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北咸宁文化历史等的变迁
历史变迁:西周成王(姬诵)时(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属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属南郡。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合东镜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称江夏郡,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西南置蒲圻县,咸先后属武昌郡、江夏郡、沙羡县。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 咸宁市行政建置比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域周为楚地,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 汉初置沙羡县,咸宁、嘉鱼、蒲圻属之;崇阳、通城属南郡下隽县。 三国时属吴,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宁县。 民国21年(1932年),通山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其他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咸宁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文化:咸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和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在幕阜,崇阳商 代铜鼓催征越千年,羊楼茶马古道起盛唐,三国文化、闯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向阳湖文化等交相辉映。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
‘贰’ 咸宁是什么之乡
咸宁是桂花之乡,咸安区桂花镇,位于咸宁市东南部。该镇桂花素以面积大、品种全、产量高、花质好、古桂多而着称。2000年国家林业部、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华桂花之乡”,栽种桂花历史悠久,桂花树品种齐全,有金、银、丹、铁、四季、月月桂等9个品种桂,共有桂花树150余万株,现存少量千年古桂。咸宁桂花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桂花为主题的博览馆,于2010年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状元阁景点正式开放。博览馆集中展示了桂花科普知识,以及咸宁的桂花文化。
茶叶之乡。咸宁有万顷茶园,千年茶史。当地民风崇尚:不可一日无友,不可一日无酒,不可一日无茶。咸宁人自古就有施茶美德,咸安的施茶者尤多,于村头于桥畔于山腰于旷野,共设有“九路六十二 茶亭”。不过,咸宁的茶不是寂寂无名之茶,是有过大作为的。毛泽东第一次到苏联。送给斯大林70寿辰的贺礼有茶叶,这茶叶就是产自羊楼洞的砖茶。赤壁一古民宅有对联曰“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梅;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茶。”
楠竹之乡。咸宁种植楠竹传说有5千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代的咸宁志书上就有“竹影蟾光洁、桂影有余光”、“月来窗写竹,风过彻梳荃”的诗句。清末至民国初年,咸宁楠竹已遍布全境。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咸宁的楠竹为革命作出过贡献。北洋军阀在汀泗桥失败后,向北退守咸宁城,由于时遇汛期,咸宁城外围的西河水深面阔使北伐军攻城造成极大困难。这时,咸宁工农协会在聂洪钧的带领下,用楠竹钉成数百艘竹排,架起浮桥;用竹筒装水送饭;用竹笋壳打草鞋送给北伐军;抬着竹担架抢伤员,为北伐军攻咸宁城创造了有利条件。1938年日寇侵占咸宁后,境内西北部的贺胜、横沟、官端口、张公、甘棠等平丘地域因处铁路、公路沿线,竹林被毁坏一空,幸存的楠竹林,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低矮山区。 到1949年解放前夕,楠竹总面积不足10万亩,蓄积量为681万根。
苎麻之乡。属荨麻科植物。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苎麻是咸宁传统的特色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苎麻之乡"的美誉,是出口外销商品麻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咸宁市苎麻主栽品种为“细叶绿”,占苎麻面积85%。原麻产量22993吨;原麻产值20694万元,居全市经济作物之首。主要分布在赤壁、嘉鱼、咸安三个主产麻县市区,现已形成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苎麻种植业带。
‘叁’ 咸宁饮食文化,名胜古迹
饮食方面有咸安的贺胜鸡汤、合菜面、土菜、通山的巴砣、嘉鱼的鱼丸、还有味道很不错的热干面、豆皮、牛肉面等等。
湖北咸宁市名胜、古迹
咸宁市
温泉 在咸宁市南10公里温泉镇潜山之麓。沸涌如汤,雾气升腾,“温泉虹影”为咸宁奇景之一。泉后倚潜山,峰峦叠嶂,山下有苹花溪,涓涓缓流,山上有葛仙崖,崖上有坛,相传为晋代葛洪炼丹处。水温50篊左右,呈淡黄色,内含多种化学成分,对于关节炎、皮肤病、神经炎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疗郊。
北伐阵亡将士墓* 在咸宁市城西南15公里汀泗桥镇西侧小山岗上。此地东靠群山,西临大湖,一桥飞架,构成天险,素为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挺进武汉时,军阀吴佩孚据此凭险抗拒,屡攻不克,最后由叶挺率独立团奋勇攻击,击溃了吴佩孚的主力,占领了汀泗桥,为北伐军直取武汉起决定作用,独立团因而被誉为“铁军”。
李邕石室 在咸宁市东南30公里钟台山。传李邕曾读书于此,故名。李邕(678-747),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之子。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书法初学王羲之等,继而自创新格。后被李林甫陷害。石室位于山腰间,天然形成,容数人居,冬暖夏凉。其上有石台、石钟等古迹。侧临桃花泉名胜,近傍古木盘溪景观。
