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箭十星的意义
一、按运行轨道分
为低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①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②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③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军用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二、按用途分
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
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军用卫星等等。运行轨道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携带INSAT卫星在半空解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曾表示,任务失败的原因是助推器从箭体分离时出现故障;并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员会,调查事故细节,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还要求对所有子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事件二:
印度国产火箭“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发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携带的GSAT-4通信卫星也一同坠毁。耗资0.74亿美元的试飞以失败告终,沉重打击了快速发展的印度航天计划。
全国产GSLV首次发射失利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希南称,本次试飞主要目的是验证印度建造的低温第三级段,是印度航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尤其对该国发射自己的卫星和研发载人航天器而言。
当地时间16时27分,这枚火箭长50米的火箭从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岛上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ISRO说发射后前5分钟,火箭运行正常。发射后大约5分钟,GSLV第二级分离,随后低温级段点火。
低温级段按照箭载计算机的规划点火,指标显示低温发动机点火了。不过,最后等到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才能确认。地面人员观察到火箭翻滚,意味着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台控制发动机(小型低温发动机)没有点火,没有发挥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级燃烧时间为12分钟,这两台控制装置发动机应该在这期间提供小型动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踪曲线显示,火箭在官员宣布第三级点火之后数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发射控制中心称,火箭大约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现问题时的速度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随后几分钟,发射控制人员丢失失控火箭的跟踪数据,因为火箭已经坠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气层。最后的跟踪显示火箭处于印度东海岸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据地面66千米(41英里)处。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载通讯卫星的运载火箭2010年12月25日发射后不久失控并偏离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员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术人员说,这次发射失败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遭遇的“巨大挫折”。
这枚火箭为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F06型,当地时间下午4时04分在位于印度东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原定飞行19分钟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K·拉达克里希南说,火箭“发射45秒后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员向第一级发动机发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发射失败
按照他的说法,火箭第一级在发射后50秒内表现正常,随后出现故障。发射后63秒,地面控制人员发出自毁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残骸坠入孟加拉湾。 这枚火箭原定20日发射,由于技术人员发现火箭发动机存在故障而推迟发射。
火箭搭载一颗GSAT-5P型卫星,用于通信服务和气象监测。这颗卫星质量为2310千克,设计运行寿命13年。卫星装备36个信息接受和转发装置,原计划升空后替代1999年发射的INSAT-2E型通讯卫星。
