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科学的重要论断,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12个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表达了“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第一个层面是前8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层面是中间8个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后8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是国富民富,国强民强。国富民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地球的东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们着力建设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支柱。和谐,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和谐共处,党群、干群、军民、警民、居民、家庭都和睦友好,生有所
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敬的生动局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的。自由,人人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自由;平等,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生活,合法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医疗、劳酬、福利都能依法享受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公正判断,其根本标准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根本利益,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制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管理安定、稳定、和谐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法律、道德规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成,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循践行的价值准则。爱国,是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感情,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热爱祖国,报效人民,奉献社会,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国家建设发展作贡献,是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弘扬践行的职业精神。诚信,从个人的诚实劳动、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到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都要遵循诚信准则,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健全社会公正信系统,约束、惩戒失信行为,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友善,公民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帮助,和睦友好,修身律已,崇德向善,建立社会主义高尚的新型人际关系。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我们每个家长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和引路人,都要自觉地认真学习和践行。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为什么说这是“战略任务”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国家、民族来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万众一心地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艰苦奋斗。我们面对着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形势;面对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三交”、“三多”的新形势、新特点下,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构建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而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有效应对、抵制和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阴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指导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高尚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上述“四个必须”的致胜法宝,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二是从当前青少年一代来说,他们是迄今至2050年几十年间,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要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的历史重任。所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要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这是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党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贯彻好,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到农村、企业、学校、家庭等基层,实现全覆盖,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
三、家庭肩负着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为什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庭教育的重任,理由有二:第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样的德,我们一定要立社会主义道德;树什么样的人,我们一定要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每位父母都殷切期望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人成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但是,做父母的要懂得,无论孩子将来当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艺术家…..追求事业成功、生活富裕、家庭幸福等等,他们都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他们都应该热爱祖国,恪尽职守,诚实守信,友善待人,都会希望享有自由、平等、公正,都会拥护法治,都应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民主、社会文明和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然,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也难以实现,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人民唾弃。
第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 “要从小抓起”,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家庭是一个感情集体,是培养孩子的基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家长这种“职业”,不仅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更重要的是负责培养孩子的“精神长相”,让孩子逐步地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身上的“精神种子”健康发芽、开花、结果,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生命工程”,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工程。孩子的生命状态、人生梦想、品行修养、情感质量、行为习惯等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教育绝不能成为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不仅贻害孩子和家庭,更会贻害国家和社会。所以,家庭、父母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四、家庭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里着重谈谈家庭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和友善行为,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一)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传统及深厚的文化积淀都是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爱国情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生动的教材。
1、培养孩子“家国同构”的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纽带而形成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家庭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关系和生活方式。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家庭伦理还衍生出“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深入民族骨髓,并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在当今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依然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就是改变因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学会孝敬长辈,感恩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回馈社会,报答祖国。培养孩子成为对自身、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有眷念、有热爱、有责任的不变质的大写的中国人!
