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头古城的文明由来和古迹现况的资料
南头古城即东莞守御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在汉武帝时就成为全国二十八处盐官之一的番禺盐官驻地,史称“东官”。现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垣范围东西长为680米,南北宽为500米。城内道路六纵三横共有9条,俗称“南头九街”,现仍保存部分市井门楼。城内尚保存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报德祠等历史建筑及39处明清时期具有岭南及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历史地位:南头古城是深圳1670年城市历史的见证。1983年至1985年,南头古城内的6处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南头古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南头古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现状:南头古城南城门和南门广场维修建设方案日前已被批准,南头古城博物馆也被批准建设。这三大工程的启动,将再现南头古城的千年风韵。其中,南头古城南城门维修约需花费90余万元;南头古城南门广场占地3万多平方米,可用于建设的资金8000余万元之多;南头古城博物馆的设计制造费达150万元,将通过文字、图表、图片和实物展示深圳城市史。 南头古城是深圳1670年历史的的见证。
B. 为什么宁夏的北部和南部文化认同感低
历史原因,宁南西海固地区在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才正式归入宁夏,历史上的“宁夏”不包括今宁南地区。也就是说在老一辈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就不认为宁南和宁北属于一个整体,所以宁南宁北互相觉得对方是外人。
文化原因,宁北地区大多数是明朝以来各时期的移民,而宁南地区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虽然百年间也有很多交流与融合,但根上的文化习俗是有差别的,这也在降低双方的认同感。
经济原因,宁北川区被誉为塞上江南,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谈,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南部山区。巨大的经济差异导致川区人对山区产生了一定歧视。虽然随着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这种情况逐渐改善但有些东西已经深入骨髓,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从根本上改变的。
宁夏平原北部太阳能比南部多原因:
天气因素影响。宁夏北部降水少,云量少,南部降水多,云量多。
宁夏年平均降水量166.9~647.3毫米,北少南多,差异明显,北部银川平原200毫米左右,中部盐池同心一带300毫米左右,南部固原市大部地区400毫米以上,六盘山区可达647.3毫米。
C. 请问四川的古,近代史有哪些
建议楼主看:http://ke..com/view/7627.html?wtp=tt
D. 宁南县景点
金钟山景区、凯地里拉温泉康养度假区、凯地里拉温泉旅游区、热水潭、老观音寺等。
1、金钟山景区:位于宁南县城东部,占地14.46平方千米,景区内山势峻雄,云雾缭绕,树林阴翳,风景优美。景区前身为1965年始建的烈士陵园,其后逐年扩建,1976年在陵园下方建九九广场,2010以来,配套建设了宁远塔和科技、美术、历史文化、中国金沙彩四个人文场馆,扩建九九广场成了休闲运动广场。景区内亭台楼榭、廊桥馆阁齐备,集人文底蕴、休闲养生、运动健身为一体,融自然风光、康养保健、群体娱乐在一山。
2、凯地里拉温泉康养度假区:位于宁南县披砂镇园宝山西侧,总占地面积2000亩,距县城约2千米。整个凯地里拉温泉康养度假区共分为四期建设,已建好的生态停车场、丝韵金街、游客接待中心、七彩温泉池、自驾游营地等属于一期项目。
3、凯地里拉温泉旅游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县城南郊的元宝山麓脚这里环境清幽、各种设施齐备是集温泉康养、桑蚕农耕蚕丝工业加工过程展示于一体的观光、度假型旅游景区。凯地里拉温泉坐落于青山环抱之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自溢热泉水流量大、温度在70°C左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氟含量达到中国医疗热矿水水质命名标准堪称“氟泉”极品。
4、热水潭:沪沽湖西北面数公里处,有一露天温泉,俗称热水潭,又名“瓦汝尔苦(温泉)。泉水由山脚岩缝间流出,泉水流量大,四季清澈。水温适宜。洞口有池,能容百人洗浴。农闲时节,周围四方的摩梭、普米等男女老少。常骑着马,着盛装带着鸡、蛋、肉、苏里玛酒等丰盛的食物,到此野餐露宿洗浴温泉。摩梭人洗温泉浴方法特别。浴前先美餐一顿,然后持酒一壶,边浴边饮,直泡上数小时或整日整夜。使皮肤由平变皱。再由皱变平才上岸稍息。
5、老观音寺:位于距宁南县城七公里处的翠峰山庄,省道西巧线旁。因寺内存放着的一块天然形成,酷似观音像的”灵石“而得名。老观音寺并不老,它始建于1993年,但却在宁南、普格乃至云南省巧家县等周边县份享有盛誉。
