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传统文化对抗时代顶流,想要发展文化,该如何去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
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② 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
传统文化其实也是持续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要拘泥于“传统”两字。古人尚且没有被“传统”束缚住手脚,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传统”和“外来”之间呢?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来就是吸收了许许多多其他文化的营养而综合形成的文化,这才是我们历经数千年而一直延续下来的根本。所以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关键就在于“包容”。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那看看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固步自封,辩证的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③ 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发扬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时代,需要被摒弃的东西。简单来说,对待传统文化,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利于弘扬时代正能量,有利于提升社会风气的文化提取出来。
学习这些大家的思想,我们可以提升自我,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后实现人生的理想。国家大力推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甚至实现我国的文化输出。
④ 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1、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2、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3、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传承:
1、有一定的文化积累。
2、明确方向。即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3、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4、勇气和意志。需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
(4)怎么对抗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⑤ 你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该怎么保护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的结晶,它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做的非常不错。但是在一些方面上还需要加强,因为很多的中国的很多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够见到这些中国传统技艺了,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找不到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是非常可惜的。为了不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消失,我们应该要加大力度去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它能够流传的更加久远。关于你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该怎么保护?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代代相传
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而那些历史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因为这些历史被代代相传。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到保护,一定要把重点放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代代相传才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关于你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该怎么保护?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⑥ 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关系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
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于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自身发展的个性特征,使中国传统文化独成一系,以其独特风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和发展其精华,这种“血脉”和“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构成现代文化的主体。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精华主要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崇尚人的价值,注重和谐稳定;道德价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观整体思维,矛辨证分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和平友善,热爱祖国。
三、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必须去除,才能更好发扬现代文化。
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四、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首先是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
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其次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
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6)怎么对抗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加强文化引领的地位,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有效提升文化引领的质量,既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现代文化的机能、现实诉求和基本依据。一是现代文化是现代人的主导性生活方式。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是用文化去引领文化,而是用现代文化去引领发展,用现代文化去引领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用现代文化力促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二是科学的发展观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应是共享性发展,增长当为包容性增长。三是现代化理论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很重要尺度。新疆人要以先进的文化和现代人格塑造,去创新发展理念,去打造新疆效率,去砥砺新疆精神,去追求新疆卓越。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益成果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核心内容。
⑦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围。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学、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国建筑、中医、茶艺、汉服、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等等。
其次,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经过几千年的考验都得以继承的精神财富,需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精髓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当人们处于一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时,自然需要一种文化认同以保持自身统一的理性应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显然,第二个层面的精髓是最能使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已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其三,要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一些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属性,带有农耕文明时代和封建制度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现实要求。比如“诚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家伦理作为几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化,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诚信理念中的一些重要构成形态,是植根于由封建皇权至上、官僚权力等级和宗族血缘亲疏决定的尊卑贵贱的“垂直关系”之中的。首信于君主,为忠;次信于家父,为孝;再信于夫妻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为义;对陌生人遵循什么规则,却较少涉及,几近空白。这种由“垂直关系”决定的“特殊信任”程度高、“普遍信任”程度低的诚信结构,与现代诚信观所要求的“水平信任”的均等性、一致性相悖,难以适应从传统人际交往范围由有限的“熟人社会”向现代人际交往空间无限的“陌生人社会”过渡的伦理需求。此外,儒家的立信授信观更多依赖于人格自律,忽略外在制约力量保证,强调德性而轻视规则,把道德培育看作是一种人格的单纯自我修炼活动。 这与现代诚信观主张自省与他律、强制性约束与引导性约束有机结合的立信授信结构有较大差距。上述文化历史传统的无形渗透和深层惰性,使我国社会大众诚信理念的现代化更为艰难。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完全冲突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与现代思想根本对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精华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内容。
第四,要倡导通过文艺创作生动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故事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比如2002年的电影《英雄》剧情中充分表现了一种大义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较之天下也不再是仇恨。”无名在关键的一刻没有杀秦王,最终逃不出万箭穿心而死,他是自己筑了自己的冢,他是为天下大义筑冢,秦王为统一大肆暴政为自己筑的是枭雄冢,站在高处有大远见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没人能够理解。秦王的孤独是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自己的知音却是自己的仇人,面前能懂得自己的人,周围的群臣却希望他杀之,这种孤独既可叹又可恨。看过电影的观众自然会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审视自己,审视高处不胜寒后面的孤独。再比如,与普通古装剧的宫斗主题不同,电视剧《琅琊榜》剑走偏锋,讲的是权谋,最终落脚在个人救赎与家国情怀。这部剧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忠君爱国思想,主人公梅长苏不是愚忠,但他一直在走曲线救国路线,不能揭竿而起,不能直言进谏,通过高明的谋略来匡扶正义,虽然方法受到历史的局限,但使广大观众深深钦佩主人公的人格和思想。难怪有人评价《琅琊榜》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可惜的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没有通过文化产品创作和表达出来,这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五,要全方位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通过新闻传播节目即可直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由央视主持人董卿主播的《朗读者》、 《中国诗词大会》等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型综艺节目,不但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激发了广大群众对诗词文化的极度热爱,达到节目热播与群众热爱共赢的局面。比如在宣传方面可以运用先进技术的加强影响效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崭新方式,如3D打印、AR和VR技术、O2O等。在旅游中特别能够把中国文化的各个因素融合起来,比如将建筑、家具、琴棋书画、茶艺等因素组合起来,可以形成多种有吸引力的场景,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地方。当然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能从中国文化精髓中找到解决的钥匙,比如易经、中庸之道、和合学等等。孔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具有深刻的道理。假如仅仅追求“学而优则仕”,忽视“仕而优则学”,就容易形成官僚主义,甚至导致社会的腐败现象。
第六,要及时纠正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的错误做法,阻止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传播。“文化大革命”时期,自上而下地对传统文化作品、学术思想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批判。“文革”时期宣扬的 “破四旧”对古典文物进行了极大破坏,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湮灭。这给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很坏的负面作用。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传播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向话语权相对弱势的国家渗透自身的价值观、文化习惯等,给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还不令人满意,最突出的问题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当的庸俗化做法可能会起负面的作用,比如国内某知名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出口的礼品店摆满了以孔子为形象的布艺小玩偶,形象拙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偶像是很不尊敬的,甚至是一种丑化,此类现象应尽快制止。
⑧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传统文化怎么做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理念与文化,作为年轻人,应该更多的是尊重,传承。因为的确是宝贵的智慧。也是祖先给予我们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