赤壁市
赤壁在赤壁市区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此处有赤壁、南屏、金鸾三山,起伏。毗连,苍翠如绘。摩崖石刻、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等文物和建筑,错落隐现。赤壁山西南部,嶙峋临江,斜亘百丈,恰大江汹涌,直扑山壁,尤在涨水时,激浪飞溅,高达丈余远震里许,成为历代名人攀登凭吊、吟咏抒怀的所在。
赤壁摩崖 在赤壁矶头的石壁上。刻有各种文字、印记、诗赋和画像。仅镌刻“赤壁”二字的题榜即有四处之多,其中字体最大的“赤壁”题榜为楷书,字径达150x104厘米,气势雄健。相传系周瑜亲笔所题。
拜风台 在赤壁遗址的南屏山顶。又称武侯宫。传说是诸葛亮祭东风的七星坛遗迹。后人筑台建宫,以资纪念,此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系1935年重建。有前后相连的两殿一厅。
凤雏庵 在赤壁遗址的金鸾山腰。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建筑简陋,后世屡次扩建,但又迭遭兵燹。现存殿室数间,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建国后曾维修,青砖灰瓦,甚为古朴。
翼江亭 在亦壁山头。亭系近代所建。木石结构。额刻“翼江亭”三字。上覆六角攒尖琉璃瓦顶。和中峰巍峨耸立的望江亭交相辉映。
峨石宝塔 在赤壁市西郊马鞍山巅。塔侧石岩上刻有“峨石”二字。马鞍山双峰壁立,重峦翠连。塔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全以青石砌成,七层六角,高17米,底层置门,以上各层设窗。循塔内螺旋石阶,可达5层。
陆水湖 在赤壁市郊。是1958年-1968年修建三峡试验坝而形成的人工水库。面积118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抱,水色一天。湖中有390多个岛屿,更添景色风姿。湖区气候夏季凉爽,比武汉市低7-8°C,为避暑佳地。附近还有温泉一处。
黄盖湖 在赤壁市西南16公里,与湖南省临湘县交界。传三国时孙吴宿将黄盖操练水军所在,孙权以赤壁战功将此湖赐盖,故名。此湖接元潭河、蟠河之水,经由太平河注入长江。流域跨越湖北、湖南两省,湖面达13万亩。
嘉鱼县
陆溪口 在嘉鱼县陆溪镇。东汉赤壁之战时,周瑜驻防于此。建安十三年(208年)筑“吕蒙城”,又称陆口城。陆水原名隽水,建安十四年(219年)陆逊驻此,改隽水为陆溪、陆水后,渐称今名。
蜀山遗址 在嘉鱼县新街镇。三国“赤壁之战”时刘备驻军于此。
岳公城遗址 在嘉鱼县新街镇。
通山县
九宫山# 在通山县城东南。绵亘百里,上下九重。海拔1543米。后晋安王兄弟九人造9座宫殿于此,因以山名。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名道张道清又在此建九座宫观,遐迩驰名,为道教圣地。元、明时几经修葺,又多倾毁。现存的九王庙、真牧堂、石城门、一天门等,或围以巨松怪石,或绕以曲径流水,仍显示当年峥嵘绰约的姿态。其岩、峰、岭、台、石、洞、池、泉等奇丽景物,更引人入胜,其中“龙湫飞泉”,由千丈绝顶直下涧底,时似匹练,时若垂帘。
李自成墓 在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1606-1645),陕西省米脂人。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建国后曾多次维修。
崇阳县
峡颈垄水库风景区 在崇阳县金沙镇。
南大泉洞 在崇阳县潘家。
通城县
南虹桥 在通城县城东南16公里鲤港河上。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为邑中着名石桥之一。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
天岳关 在通城县。
锡山 在通城县隽水镇。
九宫庙 在通城县隽水镇。
沙坪畈古战场 在通城县锦山乡。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清军激战处。
宋兵部尚书方琼墓 在通城县黄袍乡荻田。
引用网页为(有图)
http://www.chinasights.com/shtml/hub_attractions_xianning.shtml
‘肆’ 咸宁精神是什么啊
咸宁精神是我市提炼总结出了“咸宁精神”:厚德尚学,勇毅笃行。这是对咸宁的历史文化、精神积淀、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高度浓缩和精简表述,将成为咸宁的立市之魂、发展之根和前进之力。
‘伍’ 咸宁的文化
咸宁,历史厚重、人文荟萃。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 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咸宁的歌,音域宽广,格调明快,多流传于山区一带,内分高腔、平腔两种。民间舞蹈分花灯 舞、祭祀舞两种。咸宁市的民间工艺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艺术四大类。
温泉文化:水,灵动而充盈中的禅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灵。河流、湖泊,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水,那就是温泉。
咸宁市地处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批准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
咸宁温泉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有地母造温泉、铁拐李拜寿温泉等神话传说。据《咸宁市地名志》记载,“咸宁温泉早在唐代 就已着称,宋时‘温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传宋仁宗赵祯南游时曾到来此(温泉镇)洗过温泉澡”。除了温泉的历史文 化,咸宁温泉以保健养生为主的健康文化同样深厚久远。1938年侵华日军驻扎咸宁,在淦河边建起一个温泉疗养所。1945年日军 投降后,国民党军队第十一师沿袭使用该疗养所。咸宁解放后,解放军就地改扩建成一九五医院,其设立的“理疗科”主要就是 用温泉水治疗风湿病和皮肤病,一直延续至今。
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地下热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钻孔揭露后成为自溢井,水位、温度、水质情况变化仅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较为稳定。受人为开采的影响,水位波动范围一般在2.0m以内,主要呈现出5~9月水位相对较高,12~2月水位相对较低的特征。
