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塘镇的基础设施
四塘镇认真抓好城镇基础建设,积极推动全镇经济的发展, 2002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镇党委、政府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为民办实事作为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分别投资1.5万元建设那笔村委办公楼二楼和维修创新村委办公用房共460平方米,并多方筹集资金兴建创新村办公楼。至2002年底止,由国家投资 260万元和群众筹集资金46万元,共累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村坡 17 个,安装 400 伏以下配变电 18 台;投入资金 40.2万元,完成了朝文、雷屯等7个自然坡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 2300 人和 1.8 万头牲畜长期饮用水困难的问题;投资15万元,完成那弄、六村和亘奇等坡的渠道硬化 3.5 公里以及创新村古藏坡拦河坝的维修,保证了全镇的农业用水。投资20多万元兴建四塘镇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建筑面积为 460 平方米;投资6万元用于闭路电视接收主干线设施更新安装建设,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 西塘古镇有哪些特色景点和建筑
你好景区有11个景点都是当地特色文化
西塘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和现代的人
西塘景区有很多玩的,像酒吧街,小吃街,美食街,烟雨长廊
小吃有芡实糕,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
西塘景区住店的话推荐小河时光客栈,性价比比较高
3. 湖南七大特色文化是什么
1、炎帝陵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陵墓,位于株洲市炎陵县,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载当不晚于五代前。整个陵区处于群山环围之中,洣水在山下缓缓流淌,林阴浓郁,氛围静谧,景色幽中透雅。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继发源于桂林的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桂林市政府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发掘、抢救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上月底评选出8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出30项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看到发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纵贯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担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对记者说: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历史…… 源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在桂林从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间文化艺术发掘工作的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告诉记者,他到兴安县实地调研首次聆听“贺郎歌”时,感觉非常美,就像是听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流行于兴安县城周边乡镇的“贺郎歌”又称为“花烛诗”,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并大闹洞房时咏唱的欢快小曲,可独唱、对唱、小合唱和领唱,分“贺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兴安县的歌手携“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 桂林的民间文学、艺术、戏曲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精粹,除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已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去年共有34项入选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涂桂生说,清末出任台湾巡抚的灌阳人唐景崧,晚年隐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来的地方戏剧创立了广西桂剧。抗战时期,桂林曾经是抗战文化中心,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桂剧,使这一剧种位列中国十大戏剧之一。桂剧是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上百年来深受广西各地百姓喜爱。 资源县八角寨的100多个山水传奇故事诞生于隋唐动乱时期,浸润着佛教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文化思想,蕴涵着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人生价值观。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和淘汰,能沉淀下来、能根植于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闪光的地方。 流传千年的特殊工艺技术 是金子,总会发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生产与生活技术,能传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外,往往与历史大事、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军屯兵兴安十多年开凿运河灵渠。来自北方的秦兵不习惯吃南方的大米,将大米加工做成面条式样的食物,于是诞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为影响桂林人最深远的食品文化,有半数的桂林人每天热衷于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准备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选择米粉进食…… 清朝的干隆皇帝身体欠安,不想进食。出生临桂县四塘乡的宰相陈宏谋,拿出家乡的豆腐乳请干隆皇帝品尝。干隆刚将一小点金黄、细腻、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赞“天下又多一绝美味食物”,胃口大开。此后,桂林豆腐乳成为宫廷贡品和送礼佳肴。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瑶族和壮族群众为躲避战乱,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将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开发成一级级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间美景——独特的梯田风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工艺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国首次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一位知名评委惊异地问广西的有关人员:“怎么不见桂林申报项目?很遗憾,仅桂林‘三宝’的制造工艺就能叫响全国。” 其实,除了“桂林三宝”,桂林还有很多食品、物品的制造工艺、技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龙胜的红瑶服饰、侗族扎的草龙草狮等…… 有趣独特彩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5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戏体育活动,男青年扛着旗子出现在田间。小孩抓起泥巴向他们身上投去,撵得扛旗子的人东奔西逃,惹得观摩者捧腹大笑。 这一运动诞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瑶族人民为对抗朝廷官兵的欺压,从小训练孩子们懂得用石头、木棒抗击敌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就是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瑶族人民将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戏体育活动。