E. 2009年我国有什么文化大事(初三的作业!!!)
《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
一张收有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经8年的修补和完善,终于亮相台前接受民众的检验。省语委办表示,会后将会对这些有益的建议进行认真整理和总结,及时向国家语委上报。
本网8月25日讯(记者金姝)一张收有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经8年的修补和完善,终于亮相台前接受民众的检验。日前,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起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活动,为我省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就字表的科学性、可行性,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今天由省教育厅、省语委共同举办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上,近20位语言文字界专家、学者与民政、公安、信息化等部门代表,围绕字表制定的实效和可行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充分肯定字表制定发布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省语委办表示,会后将会对这些有益的建议进行认真整理和总结,及时向国家语委上报。
四川凉山《彝族挽歌》将申报国家级“非遗”
中新网成都8月27日电(邱天)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文化、广电部门近日组织拍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彝族挽歌》,如果申报成功将填补该县没有国家级非遗的历史。
“彝族挽歌”是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诉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语称“俄”,意为“哭嫁歌”。在宁南县广大彝族聚居区,只要有彝族老人去世,“彝族挽歌”就将上演。
2006年,宁南县成功申报“彝族挽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凉山火把节期间,宁南县文体局及广播电视局的工作人员深入到稻谷乡笋子村完成了申报片的前期拍摄,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后期制作,预计9月前可将全部申报材料上报国家文化部门接受专家认定。(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弹唱
“茶花开了会有凋谢的时候,欢乐的人儿没有老的时候;树长得再高也有枯萎的时候,欢乐的日子没有完的时候。把所有想的这些变成一杯水一杯酒,大家一起喝一起分享快乐……”年约而立的布朗族喃玛侬侬(布朗语:漂亮的妇女)玉儿和玉甩绕着炭焰旺燃的火塘边舞边唱,张弛有度的双臂上镯环烁目,紧身的无领短上衣和红、绿相间的横纹筒裙将其匀称的身材包裹得愈显修长,舞姿愈显婀娜柔美。
“布朗弹唱是我们布朗族特有的演唱方式,曲调欢快明朗,悦耳动听。玉儿她们现在表演的是布朗弹唱中的《布朗祝酒歌》。”玉儿所在的打洛镇曼夕阳村村长岩伍杆一边用小三弦琴为玉儿俩伴奏,一边介绍:曼夕阳村历属云南勐海县,紧邻缅甸。村民的语言、信仰、生活习俗,包括肤色、着装等都与缅甸、泰国相近。全村491户2078人中,有6人被州里评为民间艺人。玉儿、玉甩和他本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玉儿还曾参加州里组织的文艺团体,到北京,甚至是马来西亚演出过布朗弹唱呢。”作为一村之长,岩伍杆为村子里能有像玉儿这样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感到自豪。
布朗族的火塘是一个四方形的土框,上面架有铁三脚架,用于支锅烧饭做菜。火塘既是做饭菜的,也是迎接客人、取暖的地方,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由于西双版纳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来此采访的几天中,天空总是挂着雨丝。玉儿等人演唱的时候,正是大雨滂沱。虽正处盛夏,屋外的阴雨却让人顿生寒意;然而,玉儿们的歌声加上屋内烧得正旺的火塘让人倍感温暖。
伴随着动听的小三弦琴声,玉儿和玉甩两双手高擎着四支燃烧着的小蜡烛又相继跳起了表示喜庆祝贺的蜡条舞。
“布朗人非常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过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载歌载舞,兴味盎然。”乡党委副书记余智鑫对布朗弹唱介绍得很详细:布朗山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四调,巴达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同曼等五调。各类曲调不变,唱时可随时变换歌词的内容,能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感情。“而且,布朗人常是歌和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有圆圈舞、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在墨江的布朗人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还都要举行‘跳歌’——又跳舞又唱歌。因步法不同,‘跳歌’又有‘二则歌’和‘三则歌’的区别。跳舞时有乐器伴奏,由一人或数人弹着优美动人的小三弦曲调,舞蹈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边舞边歌,往往通宵不散,难解难分。”
史料显示,在布朗弹唱中,情歌尤其纯情天真,这与布朗族婚姻制度比较自由有关:青年男女在婚前完全是自由恋爱,自由择偶。每当夜幕徐降,青年们三五成群相约去姑娘家戏谑谈爱,或对唱情歌。这类情歌比喻生动,情感真挚。下面即是一首男对女追求时的情歌:“你像‘章灌’花一样漂亮,你像‘挪邦花’一样芬芳。你像万绿丛中的红花树,我深深地把你眷恋。愿永远和你依偎在一起,一刻也不分离。”
布朗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除了布朗弹唱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布朗族的男子还喜练武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武术场上也照样可以飞舞腾跃。主要的武术有‘景歪’(长刀舞)、‘景纳’(木棍舞)、‘景弟’(拳术舞)等等。”余智鑫说,这些武术往往又与舞蹈糅合为一体,刚健有力,动作迅速,充分体现出布朗人的勇敢。
2008年,“布朗弹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组图)
东北新闻网讯 (记者 钱文胜) 8月2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开幕。展会以“文化、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着力展现东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覆盖东北、服务全国、联通海外的展示交易平台。
本届展会产品交易涵盖电视剧(节目)、版权交易、文教用品、IT动漫、工艺美术、书画古玩、出版物等10大门类文化产品以及服务项目5万多种。
2009年
