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如何区分每个地区
地域文化不同于省份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人文习俗,以及当地人的性格都是由地域文化而产生的,比方说吴越文化,分布于江苏的苏锡常,还有上海,浙江的一部分,这些地方的人文,饮食,方言都比较接近,所以说虽然不属于一个省份,但是当地人互相都很有认同感,而我国还有江淮文化,东北文化,巴蜀文化,广府文化等多个地方。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仅仅包含了巴蜀文化,还有云贵少数民族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庆作为代表,当地的方言以西南官话为主,并且饮食风格也是偏向于麻辣,云南和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比较多,这里的文化也是极其具有特色,当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服饰也是非常的鲜艳,而再往外面看,还有青藏文化和西域文化,这些地方就包含了现在的西藏,青海和新疆,当地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很多独特的民俗节日。
❷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有哪些
先秦时代主要文化区:
1、华夏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夏族、商族(华夏化后的商人)、周族(华夏化后的周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陕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战国以后扩展到今长城附近),东到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西周后扩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和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一带。主要文化特征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汉字(二里头文化四期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篆文),讲上古汉语(属原始汉藏语系汉白语族,有大舌颤音,无双音节词,发音近似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到西周以后奉行“周礼”,有先进的制度文明。对应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燕文化、卫文化、郑文化、晋(三晋)文化等。
2、东夷文化区:主要族群为东夷人(包括商族),有时也包括孤竹人、山戎、东胡(均属原始阿尔泰语系东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后来建立吴国、越国的扬越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东到今渤海、黄海、东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重视巫术,有神秘主义色彩,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强,通用古汉字,周代以后逐渐接受“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齐文化。在两周时代东夷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北狄人(属原始阿尔泰语系),通常包括东部孤竹人、山戎、东胡。地理范围大致南到今陕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到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适应游牧生产,贵少贱老,有收继婚的婚姻形态,男子从小训练骑射,服饰为“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肃慎文化、中山(鲜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秦人在内的西戎,实际上包括了原始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属原始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和塞种(即“斯基泰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还有汉藏语系原始藏缅语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围东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陕西省西部宝鸡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区(后扩张至黄河以西),西到欧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马其顿——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呼罗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一线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今泰国南奔和清迈以北)。主要文化特征是游牧文化,贵少贱老,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境内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齐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罗文化(高昌文化、楼兰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蛮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楚人、吴人、越人在内的南蛮,其实分为苗蛮(汉藏语系原始苗瑶语族)、百越(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原始侗泰语族)、百濮(原始南亚语系)三类,有时还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围北部大致到今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南部,东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复活节岛),东南到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北岛,西南到非洲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西到长江三峡(或者到川西高原)和云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征是断发、纹身、赤足,语言复杂多样,崇尚火,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饮食习惯以生吃为主,不遵守“周礼”。在中国境内对应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有时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❸ 中国分为哪些文化地域 包括蒙古,朝鲜一代
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
(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
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①内蒙古文化副区
②北疆文化副区
③南疆文化副区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❹ 中国区域文化是怎样划分的
1,北方文化区域: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所有地区。
2,江南文化区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包括江苏安徽的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3,四川文化区域:四川,重庆。
4,岭南文化区域: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在古代也包括越南)
5,闽台文化区域:包括福建,台湾。
6,新疆文化区域:新疆
7,西南文化区域:云南,贵州。
8,青藏文化区域: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❺ 中国有哪几个文化大区
这是苏公的区系类型理论。是将考古学文化分类的理论,即分成区、系、类型三个等级。六区是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在此基础上在每个区中在划分系、再到考古学文化、再到文化类型。透过对考古学文化的分类,苏公架构起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即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文明起源三部曲理论。
❻ 文化区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文化区的特点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含义:
●广义: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如:语言文化区、政治文化区、经济文化区、中国新石器文化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所学校、一个农场等
●狭义:仅指某种文化系统所覆盖的范围。如:中华文化区
特点:
(1)范围有大有小:如我国东部农业文化区与文化副区
(2)边界有虚有实:如政治文化区:实。经济文化区:虚,甚至重叠
(3)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致: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
文化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不详!!!!
❼ 中国有三大区域文化他们分别是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徽州学简称徽学,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
❽ 中国地域文化有哪些
中国自秦朝以来,文化的集中地都是在富裕的地区,而最明了的是江南地区,而后来的两湖两广也不徨多让,而四川是一个比较突出之地,反观西北东北却不那么出众;而贵州,云南古时称为“蛮荒之地”,就可想而知了,在明朝以前中国的风流名士,大儒圣贤,几乎都集中在江南,中原地区,而到明朝中期开始就逐渐南移到湖南,两广等地,而肥沃的四川盆地孕育了人杰地灵,而江南却是战国是的吴越,楚等国,文化沉积就太多了,而出人才的地方大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之地和后来接受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地区的那些地方。当然还有楚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燕赵文化等,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文化,古时候称百里不同风俗,就可想而知啦。(知识有限,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