2、培养孩子“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意识
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在当今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这种信念依然应该是家庭教育中激发孩子爱国情怀的强大动力。
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地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改革的国情。让孩子懂得:中国人建设自己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是悲壮的,是长达百年的不懈努力。从清王朝覆灭到走向共和,从五四运动到军阀混战,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经历了数千万人的牺牲,终于建立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随后又经历了诸多波澜曲折的变革,终于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确立了自己真正的世界大国的地位,让世界为之瞩目。
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懂得真正的爱国不是对敌人的漫骂和无理智的行为,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胸怀“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用实际行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
3、培养孩子学好汉语这门独特语言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自己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绵延不断的文化成就,汉语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文化和信仰就蕴藏在中国汉语文字中,它使中国人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学好汉语,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就融化在血液之中,就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当今国际化、科技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家庭教育要从学好汉语抓起。让孩子从小写好汉字,掌握汉字,理解汉字;让孩子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保持了汉语,就保持了中国文化的根;让孩子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热爱汉语,以汉语为荣,让汉语在全世界具有更大影响力。
(二)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敬业精神
纵观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或有志之士,他们成功经验的核心在于敬业精神,就正在求学的孩子而言,敬业就是爱学习,就是要具有学习意识。在中国,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事业有成。孩子将来要敬业,那么从小就要开启孩子的学习意识,这个重任父母责无旁贷,而且应该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1、唤醒孩子的学习热情
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鼓舞和唤醒。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很像一盘录像带,需要演示和体验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受挫、爱恨等)与行为,留下适当的印痕。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这个过程很像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如果家长在这个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让孩子留下学习的印痕,那么,孩子的学习意识就会在其成长过程中与日俱增。
唤醒孩子的学习意识,就是唤醒孩子心灵的过程。孩子的心灵由六部分组成:自尊心,这是精神的“脊梁骨”;自信心,这是进入大脑的“主程序”;责任心,这是管住自己的“心锁”;主动进取的精神,这是人生的动力源;学习兴趣,这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良好习惯,这是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帮助孩子健全心灵的最好方法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孩子积极的鼓励,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求知欲、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孩子的生命之火、学习激情一旦被点燃,那么,他们就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量,就会“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就会笑对人生的任何艰难曲折。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不应该是盲目无序的。家长应该明确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评判“优质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有:
⑴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写作能力。
⑵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⑷具有敢于创新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⑸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⑹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以上品质可以看出西方社会评判“优质人”的标准,除高分外,还应具备行动力、领导力、创造力、沟通力、协作力、理解力,具有无私博爱的人文精神,懂得给予、知晓回报社会等综合素质。
日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依次是:
⑴注重养成基本生活习惯。
⑵注重正直果断教育。
⑶注重培养子女的丰富情感和个性。
⑷注重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
⑸注重子女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
⑹注重子女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
⑺注重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
⑻注重取得好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
从以上内容看出日本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更注重自身成长的修养和历练。
中国家长从中学习借鉴些什么可以因人而宜。无论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习惯教育、责任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都是必须的,因为这些教育涉及孩子今后生存方向、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3、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帮助孩子学习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这很关键。不少父母习惯于“包办”,从小就包办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患上“学习依赖症”而被动学习。帮助孩子学习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在学习训练中形成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拟定目标的意识。目标是成功的地图,设立了学习目标,奋斗就有了方向,目标越明确,就越容易成功。引导孩子养成拟定目标的四个要领是:
⑴引导孩子写下目标——在写目标的思维过程中孩子自然进入具体的规划之中,落实的内容逐渐清晰。
⑵限定“达标”时间——有了目标“路线图”,一定要给予时间限定,让限定的时间激励“达标”的行动。
⑶目标渐次提升——目标的难易程度与付出的努力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鼓励孩子不断提升目标的“高度”,让孩子跳起来“摘桃”。
⑷胸怀斗志——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斗志很重要。鼓励孩子自信、勇敢、智慧地为自己的既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拼搏不息。
其次,帮助孩子分析和克服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比如,列出“问题表”,让孩子自查对号,然后重点改正:
⑴积累不足;
⑵马虎大意;
⑶模糊不清;
⑷盲点漏洞;
⑸理解偏差;
⑹情绪不良;
⑺缺少方法;
⑻速度太慢;
⑼书写太乱;
⑽缺乏毅力……
在分类找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思路会越来越清楚,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
最后,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类与归纳,学会因果分析等等,从而形成持久、有效的学习品质。
② 怎样写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小结
操笔帝1032,您好!
