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有南平武夷山、龙岩土楼、漳州土楼、泉州南音、厦门南音、莆田妈祖信俗、宁德廊桥以及三明泰宁丹霞。
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升至41项,有明清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莫高窟、泰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黄山、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遗产、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峨眉山、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北京皇家园林、北京皇家祭坛、大足石刻、武夷山、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青城山、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丝绸之路、大运河、土司遗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鼓浪屿、良渚古城遗址、泉州等。
1、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遗产分布:北京市东城区、辽宁省沈阳市。列入时间:1987年(北京故宫)。扩展时间:2004年(沈阳故宫)。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遗产分布:陕西省西安市。列入时间:1987年。
3、莫高窟。遗产分布:甘肃省敦煌市。列入时间:1987年。
4、泰山(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遗产分布:山东省泰安市、济南市。列入时间:1987年。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遗产分布:北京市房山区。列入时间:1987年。
6、长城。遗产分布: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入时间:1987年。
7、黄山(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遗产分布:安徽省黄山。列入时间:1990年。
8、武当山古建筑群。遗产分布:湖北省丹江口市。列入时间:1994年。
9、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遗产分布: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列入时间:1994年(布达拉宫)。扩展时间:2000年(大昭寺)、2001年(罗布林卡)。
10、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分布:河北省承德市。列入时间:1994年。
世界遗产分类:
1、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和意大利威尼斯及泻湖是全球文化遗产中唯二两项满足六项文化遗产列入标准的文化遗产。
2、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
3、文化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明确指出:“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代表着’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的评定采用文化遗产的标准,同时参考自然遗产的标准。为区分和规范文化景观、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评选,《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文化景观的原则进行了规定:文化景观“能够说明为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制约下、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以及在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发生的进化及时间的变迁。在选择时,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哈尼梯田和花山岩画是中国55项“世界遗产”中仅有的五项文化景观。
4、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积极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然界的特有景观和生物。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5、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
又称”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只有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公约》第 1 条和第 2 条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才能认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简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⑶ 中国福建传统文化有哪些
1、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4、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福州十番
又称"十欢"、"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清干隆初年,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其乐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以及南平等县市,还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甲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梨园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闽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州评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州福州十番
⑷ 福建还有哪些文化遗产
目前,泉州有4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花名册项目3类的城市。同时,全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4项。可以说“泉州文脉满满”。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地方戏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迅速崛起,台剧在漳州、厦门广泛传播,大成戏呈现出新面貌。正因为如此,梨园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级和团体的数量日益减少,范围日益缩小。连厦门梨园戏都改成了台剧。1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濒临失传。福州评话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评书形式,以福建福州方言叙事,以学徒歌穿插演唱的方式演唱。在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华侨中流行。2006年5月20日,曲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⑸ 福建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1,
南平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申请成功日期为:1999年12月1日
2,龙岩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日期为:2008年7月6日
3,漳州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日期:2008年7月6日
4,泉州南音,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申请成功日期:2009年5月29日
5,厦门南音,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申请成功日期:2009年5月29日
6,莆田妈祖信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申请成功日期:2009年9月30日
7,宁德廊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日期:2009年10月1日
8,三明泰宁丹霞
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成功日期:2010年8月1日
就差福州了
有帮助的话,希望能给些悬赏分哦!!!
⑹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一共有近200项: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这六个方面内容: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包括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等等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等等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等。
⑺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哪些啊。
福州民间传说、连江道教音乐、福清三山板凳龙、福建传统咏春拳、福州印锦脱胎工艺品制作技艺、福州林氏中医骨科、福清石竹山梦文化民俗等18个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大类。
⑻ 福州非遗项目有哪些
1、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福建省古田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古田县申报的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系伏羲所创,初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广为流行,以吴越为中心,逐渐分出许多流派。浦城闽派古琴已经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⑼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信俗、闽剧、高楼米线、词明戏、软木画等。
1、民间信俗
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福建省古田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古田县申报的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获得“闽剧”保护单位资格。
3、高楼米线
高楼米线,是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高楼村独有的民间技艺,是以米为线缀连成的各种形状的艺术作品。高楼米线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高楼米线于2018年正式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词明戏
词明戏是流行于福建省长乐、福清、平潭一带的地方小戏。原名“高腔”,系明末清初弋阳腔流行福清、长乐后与当地“白字”曲调结合发展而成。初时高腔不用管弦伴奏,强调唱明台词,故称为“词明”。在音乐曲调上形成用“官话”演唱的“水调”、“阔调”、“北调”和用方言演唱的“白字”。
5、软木画
软木画,福建省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软木画又名“木画”,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别称。它形成于20世纪初,发源地是福建省福州市东郊的西园村。
⑽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福州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Ⅷ-2 福建 · 福州 软木画 传统手工技艺
Ⅷ-3 福建 · 福州 寿山石雕 传统手工技艺
Ⅷ-54 福建 · 福州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Ⅴ—15 福建 · 福州 福州伬艺 曲艺
Ⅴ—3 福建 · 福州 福州评话 曲艺
Ⅱ—44 福建 · 福州 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民间音乐
Ⅳ—45 福建 · 福州 闽剧 传统戏剧
建议选择软木画、寿山石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