空间研究组织设立的故障分析委员会初步认定,发射失败与4台捆绑式液态燃料发动机相关。火箭发射0.2秒后,1台发动机失灵,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飞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发射后大约50秒,火箭飞行速度达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导致高度误差较大,气动载荷超过设计极限,因而无法正常飞行。
故障分析委员会利用模拟飞行、分析数据、核对等手段展开校准试验并得出结论:故障发动机中推进燃料调节器在密闭状态下流量系数明显偏高。这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疏忽所致,检查和验收试验等工序未发现这一安全隐患。
这是印度同步卫星运载火箭连续第二次发射失败。 这次发射就是,在预定时间内按照预定角度将卫星一颗颗发射出去,特别是最后8颗卫星,间隔时间只有几秒,如果稍有差错,便会发生卫星碰撞。
有专家称,从技术上说,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标志着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贝克和努恩设计的大型高精度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首批12台设置在环绕地球的±35°纬度带内。 这种照相机采用焦距50厘米﹑口径也是50厘米的特殊设计的施密特光学系统(见施密特望远镜)﹐改正镜由三片透镜组成﹐视场5°×30°。
焦面是半径50厘米的近似球面。采用宽约56毫米的长感光胶卷﹐藉6~7公斤拉力变形后伏贴在胶片支承板上。机架为三轴式装置﹐以大圆弧逼近卫星视轨迹最高点近傍±30°弧段﹐进行跟踪﹐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间连续调节。对于角速度为每秒1°的卫星﹐当跟踪误差为±1%时﹐可拍摄到星等为11等的暗卫星。照相机以固定方式工作时﹐可拍摄到6等的卫星。
它有一扇圆筒状断口快门﹐围绕着焦面高精度地旋转﹐在恒星或卫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测量标志的断口﹐每转一周截出两个断口﹐另一扇“蛤壳”状总快门同心地紧围在断口快门之外。
蛤壳每启闭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间﹐星像拖痕被断口快门截出5个断口。
曝光时间有0.2﹑0.4﹑0.8﹑1.6﹑3.2秒五种。在形成第三个断口的中央时刻﹐子钟度盘(分﹑秒﹑0.01秒盘)和100周圆扫描阴极射线管的记时亮点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记时精度达1毫秒﹐位置精度达2。
当照相机以固定式拍摄低速卫星时﹐由于曝光时间较长﹐恒星像明显地拖长﹐降低了测量精度。贝克-努恩照相机改进型的设计﹐是将原来的垂直轴斜置成极轴﹐照相机绕极轴恒速运转﹐使恒星成为点像。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在地球表面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V2=11.2km/s,它是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而不再绕地球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v3=16.7Km/S,它是指卫星能脱离太阳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空间的最小发射速度
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
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
它是为了适应卫星发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发射方式,比如,在近似同一地球轨道上,需要两颗以上卫星,彼此相隔一定距离,互相配合地进行一种探测,那就需要采取“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
印度运载火箭的研制道路崎岖而坎坷。1972年6月,印度内阁成立了空间部,负责发展和协调空间研究工作。
印度于1963年开始进行航天试验时,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国提供
1967年,印度开始从苏联引进试制气象火箭和高空探测火箭的设备,三年后与其签订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由苏向印提供M-100号气象火箭、发射装置、雷达站、遥测站等设备。
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从顿巴发射场发射了百余枚火箭。印度还和法国进行空间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厂。可以说,美、苏、法为印度实现太空梦都曾助过一臂之力。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
1980年7月18日,印度用自制的第一代运载火箭,将重约35千克的小型卫星“罗希尼”号射向太空,当50年代~60年代,两国关系密切。
1971年印与前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发动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美关系严重受挫。80年代后期关系有所恢复,2000年,印度积极拓展同美国关系。 2001年,印度继续巩固印美关系发展的势头。2002年,印积极推动同美国关系,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上了世界上能独立发射卫星的“老六”。 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
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宇宙飞船等)的最终速度。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