温泉从石洞中涌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间,便有了“人间天堂”的感觉,可以让你暂时忘却纷纷尘世,享有一份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的悠闲惬意,在泡汤时享受风景,在自然中放松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
文化宝藏
从历史走向未来-脚盆鼓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时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称“脚盆鼓”,因其形状如盆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赤壁一带的乡村。据史料记载,在远古的商、周时代,先民们击木、击盆、击鼓而歌,行成了脚盆鼓的雏形。相传三国赤壁之战时,盆鼓在孙刘联军中还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现在,脚盆鼓作为咸宁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已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挟滚滚长江、看三国赤壁、拥梦里水乡、走千年古道…….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触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国情怀。
拨动历史的脉搏-拍打舞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宁民间,这些拍打舞的歌词已流传了数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间男女老少擅长的“拍打游戏”而来,流行于咸宁通城、崇阳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劳作休憩之时,互相拍打对方身体的不同部位,逗趣取乐,并 伴有风趣的戏谑、科诨,给人以轻松与愉悦。
稀有的艺术奇葩-提琴戏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是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据说,它源自岳阳花鼓戏,在崇阳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叶茂。花鼓戏的主要乐器是琵琶,但崇阳人改造创新,制成了提琴。提琴戏有特有的唱腔,是鄂东南、湘北及赣北等地区广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结合,形成具有崇阳地方特色的剧种。
月宫飘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咸宁是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动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华、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帐等风俗活动,打破了汉族地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传统习俗,为咸安独有。“打桂花”是流行于咸安区的民间舞蹈,其基本动作来源于桂乡花农们收获桂花时的农事活动。由于贴近生活,这从天宫来到人间的艺术,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
从战场走向田间-山鼓
山鼓,流行于通山等地,是一种古老的农事鼓乐。山鼓又称“单鼓”或“胆鼓”,其形椭圆如胆,有“击鼓驱百邪,庶民胆如虎”的传说。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就普及并走向鼎盛。现在,山鼓迎来了继承、创新及保护阶段,并从田间地头走上了艺术舞台。
黄土捏出的天籁-呜嘟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起初,呜嘟为牧童用作唤牛,后经历代改进,成为了一种乐器,一直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如今,呜嘟在演奏之外,亦广泛得到文博、收藏、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宝物-崇阳铜鼓
1976年与崇阳县白霓镇出土,是当今出土时代最早、体重最大的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楠竹风采成于纸-黄龙牮纸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火纸。黄龙牮纸以楠竹为原料,纸张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吸水力强,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承与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锣腔
通城打锣腔源于天沔花鼓戏,清同治年间由天沔灾民王耍儿传入,与本地戏曲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锣腔。用当地方言演唱,以“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作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锣腔”被湖北省列为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唱出劳动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通山县地广人稀,农忙时人民便集体劳动,通常会打鼓唱歌,激发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随着年代 变迁,逐渐行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
‘陆’ 什么是咸宁文化