您的提问非常好!确实,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看了以下分析和推荐的网站视频资料,相信您就能从中得到写家庭教育实践小结的启示了。
由于在现时的社会大环境、应试教育模式和接收西方开放式教育等重重因素影响下,我们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个大染缸里一样,很容易就被染污了,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例如娇横任性、叛逆不听话、不诚实、上网成瘾、打架、厌学、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等问题,尤其是处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情况更为严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正孩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由这些观念导致的各种错误行为。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采取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还说是“赢在起跑线上”,人的一生其实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过程,即使赢了起跑线,能跑多远、坚持多久、谁笑到最后还是未知之数,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而个别人所谓虎妈教育的事例无论他们成功与否,都不值得崇拜、学习模仿、甚至广泛推广,这样教育会给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这样导致的!如果打孩子进行体罚教育,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将来会报复到年老的父母和孙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暴力方式的教育害人不浅啊!相反,反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显得重要。想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好兴趣和习惯,建议您赶快让孩子喜欢上《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多读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启发孩子的智慧)。您看,这真是一部“大孝经”、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师!写得多好!琅琅上口,易读易教,网上还有很多视频故事教学素材,有多个版本适合各阶段孩子观看。作为父母,只要您愿意多些鼓励孩子和您一起观看(这个很重要,您喜欢看能带动他的兴趣一起看,孩子天生好奇、易受他人影响),一定能让您的孩子喜欢上她,如果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努力去做、尽量落实里面的教诲,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时,您的提问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行为语言和学习成绩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的正确教育引导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诚挚推荐各位家长和孩子们观看陈大惠老师策划监制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又名《弟子规说明书》),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关于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免费网络资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长学习进步,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能针对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是一剂治疗良方!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们做家长长辈学习的有力教材,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帮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早恋、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为时已晚,哎...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网络视频或者优酷薯仔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衷心祝福您!
③ 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共育
(一)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那个家长成为老师的帮手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与表现。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店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每一个话题活动开展之前,我们都会在家长园地中贴出关于该话题开展目标的公告说明,让家长了解活动会给孩子带来的提高与收获,这样在今后的主题活动中家长就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孩子收集有关资料,为我们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在“春天的花朵”这一话题刚开始时,一些家长就给班里带来了小蝌蚪、小金鱼,还有风筝等,供幼儿观察和探索。孩子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是在与小动物们亲密接触后有的一份更深的喜悦,更是家长投身教育、关爱孩子的一份心啊!
(二)引导家庭互动,关注“隐性”资源的可贵性。
这里的“隐性”资源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惯爱好、以及每个成员的个性品质、精神品位、道德修养等构成了丰富的“隐性”资源。 我们一个班级有41个孩子,那么就有41个家庭,不可能每个家庭都是一个职业或者一个背景吧,总是会汇集我们的各行各业的,正是这样一个“大杂烩”的家庭,我们才会获得更多我们平时了解不到的讯息,学到好多东西。在“春天的花朵”这个话题活动的中,针对我班幼儿挑食的现状生成了“春天吃什么好”这一块内容。班里季未天小朋友的爸爸是医生,于是我们就请他来讲课,让告诉孩子们:春季是个流行病多发季节,提醒小朋友们在这个季节要多吃些春季的特有蔬菜如:莴笋、韭菜、油菜等,并告诉我们每种蔬菜都有不同的营养,千万不能挑食,否则会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还告诉我们小朋友不能乱吃外面小摊贩做的食品。春季要注意不能乱脱衣服,要多锻炼身体等。在季未天爸爸的带动下,其他的爸爸妈妈也写来他们在家给宝宝吃的一些春天特有的菜,还有一些家长从杂志上、网上收集了幼儿春季食谱。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里,许多家长留恋于我们的主题墙前面,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着一些菜的做法,有些家长家长回去试了后第二天来交流说:荤素搭配,味道真的很不错,孩子也很喜欢吃。当我们在利用家长的这些资源的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三)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 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有效利用宣传媒介,定期在家园联系栏里向家长作科学育儿的宣传。其次是合理利用价值资源,在本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幼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进行的实践。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身教言传、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气氛活跃融洽,效果较好。一改以往家长会上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深受家长的称赞。
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变化,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育儿经验,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都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④ 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