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序号 地区 发射次数 失败数 成功率 1 俄罗斯 1262 49 96.1% 2 美国 513 35 93.1% 3 欧盟 164 11 93.3% 4 中国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朝鲜 4 3 25% 9 伊朗 1 0 100% 10 韩国 1 1 0%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级硼硅烷(这都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和2踢脚差不多的 点火和原理都一样。
只是上面的那层不是火药,是火箭头(里面是卫星之类的东西)。航空煤油是无色透明的,闻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没什么区别,而且不易挥发。
燃点大约在300C左右,别说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点不燃的!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
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硝酸、液态氮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
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
燃烧剂和氧化剂都是呈液体形态的发动机则称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或称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呈固体状态,则称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
如果在两种燃料中,一种为固体,一种为液体,则称为固-液火箭发动机或直接称其物质名称的火箭发动机。如,氢氧火箭发动机。
由于固态燃烧剂产生的能量比液体氧化剂发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多是固-液火箭发动机,两种燃料相遇燃烧,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巨大推力而把运载火箭送上了太空。
常用推进剂有:1、液氢(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很高,多用于航天飞机及运载火箭末级,价格昂贵、不易储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中型火箭,价格适中、较易储存。
3、RP-1高精炼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火箭第一级,价格适中、不易储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卫星,容易自燃、价格相对便宜、腐蚀性极强。 如今,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已发射各类卫星30多颗。
连续成功地进行了“一箭多星”的发射,说明印度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一难度较大的技术。
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可以为导弹多弹头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而多弹头技术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好办法。 一枚导弹如果装载多枚弹头,它就可以同时攻击敌方不同的目标,并能有效躲过敌方对导弹的拦截,使敌方顾此失彼、防不胜防。
运载火箭技术与弹道导弹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这对热衷于搞导弹试验、急切地想发展“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印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说来,世界上的运载火箭往往由弹道导弹改进而成,是在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箭多星”技术也是由弹道导弹的多弹头技术直接移植过来的。
2003年6月30日,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分属于6个国家的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轰鸣”号火箭就是在SS-19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而SS-19洲际弹道导弹是一种分导式多弹头导弹。
显然,在导弹有效载荷不变的前提下,众多的子弹头变成了一个个令导弹防御系统防不胜防的“小精灵”,成为对付导弹防御系统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关研究也证明,当弹头数为5~15个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也就是说导弹拦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并不等于就掌握了多弹头技术。
印度的“一箭十星”也并不代表着多弹头技术的成熟,“一箭多星”只是多弹头技术的前奏曲。对于印度而言,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很好地映射了潜在的多弹头技术的应用。
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多弹头技术更加难以掌握。因为发射卫星只要打入太空轨道即实现目标,而导弹设置多个弹头的目的在于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存在导弹弹头再入段的问题,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关系到导弹的实际命中精度。
