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
大家在学习诗词过程中会有一个体会,自己写作当时感觉和古人写的差不多,过一段时回头看看自己都觉得太难看,但是将这些作品放进某些诗群依然会有很多人叫好。
还有一些时候自己读着自己的作品,总觉得与古代人写的不是一个感觉。具体差在哪里自己也说不清楚。
还有一些时候自己也是仿照古人的语气格式,取像等等方面一一雕琢,但是还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
第三步就是你的整体结构。我个人创作经常有残句的经历,但是这些句子斟酌来去,自己感觉用在哪个情景下都不太合适,所以就一直放在那里。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放在一首诗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如果说一首诗写出轱辘体,他只是文字游戏,失了本真。起承转合不可以随便调换地方。如果持有怀疑态度的话,可以将唐代律诗任意一联调换位置试试。
在创作之前将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有个顺序,第一联说什么,第二联说什么,第三联说什么,尾联如何收场。这种布局不仅仅在律诗上,适合大部分诗词创作形式。直到今天我也不会去写十六字令,也不会去填醉翁操。这两个词牌太难了,就是因为他在每个位置的所表述语境与语气穿不起来。关于整篇布局多读自然就能体会。
第四步不要拿起来一个词汇就写上。表达要需要委婉。打个比喻你看到了一处好风景,想进行创作,大概现在的创作过程就是,直接描写景色·,然后就是我醉了,或者流连忘返之类。这东西实在没法看。关于景物描写个人建议不要把所有的景色都说上,捡此处最有特色景物写上就好,参看一下王维的诗句,词中描写建议参看秦观描写手法。仔细吟咏妙处自见。
第五步,不要相信大众的就是最好的,也不要相信通俗易懂才是好诗。关于这一点恐怕·会有很大一部分反对。个人认为这个就是一些写不出好诗的一群人给自己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打个比喻上幼儿园的就会十以内的加减法,上中学会做几何三角类,大学会微积分之类。关于数学家的课题更加深奥。十以内加减法可以说很通俗,但是他是最好的吗。如果他是最好的为什么还要去·学更深的知识呢。
学诗词也是一样,通俗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定义,人人会背的诗不代表就是通俗·,只能说他传唱度比较广泛。俗与雅本身就是两个维度的东西。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诗词大多数是语文课本,只能说明那些选入课本的站住了渠道而已。与其诗词本身的高低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被人认为那些诗词通俗易懂,是因为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保留原意的一部分词汇而已,随着网络兴起很多词汇也会被其他词汇替代,一百年后可能我们今天认为易懂的词汇那时候变得佶屈聱牙。
第六步炼字炼意,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产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诗家有诗家语言。一个字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个意境该如何更好地表述,可能不仅仅是眼前所见心中所想才是最好的。换个方式可能会更好。
2. 怎样提高自己的作诗水平
从来诗文皆慢功,速成班是忽悠人的,认字或许可以速成,但创作的基本规律肯定是灵感(或曰创新能力、想象力)加功夫(包括读书、模仿、生活积累等等),这几乎等于没什么规律,可以总结的只是其中读书、模仿这一部分。大学的文学院也只能教这部分内容。我看曹雪芹在《红楼梦》48回里借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所讲的诗论,就是所谓基本规律。因此从被历来的行家推崇。红学家们说:雪芹先生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高明的诗词教师。真想提高写诗的水平和技巧,就去读读这个故事,既看了故事,又习得了学诗的步骤和写诗改诗的法子,岂不一举两得?基本内容有三项。
其一,读诗。读就读好诗。何谓好诗?王维的五律清幽空灵、明澈高洁;杜甫的七律雄浑深沉、博大深邃;李白的七绝豪放浪漫、旷达宏远……这三位简直就是我中华诗文中美不胜收的唐诗中最美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而他们这些诗作的基础或直接渊源则是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耿信、鲍照等人的诗,那是五言诗成熟、七言诗形成的时期,一种诗的形式在发展的上升时期的勃勃生机和活跃向上的气韵风貌(当然还有那些形式化的用典、格律、对偶等等规则)集中于这几位诗人的诗作中,为唐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先读这些诗,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逼中国诗词宝库的最精华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捷径”。
其二,有了感悟就练习去作,不可偷懒。不必害怕失败,不好就改,不能怕烦。这的确需要些灵气和悟性。当然还有生活的激情和经验的累积。也许前者更重要些。
其三,不拘成规。在大的基本原则之下(总不能弄成散文吧),奇思妙想不可扼杀,正如林黛玉对香菱所说: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
只要照着上述步骤去做,相信自然会逐渐提高写诗的水平和技巧。但别指望短时期实现,那是不可能的。
3.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些优秀的古诗词生命力极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据说,在唐朝,读诗诵诗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可见,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它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能力等意义重大。因此,除了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篇目外,《语文课程标准》还为小学生选出了优秀的古诗词80首,要求学生会背诵,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感悟、运用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的情趣。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已经走进了网络时代,接触到了许多新生事物,对古诗词这类传统文化有些陌生了,让他们去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去感悟,去想象,去运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学生甚至逃避古诗词的学习。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古诗词,学会古诗词,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学习、尝试、钻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去实践。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积极地钻研教法,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从导入环节入手,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的开端相当于成功一半,所以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导入的运用。 2、了解诗人的相关故事,给古诗的学习增添色彩。学生最爱听老师讲故事,可他们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兴趣。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给学生讲了诗人李白和汪伦的相识过程,故事幽默生动,巧设悬念,同学们听得很入神,并不时地对汪伦的智慧大加赞叹,为学习本诗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同学们学习起来情趣盎然。 3、发挥简笔画的作用,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大有益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适当地配上图画,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旦功测嘉爻黄诧萎超联。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在黑板上合作作画,用不同的颜色分别画出了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笠、蓑衣......那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画出了鲜明的色彩,悠远的意境,体现了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4、编排短剧,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古诗词非常适合表演,诗中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故事表演可以让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学习《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学生仔细揣摩诗意,把握人物特点,把诗中的小男孩那种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把这首诗牢牢地留在了记忆里。 5、进行古诗词吟唱,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以往在教学古诗词时,总是强化理解诗意,背诵诗句,抄诗默诗,学生对此索然不感兴趣,因此,渐渐地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配上旋律,变成了歌曲,学生十分乐于接受。《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我就在学生的音乐书中找到了一句七字的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非常好听,根据这首歌的旋律,换上《早发白帝城》的诗句,学生张口就唱了出来,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记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学习方法很快在同学当中流行起来。