才是园林建设最具魅力之所在。这不仅反映了景点的群落布置、物种更替以及四季各色的物质世界,也是顺应园主真实内心的文化象征。因此,
我们首先要从造园者思想角度开始建造园林,其次要从观赏者角度欣赏景观,使得园林既成为一个文化产品又成为一种思想产物。每一座园子就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精髓的荟萃,就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