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榆林市本土文化有哪些

榆林市本土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27 06:06:14

⑴ 榆林的社会

2012年,榆林市市域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27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104条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锦界、东坑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4亿元。振兴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资金4.5亿元,投资额是“十一五”以来的总和,带动各方投资近10亿元,创历年新高。
2012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高潮。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1942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电影、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 民俗 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奶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小曲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着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韩起祥和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陕北民歌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靖边跑驴

2008年6月1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着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 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陕北道情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绥米唢呐

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谚语(陕北民谚)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是陕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品种之一,在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乐具有西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性格特点,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 二人台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引。 榆林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民国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
1949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破坏的“文革”10年(1966~1976),拨乱反正和改革提高的12年(1977~1989)。到1989年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30所,其中小学589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2所,成人学校4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405140人,职工人数达到28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4727人。
截至2012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学生数576705人。在校学生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⑵ 陕北榆林有哪些特色风景、文化圣地

刘家峁村,解放前归米脂东区印斗管辖,解放后划归现桥河岔乡。

姜氏庄院主人姜耀祖,祖父姜安邦是杨家沟马氏财主的女婿,在马家的支助下,姜耀祖以卖沙锅起家,成了当地的首富。他于1869年从外地请人设计,亲自监修的这部集陕北窑洞和四合院为一体的别具风格的庄院,整个修建时间用了15到16年,于光绪12年(1886)竣工落成。

古长城最大的烽火台——镇北台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距离红石峡仅2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7公里,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067年),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是古时重要关隘和军事了望台。台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睿书。所以两地可以放在同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游览。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了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镇北台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见它的雄伟了。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 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榆阳首届杏树红叶文化节“秋染南山、红叶传情”为主题的杏树观叶活动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榆阳区韩家梁、卧云山、木瓜峁等杏树红叶观景点也随之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则村,陕北边境纳林河南,无定河北岸原头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09度9分,北纬37度59分之间,城址内外被流沙所淹,周围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内城构成,,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外廓城周长约4696米,东西周长2566米,面积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长2470米,面积0.3813平方公里。

统万城是北朝十六国之一“夏”的国都。建于公元413年,毁弃于公元994年。

二郎山,俗称西山,位于神木县城西1公里的窟野河与芹河交汇处,因其山上有二郎庙延名。文人墨客视其貌似驼峰,又多称“驼峰山”。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巡行驻跸,赐名“笔架山”。
2003年9月二郎山庙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自成行宫在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相传为古代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公元1606至1646年)回乡省亲而建的行宫,造型古雅,气势壮观。米脂县博物馆设在行宫内,馆内陈列本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和其它历史文物。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放牧,曾为银川驿卒。李自成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领袖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他继称闯王。

红石峡大型摩崖石刻群,位于榆林城北5公里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绿洲而来。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神府、东胜 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意思是水泊、湖泊。景 区似三角形,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属高原性内陆湖,足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白云山庙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东距黄河西岸约1公里。据《州志》云,白云山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故名。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直抵黄河西岸,依山建庙,故名白云山庙,也称白云观。据《葭州志》和庙内石碑记载,庙由道人李玉风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玉风道人云游到白云山,见这里孤峰耸立,雾霭飘浮,犹如仙境,就住在山上,静心修炼,同时还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他死后,人们便在山上修庙来纪念他。白云山共建庙宇房屋五十三座,建筑面积八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陕西省明、清建筑中比较庞大的一组建筑群。

⑶ 榆林的特色有什么

榆林的特色小吃有粉浆饭,拼三鲜,羊杂碎,糖棋子!粉浆饭一般只有本地人会做,拼三鲜超市里有卖袋装的,羊杂碎街上有很多卖的,一般本地人会把它当作早点吃的,糖棋子是一种饼状的糕点!旅游景点主要是红石峡和镇北台!红石峡目前没有公交直达的,要自驾车去,镇北台坐11路即可,是11路的终点站,在长城路就可以坐,就是我们当地人说的3街!