从曾国藩教育思想看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二)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
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四这是曾氏最想要告诉儿子的治学之道。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
(三)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语,原本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和忧虑,顺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其二,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
其三,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⑤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里的发展
朱熹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实践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长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从朱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看,其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并把三者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 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问题。 学校教育朱熹认为学校教育始于三代,其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注说:“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共之,不异名也。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从20岁起直至去世,前后50多年,大部分时间从事学校教育。据有人统计,与他有关的“精舍”、“书院”等有27处之多,受教学子不计其数,直至去世前夕还在教育学生。 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使自王世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以至庶人之子,皆以八岁而人小学,十有五岁而人大学,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朱文公文集·经筵讲义》) 朱熹亲自为小学编写《蒙童须知》和《小学》两书,可以说是我国小学有专门教材的开始。《蒙童须知》讲的是读书、写字等为学的准备,并教以做人行事的基本知识。如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应对以及各种杂细事宜。《小学》一书则是集古圣贤的“嘉言懿行”。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为目。对女孩还要加学曹大家的《女诫》,温公的《家范》。 大学阶段,审定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先四书,后五经。《四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充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后面工夫虽多,而大体已立矣。”(《朱子语类》卷14)在读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可以读点历史。“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读史先读《史记》,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未读好《四书》便去看史,胸中没有一个权衡,多被迷惑。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称为五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作为五教之目。但是小学和大学有别。根据年龄、知识经验等不同,“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事兄等事如何”(《朱子语类》卷7)。小学是打基础,一定要打好。“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自己是圣贤坯璞了”,“及其长也,令人大学,使之格物致知,长许多知见。”(同上) 为了保证教学秩序,朱熹亲自制订学规,如《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来成了各地书院取法的模范,以致远流国外。今天在日本还有学校坚持每日早会时,学生齐声诵读《白鹿洞书院揭示》,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学校教育中,朱熹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即首先教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做事。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科研,着书立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述着最多的学者之一,除部分为其后学者整理之夕Ⅳ,许多都是他亲自编定的。他还首创了学术讨论会的形式(鹅湖之会)。 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担负着多种社会职能,尤其是教育职能。家庭的健康发展,是风俗得 以淳美,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得以稳定与进步的基础。人一出生,首先是在家庭中生活,父母是人生第一任老师,父母及家中长辈对其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关系十分重大。 在中国,家和国密不可分。“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朱文公文集,静江府学记》)在儒家看来,国就是家的扩大,家就是国的缩影。在封建社会里,往往以君父、臣子并称。因此在道德上的父慈子孝,应用到国家关系上,就是君仁臣忠。治理好家庭,既是使社会细胞得以健康发展,稳定社会基础,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秦废分封制,皇帝与郡县的长官的关系,不再是父子关系了,但是家国同构的思想,通过儒家的传承推广和维护,已经深入社会成员而成了一种思想定势。所以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而修身的目的是治人。治人首先从治家开始,故治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于此可见治家的重要。家庭教育则是治家的主要手段。为此儒家一向重视家庭教育。“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洒扫应对之类,皆有所习,故长大则易语。”(《朱子语类》卷7)甚至提倡尚未出生就要进行胎教。这些教育自然是由家庭担负起来的。 家庭教育的责任系于家长。好的家长教出好的家风,不合格的家长,就会带出坏的家风。故家长首先要自身修养好。“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大学》九章注)朱熹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特作《家训》作为治家教子的格言,一直影响着中国家庭教育数百年,起着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学者对《朱文公家训》已经写了不少文章,在此就不赘述,所要强调的是,朱熹把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因此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自觉还是不自觉,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好的社会风气、习俗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使道德高尚,从而使社会风俗更加淳美。相反,坏的社会风气,可以把人带坏,造成民风浇薄,恶行不止,扰乱社会,破坏生产,以致导致社会倒退。为此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社会教育。孔子提出统治者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重视对民的教育,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种教育由施政者进行,所谓政教是也。