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国赏石文化如何发展

中国赏石文化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5 08:07:16

㈠ 赏石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我国赏石文化,最早是在园林中得以实践,苑内筑丘、设台,布置山石。《史记·殷本纪》中记载:

益收狗马奇物,充韧宫室,益广沙立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

我国园林最初的形态称为“囿”,即起源于殷商时期。囿最初是帝王放养禽兽,以供畋猎取乐和欣赏自然界动物生活的一个审美享乐场所。

先秦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有了剩余,猎取的一些动物,能成活的,便圈起来人工饲养,以后随范围扩大和种类的增多,渐渐发展成为园林的雏形。

除园林石外,这时最早开发出了观赏石中的灵璧石。灵璧石主要产自于安徽灵璧县,远在3000年前,就已经被确认为制磬的最佳石料,并且对其进行开采和利用。从殷墟中发现的商代“虎纹石磬”就是实物的佐证。

这面“虎纹石磬”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礼重器,横长84厘米,纵高42厘米,厚2.5厘米,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纹,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

虎纹石磬发现于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形体最大的商磬。它表面雕刻的虎形纹造型优美,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薄薄的石片表面,一只老虎怒目圆睁,虎尾上扬,虎口扩张,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躯呈匍匐状,做出猛虎扑食的架势。

石器

㈡ 我国古代赏石的

我国古代赏石的标准是以下:
瘦、漏、皱、透、韵。比如古代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德石,就把这些要素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庭院石、景观石类,选择瘦、漏、皱、透及有韵味的传统观赏石,更能显示出大气磅礴,沧桑之美。因此,古代传统的赏石理念以瘦、漏、皱、透、韵为美。
中国观赏石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石文化发端于原始人类的原始工具制造,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创造了石头工具,随着石头工具制造技术的精进,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
同时,由于维持生存的物质来源相对丰富,原始人类开始有了美的追求,于是有了用漂亮的石头制作小饰物来装扮自己,以引起异性的注意。

㈢ 隋唐的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我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隋朝虽只有短短的37年,但在赏石方面也丝毫没有停步。炀帝杨广沿运河三下江南,收寻民间的奇石异木。隋唐时期是赏石艺术,开始有意识地在园林中融揉诗情画意。观

赏石已被广泛应用,假山、置石造景在造园实践中得到很大发展。

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唐朝的赏石文化非常普遍,唐朝前期,由于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文韬武略,从中更展现出一派大唐盛世的景象。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寿诞,得到桂州刺史送给他一块“瑞石”作为寿礼,此石有奇文“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

字样,唐太宗见了此石,非常高兴,向大臣李靖称赞桂林的奇石说:

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责之乡,观此瑞文,如符所兆也,公可亦巡乎?

事后,唐太宗派李靖到桂林,授李靖为岭南抚尉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到桂林后,在桂林七星岩普陀山,找到出“瑞石”的地方,并上奏朝廷,李世民敕命建庆林观,并御书“庆林观”匾额。后来庆林观发展为我国南方名刹之一。

唐太宗时大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中,几名番人将几方修长玲珑的奇石或掮或捧,这是异域贡石的图景。此外,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也有宫女手捧树石盆景的画面。

唐人嗜石成癖,有的甚至倾家之产网罗奇石。据《李商隐集》载,荥阳望族郑瑶外任象江太守3年,所得官俸60万钱全部用于收购象江奇石,“及还长安,无家居,妇儿寄止人舍下”。

㈣ 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点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杨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规格】盆长150cm

【作者】符灿章

东西方赏石文化由于双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但是,东西方赏石文化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相同点在不断扩大,差异点在不断缩小。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得到交融,在发展中得到交融。不断扩大东西方赏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赏石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从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异同中看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有很多差异之处,例如东方赏石以岩石为主,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讲求诗情画意;而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及古生物化石为主,强调远观陈列。

东方赏石文化诞生于中国魏晋,成熟于唐宋,并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它是一种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动,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赏石神秘化;它是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审美体验。

西方赏石文化诞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时间,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所以一开始就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更注重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容易普及并建立通行的鉴评标准。

