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
应该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借荐和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
B.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作文600字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门庭若市的KFC,有人叹:“中国市场都快被外国人占完了。”观看着热播的《人鱼小姐》,有人想:“中国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满街的圣诞树,满墙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愤慨道:“应该把西方的文化赶出我们中华的国门!”
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却这样想象:如果KFC与古色古香的茶座并街而立,如果人鱼小姐能与汉武大帝共舞,如果圣诞与春节共庆,让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满目的中西全席显现世人眼前,那又该多好!
是的,中与西应携手,而非为敌。
中国的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正是这开放,让我们民族尘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异国情调的机会。于是,各国文化蜂拥而至。人们听的是麦克·杰克逊,看的是《大长今》,过的是圣诞节。
有人驳斥现代人崇洋。可是,如果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泼欢快的曲调中,我们领略到了热情与活力;在大长今那异域的古朴中,我们看到了贤淑与勤奋;在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中,我们明白了对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会“崇”。
当然,中华的传统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个无法想象的长度。五千年来,有秦皇的焚书坑儒,有汉武的罢黜百家,也有三国两晋的血雨腥风,有五代十国的拼杀吞并,还有元、明、清几世纪的民族统治,可是,中华文化仍旧是传承了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这些词语对于中华那千年历史中流传下的精华恐怕还是太浅薄吧。
试问,这样的文化,怎么能够忘怀?不错,外国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在现代人追求外国的新潮时,也不能忘却我们的根。休闲时,不妨靠上古朴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让充满中国元素的水滋润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跃动茶叶,仿佛几经风雨,几世浮沉的中华;不妨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学那古人问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讲过的故事……
牡丹能与郁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与圣诞树共同生长,仙鹤能与夜莺共同歌唱。
中国与西方,何不携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现那文化的绝代风采!
C.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议论文题目
近几年,年轻的一代热衷于过各种洋节,如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原本过这些节日无可厚非,这些节日既然有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和意义,然而,事情不可以这么简单地看,这些年轻人中许多人却浑然不知许多传统节日,根本不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忘记了历史,而一味地崇洋媚外,热衷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等,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也是传统教育的败笔。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之所在,它承载着无数先祖的心血,传承着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无数先祖们在生产劳动、与自然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淀而来的,历经了许多年的实践、检验归纳而来的,绝非飞来空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发扬光大,任何时代的年轻一代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年青一代肩负着发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让民族文化更具魅力,为更多人所认可、学习,而不是妄自菲薄、自毁长城、主次颠倒。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为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所研究、学习、效仿。自古至今,我们的优秀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以替代的作用。《孙子兵法》、《周易》、《论语》《道德经》等着作,孔子、老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百家,后世的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改革家;联合国家可文组织认可剧作家汤显祖;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举不胜举。而我们许多年青一代,知道莎士比亚却不知汤显祖;知道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佛洛依德、夸美缪斯、孟德斯鸠等,却不知老庄、鬼谷子、朱熹、王阳明。明显地主次颠倒,不知自己从何而来,要去何方,如何去;忘了本,却一味地崇洋媚外,全盘否定自己,崇拜他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进步,不是闭关自守,不是保守,需要改革、学习、实践、积淀、升华、进步。
D.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议论文运用比喻论证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取其精华。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E. 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作文
我们失去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词。似乎洋东西总是先进的。于是,“王老五”变成了“迈克尔·王”,“明珠花园”变成了“东方曼哈顿”;咖啡代替了香茗,可乐汉堡代替了豆浆油条。甚至连孔子,也要被唤作“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气氛甚至压过了元旦与中秋。这让我非常不满和不解,难道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宗教比亲人的团聚还重要?有些人连耶稣是个人还是种吃的都没搞清楚,圣什么诞?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节,居然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了民族文化遗产。正当我们纷纷抗议的时候,一个韩国民众的一句话让国人无言以对:“你说端午节是你们的,可你们在端午节那天做了些什么?”是啊,我们在愤怒和不满之余,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节日,还有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骄傲。更有甚者——
前阵子上海有个吃饱了撑的教授做了个研究,说“龙”这个东西,在英文里是“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之意,做我们有着君子风度的中华民族图腾不太合适,要改。改成什么呢?按照这位先生的观点,改成温顺的哈巴狗再合适不过了。那好,从今天开始,他可以把自己称作狗的传人,看看会不会让外国人觉得舒服一些。
这就是当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气。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个傲视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个霸气十足的国家哪去了?为了外国人的眼光就要改变自己民族的符号,我们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今即将褪色,我们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边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这真的是有着一身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吗?
想想曾经的辉煌与耻辱,想想今天的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永远不要忘了脚下这片肥沃的热土,不要忘了诞生于其上的,我们的根。
F.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说到中欧差异的例子,连很多中国人嘴里出来的都是欧氵州人总结的说法,就像1楼举的这个例子。知道什么原因吗?因为欧氵州是一个列强互不相让的地方,新仇旧恨堆积,历来喜欢编些段子来互相挖苦。后来欧氵州扩充到各氵州歹直民地去了,到处玩这手挖苦把戏,话里带刺。不信你要是生活在印度,也是一篇一篇英国人编的段子。我就听说过几个,为了杜绝歪风,就不在这里传话了
G. 作文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得民族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其他民族传入,或本民族从其他民族引进的文化。
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那看看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固步自封,辩证的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H.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 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 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 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 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 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 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 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 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 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 建。……
I.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门庭若市的KFC,有人叹:“中国市场都快被外国人占完了。”观看着热播的《人鱼小姐》,有人想:“中国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满街的圣诞树,满墙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愤慨道:“应该把西方的文化赶出我们中华的国门!”
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却这样想象:如果KFC与古色古香的茶座并街而立,如果人鱼小姐能与汉武大帝共舞,如果圣诞与春节共庆,让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满目的中西全席显现世人眼前,那又该多好!
是的,中与西应携手,而非为敌。
中国的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正是这开放,让我们民族尘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异国情调的机会。于是,各国文化蜂拥而至。人们听的是麦克·杰克逊,看的是《大长今》,过的是圣诞节。
有人驳斥现代人崇洋。可是,如果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泼欢快的曲调中,我们领略到了热情与活力;在大长今那异域的古朴中,我们看到了贤淑与勤奋;在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中,我们明白了对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会“崇”。
当然,中华的传统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个无法想象的长度。五千年来,有秦皇的焚书坑儒,有汉武的罢黜百家,也有三国两晋的血雨腥风,有五代十国的拼杀吞并,还有元、明、清几世纪的民族统治,可是,中华文化仍旧是传承了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这些词语对于中华那千年历史中流传下的精华恐怕还是太浅薄吧。
试问,这样的文化,怎么能够忘怀?不错,外国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在现代人追求外国的新潮时,也不能忘却我们的根。休闲时,不妨靠上古朴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让充满中国元素的水滋润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跃动茶叶,仿佛几经风雨,几世浮沉的中华;不妨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学那古人问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讲过的故事……
牡丹能与郁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与圣诞树共同生长,仙鹤能与夜莺共同歌唱。
中国与西方,何不携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现那文化的绝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