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巴人文化的照片有哪些

巴人文化的照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26 19:29:07

A. 下里巴人 指的是些什么样子的人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曾着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词后来被用来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艺作品。这里的“巴人”一般被认为是生活在长江和峡江地区的巴国人,巴人当时是如何地唱歌,早已经无处可以考证,就连巴人的来龙去脉,因为至今没有可以参考的古籍记载,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谜团。 三峡工程的蓄水倒计时推动了峡江地区的考古进程,近几年来巴人之谜也逐渐地浮出水面,专家们认为在商代,中原王朝并没有对峡江地区拥有控制权。到了春秋战国,峡江东段的居民受楚国文化影响,也就是刚才宋玉提到的下里巴人,下里为楚国的民间歌曲,巴人也就是峡江地区的巴人音乐了。巴人虽以渔猎为生,但峡江地区的盐业为巴人提供了经济保证。据说,巴人不纺织却有衣服穿,不耕作却有粮食吃,当时的盐业就像是今天的石油业,巴人“鸾鸟自歌,凤鸟自舞”,一派歌舞升平。但是也是因为巴人的盐业使得周围的几个大国垂涎欲滴。自对巴人地区的考古工作展开以来,巴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也有专家认为巴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峡江的西面受蜀文化的影响,许多专家认为巴蜀文化是不可以分开来看的。战国后期秦国和楚国为夺取巴人的盐业使巴人两面受敌,巴国内部也发生内乱,秦楚皆借此机会占据了大片巴人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巴将军蔓子以许三城来借楚军平定内战的故事,但事后巴蔓子以剑自刎,用自己的头颅来答谢楚王,以保住三座已经许给楚国的城池。 巴国的最后消失是在秦统一中国的前后。但是峡江地区的盐业一直持续到廿世纪晚期,“盐巴”已经成为一个中文中固定的词汇了。

今年的六月下旬,四川宣汉县的罗家坝又有关于巴人的惊人发现。笔者有幸立刻奔赴现场,先睹为快。罗家坝是长江流域渠江支流的一个坝子。1999年曾经有过一次考古发掘,2001年,国务院公布“罗家坝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四川考古所又接到发掘300平方米的任务,其目的是为今后的罗家坝的整体规划做前期工作。今年的发掘自三月份起,由队长陈祖军主持,宣汉县博物馆配合。陈队长一行由摄影、绘图和修复师组成。考古队租用农家房子作为基地。今年的发掘因为期间受到盗墓的影响,可以视为两期。前期也就是按计划的300平方米的发掘,一共清理了32座墓葬。据陈队长的初步估计,今年所涉及的范围中可以看到历时五百年的变迁。其中有几座墓葬主人遗骨上留有明显的战死痕迹。

四月下旬在三百平米发掘区以东九十米的地方发生了盗掘,立刻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高度注意,经过四十天的跨省侦察,最后将疑犯捕获于河南郑州。因为四月下旬的非典型肺炎所设置的公路、铁路、水运的检查,盗贼没有将所掘赃物运出当地。最后根据疑犯所交待的线索,公安人员在罗家坝的河坝中找到了七件被盗掘的青铜器。据说,盗贼当时挖到这批东西后,因为其精美程度和非凡的价值,当即被吓得全身哆嗦,知道一旦被捕有可能小命不保。 在公安人员开始立案侦破的同时,陈队长也对被盗地点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也就是今年的罗家坝二期发掘。笔者抵达罗家坝时,正值发掘进行到最高潮阶段,虽然天降暴雨,笔者却兴奋异常。自公路下得车来,眼望着河对面的考古工地,因为隔着一条渠江的支流,河水正在暴涨,当时的感觉是如同投奔水泊梁山一样,好在现在有电话可以不用朱贵的隔岸一支箭,在河边的老乡家打了个电话给陈队长,一会儿果真见到罗家坝方向划来一支小船。船家问我是否害怕河水之汹涌,他岂知笔者有十年的长江水手生涯。陈队长打着伞在河坝上等着我,抵达基地时已经是全身湿透。

陈队长向我介绍了情况。他认为被盗贼所搅乱的遗迹应该是一个祭祀坑,暂时被定名为K1,坑的中心有三具人的尸骨,坑的南部放置着大量的青铜兵器和少量的陶器。坑的填土中含有大量的木炭,估计和祭祀仪式有关,在掩埋过程中,曾向坑内抛掷过一些动物肢体和陶器。