咸宁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素称“楠竹之乡”。全市现有楠竹林146.9万亩,立竹量达2.2亿株,年产商品竹2000万支,居全国商品楠竹主产区第七位。楠竹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发展势头强劲。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全市已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78个,万亩以上基地26个。通山县的黄沙、洪港、九宫、闯王、厦铺,崇阳县的港口、桂花泉、天城、路口,通城县的黄龙等乡镇,楠竹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以上,咸安区的汀泗、大幕桂花3乡镇,楠竹面积已发展到7万亩以上,赤壁市的官塘、陆水湖两镇办,楠竹面积已突破了10万亩。
文化传统
咸宁竹文化传统,根深叶茂;咸宁竹文化时尚,绚丽多姿。咸宁竹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自然的,它包括竹子种植、加工、利用成果等内容;一方面是精神的、人文的,包括民俗民风、民间文艺(如竹韵凌云的竹工艺品、竹雕产品等)、文艺创作(现代人物雕刻、古代仕女图)等各个方面。这是一条悠远的精神河流,一串璀璨的竹海珠链,这些丰厚的竹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咸宁人的巨大财富,如何把这笔巨大的财富挖掘整理出来,推广普及开来,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咸宁人今天亟待研究的课题。
文化品牌
作为与经济互动的文化,要与时俱进,壮大发展,必须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 打造咸宁竹文化的品牌,既要发挥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又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体现现代文化的风采,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打造咸宁竹文化的品牌,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文化活动,普及竹文化知识,展示竹文化风采,增强群众对竹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咸宁竹文化品牌,应该建立一支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队伍,一支博学多识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提高咸宁竹文化的品位,让咸宁竹文化更加绚丽奇目。[1]
‘柒’ 咸宁的民风民俗
最期文化:咸宁有着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
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
风景名胜:
通山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湖北通山县境内,横亘于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中段,海拔1657米,为幕阜山之最高峰,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李自成墓)。九宫山既有江南山峰的奇秀,又具有塞北岭岳之雄、险、奇、幽、秀,被誉为“九天仙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咸宁
‘捌’ 咸宁的介绍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隶属湖北省,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1咸宁下辖1市,1区,4县分别是咸安区、通城县、通山县、嘉鱼县、崇阳县、赤壁市。咸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106、107、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贯通南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之城、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等荣誉称号。咸宁市全市总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056.55平方公里,占92.27%。在全市陆地面积中:林地面积5612.86平方公里,占61.98%;荒地面积163.75平方公里,占1.81%;难利用面积73.02平方公里,占0.81%。在全市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110.95平方公里,占73.24%;疏林地面积85.63平方公里,占1.53%;灌木林地911.10平方公里,占16.23%;无立木林地474.52平方公里,占8.45%;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3%。鄂南大竹海、赤壁黄盖湖、通山闯王李自成墓、北伐贺胜桥、汀泗桥战役遗址等重要景区、一城十二泉(温泉)等在该市区域。
‘玖’ 咸宁的特色是什么
文化特色:咸宁的温泉文化,2006年9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批准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还有广泛流行于赤壁一带的乡村的脚盆鼓,已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咸宁通城、崇阳等地的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咸宁崇阳的提琴戏,是鄂东南、湘北及赣北等地区广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结合,有其独特的唱腔;流行于咸安区的民间舞蹈“打桂花”,其基本动作来源于桂乡花农们收获桂花时的农事活动;“山鼓”是流行于通山等地的一种古老的农事鼓乐,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咸宁嘉鱼的呜嘟是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与本地戏曲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通城打锣腔;通山山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
民族风俗特色:仲秋季节打桂花、农历八月十五,花农们秋雨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