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在学校环境中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殊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文化。分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个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⑵ 如何理解学校组织文化的独立性
一、学校组织文化是: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他已经形成,从民族发展角度说。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文化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造就民族性格,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
二、文化结构的独立性还表现为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但文化结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一)从社会角度老看,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二)从社会进步角度说,文化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
(三)从认识角度来说,文化具有认知功能
(四)从育人角度说,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五)从民族发展角度说,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些功能都说明了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三、总结:以各种意识形式为内容的文化结构源于经济结构,但他已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文化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⑶ 班级组织文化都有哪些
班级组织文化包括如下两个版块:
1、理念设计: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信条的确立,一方面明确宣示学校的未来发展远景,一方面也促进学校形成科学教育的体制,建立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并逐步形成学校品牌文化。
(1)学校教育理念。
(2)学生行为信条。
(3)宣传语、校园文化标语。
2、艺术设计和实施:艺术语言,尤其是富有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深刻的。有鉴于此,将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闪光点和积极元素,通过人文主题的浮雕、雕塑、文化墙等生动艺术展示,来美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必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氛围,起到促进、维护、渲染的作用。
(1)领操台的浮雕设计。
(2)校园内文化主题雕像(学校历届毕业的名人、当地历史名人、科学名人)。
(3)办公室、楼道、墙、门、大厅、主文化墙的校园文化展示设计。
(4)教室的黑板、角柜、墙体,食堂的桌椅颜色、墙体喷绘、窗玻璃装饰等的校园文化展示和美化设计。
一、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具有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包括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但教师的教学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学也是不可低估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2)要具有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3)要具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活动有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益处,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事、理论探讨、学术报告等活动,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会提升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的学生。
⑷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等);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个性的理解(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优良的校园文化又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对集体的看法(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个性的理解: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对集体的看法: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⑸ 什么是学校文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
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 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⑹ 学校的组织文化包含着哪三个文化层面
显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
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最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2、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之情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感。
学生文化
1、尊重学生权利。学生文化是学生孕育理想信念的摇篮。
2、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⑺ 学校组织文化的名词解释
学校组织文化:狭义的学校文化仅指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学校的制度文化,广义的学校文化则泛指学校中国所存在的一切文化。
⑻ 学校组织文化功能有哪些
学校组织文化的质量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因而学校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搞好自身的组织建设, 将学校建设成为不断发展的学习型学校。 而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基础和发展的深层次条件是拥有良好的组织文化 。 从学校组织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对我国中小学建设学习型学校有重要意 义。 许多学校存在着对学校组织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组织文化建设处于失衡、随意、松散、无序状态, 学校文化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出现了学校文化沙漠化、保守化、 表面化、理想化等弊端。 一些学校在从事组织文化建设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解肤浅、 急功近利、“重物质重制度轻精神”、“修订就是落实”、“ 口号代替行动”等弊端。学校组织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教育、 目标导向、软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科学、 有效地推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