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文化品位
品位就是档次啊
‘贰’ “品位”是什么
品位是形象的展示,品位是内在气质的复出, 品位是人生价值的体验,品位是道德修养的内涵,品位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品位是人生阅历的经典.品位既是儒雅的,又是崇高的。
我们不管是男士还是女性都有自己的品位。品位是内在的一种宁静,一种淡泊,一种心境,一个人有没有品位完全是个人心灵的一种流露。品位不是虚无缥缈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它是全面,整天的,由表及里的综合表现。它是出自内在外产生的韵味,它像清风拂动,像月光挥洒,你只能感觉它的存在,却难以真切地描述它。
就说女性吧,曾有人绝妙地比喻品位女人如画。纯真的少女,犹如一幅清秀的国画,无论远近都耐看;窈窕的淑女,犹如一幅清新的水粉画,使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温柔的女人,犹如一幅优美的工笔画,给人一种善良而温情的美感;
刚强的女人,犹如一幅有棱有角的木刻画,咋看似粗,但细看却细,粗中有细,细中也有粗;内涵的女人,犹如一幅高雅的艺术画,耐人寻味;能干的女人,犹如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有的女人光忙着追求美丽,穿什么衣服时尚,烫什么发型漂亮,拿什么样的手机、比开什么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外表漂亮的女人不一定有品位,有品位的女人也不一定要漂亮,但是有品位的女人一定有夺人的美丽,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认真地把握自己,品位是不分场合、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关、与金钱无关。“品位”就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内在气质的完美体现。
‘叁’ 品位是什么意思
品:指品质、品德、品格。
位:则是指品质、品德、品格的档次,有层次的区别。
“品位”是以人生向着人性的真、善、美追求或回归,并且具有相当的高度,区别于常人的属性,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可指某一事物的品质或品相具有一定的美感。
‘肆’ 如何理解“文化品位”
对日常生活事件以独特视角去审视,具体来说是以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角,保持一颗淡然虔敬的心,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伍’ 品味跟品位有何区别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1、品味是个动词,品位是名词。
2、品味就是品尝,感觉,感受的意思。如,品味茶香,品味人生,品味失落的感觉,品味成功的喜悦。
3、品位,指格调,对事物的理解或欣赏水平。前面可以加形容词,如高品位,低品位之类。
4、当关涉对象为物时,名词“品位”和“品味”用的都是表义素:品位--物品质量;品味--物品质量+特色、风味,此时意义交叉在“都与物品的质量有关”。当关涉对象为人时,二词用的都是隐义素:品位--档次、格调;品味--体会、鉴赏的能力,意义交叉在“都与人在某方面的具体能力有关”。意义的交叉正是二者混用不清的原因。
5、品味常存于生活——如生活品味。品位多提于文人雅客——如文化品位,艺术品位,仰或思想品位等。
6、品位与品味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品位因阶层,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教育、学识修养、审美、或欣赏情趣等诸多差异,所得到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但好像大多认为品味是由金钱决定的。品味是无形的、内在的,很难用语言描绘和界定。并且由这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所决定和体现。
‘陆’ 什么叫做"文化品位"
个人认为,在概念上是可行的。
因为文化品味本身就是定义在个人对于周围事务的一种认知程度
‘柒’ 文化品位的含义
经典诵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文化品位,这一点无疑
是对的正确的。但是仅仅提高人的文化品位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
是应该注重于文化品格的培养和提升。因为品位要解决的是高低雅俗的问
题,标明水平;品格要解决的是正邪曲直的问题,标明是非。经典作为传
统文化的载体,确实模塑并记录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品位与品格。张岱年先
生指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两语,足以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非常精确。但还须进一步指出
中国文化的特有品格。我认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品格的一句话,是《易
传》中“知微知着,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一语。孔子有许多提高人们文
化品格的论述,但大多比较抽象,如智仁勇三达德以及君子人格等;到孟
子那里则比较具体了。孟子提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
下)“吾何畏彼哉!”的大丈夫精神。主张养成一种配义与道,至大至刚
,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公孙丑上)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
勇者的风度。儒家反对的是专门“逢君之欲”的阴柔小人行径。
一般而言,品位高当然比品位低要好,但品格是更为重要的品质。如果品
位高而品格不正,其危害性和欺骗性就更大。举两个例子:一,宋代有两
