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卍的由来以及怎样打出这个符号
卍的由来
卍,和佛经的翻译、佛教的流传有关,大体说是魏晋以来的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卍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刹曩,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权数的武则天,先是崇道,后来抑道崇佛。她这样做是有原由的。武则天由唐太宗的才人,变为唐高宗的昭仪,在宫廷斗争中不择手段,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成为皇后;她诛杀李唐皇族,进而改唐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慑伏臣民,她的所作所为,用儒家思想是难以解释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认了亲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称瑞石出于洛水。同年又有人伪造刻有“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预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的瑞石,声称得之于汜水,以此暗示武则天称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为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二“四)。这年九月,她就成为大周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时,还加进了“曰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话。这类佛教预言,是为武则天登上帝座和巩固帝位效力的。
关于“天枢”,《资治通鉴》卷二“五记:延载元年(694),“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黜唐颂周”。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五尺。上为径三丈的腾云承露盘,高一丈的四个龙人捧着火珠,天枢上刻着武则天题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下刻武三思撰写的黜唐颂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姓名。建立天枢颂德是武周的创举,将卍刻在天枢上,歌颂武周吉祥万德。岁月沧桑,天枢早就颓圮不存了。现在,武则天的陵前,矗立的是无字碑,究竟是自认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达;还是继位的唐中宗对她的功过难以评说,只好无言呢?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曰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代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
随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则是苯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苯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藏民,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苯教是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灾、请神驱鬼、除病解厄等为主要活动。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与卐作为符号,很早就出现了。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标记。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属马家窑文化的青海都乐县城东的柳湾基地,发现有130余种刻划符号,其中就有卐。学者们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记事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见到卐。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早期曰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尔,是个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类进入了20世纪。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良的人种,卐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设计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纳粹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卍与卐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的区域很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它。
Ⅱ 宋代有这样的符号吗卍
有
最早东汉就有,这个叫万字符,
万字符(藏语称作“雍仲”符号)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标志。显现金光,如来佛胸前有卍字。中国唐代武则天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经中又写作“卍”。
“雍仲”是藏语对“卍”形符号的称呼。“雍仲”是西藏雍仲本波佛教的标志或教微。“雍仲”图案在西藏出现得比较早,在象雄语中,“雍仲”为太阳及永恒的太阳之意。在西藏日土岩画中,雍仲画表示的是太阳及其光芒。最初画一个圆圈,边上画几道光。以后逐渐减化,便演化为与“万字符”一样的符号。象雄时代有文字后,将此符号称作“雍仲”,其含义也逐渐演变引伸为坚固、永恒不变、避邪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在雍仲本教中,辛饶弥沃佛陀手持嵌有雍仲纹样的禅杖;所用的文字称作“雍仲神文”;所处地方为九级雍仲山、雍仲沙地。藏族民间至今还流行以“雍仲”一词作为雍仲本教寺院名称或本教信徒的人名
Ⅲ “卍”有什么具体含义
卍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据《长阿含经》说,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说,释迦菩萨在未成佛时,胸臆间即有功德庄严金刚卍字相。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广大庄严经》卷三,说佛的头发也有五个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九卷,说佛的腰间也有卍字相。“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的符号,有向右旋——�;有向左旋——卍。根据《慧琳音义》第二十一卷、《慧菀音义》,及《华严经》等,总共有十七处说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罗尼集经》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画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还有日本奈良的药师寺的药师佛像脚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数的记载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湿□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在古印度的传说,凡能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皆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佛是法中之圣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种大人相,此在《金刚般若经》中就有记载。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而大多数都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欧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卍字相来做为他纳粹主义的标帜。此后,即有更多的争论,有的说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实在唐朝的则天武后时代,曾经创造了一个字——卍,念做“日”字,象征太阳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卍,佛教则是正方形的卍。至于印度教则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则用左旋。