1月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请示,同意将江苏省南通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凭借独特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资源,填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空白。至此自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后,国务院又陆续增添了12座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无锡、南通。
1月10日至2月10日 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46年来首次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大展。
2月9日 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活动持续至2月23日结束。整个系列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3)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4)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5)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
2月17日 由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携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京杭逸韵——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在2月17日至3月8日期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综合呈现中国京杭大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精华,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2月 圆明园兽首事件。法国佳士得拍卖行25日在巴黎“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被一电话买家买走。3月2日,最后竟拍者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称:“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3月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立体雕刻鸟化石。距今约1.2—1.5万年、用鹿角雕刻的。“许昌人”是由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古人类化石而命名的,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是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此次发现的鹿角立体雕刻鸟化石可以平稳站立且能让它转动,说明当时人类已熟练掌握了重心平衡的原理。
3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东山擂鼓台建筑遗址考古发掘日前取得重大收获,出土文物1700余件。
3月19日 我国首家回族医学“汤瓶八诊”培训学院在宁夏医科大学揭牌,这是目前我国民族医药学领域唯一一所传统的正规理疗培训机构。
3月24日 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宣布,发现于秦兵马俑一号坑、通长为两百八十七厘米的一件戟遗迹已修复成功,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戟遗迹。
3月31日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安徽蚌端口双墩一号春秋墓等发现从入围的25个项目中被评中。“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自今年起,十大发现评选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协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
4月2日 甘肃发现距今约四千年大型西羌古国文化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物普查组发现一处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发现完整的齐家文化白灰面房址,在甘肃尚属首次。齐家文化也称西羌古国文化,是科学家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考察时提出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命名。
4月10日、11日 为期两天的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在无锡举行。来自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界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文化线路”遗产这一国际新型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这三条“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成为本届论坛的核心内容。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五省的泉州、广州、宁波、扬州、蓬莱五城市初步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论坛还讨论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开启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新阶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从2006年起常设无锡,今年已是第四届。无锡论坛每年确定一个国际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三届论坛分别通过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无锡建议》、《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关于保护20世纪遗产无锡建议》。
4月17日 三峡文物“国宝”石宝寨保护工程完工开放。据统计,三峡库区需要保护的文物点共1087处,其中有700多项地下文物,300多处题刻、古桥梁、古民居、古建筑等地面文物,这些文物古迹有1/3要搬迁到185米水位线以上进行保护,1/3留取资料,1/3进行原地保护。这些文物古迹构建了旧、新石器时代长江文化序列,揭示了巴文化的起源、分布以及巴楚、巴蜀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轨迹。
4月24日 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706名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4月25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清华简”研究获重大发现。经过几个月的整理研究工作,最终确定于去年7月由校友捐赠的清华简共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05正负30年,即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在这批清华简中发现多篇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还新发现了周武王时的乐诗,弥补了学术史上的空白。