次日,渠江支流的河水继续暴涨,陈队长下令:强行提取坑中物品。笔者目击了考古人员的紧张工作。成绩是出土了一百三十来件铜器,一批饰件、彩绘陶器和生活用具。因为该坑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的,加上规模,实属前所未有过的发现。

自今年三月至七月陈队长一行进驻罗家坝近四个月,野外之辛苦有目共睹。陈队长本人是1985年的北京大学考古历史系的毕业生,自从事考古事业以来,已经主持过数项重大考古发掘。其实,笔者一直是非常敬重严谨治学的考古学家的,自少年时代起,曾经幻想过学习考古,幻想有朝一日奔赴考古现场,去与古人谈话,检讨得失,议论人生。可惜,紧接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笔者失去了读书的机会,考古这一幻想也就烟消云散了。借摄影报导之机会, 与陈队长一行同吃同住, 同享发现之惊喜, 也圆了我少年时之梦想。

一周之后, 笔者离开了罗家坝, 陈队长亲自划船送我至河对面乘车,考古队还有些收尾工作要做。笔者继续行程,奔向重庆的涪陵和湖北的茅坪,那里也有笔者要跟踪的关于巴人的痕迹。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巴人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支,巴人也是你我祖先的一支,无论是下里巴人也好,还是阳春白雪也好,这些如同涓滴细水汇成长江,不尽而来。

这是偶从网络上收集到的,也算是对朋友们问下里巴人何意的回复吧!!感谢作者!

B. 巴峡的巴人文化

巴历史
不管是四川或是华蓥山地、嘉渠流域,含有“巴”、“坝”的地名尤多,由此不难想象巴文化渗透之深之广。据《大宋重修广韵》称,上古至汉代,“巴”之本意为“坝”,“巴”、“坝”同音,唯有平声去声微有差异罢了。《广韵》对“坝”的来历记得十分清楚:“蜀人谓平川为坝。”于是,始有以“坝”为名的地名。正是这种相沿成俗的命名习惯,巴人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含有“坝”字的地名便应时而生———江津德感坝,合川三汇坝,宣汉南坝……邻水标在地形图上的3000余条地名中,带“坝”的地名近300条;含“巴”的政区名以秦设巴郡为发端,由秦至唐代,冠以“巴”字的州郡县多达22个之多。尤其有趣的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和建安六年,征东中郎将赵颍、鱼复蹇胤、白璋为“争巴名”,将巴郡拆置为东巴郡、巴西郡,史称“三巴”。带“巴”字的地名更多见于山川名,如绵亘川陕鄂的大巴山,“春秋时巴人伐楚,后循而归,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重庆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统称巴峡,杜甫乘舟东下,诗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之句;早已不用的历史地名,在广安已经复活,常用作商号名称。在重庆、成都,也有巴人村、巴人火锅、巴蜀布衣的店名高悬于门首。
巴职业
巴人以渔猎为业,故十分管?悍勇猛。周武王起兵伐纣,邀巴人会师于牧野,巴师“歌舞以凌殷人”,大败商纣王。这种类似于“战鼓”的歌舞,后人称作巴渝舞,因巴人聚居于渝水边捕鱼,故有此名。刘邦汉中王时,派?人为前锋,亦是“前歌后舞”攻打关中地区。巴渝舞用鼓伴奏,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曲》等,魏改名为《昭武舞》,晋改名为《宣武舞》,皆突出一个“武”字,南朝复名巴渝舞。所幸的是,巴渝舞并未失传,渠县三汇镇每年四月十八举办的“亭子会”,巴渝舞便为其压轴节目,笔者1985年曾有幸在三汇镇看到过表演盛况。解放前华蓥山庙会,亦有“云童舞”表演,据称“云童舞”由巴渝舞演变而来。
巴地理
巴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黍即小米,稷即高粱,皆是制酒的原料。巴人所制之酒,不是现在的高度白酒,而是类似于发醪糟的咂酒,即将小米、高粱煮熟,冷却后拌以曲药,置于罐中发酵而成。饮时将麦秆插入罐中,用嘴吸咂之。这种制酒之术,至今流传于渠江流域的广安、渠县、平昌一带。
《华阳国志》高度赞扬巴人淳风美俗,“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巴人认为,日月那么光明,尚且有黑暗的夜晚;人生比不上日月,谁又能长生不老?芽有识于此,尊重老人同时也是爱惜自己,故在老人健在之时,“永言孝思”,以尽孝道,以嘉谷酿酒供老人享用。老人去世了,忌日来临,置办小米饭和肥壮的牲畜祭祀,老人吉日良辰,亦要献上丰实的祭物。