要想把民治好,首先要把民教好,经过教育之民则易治、易使。 朱熹继承儒家重视政教的传统,在其从政期间,坚持把社会教育作为施政的的重要手段。他每到一处任官,即整顿州县学或开办“精舍”“书院”。为政之余,亲临讲学。特别是兴复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并为之制订学规,审定教材。1178年朱熹知南康军,除了重视学校教育,兴复白鹿洞书院,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外,还针对当地的民情风俗,发布“知南康军榜文”,第一条向士民征集兴利除弊的意见,二、三两条就是针对社会教育。如第二条:“请士民乡邻父老,每年集会,教试子弟,使修其孝悌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有无相通,患难相恤,以成风俗之美。”第三条:要求乡党父老,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推选子弟人学读经,以便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1190年,朱熹知漳州,为了推广社会教育,他主持集训,奖励学行兼优者,改革风俗。参照传统的礼法,制订教条,教导乡民,杜绝崇信佛道,有点象今天的破除迷信,不久该州风俗大变。朱熹知潭州,兴复岳麓书院,常在政事之余,亲临讲学:“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勿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朱子年谱》卷上) 在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社会日新月异,通讯手段高速灵活,已经把五洲联成一个地球村的今天,社会教育更显得重要和迫切。当前的社会教育,已经不仅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而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行政执法需要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求各级行政长官担负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对社会教育的重要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理解。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和消极因素,诸如贪污、行贿、受贿、吸毒、贩毒、赌博、嫖娼、卖淫等丑恶现象,必须加强社会教育的力度,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实施社会教育的各级官员,理应率先垂范。诚如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各级官吏能身体力行,对于施政来说,确实就轻松得多。这就是历史上儒家所提倡的文武兼治,先教民然后使民,从而达到治民之目的。今天我们的领导和人民的关系和封建社会的官民关系不一样,社会教育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但同样要加强社会教育,是毫无疑问的。
⑥ 浅谈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蕴含了我国人民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等优良品德。虽然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来历与风俗,但都崇尚家人的团聚与和谐,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尊老敬老的重阳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七夕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等。 节日文化内容深厚,历史久远,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习俗不同,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长资源的挖掘利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加认识到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而资源的整合利用离不开有效的家园互动。 一、密切家园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家园关系 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传统节日专栏”宣传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各班教师还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主题墙”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并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向每个家庭发放了“节日调查表”来了解家长对传统节日的来历知多少、玉门本地人怎样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民俗习惯等。例如:通过《龙抬头节日调查表》我们了解到玉门本地人在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去剃头、理发来纪念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寓意着自己能像龙一样健壮、腾飞。到节日这一天我们就鼓励孩子跟着家长去理发,让幼儿感受节日中人们争相理发的热闹场景。然后教师再通过《认识龙》、《节令与龙抬头》、《龙年的由来》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节日的民间风俗,懂得了各地在过传统节日时会有不同的风俗。通过《元宵节调查表》我们了解到玉门地区有闹社火、放烟花、赏花灯、吃元宵等习俗。我们动员家长带领幼儿在节日时观看社火表演,观赏烟花。并在家长的支持与指导下,设计组织了美工活动《搓元宵》《制作花灯》,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喜庆、热闹与祥和的节日氛围,加深幼儿对元宵节的认识与感知。 二、有效的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教育活动的实施 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根据每个节日的风俗特点,利用家长资源在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感受团圆、和谐、快乐的节日氛围,更有效地促进了亲子之情。 例如: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故事、传说,在幼儿有了一定中秋节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开展了“快快乐乐过中秋”主题系列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亲子赏月晚会》让幼儿、家长感受中秋团圆集体过节的快乐。我们还了解到本地人在中秋节有烧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等食俗,我们就相应设计了美工活动《做锅盔》,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亲子制作锅盔来让幼儿了解玉门本地人过中秋的习俗和食俗,并初步了解了锅盔的制作方法。元旦“迎新年”亲子活动,我们事先发送“请您帮忙”的家园互动信后,家长送来了对联、福字、中国结、灯笼、窗花等各种春节物品,我们把这些物品布置到主题墙、活动区当中,教室里呈现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师、幼儿、家庭、多向互动方式。同时,让我们明白了家庭资源是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 三、引导家长有效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教师应注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请家长抓住节日契机对幼儿进行社会化、生活化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如:清明节到了,我们要求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踏青扫墓,祭拜祖先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家人悯怀先祖的亲情。端午节,父母在和孩子吃粽子之余,给孩子讲一讲屈原的故事;在重阳节(老人节)这一天许多父母带领一家老少去爬山,和孩子一起挑选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说一些祝福的话,让孩子们从小就深深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欢乐,感受到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这些家庭活动不仅让大人小孩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还大大融洽了家长与孩子间的亲情,增强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长辈的社会性情感。 