可以说,印度已经解决了多弹头技术中的部分问题,但要完全掌握多弹头技术,印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接连成功发射“一箭多星”,说明印度已具备初步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如今,印度是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组织)。
纵观印度的火箭发射、“一箭多星”发展历程及其“登月”计划,其航天发展是较为迅速的。
今天的印度已经掌握了制造和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与回收等技术,并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研发体系,在火箭和卫星的制造,卫星发射、跟踪、制导及控制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
显然,作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国,纯粹的太空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伟的目标是占据太空战略制高点,不落在其他强国后面。因为,印度已强烈地意识到,在当今世界,制太空权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全新领域,能否占据制高点,将成为衡量一国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国之安危。
前两次发射都在发展中,第一次发射在2001年4月18日,并非完全成功其发射卫星为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一号;第二次发射完全成功,在2003年5月8日,发射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二号;在2004年9月20日发射EDUSAT通讯卫星之实用飞行;第四次发射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5点38分,印度军方在印中央邦萨提什达万航太中心发射一枚“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F02”,携带着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 星四号C型通讯卫星。距离地面约70公里处出现箭体倾斜、连续翻转、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湾。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 第四次发射使用俄罗斯低温液态末端节引擎,印度太空研究机构预测下次发射将使用先进的低温引擎。
但此次印度发射的卫星多为“迷你型”,发射这些卫星的难度系数明显小于发射那些体积庞大的卫星。因此,这次发射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印度的空间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也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
除技术上的突破外,印度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和管理机构。
印度的空间研究组织是其国家空间部下属的一个组织,以前研究的课题比较繁杂,现在主要集中于遥测、气象和通信等卫星的研发,以及火箭和自产卫星的发射能力两个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
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首个绕月探测器按计划将于今年发射。
㈡ 氢氧化合物什么意思
第一种属于强碱,因为含游离的氢氧根;第二种属于弱酸,因氢离子未完全电离;第三种属于盐类,无氢氧根或氢离子电离。
㈢ 潜水的基本含义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不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中攻击敌军,这也许就是潜水的老祖宗了。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
而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这种潜水于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现。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这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的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近几年来由于潜水器材的进步,带动潜水运动蓬勃发展,投身于潜水和喜欢潜水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潜水运动风靡全球,走进水中世界已不再是一个童话般的心愿,而是一份令您惊喜不已的浪漫。您无需事先学习潜水,便可以在真正的水域里感觉到潜水的新奇,想象一下当您徐徐潜入清凉明澈的水中,阳光被水折射成无数个星星,在眼前不断地闪烁、耀动。当五彩的鱼儿,亲昵的依偎在身边,您会欣喜地感觉到自己置身于一个美妙的新奇世界,尽情欣赏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海底生物;当成串的气泡,欢快地漂过耳际,您会惊奇地发现您正轻松地扇动脚蹼,自如地悬浮于水中,真心体味水中世界的奇妙、浪漫、自在、开心。