根据日本国士馆大学光岛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纪时始见于婆罗门教的记载,乃是主神毗湿□的胸毛,是称为 vatsa 的记号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纪始被用于佛典。到了西元后一世纪时,又更名为 'svastiko ,本为牛犊头部的毛发螺旋相,演变成主神毗湿□的胸毛相,后成为十六种大人相之一,又成为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
总之,在佛教不论右旋、左旋,卍字均系用来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故亦无须执着、揣摩卍字形相的表现是右旋或左旋了。
——————————————————————————————————————————————————————
卍,和佛经的翻译、佛教的流传有关,大体说是魏晋以来的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卍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刹曩,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权数的武则天,先是崇道,后来抑道崇佛。她这样做是有原由的。武则天由唐太宗的才人,变为唐高宗的昭仪,在宫廷斗争中不择手段,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成为皇后;她诛杀李唐皇族,进而改唐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慑伏臣民,她的所作所为,用儒家思想是难以解释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认了亲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称瑞石出于洛水。同年又有人伪造刻有“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预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的瑞石,声称得之于汜水,以此暗示武则天称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为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二“四)。这年九月,她就成为大周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时,还加进了“日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话。这类佛教预言,是为武则天登上帝座和巩固帝位效力的。
关于“天枢”,《资治通鉴》卷二“五记:延载元年(694),“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黜唐颂周”。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五尺。上为径三丈的腾云承露盘,高一丈的四个龙人捧着火珠,天枢上刻着武则天题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下刻武三思撰写的黜唐颂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姓名。建立天枢颂德是武周的创举,将卍刻在天枢上,歌颂武周吉祥万德。岁月沧桑,天枢早就颓圮不存了。现在,武则天的陵前,矗立的是无字碑,究竟是自认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达;还是继位的唐中宗对她的功过难以评说,只好无言呢?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代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
随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则是苯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苯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藏民,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苯教是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灾、请神驱鬼、除病解厄等为主要活动。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与卐作为符号,很早就出现了。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标记。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属马家窑文化的青海都乐县城东的柳湾基地,发现有130余种刻划符号,其中就有卐。学者们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记事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见到卐。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尔,是个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类进入了20 世纪。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良的人种,卐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设计党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纳粹党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卍与卐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的区域很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它。
美国人种学家摩尔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会》中说:“姿势及符号语言似乎是原始的东西,是发言分明的语言的姐姐。……进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离。是的,姿势语言或说肢体语言以及符号语言,和发言分明的语言就像姐妹一样,总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语言普及时,姿势语言和符号语言也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以远古中走来的卍、十、中国的太极、古埃及的甲壳虫之类的符号,都释放过或还在释放着能量,它们对人类文化产生过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要怠慢了历史上有过的或者还会产生的符号语言,它告诉你的,比起一个方块字要多的多……
Ⅳ 王懿荣发现的古文字是什么这种文字发展演变过程总有什么影响
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甲骨文的文字学价值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在甲骨文以前,从考古材料来看,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完全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家氏结绳 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刈,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之后又在昌乐龙山文化发掘出中国最早的文字和陶寺遗址中发现的朱书文字。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号,它是由刻画的几何线条构成的,大多数比较简单,郭沫若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的性质。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发现有符号,有的符号上还涂有色彩。这些符号都刻画在陶器表面极显着的位置。有的符号象是太阳或月亮从山上升起的样子。另外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郑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同图纹合在一起,有的明显地区别于彩陶纹饰,这些符号虽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准确来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王朝时期文字。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发布会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故宫博物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共同主办。出席会议人员主要来自主办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博机构,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