四、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增强幼儿对节日的全面体验 我国每个民间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的庆祝活动有的在白天进行,有的在晚上进行,有的是社会活动,有的则是在家中和家人共同的活动。可见,幼儿园单方面的节日庆祝活动承载不了民间节日活动的全部内涵,无法代替家庭、社会在节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如:教师在节前要注意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让家长利用节日机会带孩子参观、游览、访友、观看节日电视文艺节目、电视传媒等,节日家庭活动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过节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孩子开展游戏、讨论,或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园,进行以节日为主题的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活动把孩子对有关节日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其内在经验。家长们在帮助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可协助教师丰富孩子一些和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加对节日文化全面的感知与体验,感受节日的氛围及团圆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其他教育环境无可比拟和取代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教育渗透在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节日活动更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学合力,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在多渠道的参与下,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感受,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幼儿的心田,并一直传承下去。
⑦ 如何看待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中国古代在长期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
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因此,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颜之推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继续发展这种思想,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在家庭教育中,他更是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即君子之所以不教子,是因势所不行,教者必以正道,如果儿子不肯听从,为父的必然发怒,伤害儿子的感情,儿子感情受到伤害,又会责怪父亲,你要我走正道,你自己却不如此,这样儿子又伤害父亲的感情,造成父子相伤,感情恶化,这就从反面说明了父亲的言行对儿女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也就是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因此,很多观点都从自己切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这两个学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有弟子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备受推崇,宋代袁采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子兄弟了,但为什么还会造成家庭不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方个性。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既然父子兄弟个性各不相同,不可强求,就应求同存异,因材施教。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教育是一种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而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完成,都应根据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实施教育。 四、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同我国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相一致,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宋代司马光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还制定了幼儿教育的十年教学安排,如一至三岁学习数与方名,研练书法,七岁读〈孝经〉〈论语〉,八岁诵〈尚书〉,九岁诵〈春秋〉及诸史,十岁就读〈诗〉〈礼〉〈传〉,略通大意,逐步通晓经史之学。〈三字经〉中教育子女的程序为:“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正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尽管我国古代在实施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时有过于僵硬的倾向,但总的来说,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时期身心发展的情况实施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因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在我国现代仍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五、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据司马光〈家范〉记载,孟子家曾住在靠坟墓附近,孟子常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这充分说明孟母重视选择优越的环境教育儿子家庭整体环境对子女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家庭传统家风的培养,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注重家庭整体环境建设的表现。颜之推就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出:“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楚,不能不楚言也。”我国家庭教育中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价值。
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直接陶冶着我们民族精神,锻造着我们民族性格,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后记】着名教育实践家皇甫军伟指出,家庭文化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一种潜规则,是一种民族意识。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家庭文化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模式,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魂,所以表征层面的东西都来自家庭文化在人们内心作用的结果,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缺乏的就是对魂的管理,以及对文化的探寻和回归。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经是乱经,所以导致孩子内心秩序的混乱。因此他认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从历史和文化的空间,去发现面对未来的方向和出路。