潜水的好处不仅在于水中的奇异世界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巨大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并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在美国及日本,潜水运动甚至被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辅助手段;据科学论证,水对人体的均衡压力有助于血液循环,水下长时间的吸氧可以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并抑制癌细胞的扩散。但因为潜水的费用较高,一般人承受不了。虽然基础培训费只有2千块左右,但相继而来的配置器材与旅费却不是人人都能消化的。一套好的装备,普通的两、三万,高级的十几万。如果想去好的自然海域,近的有马来西亚、泰国,远的有澳大利亚、红海等等。 对于放置在水中的物体,它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水量的重量。如果 水中物体排开水量的重量大于物体本身的重量,物体将浮在水面上,我们称它具有正浮力。反之则下沉,称为负浮力。如果物体排开水量的重量和物体本身重量相等,物体会悬浮于水中,达到中性浮力。
在潜水时,学习在水面和水底控制浮力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水面休息时,正浮力能节省体力,而在水底时,大部分时间需要维持在中性浮力才能使你轻松自由地在水中遨游,保持良好的能见度,也能避免使你和水中脆弱的生物受到伤害。
潜水员可以通过配重、浮力调整装置(BC)和呼吸的深浅来调整浮力的大小。 下海潜的必要学习:包括呼吸管和调节器的使用方法,水面休息方法,紧急情况处理等等。入水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自己亲自检查装备功能是否正常,同伴间再相互检查一遍。入水的姿势:正面直立跳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双脚前后开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气筒背带。背向坐姿入水-面向里坐于船邦上,向后仰面入水。正面坐姿入水-初学者使用。侧身入水-再橡皮艇上浮卧滚身入水。潜降:B.C.(浮力调解器)法-时用浮力调节器,配合配重带,头上脚下的潜降。不用B.C.-头下脚上。上升:将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8米以内,简单说就是不要超过自己呼出的气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上升时抬头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背后,身体缓缓自转。
下列病患不适合潜水:感冒、神经过敏病、有耳鼻疾病、心脏病、高(低)血压、醉酒后、糖尿病、心理因素等。此外曾做过胸腔手术的人也不宜潜水。
浮潜和水肺潜水的差别: 水肺潜水scuba diving是指潜水员自行携带水下呼吸系统所进行的潜水活动。对于休闲水肺潜水而言,潜水者借助全套水肺潜水装备含浮力调整装置BCD、气瓶、调节器、潜服、面镜、潜靴、蛙鞋、压力表组(残压表、深度计、指北针),借由气瓶里的压缩空气呼吸,长时间潜水的方法。浮潜skin diving是在潜水者能屏息的时间里潜泳;直到无法再憋气时浮出水面的方法。
水肺潜水的规则:休闲潜水领域最大极限潜水深度是40米,初级开放水域潜水员OW限制深度18米,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AOW,理论最大深度30米,潜水员潜水时一定要维持在自己受训经验限度内,参照潜水休闲计划表进行潜水,在陌生水域潜水时,还需要当地导潜(潜导)。 两人同行原则(潜伴原则):两人从入水到上岸都必须在一起;教练不得允许同伴自行上岸;两人经常保持联系。 落单时的应对: 保持镇静,浮上几米,寻找同伴;找不到时就浮出水面,注意观察气泡。超过十分钟,仍无同伴的踪迹,应回到入水地点。若无必要,请不要猎杀水中动物。每十米检查残压计余量。工程几种通用手势:现在情况良好---“OK” ,注意(物体)方向---“食指指示方向”,上 浮---“右手握拳,拇指向上”,下潜---“右手握拳,拇指向下”。调节耳压:对于初次潜水或潜水时间不长的人,水的压力会使人的耳道感到不适,甚至疼痛。此时应用手捏住鼻子,用力向鼻腔内鼓气,从而使耳道内气压升高,抵消水的压力。再向下潜,耳道内疼痛难忍,应立刻上浮,别逞强。 浮潜
我们将它分为只浮在水面不潜入水中的活动称为"浮游",而以憋住呼吸期间潜入水中的潜水活动称为“屏气潜水”。浮潜仅利用浮潜装备(即浮潜三宝--面镜、呼吸管、脚蹼)就可以进行!浮潜英语为snorkeling 或是snorkelling(正式的叫法为Snorkel dive 或skin dive)。
给气潜水
所谓“给气潜水”为,潜水者在潜水期间能得到气体的供应,其也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自给气潜水”、一为“供气潜水”。
潜水者自己携带在水中活动期间使用的气体潜入水中一般称为“水肺潜水”的活动。供气潜水,是潜水者在水下活动期间,依靠一条送气管从水面将空气输送给潜者使用,也称作“水面供气潜水”,近几年来世界各个有名的度假海岸区域,都有这种水面供气潜水活动供游客体验水中世界。
水肺潜水
为了能较长时间地在水下连续潜水,人们要携带填充了压缩空气的气瓶潜入水里,这种方式就是水肺潜水。
此时,潜水者吸的是气瓶内的空气。常有人误以为潜水者携带的这种气瓶为氧气瓶,其实这种认识不对。
水肺潜水可以让你随心所欲地在水中悠游,不过在有限的空气使用完毕之前就要浮出水面了。 由潜水器分为:硬式潜水、软式潜水、半闭锁回路送气式、应需送气式、自给气式。
由潜水方式分:非饱和潜水、饱和潜水;由呼吸气体种类分:空气潜水、氮气、氧气混合气体(人工空气潜水)、氦气、氧气混合气体(人工空气潜水)、氢气、氧气混合气体(人工空气潜水)、其他混合气体。
潜水活动从性质上分为专业潜水和休闲潜水。
专业潜水主要是指水下工程、水下救捞、水下探险等方面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潜水人员进行的潜水活动。而休闲潜水是指以水下观光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潜水活动,其中又分为浮潜和水肺潜水。(即使用气瓶和水下呼吸器进行潜水。)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的潜水观光就属于休闲潜水,而在海滨旅游景区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是休闲潜水中的潜水体验。
浮潜是比较简单的,只需利用面镜、呼吸管和脚蹼就可以漂浮在水面,然后通过面镜观看水下景观。在国内外只要通过简单的培训,而不必一定需要取得浮潜证书,即可进行浮潜活动。