5月8日 38件珍贵文物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仪式在河南省安阳市博物馆北广场举行。这是继国家文物局将征集到的首批8件珍贵青铜器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后,该馆收到的第二批珍贵文物。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奠基,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总体进度要求,中国文字博物馆计划2009年年底正式开馆。
5月11日 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的“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下午2点28分正式开馆。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地震博物馆。
5月12日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冯骥才领导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出版了《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和《濒危羌文化》。
5月14日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在中国古籍保护网公示,4485部古籍榜上有名,多种在《中国善本总目》未曾出现过的古籍浮出水面。同时公示的还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荐名单,62家申报单位榜上有名,较首批多出9家。其中,拉卜楞寺是特别破格推荐入选的。公示期为7天。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旅游”。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保护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开放,这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深水中原址保护古文物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文题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其文物价值远远超过尼罗河中类似的文物。三峡工程全部完工之后,三峡库区将蓄水到达175米高程,白鹤梁将永远淹没在水面30米以下。
6月1日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主题是“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设置了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非遗公园博览会、国际论坛、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以及三百余项配套节会活动。国际论坛以“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并达成了《成都共识》。另外还设有崇州、郫县、都江堰、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殊坊文化保护片区五个分会场。
6月13日 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F. 四川有哪些名胜古迹
成都武侯祠
位于成都市西南,占地近六十亩,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殿五重建筑。刘备殿正中是3米高的刘备塑像,宽面大耳,体态端庄:两侧偏殿,分别为关羽,张飞;刘备殿的左右廊,即闻名遐耳的“文臣武将廊”,塑有28位蜀汉文臣武将的像。武侯祠以其宏大的气势、丰富的内涵,强烈地吸引着中外游客。
长江三峡、巫山小三峡、丰都鬼城、重庆陪都遗迹、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峨眉山、蜀南竹海、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剑门蜀道、三星堆遗址和众多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大熊猫基地、……
杜甫草堂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宅旧址,诗人当年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成都人都要成群结伴,来游草堂。柳条弄色,梅花满枝,锦里春光,引起成都人民对诗人的深沉怀念。
恐龙之乡
自贡是四川着名的恐龙之乡,已发现了70多处恐龙化石埋藏点。恐龙化石品种丰富,有晰脚类的峨眉龙、兽脚类的甘氏四川龙、鸟脚类的鸿鹤盐都龙等,埋藏之集中,保存之完好,为世界恐龙发掘史所罕见。
三星堆
位于广汉市城西,距成都40公里,是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大型古蜀国文化遗址,出土了各种珍贵文物近千件。其中,有绞缕精细的金杖,有身高181厘米,加上座其达260厘米的青铜人像,这是世界上出土青铜雕像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尊。还有双目突出、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这在我国的出土文物中也是罕见。
乐山大佛
是世界上第一大佛,始建于唐代,座落于青衣江边。大佛通高71米,双手抚膝,端然肃坐于滔滔的青衣江岸,仪态安祥、身姿奇伟。站在乐山市内临江远眺,只见“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都江堰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与其子为了变水害为水利,利用城西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在岷江上修筑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并在玉垒山凿开一道约20米宽的缺口--“宝瓶口”,作为控制流入成都平原的总进水口,并在分水堤下段建 “飞沙堰”,自动排沙泻洪于外江。这三项工程互相配合,构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
王建墓
即永陵,位于成都市西门外三洞桥。王建(847~917),河南舞阳县人,虽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 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桥。1943年该墓被人们发掘确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气势胜过刘备的“惠陵”。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是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悬棺