C. 巴人文化的概述

1999年9月至11月,考古队对罗家坝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个、房址1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这次试掘,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周一商一夏一新时器晚期”文化层垒压,首次对川东北春秋战国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组合有了清晰了解。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震,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2000年,该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至7月,罗家坝遗址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出土青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两次发掘陶片标本3000余件。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涵盖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时期。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据初步推断,距今约3000—4700年,是20世纪末四川省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遗址2007年6月,考古专家第三对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宣汉县以罗家坝考古发掘成果为契机,积极弘扬巴人文化。举办了巴人文化节,成立了巴文化研究会。

D. 巴人文化遗址在哪里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正在开发中,要过几年才能看。

E. 古老部族 巴族现在还有人吗

在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巴人眼睛不是蓝的, 距今四千年多前的巴人和巴文化究竟是什么模样?神秘的巴人究竟缘何忽然消失?这 是国内很多考古学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课题。 巴国是先秦时期分布在今天湖北、重庆、四川境内的一个王国,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 前不久,四川罗家坝遗址的33号墓,考古队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批文物,经初步鉴定,其中的鼎、缶和盒等为国家一级珍宝,这在全国已发现的所有巴文化遗址中是规格最高的。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可能是巴国王陵的豪华墓葬,这个墓葬就是考古学家数十年来苦苦寻找的巴人王陵,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界的震动。罗家坝遗址被发掘后,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区域被重新定义,为揭开巴人消亡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重庆境内发现的忠县中坝、哨棚嘴、奉节老关帝遗址与罗家坝遗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有相同的文化因素和传承关系,它们属于同一大范围的考古学文化。川渝两地发现的巴人文化是一脉相传的,这从两地的一些民俗上也窥见一斑。如古巴国特别有名的“巴渝舞”,是表现巴人冲锋陷阵的军舞,它流行于川北阆中一带,现在罗家坝一带的土家族最流行的“薅草锣鼓”里面也有“巴渝舞”的影子,而阆中的曾是巴国最后的都城,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摆手舞”也与巴渝舞极其相似。

巴人是生活在长江上游的中国最古老的先民集团,但由于他只是一个松散的部族联合体,在迁徒流动性很大,后来又形成了廪君族与板木盾蛮两大部族体系,在统治者以夷制夷政策下,很难形成政权体系,所以,尽管他人口多,活动领域宽,但仍 是一个弱小的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的巴人,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民族的侵凌下向东迁徙。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败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传统更难彰显。最终巴国被一路跟随而来的楚国逼迫,数易其地,“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这段记载也许就是巴人当时的境遇。

但巴人的遗迹却在进一步显现, 最近, 陕西省商洛市考古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考察研究,在商洛丹江、 乾佑河等流域 发现了3000多座崖墓,考古学者认为,崖墓和悬棺有所区别, 但是性质相似。 从而推断,该地区和巴人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陕西商洛地区北靠关中。 崖墓多数都是选择在河流两岸面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开凿,尤其是在大水系与小支流交汇处分布得较密集。距离地面高度从2-300米不等。 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崖墓远 离河岸而选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隐蔽的谷岭之中开凿。 专家大胆推测,神秘的商洛 崖墓说不 定是巴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起码也说明, 巴蜀文明在这一地区找到了呼应。

由此看来,事实上的巴人并没有神秘消失,他的族人賨人及后裔土家族至今仍在阆中、湖南张家界、湖北利川一带生活着。但为什么又会说巴人神秘消失呢?而且着名巴文化研究学者童恩正还写了一篇小说《三峡迷雾》。这主要是指由巴人后裔廪君族建立的巴王国,他们在被楚攻打压迫下在长江、重庆一带建立的政权的王公贵族的神秘消失。但他们消失也并非全部,或许他们把祖先的墓地,甚至财宝都遗留在三峡一带了,但他们的余部却沿嘉陵江上溯,回到了他们的老家阆中,并试图重新崛起,但终不敌秦,为秦所灭。