家长的教育眼光至关重要,现在家庭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眼光短视,我们的眼光放不出去,我们把有限理解成了终极,理解成了所有,所以才被局限。如果我们内心都有一种豁达和通透,我们面对孩子和面对自己,都要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教育只不过让每一个生命在不同的阶段去更饱满地体验自己。给这个国家人类带来这个个体本身生命价值的东西,这是教育所追求的,如果我们这么去看,不为一时的教育结果所喜所悲,那么我们的教育眼光就不会轻易被局限。
走进真正教育空间的人,他们是一种提前的觉醒,一种正面的力量,用一种让人舒服的姿态在推动教育。很多不醒的人,他们是以痛苦的力量在推动教育。教育如果是一台车,有人用手推,有人用嘴推,推得满嘴流血。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构成家庭的两极,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去西方化,回归优秀传统。 教育要回归或寻找的不是“东方思想”或“西方思想”,而是教育科学本身。尤其在全球化的当下,地球已变成地球村,不要再在“中式”还是“西式”问题上纠缠;而是要区别出什么是正确教育,什么是错误教育。既要对传统文化有所坚持,又要博采众长,学习他人先进的东西。
⑧ 家长如何树立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环境,包括文化读物、房间布局、电视节目、服装发型,都是家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论个人的主观意识如何,家庭的文化环境都在以不同的声、色、形象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古人所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文化环境的培育要坚持“四以”的原则,即“加快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造就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尊重孩子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引导孩子的文化使融入家庭文化中。 2.强化家长身教功能。 家庭教育是以社会为背景,以家长为教师,以孩子为对象的一种教育机制。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习惯,在实现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能起到学校教育所起不到的功效。《中国母亲》一书中记载了许多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为中国革命、建设精英的事例,十分感人。同样,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家长纵容、引诱孩子走上歧途的教训。这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一次真实的示范,胜过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家长只有自觉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①政治素质。家长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素质,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纪律。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前,家里有90岁的老母,身体孱弱的妻子,三个未成年孩子,家庭困难很大。孔繁森把妻子和孩子带到北京,看天安门、看长城,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你们都不要牵挂,要搞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如此远大的胸怀,给孩子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有的家长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唯利是图,贪赃枉法,怎么能要求孩子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呢?家长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正派的人,家长首先要做一个正派的人,象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②文化素质。孩子成绩的好坏,除了老师传授好,孩子学得活外,家长的辅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街头巷尾,常听到一些家长在议论孩子的学习时说,“人家孩子的父母是教授,工程师,咱能和他们比?”言外之意,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人家是情由可原的。然而,作为家长是否在“辅导”问题上多动点脑筋,多花一番功夫呢?每一个家长不可能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即使是大学教授也不可能在一切领域能辅导孩子。但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专长,只要肯学习,肯钻研,或在理论、或在实践、或在见识方面为孩子提供某些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帮助是可能的。③心理素质。孩子德、智、体、美的状况,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属于后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行为密切相关。家长的行为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是诸因素中的重要一种。比如孩子有了过错,能不能压住火气,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谈;交谈中孩子顶撞了你,能不能既坚持原则,又坚持疏导,使矛盾得到解决。能这样做,才能做到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使孩子感到“冬日可暖”,所宣传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从而达到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人的心理素质受事业、家庭、健康多方面制约,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加强修养,经受各种锻炼。 3.强化孩子实践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人的认识规律。对孩子的教育,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有些家长懂得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理论知识,却不懂得通过多种形式实践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宿舍的管道堵塞了,让孩子通过疏通管道这一实践,既可以培养不怕脏、不怕累和关心长辈的美德,又可以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乃至萌发科学发明的遐想。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在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不参加实践,智力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就大多数孩子来说,智商的高低是不大的,能力的强弱则会因后天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家长一定要解放思想,尽力做到“三放手、三舍得”:放手让孩子布置房间;放手让孩子从事生产劳动;放手让孩子参加小发明活动;舍得花精力,舍得花经费,舍得花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的实践活动或多或少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这些活动为孩子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作了准备,有利于自家的孩子与他家的孩子互相沟通,对于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和发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调整心理失衡,消除心理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 孩子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了家教中的种种现象,有成果也有问题。这些成果的取得和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有的是单元的,有的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