位状元宰相,状元而且兼宰相,文化品位之高,恐怕是举世公认古今共仰
的了。先说第一位:靖康之难,徽钦北狩,十年之后,岳飞被害,和议达
成,金朝发还高宗母亲的遗体。宋朝举行国丧,须要替高宗起草一篇迎接
和祭奠太后灵柩的耒文。耒文一般不能太长,而满朝能文之士,那么多的
承制待诏,二百多字表达不清这段辛酸历史。这位状元宰相只用八个字就
把问题解决了,这八个字是:“十年生别,万里丧归”。文字之简古,举
重若轻,举世罕匹。他的一首诗甚至被邓广铭先生误收入《辛弃疾诗文辑
存》之中。今天我们通用的宋体字也是由他创造的,可见其文化品位之高
。可是他的名字却令人言之齿冷,他就是秦桧。
另一位状元宰相是文天祥,今天也听了小学生诵读他的《正气歌》和《过
零丁洋》诗,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风檐展书读
,古道照颜色”的精彩神魄,浩然正气,永远激励着后来人的奋起。文天
祥还有一首诗也很能代表他坚毅不拔的意志和节操:诗题《扬子江》“几
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感奋不已。文天祥就义时,人们发现他所写的《衣带
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给我们指出了读书提高品位的方向性问题。文
天祥达到了文化品位和文化品格的高度统一,他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
远的榜样。
第二个例子说两个暴君。一个是殷纣王,史书上说他:“智足以拒谏,言
足以饰非”,标明其文化品位肯定是不低的。这两句话概括得太准确了,
可说是抓住了历代暴君的共性。另一个是隋炀帝,其文采风流,虽不能说
倾压一世,所作诗文,却也凄婉动人。就因为其疾贤妒能,饰非拒谏,身
死名辱固所应得,给国家民族带来的苦难却永难消除。所以,对历代君王
更不能只重其才能、品位甚至贡献,还要考查他的文化品格,“察其言而
观其行”。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有无限的权力,如果品格不正,越有才能
,越有品位,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就会越大。反之,那些具有雄才大略(才
略属于品位)的历代明君(贤明属于品格),则不仅造福当代,而且泽被
后世。
同是状元宰相,同是封建帝王,有的遗臭万年,有的万古流芳。区别或曰
造成其霄壤之别的,不是其文化品位的高下而是文化品格的差异。品位是
技艺性的,品格是道德性的,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两相比较,明确地说,
是在一定品位基础上的两相比较,品格处于更为重要的、主导性和决定性
的地位。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儒家强调“德成于上,艺成于下”。不能断
章取义认为儒家是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的只重道德轻视技艺。
以上所举都是些典型的极端的例证,其实在社会普通的企事业部门中,决
定其成败兴衰正邪荣枯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其上下成员文化品位高低的问
题,往往还是文化品格的高下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人们厌倦了粗鄙
低俗,向慕文明高雅的时候,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引导如果仅仅停留在
宣传层面而不能在制度层面落实,或者改变其实质内容,则应视为误导。
)社会风气迅速地向另一极端反弹。如今“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已成为
严重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就是因为只重技艺知识而轻忽道德品格的导向所
致。所以在今后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一定不可忽略对文化
品格(不独道德,而是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全方位人生境界)的提升。
‘捌’ 品味和品位是什么意思
一、品味
词典解释:
①各种肴馔:张烛进馔,品味甚盛。
②品尝: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引申为玩味:这首诗值得细细品味。
重点词汇:
1、各种:
①指诸多物类。
②犹言各式各样。
2、值得:认为有价值;合算:值得重视;代价太大,不值得。
3、美恶:
①美丑;好坏。指财货﹑容貌﹑年成﹑政俗等。
②是非。
二、品位
词典解释:品级;档次:努力提高娱乐性节目的文化品位。
重点词汇:
1、品级:
①古代官吏的等级:这畿尉品级虽卑,却是个刑名官儿。
②产品、商品的等级。
2、节目: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节目单;文艺节目;今天晚会的节目很精彩。
3、档次: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排列的等级次序。如: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额,拉开档次。
近义词:品格
词典解释:
①品行风格:品格高尚;品格清于竹。
②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风格:与二三客论画品格。
重点词汇:
1、风格:
①气度;作风:风格高;发扬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
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艺术风格;民族风格。
2、品行:品性、行为:品行清正。
3、质量:
①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商品质量;教学质量;建筑质量。
②量度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也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量之一。单位是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