现在还有部分在云南和缅甸交界。他们的眼睛是褐红色的

F. 凤凰山的巴人文化广场

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景区南部,广场突出休闲、人文、自然、文化居住等主题内容,供市民游览、观光、锻炼、休闲。该工程于2012年5月开始建设,2013年2月向游客开放。
巴人文化广场前身为上个世纪60年代建起的一座页岩砖厂。工人们挖山、取土、烧砖头,山坡一尺一尺地被削去……长年累月,凤凰山的这处山体被削去一大块,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断崖”,大约在2004年,页岩砖厂彻底停产,那些排列整齐的砖窑,被彻底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洼一洼的菜地。厂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和植被。原页岩砖厂停产后,凤凰山西侧山体原页岩砖厂采石区留下一堵断崖,映入眼帘的是红土与陡崖,有损城市整体形象,与凤凰山山体自然景观极不和谐。达州市和通川区两级党委政府在打造凤凰山景区时,经过科学缜密论证,决定将原页岩砖厂厂区改造为巴人文化广场,使这一带成为凤凰山景区的新亮点。
广场内分为休闲主题、人文主题、商业主题、自然主题、文化休闲主题、居住主题等六大主题内容,并严格分区。广场起点将新建一条景区道路直通巴人文化广场大门口,大门处建有景区广场、绿化空间带和停车场。大门内沿中轴线一排进行绿化,修建龙图腾柱,中间接点有一座8层高的望楼。中轴线龙图腾柱傍山一侧分布有文化休闲广场、绿化景观带,中间一排是充满“汉风”的三层阙楼,文化休闲观景区内增设亭、台、廊、阁,供市民游览、观光、锻炼、休闲。望楼后中轴线上层是一个大型观光广场,沿广场两边布置树阵和景观园林建筑。断崖处重点进行隐患治理,并将修建一大型巴人文化主题浮雕,做为广场中轴景观序列的结束。每处景观均设有观景台和游人休息区。
巴人文化广场以“汉风”为主题,规划设计结合了当地地形地貌和巴人文化特色,充分体现达州的城市品位和文化品位。广场结合凤凰山体周边景观,把文化、景区和城市紧密融合,突出巴人文化特色,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G. 巴渝文化有哪些代表元素

巴渝文化有铜梁龙舞,黔江摆手舞,小河锣鼓,川江号子,巴渝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秀山花灯,九龙楹联,广场故事,梁平三绝(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年画)等。
重庆的简称“渝”和“巴”,别称巴渝、山城、渝都、雾都、桥都。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H. 什么是巴人文化、土司文化

宜昌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是活动在长江中、上游两支主要的古老民族之一,兴起于古夷水流域(今清江),即长阳武落钟离山。

历史上最早见于巴人的记载是殷墟甲骨文,称为“巴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阳发现了西周时巴人使用的直援铜戈,五峰和长阳都发现有商周时巴人使用的乐器。特别是近年配合清江隔河岩水利建设工程,文物考古部门在清江两岸发现大量商周巴人遗址与遗物。这说明巴人起源于清江之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周初巴人活动中心主要在清江,楚人主要在沮漳河流域活动。巴楚由西周初期的平行发展,到春秋时,交往甚多,两国为共同利益而协同作战,形成结盟。但结盟的政治军事基础不牢固,总是为了共同利益而“和”,为了各自利益而“战”。巴楚两国当初由于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原因形成的巴楚联姻通婚、结盟和好只维持了不太长的时间,就征战屡起,巴人东边疆域不断被强楚兼并,被迫迁徙江洲(今重庆市)和垫江(今合川)建立都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巴楚民族的交往与文化融合,为秦汉以后巴楚文化进入华夏文化共同奠定了基础。

土司文化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样 性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又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一种经过八百年酿制的伦理型政治文化。这种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国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华情结”,他们在明朝晚期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主动服从中国国家与中华民族需要保家卫国,在东南沿海,在西南边疆,在中国广大版图之上,创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有力地维护了祖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