Ⅳ 最早的几种文字分别出现在哪些大河流域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据《长阿含经》说,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说,释迦菩萨在未成佛时,胸臆间即有功德庄严金刚卍字相。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广大庄严经》卷三,说佛的头发也有五个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九卷,说佛的腰间也有卍字相。“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的符号,有向右旋——�;有向左旋——卍。根据《慧琳音义》第二十一卷、《慧菀音义》,及《华严经》等,总共有十七处说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罗尼集经》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画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还有日本奈良的药师寺的药师佛像脚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数的记载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湿□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在古印度的传说,凡能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皆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佛是法中之圣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种大人相,此在《金刚般若经》中就有记载。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而大多数都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欧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卍字相来做为他纳粹主义的标帜。此后,即有更多的争论,有的说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实在唐朝的则天武后时代,曾经创造了一个字——卍,念做“万”字,表示吉祥万德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卍,佛教则是正方形的卍。至于印度教则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则用左旋。
根据日本国士馆大学光岛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纪时始见于婆罗门教的记载,乃是主神毗湿□的胸毛,是称为 vatsa 的记号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纪始被用于佛典。到了西元后一世纪时,又更名为 'svastiko ,本为牛犊头部的毛发螺旋相,演变成主神毗湿□的胸毛相,后成为十六种大人相之一,又成为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
总之,在佛教不论右旋、左旋,卍字均系用来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故亦无须执着、揣摩卍字形相的表现是右旋或左旋了。
——————————————————————————————————————————————————————
卍,和佛经的翻译、佛教的流传有关,大体说是魏晋以来的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卍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刹曩,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权数的武则天,先是崇道,后来抑道崇佛。她这样做是有原由的。武则天由唐太宗的才人,变为唐高宗的昭仪,在宫廷斗争中不择手段,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成为皇后;她诛杀李唐皇族,进而改唐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慑伏臣民,她的所作所为,用儒家思想是难以解释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认了亲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称瑞石出于洛水。同年又有人伪造刻有“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预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的瑞石,声称得之于汜水,以此暗示武则天称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为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二“四)。这年九月,她就成为大周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时,还加进了“日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话。这类佛教预言,是为武则天登上帝座和巩固帝位效力的。
关于“天枢”,《资治通鉴》卷二“五记:延载元年(694),“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黜唐颂周”。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五尺。上为径三丈的腾云承露盘,高一丈的四个龙人捧着火珠,天枢上刻着武则天题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下刻武三思撰写的黜唐颂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姓名。建立天枢颂德是武周的创举,将卍刻在天枢上,歌颂武周吉祥万德。岁月沧桑,天枢早就颓圮不存了。现在,武则天的陵前,矗立的是无字碑,究竟是自认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达;还是继位的唐中宗对她的功过难以评说,只好无言呢?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代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
隋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则是苯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苯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藏民,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苯教是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灾、请神驱鬼、除病解厄等为主要活动。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与卐作为符号,很早就出现了。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标记。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属马家窑文化的青海都乐县城东的柳湾基地,发现有130余种刻划符号,其中就有卐。学者们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记事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见到卐。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尔,是个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类进入了20 世纪。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良的人种,卐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设计党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纳粹党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卍与卐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的区域很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它。
