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隐逸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它是针对世俗文化而言的。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两者皆无可厚非,个人取向不同而已。 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以“隐”求显并成功取得富贵者,也有显贵过甚不得已隐姓埋名的隐者。他们都对隐逸文化有着不同的影响。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遁迹山林,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此种现象远古就有,但作为“隐逸文化”则生成于魏晋,它对这一时期乃至以后的世俗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生成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这一特殊环境。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有的诗的标题就用了“招隐”二字。比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有这样的句子:“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因写《三都赋》而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也写了两首《招隐诗》,其中有句曰:“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向,逍遥撰良辰。诗中提到的惠连是指柳下惠、鲁少连,曾屈已受禄;首阳的典故则是指不食周禄、宁愿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意思是说,无论是惠连的曲意求仕,还是夷齐的舍身全节,都与我无涉,我只知徜徉逍遥,怡然自得。
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
② 中国的隐士文化到底是什么
隐士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隐居的,另一种是被动隐居
主动隐居的隐士以道家人士居多,即使原来不修道的后来也会转而修道,因为道家的思想理念最适合隐居人士的心态,这部分人以追求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升华为主,或者说是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修炼,有自己的精神信念,不愿意参与俗世中的杂事,以免影响自己的心境,这部分人纵情山水,随心所欲,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为世间万物所动,心态平和,而且这部分人都比较长寿。
被动隐居的大部分都是在社会上生活不如意的人,有在生活上不如意者,也有在官场失意者,也有因为各种境遇而看破人世百态的人,对俗世间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不愿意再参与俗世间的交往,所以选择隐姓埋名,这些人有的选择山林隐居,有的选择市井中隐居。
隐士里面什么行业都有,有道家的、有学医的、有儒家的、有官场的、有市井的等不一而足,如果要说隐士有什么文化的话,那可能就是有些共同点吧,也就是一种想要随心所欲不被束缚的心态,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累,放开自己,甚至是放纵自己,追求自己心中的信念,升华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过的更惬意。
③ 什么叫做隐士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④ 什么是隐士文化有哪些供现代人汲取
隐士文化就是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现代人能够吸取的是隐士的淡泊精神。
⑤ 隐士是什么意思
隐士即隐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他们跟庄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着名隐士有许由、巢父、列子、庄子、鬼谷子、张良、黄石公、邓禹、诸葛亮、刘伯温、水镜先生、徐茂公、苗训、陶渊明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没有留下着作的隐士,这是因为战乱以致于我们无法了解他们。
(5)隐士文化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例如,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在穷困潦倒时,就唱: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贫富常交战,道胜五成颜。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头。
⑥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华夏道家哲学术语,指民间教育家。辞典释义 :旧指隐居的人;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不可皆称为隐士。
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6)隐士文化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着名隐士
陶渊明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
⑦ 古代隐士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隐士文化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庐山隐士文化长盛不衰,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庐山隐士在庐山进行过大量的文化活动,在文学、宗教、教育等多个领域竞展风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文化成就。
自上古开始,庐山就有了隐士的传说和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时代背景和九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庐山隐士文化攀上发展高峰;隋唐时期,庐山隐士文化仍保持着兴盛,但隐逸文化特点已有了新的变化;五代两宋时期,庐山书院文化兴盛,庐山隐士兴起了读书讲学之风;元明及清前期,随着庐山文化的衰微,庐山隐士文化也走向没落。古代庐山隐士深受中国儒、佛、道三大思想文化主流的影响,可划分为儒隐、佛隐、道隐三大类,陶渊明、慧远、陆修静是其对应的代表人物。
庐山隐士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如它的历史连续性、淡薄的政治色彩以及浓郁的教育特征。
庐山隐士为庐山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宗教及教育领域。庐山隐士的贡献值得追述和研究。
⑧ 隐士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隐士文化会在魏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谈及魏晋隐士,便不期然间令人想到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清新雅适;想到竹林七贤于竹林之内畅谈玄学,饮酒赋诗的洒脱自在。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传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讲求治国齐家平天下。但是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有阴必有阳,与入世相对的出世便应运而生了。所谓阴阳互根互用,互为因果,由阴可生阳,由阳可化阴,因此隐士文化的思想,便从儒道文化中汲取,逐渐成长,最后剥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隐士文化。
那么隐士到底是什么的?顾名思义,隐士就是隐居的人。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出世隐居呢?
其二,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仕途过于顺利,然而高处不胜寒,从而产生避世心理,人在高出,就总有人看你不顺眼,想要打压你,倘若功高震主,就连皇帝也想弄死你。
再者,隐士一般来说都有着高尚的品格,受人尊敬。东晋着名隐士谢安,他一直都避世拒绝朝廷的征辟,后来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出世,《世说新语》对此记载道: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
有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于隐士是否能坚守隐节十分看重,而能够坚守隐节不为外界名利事物所诱惑的隐士,也是值得受人赞颂的。
参考文献:
[1]李红艳.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1):6-14.
⑨ 为什么说隐士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概念呢
作者:刘人夫(列子太学列子说)
列子禅解(一)第一讲:隐士集团的续永之道
⑩ 在古代隐士是指什么
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我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这与我国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是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