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祭祖、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吃粽子、赛龙舟、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个风俗习惯:
1、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2、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挂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面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4、赏月
中秋节是我国最古老最着名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还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5、插茱萸
插茱萸是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㈡ 中国文化的习俗有那些
文化习俗大概可以分这么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思想观念。
比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历史上呈现出诸子百家很多思想观念的主张,比如理学,玄学等等。包括图腾崇拜。
二,艺术类。
戏剧,曲艺,民歌,舞蹈,美术,工艺制作
三,节日类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节日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
四,饮食类
饭菜,面食,肉食,各大菜系,调味品……各种地方小吃……
饮品,酒文化,茶文化
五,婚丧嫁娶
在我国,不同民族都有很多不同的婚丧嫁娶的仪式,程序,模式
六,医学
有中医,藏医,蒙医等等不同民族特色的医学
七,地理事物
山文化,水文化,渔猎文化,畜牧文化,都跟地理环境地理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五岳文化,江河文化
八,还可以有一些,一下想不起来了。
㈢ 中国民俗文化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是吸收消化人类文明中有益的内容,特别是人类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价值的思想理念,激发中华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与中华文化创造性的结合,进而转化形成新的中华文化;
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思想因子,成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或引领的内容,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要素。
㈣ 中国民俗文化有哪些基本内容
过春节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不管出门在外有多远,到了这个节日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圆,每到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围在桌子旁边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去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举国欢庆。
过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由来已久,这是为了纪念楚国屈原而产生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端午节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一定会吃粽子,赛龙舟,吃雄黄酒。在汨罗江畔的人们还会往江水里面投粽子,把汨罗江里面的鱼虫喂饱了,这些生物就不会去食屈原的身体了。
过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大家会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如果是住在钱塘江附近的人们,可能还会在这一天去观潮。每到了这一天,人人都会想起苏轼特别着名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七夕节
因为七夕节是中国所有的节日当中最浪漫的一个节日,所以七夕节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众所周知,所以七夕节一般是有情人的节日,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深受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㈤ 风俗包括哪些内容
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的中国将宴,揍潼会船节。今天清明时节,又《将夜》是风光发奇穴的十里组胡盛装登场。
少数民族风俗:
1、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
汉族节日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风俗
㈥ 民俗包括那些东西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
1. 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 精神生活:(1)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3 社会生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政府不知道的团队)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㈦ 春节有哪些传统文化风俗
春节传统文化风俗有:
1、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自己家里,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春联: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3、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于每个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别,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纪念祖先。
5、逛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㈧ 中国习俗文化有哪些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