水肺潜水是带着压缩空气瓶(并非很多人认为的是使用氧气瓶),利用水下呼吸器在水下进行呼吸,是真正的潜入水底的一种潜水。全套水肺潜水装备包括面镜、呼吸管、脚蹼、呼吸器、潜水仪表、气瓶、浮力调整背心和潜水服等,潜水员在开放水域潜水时,还会携带潜水刀、水下手电乃至鱼枪等必要的辅助装备。 一、〖自由潜水的定义〗
何谓自由潜水?自由潜水就是不携带气瓶而尽可能深地潜入海中,像鱼一样。对许多人来说,“AIDA”(阿伊达)是威尔第的一部歌剧,有一个肺活量惊人的女歌手的表演,而对另一些人来说,“AIDA”是一个组织(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e Developpement de l'Apnee),自由潜水者的组织。
二、〖自由潜水的特点〗
攀岩、蹦极等极限运动都不如自由潜水富有挑战性和危险性,事实上,这项运动有古老的历史,很早以前,就有人潜入海底去寻找食物和宝贝。意大利潜水员马贝托·皮利兹里说:“自由潜水是进入另一个世界,没有重力,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是一次进入灵魂的跳远。”
三、〖皮利兹里的潜水经历〗
1999年10月,皮利兹里下潜至150米深,下潜并返回全凭一口气,他把同胞乔纳尼保持的纪录延伸了12米。2000年1月,古巴人弗朗西斯科·费里拉在墨西哥湾创下了162米的新纪录,耗时3分12秒。他潜水那一天是他38岁生日。
皮利兹里现年34岁,小时候他怕水,淋浴都不愿意。但他现可以在水中屏住呼吸达7分2秒之久(法国人安迪·勒·索斯的纪录是7分35秒),尽管这表明他的肺异于常人,可皮利兹里说:“更重要的是你的耳朵能否承受深水的压力,你的肌肉和你的心理准备。你的肌肉纤维应该细而长,这样耗氧少,你还要排除掉害怕和忧虑。”
四、〖自由潜水的记录〗
自由潜水中最纯粹的一种叫“恒定重量”潜水,指潜水者下潜与浮上来时保持自身所受重力不变,与之相对应的称为“无限制潜水”,潜水员下潜时借助重力装置,浮上来时借助浮力装置。当然,这两种潜水都需要有背着气瓶的向导。皮利兹里“恒定重量”潜水的纪录是80米,世界纪录人类最深的深海潜水吉尼斯纪录是由一名叫艾哈迈德-加布雷(Ahmed Gabr),他的世界记录为1090 英尺4英寸(约332.25米)。
五、〖堂亚·斯图特〗
堂亚·斯图特,世界上最好的女自由潜水者,她也住在夏威夷。她保持着女子“恒定重量”潜水纪录67米,“无限”潜水成绩达113米,是世界男子自由潜水的一流水平。在“自由沉浸”这种玩法里,她是世界冠军,成绩是55米,比男子世界最佳成绩还要深3米,这种玩法要求潜水者只许用胳膊的力量,而不能借助脚蹼。
斯图特认为,在生理方面,女人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和男人下潜得一样深,但女人的痛感更强烈,感受到自己的极限更快。她希望能把自己“无限潜水”的纪录提高到122米,完成这样一次潜水需要费用约35,000美元,包括船只、训练、裁判、安全向导和装备。所有自由潜水者都需要对耳朵加以特别保护以抵抗水压,在潜水过程中,他们的心跳会降至每分钟10次,他们的肺缩小到平常的1/6。
〖AIDA总部及其主席的话〗
AIDA总部设在洛桑,主席萨伯斯坦·纳吉尔说,估计全球有5,000名自由潜水者,分布于40个国家。纳吉尔说:“要玩潜水的人应牢记两条,一不要单独训练,二不要跟没有经验的人一起训练,自由潜水最安全的训练方法是无水训练,即使对冠军来说,这也是最好的训练。”是的,自由潜水者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是瑜珈功、长跑和体操。 工程潜水主要是指从事江、河、湖、海、水库等水下工程作业,而如今工程潜水更多的是为海上采油工程(offshore)服务。一般的技术工具有水下录像设备、水下电焊切割设备、轻重潜水设备、水下分裂混凝土设备等,潜水技术人员要求要取得专业资格证书,潜水作业经验,并且对水下作业深度有一定要求。
范围包括码头、桥梁施工水下作业,水库、大坝检测与修复,船体、船坞水下检查维修,水下电焊、切割,水下打捞清障,水下管道铺设,水下录像等。为港口、桥梁、船厂、电厂、水库等各类业主和施工单位提供服务。
由于作业时间长,强度大,对安全的要求较高,工程潜水(又称商业潜水)一般采用水面管供的形式。管供潜水,即潜水员呼吸从水面储气装置由脐带气管供给到水下的气体,相对于休闲潜水常用的SCUBA(Self 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潜水有供气量大,作业时间长,应急情况可由水面回收等优点。
由于氮气的麻醉效应,我国规定空气或氮氧混合气体潜水不能超过60m(国际规定一般为50m)。更深深度的潜水一般用氦气替代氮作为中性呼吸气体,氢氧混合气由于安全等原因,不被采用。
一般来说氦氧混合气潜水的深度可以到达100m左右,到达更深的深度由于需要漫长的水下减压时间,及在水下减压期间的不安全性,不被采用。氦氧混合气潜水一般采用开式钟或闭式钟的潜水设备系统。
要到达更深的深度,则必须采用饱和潜水的技术。商业饱和潜水已经相对于饱和潜水,所有以上潜水皆为非饱和潜水。所谓饱和潜水,即人在水下停留的时间超过一定界限,以至于人体于所在深度压力下的呼吸气体在人体内充分溶解,达到气体分压平衡。这使人能克服减压病(可查阅潜水减压病的防治),在水下及相当水下压力的生活舱内工作生活数十日,甚至更长的时间。
饱和潜水中国的首次自主饱和潜水,是由交通部上海打捞局于2006年12月30日完成的。
工程潜水(商业潜水)的安全注意事项可参阅国家标准《空气潜水安全要求》和《混合气潜水安全要求》。
潜水后搭乘飞行器的注意事项可参阅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潜水员潜水后飞行要求》。 由于潜水运动日益流行,许多潜水组织应运而生。世界上的潜水组织有好几百个,由于经营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同,其知名度、普及率、国际化等的程度有所差异。以下介绍一些知名的国际潜水组织。
休闲潜水组织
PADI(潜水教练专业协会)成立于1966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全世界各地区。PADI专注于开发与设计水肺潜水训练课程及其训练教材,详细维护并记录每一个等级潜水员的资料,期望建立具备全球公信力的潜水员资格认证体系。
NAUI(水中教练国际协会)成立于1960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全世界各地区。NAUI是由众多会员组成,其会员包括:潜水长、助教、浮潜教练、潜水教练。NAUI代表了“训练品质”、“教练能力”、“经由教育落实潜水安全”。