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全州县“两头扯”婚俗,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逃避战乱,被称为“标敏”的一支瑶族先祖从江西迁徙到全州县的东山乡,并创立了“两头扯”婚俗。这种婚俗规定,青年男女结婚后要共同赡养双方的父母,过年过节夫妻要孝敬两边的父母,农忙时节夫妻要到双方的父母家中干农活;另外,双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财产、收成的作物,夫妻俩也能按比例获得分配。“两头扯”婚俗,为瑶民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近10年来,有一支长发美妇的表演队伍活跃在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们就是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妇女。红瑶妇女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把留长头发视作美丽和高贵。女子一生只在16岁举行成人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因此,红瑶妇女都留有美丽的长发。只有56户人家的黄洛瑶寨,竟有60多个女子的头发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达208厘米。长发瑶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体洗头,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绝景。 记者在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的引导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特殊的时空遂道,在光辉灿烂的桂林古文化里游历观摩,流连忘返。 见记者对桂林非物质文化着迷得难以自拔,涂桂生热情地说:“老弟,别太心急了,桂林非物质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够你着迷一辈子呢。只要你有兴趣,以后我陪你到各县走走。”
5. 南沙区特色文化
南沙区特色文化有黄阁麒麟舞、南沙赛龙艇、南沙水乡婚俗、南沙妈祖信俗、后船歌等。
1、黄阁麒麟舞:每逢佳节喜庆,神诞醮会,秋色出游,农民就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一说。
2、南沙赛龙艇:南沙赛龙艇赛龙艇是龙舟文化的延伸。清朝,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人们,在秋收过后举行划艇比赛以庆祝一年的收成,渐成风俗。
3、南沙水乡婚俗:南沙水乡婚俗南沙河涌密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婚俗。清代,疍家人就有着以唱歌作为青年男女择偶手段的习俗。
4、南沙妈祖信俗: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
5、后船歌: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以及沿海地区,是长年漂流水上的居民(疍民)用于表达生活、感情互相传唱的一种歌谣,具有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
6. 陆丰市特色文化
陆丰市特色文化有陆丰皮影戏、陆丰白字戏、舞狮、八兽舞、吹打乐等。
1、陆丰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遗存。陆丰皮影戏,闽南语系地区亦称皮猴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2、陆丰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
3、舞狮:陆丰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狮王。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
4、八兽舞:“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
5、吹打乐: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
7. 中国特色文化有哪些
中国特色文化有:
1、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2、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等。
3、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4、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5、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6、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7、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 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中国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我国传统节日等。
8. 良渚文化有哪些特色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东到舟山群岛,西达宁镇一线,南从宁绍平原,北至苏北地区的良渚文化玉殓葬原始风貌,展现了良渚先民以其卓越超群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玉文化千秋伟业。
良渚遗址是指包括良渚、安溪、长命、北湖4个乡在内的大型史前遗址群,有大小遗址40余处。昀具代表性的还是良渚遗址中的大型祭坛遗址。反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位于杭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在6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墓葬11座,这些古墓全部位于一座人工堆筑的“高台土冢”之上。
冢内玉器不但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其中更有具王权意义的器物,在国内无有出其右者,共有玉器1100余件(套)。
若以单件计算,随葬器件总数竟达3200余件,平均每墓有300件之多。这种盛况不但在全国新石器时期墓葬中难得一见,即使在良渚遗址的墓葬群中也属翘楚。
这些玉器的品种为:玉璧5件、玉琮21件、玉钺5组、玉璜4件、玉镯12件、玉带钩3件、冠形饰9件、锥形饰73件、圆牌形饰131件、镶插端饰19件。
此外还有七状器、杖端饰、串控制合管,单品种有竹节形管、束腰彩管、鼓形人珠、小珠、束腰形珠、球形珠、小圆形珠;坠饰有球形管;串縀饰有鸟4件、鱼1件、龟1件、蝉1件。此外还有镶嵌件。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玉器皆用软玉琢成,色泽多样,打磨光洁,可谓尽皆上品。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品种还不算很多,玉面朴素,造型也相对简单。良渚中期以后玉器品种极为丰富,造型纹样复杂多变,神权及王权意识更加突出。如良渚玉斧,扁平梯形,下端为圆形,斧刃部有固定用孔,造型非常完美。边缘皆成平圆形,朴素无华,以玉质之美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官。
良渚玉璧也有乳黄、淡红、褐红、灰白、淡绿、黄褐、黑褐各种颜色。昀大者直径26厘米,孔径3.6厘米,加之大多打磨光亮,使玉之美色尽现。
玉琮在良渚玉器中数量很多,全部用透闪石软玉琢制,造型分迹式短筒形和内圆外方柱体形。外壁或饰以形象背面纹或雕琢象征背面纹。良渚玉器雕琢的精细程度令人赞叹不已,加寺墩遗址一件玉琮,被誉为“史前玉器的代表作品”。该琮高7.2厘米、射径8.5厘米至6.7厘米,孔径6.8厘米至6.7厘米。
单说在其形象面效的周围雕琢了许多极其细密的云纹、雷纹,这
些纹样由弧形的、细小的短直线组成,一个0.2厘米的圆竟由七八个小的直线衔接而成,一条0.2厘米至0.3厘米的直线也以数点相联而成刻纹,昀细的仅0.07厘米,堪称鬼斧神工之作。还有一件被誉为“玉琮王”的,高8.8厘米,射径17.1至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此外,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
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4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这些玉器创作,反映墓葬的规格相当高,从这批出土玉器的用途和象征意义上,可推知墓主所掌握的神权、军事统帅权、氏族领导权和大量财富的支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