⑷ 陕西榆林简介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辖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常住人口340.33万(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385.04万(2017年)。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4)榆林市本土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

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

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

榆林是着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

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

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20条航线26个通航点。

⑸ 楡林历史文化

榆林雅号驼城,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使榆林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并衍生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堪称中国文化名城中的一朵奇葩。

历史文化穿越古今

据史料载,榆林商时为鬼方,西周为猃狁所据。战国初属魏地,置上郡,归秦后,设上郡制所肤施县于榆林城南米家园子沙滩山。汉因秦制,仍置上郡,并设龟兹属国城于榆林城北古城滩。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为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延绥镇由绥德迁于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至清代。先后有商武丁、秦始皇、汉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等亲临榆林征战巡边,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达3个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文明的遗迹,也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等。

建筑艺术巧夺天工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这是对榆林城区传统建筑布局的形象描述。其街道两侧明清四合院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代表榆林民俗文化和反映塞上古老文化生活的历史产物。榆林之所以被誉为“小北京”,与这些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四合院密不可分,它们是“主角”,是这座古城的“魂”。当你走在长街短巷、高墙低檐的四合院中,看着宽阔的庭院、逼真的石鼓石狮、雕花的抱柱和典雅的屋檐,内心会深深地陶醉。另外,这里还散落着大量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如保存完好的古城、戴兴寺、香炉寺等,它们古色古香,让人久久不能忘返。

黄土文化质朴厚实

面对古老的黄河和厚实久远的黄土高坡,伴随着黄河水敲打出来的阵阵鼓声,这里的后生们扎起白羊肚手巾,在黄土高坡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舞动。他们用清峻、刚毅、沧桑的声音唱着对生命的感悟,经过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的激荡,就变成了沉郁顿挫的陕北民歌。在榆林,好多人都会唱出高亢动人的信天游,踩出多彩多姿的陕北秧歌。这里的剪纸和绘画也表现出浓厚的黄土气息,线条粗犷,造型纯朴,就仿佛那些朴素、生命力澎湃的榆林人,用谦卑的姿态面向黄土。

红色文化寥若星河

榆林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陕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10月,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第一枪;1928年4月,陕北第一次党代会在子洲南丰寨召开;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转战陕北曾历时1年零6天在8县34个村战斗生活过……榆林作为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的转折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在这里,看着先辈浴血奋斗的足迹,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就牵连而出,你感受到的是热血澎湃的生命激情和一种为理想积极拼搏的奋斗精神。

⑹ 请大概介绍下榆林市

市情概况

榆林是陕西省所辖市。位于陕北高原北部无定河中游,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脚下。南距省会西安680公里。介于东经108°58�~110°24,北纬37°49�~38°58之间。西、西北与内蒙古乌审旗毗连,东北与神木县为邻,东连佳县、米脂县,南接米脂县、横山县。东西最大横距12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4公里,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现辖新明楼办事处、鼓楼办事处、上郡路办事处、青山路办事处、镇川镇、鱼河镇、巴拉素镇、上盐湾镇、清泉镇、安崖镇、麻黄梁镇、牛家梁镇、金鸡滩镇、马合镇、榆阳乡、刘官寨乡、桐条沟乡、董家湾乡、余兴庄乡、刘千河乡、古塔乡、青云乡、大河塔乡、孟家湾乡、小壕兔乡、耳林兔乡、岔河则乡、可可盖乡、补浪河乡、红石桥乡、小纪汗乡、芹河乡等4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8个乡。总人口40万,其中城市人口14.5万人。
榆林是晋陕蒙接壤地区举世闻名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以及占全国总量达到18% 的岩盐和储量同样惊人的油田都藏卧于此。此外还有储量相当可观的地下水、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等多种矿产,这种集四大资源于一地、多种宝藏于一体的资源奇观,实属国内少有、世界罕见,其组合配置条件十分优越,开发前景巨大。
建国以来,榆林人民经过近五十年的努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资源开发迈开大步,交通通讯赶上先进,生态建设成效显着。目前,榆林已被确定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沉睡多年的地下宝藏,终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30万榆林人民决心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高昂的干劲,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大开发的建设之中。我们相信,榆林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热切期望海内外客商和各界朋友来榆访问考察、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和我们一道携手共创二十一世纪的辉煌。

自然地理

陕西省榆林市的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地形地貌大体是“七沙二山一分田”。明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横穿市境,长城以北是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76.1%,其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连绵不断,滩地、海子星罗棋布;长城以南是黄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23.9%,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比较富集,有大小河流837条,属无定河、秃尾河、佳芦河支流,均为黄河水系。在北部风沙草滩区,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埋藏浅,一般为地下1~3米,便于开发利用。还有天然海子130个,最大的是刀兔海子。城区海拔1000多米。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是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气温偏寒,雨少不匀,春多风沙,霜冻时间较长,无霜期仅155天。年平均气温8.1°C,极端最高气温38.6°C,最低气温-32.7°C。年平均降水量414毫米。

⑺ 榆林有哪些民俗风情(简略一点)30—50字

榆林民俗风情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景点简介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爱心城市 ,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点。

⑻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 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3、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源地在华县,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4、“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5、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阅读全文

与榆林市本土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