I. 介绍一下有关阆中的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
阆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阆中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文化遗存灿若群星,极具开发潜质。主要表现为:
风水文化
阆中古城三面水绕,四边山环,尽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要旨,山水城相依,自然、人文景观相融,是中国着名的“风水古城”。
三国文化
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曾镇守阆中7年之久,转战驰骋,最后魂归阆州,留下战场遗址,传说佳话无数。
天文文化
西汉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发明浑天仪,举世瞩目。东汉任氏父子,周氏祖孙三代,醉心天文,成果丰硕,辉耀一时。
―--科举文化。清朝初年,阆中代行省会17年,四川乡试(“省试”)在此共举行四科,康熙二年才移至成都举行。现存清代考棚,是全国仅存的两处之一,是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珍贵历史见证。
宗教文化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很早在阆中传经布道,共生共存,繁衍出斑斓的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街院、古民居朴素典雅,各种窗雕、饰物、器具精美绝伦,巴渝舞、皮影、灯戏等民俗活动让人叹为观止。
在四川省阆中市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醋城里,到醋澡堂子用醋沐浴已经成为人们招待客人、消除疲劳的又一个好去处。
来到醋澡堂里,看到的还是熟悉的大木桶和普通清水,跟人们平常洗澡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醋澡堂使用的是由阆中特别推出的一种保健醋,专门用于泡澡,可以降低人的血压,治疗皮肤病,还有益于减肥。
一个大木桶装着满满一桶热水,看着紫红色的醋徐徐注入水中,闻着一丝丝酸酸的醋香,让皮肤沉浸在惬意和懒散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泡上10分钟后,服务员会给撒上一些玫瑰花,让人真正领略到醋香和花香混合在一起的那种难言的味道。
在四川,一向有“少盐多醋”的养生名言。古城阆中更是有400多年生产醋的历史,这里不光生产家庭常备的食用醋,还生产火锅醋、保健醋、宴会醋、饮料醋。醋在这儿既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酸酸的醋香已经在古城留下了悠久的醋文化。
[编辑本段]文化名城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古代,阆中做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民国初,先后为郡、州、府、道治地。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葬于此。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中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明弘治年间,曾封寿王于阆。清代,川北镇总兵署设于阆中。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阆中十余年,四川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立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近现代,随着宝城铁路、公路的开通,川北主要交通孔道西移,阆中遂被冷落。八十年代以来,阆中城市建设逐渐发展。1991年,阆中撤县建市,1992年列为全开放市,1993年被列为省直辖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城的历史还可追溯到公元前330年巴国迁都阆中以前。古城阆中千百年来的经营发展,创造出绚丽、奇绝的“阆苑仙境”,积淀了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1984年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山水紧密契合的形胜之地。古城地理位置、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古代城市建设风格和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城区文物名胜众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古往今来,古城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得无数墨客骚人流连忘返,并为之折腰。杜甫、元稹、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善子、丰子恺等先后来阆旅居观光,留下不少着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在八十年代初,城建部门根据“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原则,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其后,又投资对风景名胜进行修复和扩建,保护了城区一批重要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古街道及民居,保护和恢复了城南嘉陵江沿岸的风景名胜带和城北滕王阁、巴巴寺两个风景名胜片。政府还将乡村一批文物古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阆中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城南一条带,城北两个片,城外苦干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1987年11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阆中召开,会议对阆中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名城保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9年4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北京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交流会上,以《阆中的名城保护模式》为题发表论文,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古城的保护、改造、打造已初见成效。
现在,阆中城区还保留着主要的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境内地面文物点有2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居四川省县级政区之首。馆藏文物有3000余件,其中国家等级文物2000余件。主要风景名胜区有殿宇宏伟、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被毁,原本12层,高32米,现仅余6层) 组成的东山园林;有松苍竹翠、境幽林静的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有集楼、台、亭、阁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体的“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公园等等。
灿烂的多元文化
一、本源文化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二、巴人文化
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三、风水文化
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四、三国文化
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五、科举文化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六、天文文化
阆中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着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园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七、宗教文化
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县之地,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
八、民俗文化
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九、饮食文化
阆中饮食文化远近闻名。久负盛名的保宁醋、白糖蒸馍、张飞牛肉、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十、红色文化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解放后,他们有的成为共和国将军,有的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共7500多人,其中红军女战士200多人。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

阅读全文

与巴人文化的照片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