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舞狮属于什么文化
狮子是拿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情况都会由两个人合作表演来进行,一人在舞头,一人在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节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然后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来进行。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自己所学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表演出阳刚之气。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上下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上都会披着毛,未舞看着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着红结者为雄狮,有着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为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狮舞动主要是以翻、滚、跳跃、扑、跌、擦痒等动作来进行表演。
㈡ 舞狮是哪里的传统文化
一、北狮比较着名的计有安徽之青狮,河北保定双狮。
二、南狮是起源于广东南海的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
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元宵节舞狮的意义
舞狮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
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舞狮象征着吉利,又非常具有娱乐性,因此很受民间群众的欢迎,是娱乐性很强的一个活动。
㈢ 龙狮文化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舞龙舞狮象征着兴旺和吉祥,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传统艺术性,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在人们的记忆中,有锣鼓伴奏,龙随乐舞。舞龙结合着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高难动作,让人喜闻乐见。因此舞龙舞狮活动成为喜庆佳节的最佳的民间活动。今天的龙狮运动,它已经从民间文体活动变成一项集武术、杂技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其技艺发展水平之高,遍及范围之广,还有其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处处显示着这个古老的健身娱乐项目的时代新魅力。舞龙舞狮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爱,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由此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龙狮文化。
龙狮运动简介:
===========》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舞龙舞狮在中国,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北狮动作轻巧,以跳跃、翻腾为主,流行于华北中原和中南、华东部分地区;南狮则动作大而威猛,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舞龙有火龙、草龙、布龙、纸龙、段龙、筐龙、灯龙等近百种。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在旧社会,有的地方久旱不雨,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
在近代,龙狮运动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十年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舞龙、舞狮运动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国际性的龙狮比赛也逐年增多,现代的舞龙舞狮,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为促进舞龙、舞狮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开展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国家体育总局于1995年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并多次举办了国际及国内龙狮赛事。目前,在国际上也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总部设在北京。
舞龙的来由:
==========》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狮的来由:
==========》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现代龙狮运动特点:
===============》
现代竞技舞龙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在20*20米正方形平整场地上舞动。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像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展现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奔腾争跃的精神风貌。
现代竟技舞狮源起于80年代,由狮头、狮尾组成的单狮,在长10-14米,最高不超逾3米,最低不低逾0.8米的桩阵上,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来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http://www.longshituan.net/wenhua.asp
㈣ 舞狮是哪里的习俗
春节期间,广州人玩得可开心了:看戏的,打牌的,逛街的,旅游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狮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狮子。可知道,舞狮子是广州春节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舞狮,广州俗称“舞醒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 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由两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动一头四不像“狮子”,前有“大头佛”逗引,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雪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人们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广州舞“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游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州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街都有狮队。广州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广州工人醒狮队。
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形,广州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舞狮”高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舞狮者必须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广州的醒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编幅,飞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粤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回其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成 毛扬起如偏幅的缘故。
现在广州的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炮,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㈤ 舞狮子是什么节日的习俗,这个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每当到了春节的时候,各地几乎都是一派热闹喜庆景象,各种各样寓意丰富的习俗也跟着轮番上场,从春节前一直闹到元宵节,无论是贴春联还是扫房子,无论是祭灶神还是迎神赛会,无一不反映了这种热闹与节日的喜庆。而舞狮子便是其中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习俗,在热闹的新年期间,不少地域都将舞狮子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不仅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有助兴的意思,也包含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祝福,希望来年吉利顺遂,毕竟狮子一舞,各地邪魔尽皆退散。
现在除了新年贺岁和一些大型活动上会出现舞狮子活动外,有些地方还有醒狮队上门拜屋,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一前后,在人们的观念中,狮子能驱除邪祟,只要请到家中上下腾跃一番,那么自家家中的小鬼晦气就能统统被赶出门外。
㈥ 急求!谁知道广东地区民间传统舞狮特点是什么
舞狮,广州俗称“舞醒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由两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动一头四不像“狮子”,前有“大头佛”逗引,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人们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广州舞“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游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州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衔都有狮队。广州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广州工人醒狮队。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形,广州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舞狮”高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舞狮者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广州醒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蝙蝠,飞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粤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因鬣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鬣毛扬起如蝙蝠的缘故。现在广州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炮,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4
㈦ 广东醒狮文化的特点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粤西地区。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