CMAS(世界水中活动联盟)成立于1958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全世界各地区;大部分潜水组织与CMAS交叉认定潜水员资格、等级。小部分潜水组织为CMAS《技术委员会》会员。CMAS设立了三个委员会,“运动委员会”负责协调各会员国、共同订立钓鱼、蹼泳、水球、水中曲棍球等的国际竞赛规则。“技术委员会”负责订立“标准化”的水肺潜水训练规则及国际认证系统;它还负责推动、改善水肺潜水安全性之相关高科技材料与潜水装备的研发。“科学委员会”提供经费执行有关“潜水科技”方面的研究计划。
YMCA(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59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北美洲、中美洲、南欧洲、东北亚洲。依据CNCA(美国国家水中运动促进委员会)《水中呼吸器发展准则》,制定了高标准的安全潜水训练课程,简称“Y-SCUBA”。1990年YMCA在美国印第安那州Ball State University in Muncie提供潜水教练课程全额奖学金。
ADS(国际潜水学校联盟)成立于1980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日本至台湾至帕劳之太平洋岛弧区域。其宗旨在于灌输正确的潜水知识技能和安全潜水的观念,是一个潜水教育的专门学校。
BSAC(英国潜水协会)成立于1953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大英国协国家,欧洲,东北亚洲地区。其性质类似财团法人机构,组织经营获得的利润必须用于潜水安全方面的研究与发展造福潜水爱好者。BSAC于1954-1955年间在英国迅速发展,成为英国水中运动政策指导的权威性组织。它还于1976年建立了“BSAC潜水训练学校系统”,“
BSAC潜水学校:是独立的商业团体,由BSAC授权训练、授予BSAC潜水资格认证。
技术潜水组织
PSA(专业水肺潜水系列)成立于1987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北美洲地区。PSA运用原自于“空气水肺”技术性深潜的知识与经验,制定严密的安全准则,提供适当的技术潜水训练,以最安全的方式,延伸休闲潜水员潜水领域。
TDI(技术潜水员国际组织)成立于1994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中亚洲,北亚洲,中东地区。TDI核心管理阶层人员,在技术 潜水领域的资力超过20年以上:TDI开发广泛的技术潜水训练课程,运用众多支援教材、大众化的价格,提供技术潜水领域NITROX、Mixed gas、Deep air……等的教育训练。
IANTD(国际氮氧混合气潜水及技术潜水员协会)成立于1985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北美洲,英国,欧洲,非洲,亚洲。IANTD制定高品质的“标准和程序”规范EANx教育和训练。1992年IANTD着手编订系统化的技术潜水相关教材,包括:各级潜水员训练手册、各式技术潜水参考表格(PO2.CNS/OUT%、EAD、heilium、EANx)。
ANDI(美洲氮氧混合气潜水员国际组织) 成立于1989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北美洲,欧洲,中东,北亚洲。ANDI最初名为“美国氮氧混合器潜水员协会”,目标在于推展“高氧”呼吸气体的标准制定和教育训练,让休闲潜水领域的潜水员,在经过技术潜水教练正确的指导之后,能够安全的运用已经发展了40余年,历经美国海军与NOAA严格考验,所研发EANx(NITROX)潜水呼吸用气体进行潜水活动。ANDI制定呼吸用EANx气体的调配程序、检验标准,并注册商标为“SafeAirTM”,依照ANDI规范产出的EANx呼吸用气体、就称为“SafeAir”。 抽筋:
如果心理紧张、水太凉或待在水里时间太长,都可能抽筋。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应当充分,在水里时间别太长。一旦出现抽筋,千万不要慌乱。比方脚趾抽筋,那就马上将腿屈起,用力将足趾拉开、扳直;小腿抽筋,先吸足一口气,仰卧在水面,用手板住足趾,并使小腿用力向前伸蹬,让收缩的肌肉伸展和松弛;手指抽筋时,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力张开,如此反复、即可解脱。
头晕脑胀:
主要原因是潜水时间过长,血液聚集于下肢,脑缺血,机体能量消耗较大身体过度疲劳。立即上岸休息,全身保温,并适当喝些淡糖盐水。
恶心、 呕吐:
鼻子呛进脏水就会这样。赶快上岸,后用手指压中脘、内关穴,如果有仁丹,也可以含上一粒。为预防肠炎,还可吃几瓣生蒜。
皮肤发痒、 出疹:
主要皮肤过敏所致。立即上岸。服一片息斯敏或扑尔敏,很快就会好转。
眼睛痒痛:
可能是由水不洁净引起。上岸后应马上用清洁的淡盐水冲洗眼睛,然后用氯霉素或红霉素眼药水点眼,临睡前最好再做一下热敷。
头痛:
原因可能是慢性鼻炎、呛水或身体寒冷、暂时性脑血管痉挛而引起供血不足。 这时应迅速上岸,用大拇指在头顶百会、太阳及列缺穴按揉,然后用热毛巾敷头,再喝一杯热开水,即可好转。
腹痛阻胀:
刚吃过饭或空腹潜水即会产生腹痛腹胀。 这时应上岸仰卧,用拇趾尖点压中院、上院或足三里、同时口服3至5毫升十滴水,并用热手巾敷腹部。
耳痛、耳鸣:
可能是耳朵里灌水或鼻子呛水,排水方法有:
① 将头歪向耳朵进水的一侧,用力拉住耳垂,用同侧腿进行单足跳。
② 手心对准耳道,用手把耳朵堵严压紧,左耳进水就把头歪向左边,然后迅速将手拔开,水即会被吸出。
③ 用消毒棉签送人耳道内将水吸出。
潜水的注意事项
1.保持沟通在潜水的过程中,与潜水员、同伴之间的沟通要做好。有效的沟通对潜水过程起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国外,并非所有的潜水员都是一带一或者一带二的简单模式,一些热门的潜水点经常会出现一个人带十几个人潜水,因此队伍的规则必须严格遵守,即便在水底出现了突发状况也能够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途径。