精彩有趣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鼓励,激发兴趣 1、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古诗词,在理解、积累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例如,学生能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一句古诗来,要对学生给予表扬,既是对他本人的肯定,又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在学生的日记、作文当中恰当地引用一句古诗词,更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2、教师以身作则,尽量地多运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学生面前我经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激励孩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用“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来表达和朋友的深厚感情;用“无边光景一时新”来表达春游时的感受;用“白日放歌须纵酒”来形容激动、愉快的心情,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意外的惊喜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受古诗词在表达上的魅力,以此,产生强烈地学习欲望。 三、打破古诗词学习的局限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学习古诗词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向课外延伸。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一栏目,精选了一些十分经典的古诗词,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精彩纷呈,非常适合学生观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学习的平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与学生一同收集、积累古诗词,一同学习感悟,开展家庭古诗词大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可以开展古诗记忆力比赛、古诗分类比赛、古诗吟唱比赛、古诗应用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兴趣盎然地去收集、整理、分工合作,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兴趣十分高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让学生漫步徜徉在诗林词海中,去感受那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真正地热爱古诗词,走进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4. 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 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激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这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如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可是近年来语文这个最富情感的学科却失去了“诗意”,古诗词教学正在变得枯燥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因此新课程迫切呼唤着语文“诗意”的回归。
一、诵读+想象,体验诗词生活
宋代诗人苏轼曾提出“三分诗,七分读”的见解,当代着名作家冰心也认为“诗是读出来的”。因此古诗词教学中就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读中入情、读中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
例如李煜亡国后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他的《相见欢》中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诵读时节奏就要缓慢,调子也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再如如曹操《观沧海》,作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激起了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诗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感情豪迈奔放,一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要想读懂古诗词,读出味道,古诗词教学还必须积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正如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有感而发之作,那就需要学生唤起大脑中的形象思维,在心中再现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去亲身体验一下诗词中的生活,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辛弃疾:在清风吹拂的深夜,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蝉儿叫个不停,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怎么办呢?行人着急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突然,他惊喜地发现茅店就在他的眼前。”当我们在这一情境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二、感悟+继承,唤醒审美情趣
经典古诗词历经岁月淘洗,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让学生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有的学生很喜欢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我想,就是因为岳飞那豪情万丈的爱国情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深深打动了孩子,每每听到他们那么尽情的朗读,我的血是沸腾的!有的学生喜欢读“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许他们在朗读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张养浩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更读出了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所以,他们的朗读格外的动情,格外的有气魄!这些都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才会吸引、陶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动凝练的古诗词,意境清新深远,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能进行心灵的洗涤和美化。
三、运用+创作,为写作插上双翼
学生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反复地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丰富积淀、增加人文底蕴,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如着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引用《千家诗》中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活生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但现阶段学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该如何使学生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其实,古诗词中蕴含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引导。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才会千古传诵。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应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接触生活,触动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从而走出无病呻吟的泥潭,使学生逐步掌握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本领。
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在教学活动中,当务之急除了让学生能大量诵读记忆外,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美,有意识地继承并让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让这些优秀的古风雅韵,成为他们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
5. 怎样提高对古诗文的兴趣
语文学科 小学学段 内容摘要: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诗的语言清新,情趣盎然,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感美,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要让学生欣然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古诗教学中就必须懂得从教师本身、教学手段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多方面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听、说、想、唱、演的方式来领会古诗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古诗 诗歌美 古诗教学 情感 古诗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而历久不衰。为了使古诗这颗明珠继续光彩夺目,小学语文课本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学习古诗。而现在古诗的教学,教师只是把古诗翻译成统一的现代文,然后强硬地让学生照抄下来,背出来,这样不仅失去了古诗的韵味,且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年纪的增高,对古诗的兴趣呈递减趋势。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喜爱古诗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具有诗意 首先,教师要用心去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情感中自然地溢出的,要想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做必要的铺垫,教师就要必须拥有诗人在诗中表现的那种丰富的情感。例如《乡村四月》这首诗,是描写田园风光的,特别是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教师要想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应该亲身去体验乡村的生活,看看农忙时期,农民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