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说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汉字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有什么特殊意义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是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造并授予人类(详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载)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印度诸多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现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汉字形成了一种艺术:书法。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
‘贰’ 汉字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汉字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的祭祷祈禳、婚嫁产育、寿丧殡葬、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风尚习俗。如表示祭祷祈禳的字多从“示”,《汉语大字典》“示”部所收字达335个之多,“示”本象神主之形,从“示”之字都体现了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习俗。又如“娶” “婚”二字,“娶”本为“取”,从“又”(即右手)取左耳,是会意字,其意为在古代战争中杀死或俘虏敌人后,割取其左耳为凭证,娶亲之所以称之为“娶”,跟“婚”字从“昏”相联系,古代娶妇于昏时,故曰“婚”。据文字学家研究发现,这是远古时期抢劫、掠夺婚姻的见证,劫掠必于昏时乘人不备,故娶妇可曰“取”,由此也可看出,远古时期的婚姻是没有礼法、宗法限制的,是一种原始、野蛮、掠夺式的婚姻自由。如果向学生讲解这些字的来源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妙趣横生,懂得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叁’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崇拜中国文化
因为当我们的文化已经发展到只能用灿烂辉煌来形容时,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在社会制度上他们也比我们落后。在华夏文明耀眼的光芒下,他们只能用仰视的目光来看待这个比他们先进的多的文明。岛民和半岛民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吸取了我们文化中的精华,加以改造,为他们所用,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但翻版永远比不上原版,所以他们只能用既羡慕又妒忌的目光来看待中华文明。
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着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着,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体为主,杂有汉文,其中歌谣和专有名词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后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统天皇,采用中国正史体裁,用汉文写成,这是日本最古的两部史书。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又先后编成《续日本书籍》、《日本后记》、《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等史书,合称《六国史》。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出云风土记》、《播磨风土记》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
据传,古时中国的三弦乐器经由琉球(现在的冲绳)传来日本,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三弦琴琴长约80公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共鸣箱(兽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带有三根弦的琴杆。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筑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纪的日本建筑。其可分为三大样式,即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及天竺式建筑。而其中所谓的唐式建筑即是源于中国宋元一带的建筑样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的中世文化影响最大故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此时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但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筑文化迈入一个新纪元。也使日本的各种艺术表现不论是建筑,庭园,传统茶道,甚至是能剧的表现都充斥着高度禅意,创造了一个寂静且充满冥想的空间,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单纯。
由此看来,日本文化的基石则源自于中国。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建筑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肆’ 汉字崇拜的现象主要有哪些如何客观认识评价
http://www.docin.com/p-844293786.html
http://www.docin.com/p-772553056.html
上面2篇文章说的是汉字崇拜,
但我没搞明白,你说的意思,是说人们对古汉字的崇拜还是现在人们重新崇尚汉字文化的现象?
前者的话就得从汉字是民族传递自身学识经验和文化情感的载体说起了,因为这些字体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的传承,所以,人们时常以为文字就代表了文化,在古代,因为传播知识的地方或者人贵而少,所以对人们来说,会的字多就代表学识渊博...
后者的话因为现在当今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冲击,学习和办公很少亲自用笔写字了,所以对字体的熟识程度远不如小学生,所以当今很多有关于汉字拼写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如汉字英雄等等,实则是人们对汉字的怀念...
不知你想说的是什么?
‘伍’ 中国汉字文化在现代有哪些意义呢
中国汉字文化在现代有哪些意义呢?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字,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汉字是中国的瑰宝,它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每一个汉字都有横竖撇捺,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笔画,它们能够构成许多代表不同思想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从古至今汉字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汉字的演变不仅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目前汉字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也在慢慢发展成为一门通用的语言,汉字文化的使用它能够提高我们国家的的国际地位,促进我们与世界的发展。
‘陆’ 我为什么喜欢中国的汉字
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传承,所以,你喜欢中国汉字,无可厚非。
‘柒’ 汉字的文化是什么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文化。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这种避讳现象不仅仅限于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嘛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汉字缺笔少划的文化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末代皇帝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这种君讳后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唯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词,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利用“作则”与“做贼”的谐音,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
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摄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诗,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干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干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干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雍正时,因主考官出了一个“维民所止”的题目,被认为是砍去了“雍正”的头,也被处了死刑。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6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
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在新加坡有一个地方,书店林立,堪称书城,人们为了避开这个书(输)音,此地名叫黄金城。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后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另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一些变体,如,“神马都是浮云”,“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广告还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捌’ 为什么说理解汉字记载了社会精神文化
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本,是中国的灵魂记载了无数人的精神
‘玖’ 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历史上有不少文化现象或文化产品、社会习俗以及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或消失,或消退,但它们的“身影”却依然保存在汉字中。
汉字与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我国古代经历了渔猎、畜牧、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这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汉语里出现了不同的有关生产方面的词语。如古代先祖十分重视祭祀,古人祭祀天地宗庙神祗山川等,一般都采取杀牲取血,供献牺牲的方法。牺牲指在祭祀时所供献的牲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牺”和“牲”合在一起统指祭品。
汉字与神崇拜:“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汉字与伦理观念;“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
汉字与玉文化;在汉字里,有很多以“玉”为部首的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有关。我国的玉文化起源很早,据考古学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已懂得琢玉为器,黄河流域的仰韶、龙山,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良渚,以至珠江流域的石峡等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现。许慎《说文》解释“理”字时说:“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字的本义与“玉”有关。
‘拾’ 简述汉字的重要作用和文化意义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汉字从创造以来开始,一直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对世界的文化也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汉字是我国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但继承了我国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手段。在我国由汉字衍生出来的各种书法艺术更是我国文明的魂宝。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10)为什么崇拜汉字的社会文化扩展阅读:
汉字成为系统化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00多年的时候。在商超的早期时间里,中国的文明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相当高水平的文明了,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一种非常成熟而系统化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这以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也就是所谓的金文,后来又是小篆、隶属‘楷书等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了今日。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汉字在字形与字体上的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一个过程。小篆使得每一个汉字的笔划数量固定了下来,而隶属这是构建了新的笔形系统,字体的形状逐渐成为扁方形。到了楷书诞生后,汉字的字形体便就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