2.不要单独行动去到陌生的海域潜水切忌单独行动,因为对海域的不了解,可能会有诸多隐藏的危险存在,如果单独行动很容易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同时,如果与同伴一起在水底时,突然发现同伴不见的情况下,一般只允许在水底继续等待或者寻找一分钟便需离开。
3.切忌随便触摸当你在海底见到迎面丽来的海龟也许会让你想要近距离地接触一下,成群的珊瑚和可爱的热带鱼也会让你好奇地想要伸手触摸,然而这样的行为基本是不被允许的。破坏了这片海域的环境和和谐,也许下次再来就无法看到这些神奇的物种了。
⒋。其他事项一是坚守两人同行的原则,要紧跟领队。二是要穿配救生衣。三是配重带最后佩带。四是不要使用耳塞。五是要把面罩内的水清除干净。六是不要做超呼吸的动作。七是在完全离水上岸后再去掉蛙鞋、面罩、呼吸管。
怎样做到耳压平衡
1.捏鼻鼓气耳压平衡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耳内的压力与周围的环境压力相同的技巧。一般较常用的方式是捏鼻鼓气法,捏住鼻子,使鼻孔阻塞,然后轻轻地用鼻子出气,这时会感觉耳膜有往外鼓胀的感觉并有咯的一声。
2.其他方法除了捏鼻鼓气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吞咽口水、打哈欠或左右摆动下颌来达到耳压平衡。
3.注意事项一是在下潜前,即开始你的耳压平衡;二是在下潜后,每隔几米即做一次,避免不适;三是不要等到感到不舒服(或疼痛)时才记得开始做;四是如果耳压做不起来,上升少许,再试一次。如果在经过努力之后,仍然无法平衡耳压,放弃潜水;五是绝对不要捏着鼻子鼓气过久或太用力,否则有可能会伤及耳蜗及耳鼓。
4.耳内排水如果潜水后耳痛、耳鸣,可能是耳朵里灌水或者是鼻子呛水,排水方法:一是将头歪向进水耳朵的一侧,用力拉住耳垂,用同侧腿进行单足跳;二是手心对准耳道,用手把耳朵堵严压紧,左耳进水就把头歪向左边,然后迅速将手拿开。
潜水入水的姿势
1.正面直立跳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双脚前舌开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气筒背带。
2.背向坐姿入水面向里坐于船帮上,向后仰面人水。正面坐姿入水,为初学者使用。
3.侧身入水在橡皮艇上俯卧滚身人水。
4.潜降用浮力调节器,配合配重带,头上脚下的潜降。
5.上升将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8米以内,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超过自己呼出的气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上升时抬头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背后,身体缓缓自转。
潜水有哪些好处
1,曼妙的感受
人们所向往的休闲潜水是在一种类似失重的状态下,进人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让人彻底放松身心,让一切都随意而自然,在静谧的海底无言地观赏各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珊瑚和鱼类。用手势和眼神与同伴交流。这种感受是不可能在陆地上获得的,也是没有真正潜入海底的人无法体拿到的。
2.体魄的锻炼
潜水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强主要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游泳技能,锻炼体魄,甚至有减肥的功效。
3.知识的获得
除了能够掌握许多有关潜水的物理、生理和医学知识及海洋生物知识之外,还能学到急救、溺水抢救等知识。
4.健身、美容
由于潜水呼吸是经过压缩的空气,氧分子通过血液的流动能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美容肌肤的效果;由于人在水里消耗的热能比陆地上大,所以潜水运动也成为减肥健身的好办法。
5.意志的磨炼
潜水也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潜水能够锻炼人的心理素质,让人学会如何面对陌生环境,增强处理危机和突发情况的能力。潜水员和潜水教练无论水平有多高,都必须严格遵守潜伴制度,不能单独潜水,潜伴之间必须相互照顾和帮助。
㈣ 请问老师们,碳氢氧是什么呀对植物起什么作用
碳氢氧是组成一切有机物和生物最基本的元素,对于作物,就跟人吃馒头米饭一样,但也必须有氮磷硫钾钙镁,这九大元素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大、中量元素
只谈CHO等元素,对作物来说没有意义,作物能吸收的是含有这些元素的成分,比如水,氧气,二氧化碳,氨基酸,各种游离态的盐离子,和微量元素
㈤ 汉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着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着《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刘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着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着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着。"
㈥ 氢氧混合爆炸反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氢气和氧气混合爆炸属于无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2H2+O2 ==点燃== 2H2O
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氢气的点燃需要提前验纯,当氢气不纯时,点燃氢气就会发生爆炸。
氢气验纯方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氢气,用大拇指按住试管口,倒着移近酒精灯,松开大拇指,听到轻微的“噗”声,证明氢气纯。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氢气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