东西方赏石文化从本质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欣赏的对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关注的是天然性和独特性,强调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赏石则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中国至少从宋代起,矿物晶体中的玛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为特定的赏石对象,一直延续至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欧美国家也开始对东方赏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赏石组织和爱好者;而东方赏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赏石者对矿物晶体和化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东西方赏石相互具有渗透性与亲和力。

东方赏石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是相通的。上述这些相同之处,也是东西方赏石文化相融之基础。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异,必然带来相互的冲撞。西方人虽然接受了中国的庭园艺术,但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的供石艺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继承了中国传统供石的日本赏石家,有独创性地发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艺术,并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东西方赏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赏石文化在冲击中继承传统赏石文化的精华和吸收日本、韩国及欧美的赏石理念,最终才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与西方赏石文化互相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

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发扬光大,不但要古为今用,而且还要洋为中用,东西方赏石文化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赏石为主题的展览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赏石所做的研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伴随收藏、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之下我们在赏石理论研究方面尚不够深入。

自唐宋以来,涌现了不少关于赏石方面的书评论着,但是流传下来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观赏石观摩研讨会”,是观赏石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虽有一定的广度,但其深度尚不够。近年来对观赏石鉴评标准的研究,为推动观赏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拓发展观赏石品种,能有效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随着爱石、觅石、玩石、藏石者不断增加、发展,越来越多的赏石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今,东方赏石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谓东方国家喜欢造型石、纹理石,西方国家推崇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传统观念,开始趋于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趋势。

发展与创建国际性的赏石组织、举办国际赏石博览会,对我国观赏石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得以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观赏石观摩研讨会图片提供/蔺红婴

㈤ 中华奇石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

赏石活动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文化载体。赏石已经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

文化赏石,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赏石文化的需要,也是更新赏石理念、发展赏石艺术的必须。

只有用文化赏石的态度和视角去爱石赏石,学习国学和历史、学习文化和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学会文化赏石、艺术赏石,才能在赏石活动中注入更多、更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赏石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㈥ 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用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

赏石文化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包括赏玉文化、园林景观奇石等多个方面,其历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记载,而黄帝更被认为是早期赏石文化发起人。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着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在许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古人说:“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

上述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千百年来国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赏石文化。并进而影响到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赏石渐成国际潮流。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天然奇石爱好者,并成立了国际爱石协会、国际自然艺术石爱好者协会等国际性赏石团体。

㈦ 你所不知道的东方哲学:赏石文化,你知道吗

古人有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情,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审石不单以赏为佳,廋、漏、透、皱、清、丑、顽、拙、奇、险、幽等多方面,从质、形、色、纹、势,审视一方奇石的独一无二。

秦汉时期宫苑、园圃营造,以石成景成为风尚。叠石掇山,花木成景,山石瘦峭,鼓皱有致,园林与石再也牵扯不清。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精神并济,各路文化冲击,赏石文化快速发展。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华,奇石收藏成风,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成为唐代赏石盛况以及文化标准。

宋代文化鼎盛时期,审石也成为众多文人雅士之好,北宋徽宗皇帝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由于皇帝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仿。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

㈧ 宋朝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宋朝赏石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文人雅士将观赏石以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得今人深入了解观赏石文化。

元代赏石在民间发展,陈列于文房,具备峰峦沟壑的小型石最受欢迎。明代精致小巧的理念,深刻地影响到造园选石与文房赏石,成为士人赏石的经典传承。进入清代,人们逐渐摆脱了山石自然崇拜的束缚,开始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建都开封,改名东京。由于宋朝一直是文官掌重权,这是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两宋尤为突出,中唐至北宋,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转折点。

这种文化至宋徽宗赵佶时达到顶峰,文风更加清新、精致、小巧、空灵、婉约。影响到诗歌、绘画、园林等各个方面,赏石文化自然也在其中。

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历代帝王中最大的赏石大家,他主持建造的“艮岳”,是古今最具规模的奇石集大成者。

阅读全文

与中国赏石文化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