悬棺位于四川西部珙县境内,为“川南四绝”之一,其中珙县麻糖坝因其悬棺的类型齐全、数量较多、保存较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棺是古代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生活的人采用的最多的一种祭祀方式,其方法是将去逝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G. 宁晋县的历史
远古时期,宁晋境域称杨地,又称杨纡。唐尧时,属九州中的冀州。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周代属邢国。春秋末期归晋国。战国属赵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置巨鹿郡,杨氏邑属巨鹿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杨氏县(治所杨氏城邑位于今城关)、廮陶县(治所位于杨氏城南14.5公里处),于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均属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废禾成侯国;神爵四年(前58年),置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12.5公里处历城),属巨鹿郡;西汉末期,废历乡侯国。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9年),杨氏县改称功陆县。
东汉,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由巨鹿(今平乡县)迁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县改属冀州魏郡,不久复属巨鹿郡。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廮陶县还属巨鹿郡;黄初七年(226年),巨鹿郡改为巨鹿国;太和六年(232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今宁晋南)。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属冀州巨鹿国。北魏,巨鹿郡分设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廮陶县属北巨鹿郡,郡治廮陶县(今宁晋南),属殷州。
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今城关),属殷州南巨鹿郡。北齐,废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
隋开皇六年(586年),廮遥县更名为廮陶县,属赵州赵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广阿县境(今宁晋、隆尧县部分辖区)置大陆县,属赵州,县治位于今南、北鱼台村;析赵州置栾州,廮陶县属栾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栾州,并入赵州,廮陶县复属赵州。
废大陆县,并入象城县(原广阿县),象城县更名为大陆县。大业三年(607年),赵州改为赵郡,廮陶县属赵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赵郡改为赵州,廮陶县属之。武德四年,赵州治所迁平棘,廮陶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因“廮陶”谐音“应逃”不吉利,以“安宁晋福”之意更名为宁晋县,隶属赵郡(赵州)未变。 五代,置河北路,宁晋县属河北路赵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赵州属河北西路,宁晋县随属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改为庆源府,宁晋县属之。金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改为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改称沃州,宁晋县属之。
蒙古初年,沃州复名赵州,属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废赵州,置永安州,宁晋县属之;太宗七年(1235年),废永安州,复名赵州,宁晋县属之。元末明初,宁晋县曾一度改称宁昌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赵州。清初,仍属赵州。雍正二年(1742年),赵州升为赵州直隶州,宁晋县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晋”为“甯晋”。
民国二年(1913年),复名“宁晋”,为中等县,属直隶省冀南道,县衙改称县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行政建制,宁晋县直属河北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晋县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南逃,宁晋县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军占领县城,扶植地方士绅组建维持会(日军急于南下,未驻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总队占领县城,解散维持会,地方士绅推举出县长;9月,中共领导的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县城东关,宁晋县属冀南区四专署;10月,县抗日政府撤离县城,活动在孟村、薛庄、梁家庄一带,后转移到北圈里一带。
11月,日军侵占县城,伪县公署成立;12月,国民党宁晋县政府(俗称流亡县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设立,府无寻址,多活动在农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宁晋县南部置宁南县,成立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宁晋县属冀中区七专区(为晋察冀边区辖境),宁南县属冀南区十一专区(为晋冀鲁豫边区辖境)。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宁晋县与赵县、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十一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销赵元宁联合县;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区;8月,宁晋县、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民主政府;9月,宁晋县城解放,宁晋县民主政府迁驻县城;10月,国民党宁晋县流亡政府成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宁晋县、宁南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宁南县与宁晋县合并为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58年4月,撤销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2月,撤销新河县、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宁晋县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邢台专区;7月,析宁晋县复置赵县、新河县。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县属之。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属邢台市管辖。2015年2月,宁晋县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
(7)宁南的历史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宁晋系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形自西北向东南缓降。海拔最高米家庄36.5米,最低孟家庄24.4米,高差12.1米。
宁晋属东部季风暖温带半干旱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高湿;秋季秋高气爽,温度宜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总日照时数为2538.1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8摄氏度,年降水量平均为449.1毫米,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终霜日平均在4月4日,无霜期天数平均198天。
H. 南头古城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南头古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历史文化久远厚重。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在南头古城设置东官郡。[10] [11]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朝在南头设置了一个军事机构“屯门军镇”,镇治即在南头城。自此直至明代,南头古城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事要塞。
据《新安县志》记载,现存的南头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初始为“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
明万历元年(1572年),明朝设新安县,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南头古城就是县衙所在。清代,南头古城经历了迁海与复界,见证了割让香港的屈辱历史。
清代康熙年间,清廷实行迁界禁海,取消新安县,南头古城居民大量内迁,除城墙外,古城内的房屋被拆毁,建筑材料则用于修建界墙。[12]
民国时期,南头古城仍为宝安县治所在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南头古城上修建大量碉堡等军事设施,严重破坏了古城的城体结构。[13] [10] [12] [12]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居民拆除城墙砖块,在城墙遗址上修建房屋。[12]
建筑格局
明代南头城与子城周长共578.5丈,高2丈,城墙南宽1丈、底宽2丈。有东、西、南、北的4个城门名为聚奎、镇海、宁南、拱辰。在正门南门外,尚有一外门名迎恩,城墙上有4个城楼、25个哨卫、1200个雉堞。城外有3个吊桥、2个水关,水关分别位于东南隅和西南隅。现南城门保存明代建筑,北城墙残存,东城门清代重修,城内街道位置大体如故。[13]
共11张
新安县衙
南头古城城内辟建9条街道,故得俗名“九街”。中山南街是“九街”之一,也是古城内直通古城南门的一条南北向大街,南起南门北抵中山东、西街,正对广州府新安县衙遗址。街两侧有多处民居和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海防公署遗址。[10]
文物遗存
综述
南头古城内现存有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5处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信国公文氏祠、育婴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南头村碉堡)、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新安县衙、新安监狱、海防公署、关帝庙、报德祠、鸦片烟馆、接官厅、聚秀楼、义利押当铺、陶米公钱庄、城隍庙、观音阁井、显宁街井、品芳井)等。
I. 从昆明到宁南,有哪些旅游景点
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1]。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7个区、3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21473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35.8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85.0万人,城镇人口499.02万人,城镇化率72.85%。[2]
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处在南北国际大通道和以深圳为起点的第三座东西向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位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3]
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滇国建立,定都于此;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时期,南明永历政权在昆明建都。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为山原地貌,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沿湖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享有“春城”的美誉。[4]
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5]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3名,并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6]
中文名称
昆明
外文名称
Kunming
别名
春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
历史沿革
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7]
共7张
昆明市街景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8]
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氏族部落林立,以百濮人为主。氐人、羌人等游牧民族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以后,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滇族,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8]
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𫏋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
J. 宁南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越崔郡,郡下设会无等县,宁南属会无县辖。至宁南建县的两千年间,其历史沿革随会理(古称会无)县演变。
宁南建县始于公元1931年1月1日,因地处宁属(整理委员会)之南,故名为“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