美国人种学家摩尔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会》中说:“姿势及符号语言似乎是原始的东西,是发言分明的语言的姐姐。……进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离。是的,姿势语言或说肢体语言以及符号语言,和发言分明的语言就像姐妹一样,总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语言普及时,姿势语言和符号语言也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以远古中走来的卍、十、中国的太极、古埃及的甲壳虫之类的符号,都释放过或还在释放着能量,它们对人类文化产生过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要怠慢了历史上有过的或者还会产生的符号语言,它告诉你的,比起一个方块字要多的多……
“卐”字符, 藏语称“雍仲”或“雍仲拉曲”。在藏族的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帐篷、家具、地毯、服装、石刻、法器、艺术品以及节日、婚礼等庆典活动中,常用“卍”符号。其使用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卐”有单图、也有连图;形状有左旋,也有右旋。过去“卍”字符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用在佛像上的标志是左旋“卍”,用在苯教上的标志是右旋“卐”。据《辞源》载:“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是吉祥幸福。“卍”又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卍”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的历史上均出现过;印度的“卍”符号出现于印度河文明时期,其出现的时间距今约4500年。中国的“卍”字符,出现时间距今大约也是4500年,它原是抽象蛙肢纹的变形。青海柳湾陶器上的“卍”纹样,就是蛙肢纹的一种抽象变形。
一、“卍”符号的来源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区域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对“卍” 符号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既有外来说,也有本土说,见解颇多,至今仍莫衷一是。
(一)“卍”符号的外来说
学术界有人认为:“卐”符号是“泊来品”:即最早源于印度或欧洲。古希腊、波斯、古巴比伦等欧亚许多民族的古文化中均出现过,后来被一些古代宗教所沿用,如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曾使用。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卍”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卍”符号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见到“卍”符号。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卍”符号。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尔,是个雷神,“卍”符号是他的槌子。
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符号标记。巴西原始民族卡拉耶人装潢品上也有“杂形“卍”符号。
我国着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玄奘将“卍”符号译为“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北魏菩提流支译为“万”字。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定读音为“万”,意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首见于佛教经典《华严经》卷六五(八十卷本)《入法界品》:“胸标“卐”字,七处平满”。唐慧苑《华严音义》:“卍本非字,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随唐时期,“卐”在写法上有或左旋,或右旋二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谓“应以右旋为准。”佛教中多用此符号,象征佛光普照,或作佛教标识。故在中外佛教圣迹之处,佛像的胸部都标有“卐”字符,以示佛的“瑞相”,象征吉祥、光明、神圣和美好。
据载,“卐”符号于公元4世纪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因“卐”符号在佛经中有吉祥之义,后来取万德圆满之义。“卍”符号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与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流传有关。也有说藏族的这种“卐”符号崇拜的起源可能与古波斯的火祆教有关,而不是日神崇拜。
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良的人种,“卍”符号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设计党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号旗下,纳粹党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二)“卍”符号的本土说
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几处遗址,……都发现绘有、刻有或印有“卍”符号纹样之后,有人推测它起源于中国,由中国传播到了外域。其理由是:早在6000-7000年以前,甘、青地区的先民们制做的陶器上已有“卐”符号,广东、内蒙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类似符号,所以“卐”符号来自本土。“卐”是“巫”字的变体,三千年前甲骨文中的“巫”字,因为“巫“最早是太阳的信使,所以“巫”字的甲骨文也与“卐”字相近;在我国各地发现的岩画中,如内蒙阴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四川珙县岩画等,都画有太阳神或象征太阳神的画像。太阳神一般头部作圆形,光芒四射,或人物执太阳,或画圆日形,圆形中画有“卐”符号。不仅在西北的甘、青陶器图案中发现“卐”符号,而且在中原腹地的新石器遗址中也出现了“卐”符号,还常见于商周甲骨文和青铜铭纹中。这些事实说明“卐”字的崇拜早在佛法传入前就已存在了。
近年来,在西藏、青海等地陆续发现了古代岩画地点,岩画除动物、太阳、吉祥图案外,还有岩画“卐”符号。如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日土岩画就有“卐”符号演变进程序列图。故有学者认为“卐” 符号在西藏出现最早,并有着相当深刻的含意。之后在印度、汉地和西方也出现了“卐”符号,但在意义上有很大区别。也有人认为“卍”这个符号当初确实含有数字意义,被用来表示“九”。……“九”为神圣的数字,加以崇拜。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 符号已经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符号镜。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出土了以“卍”符号为装饰的元代粉盒。清代“卍”符号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那上面连绵不断头的“卍”符号。
自唐以后,汉藏等民族服饰中常见“卍”符号纹样,还含有多种寓意。汉族的民间服饰中,“卍”符号经过精心处理,“卍”符号四端延伸绘出各种链锁花纹,绵长不断,含有富贵不断之意。有时“卍”符号还被倾斜处理,或拉长变形,“卍”符号的四方连续图案给人以一种旋转的动感,装饰性很强。
安旭在《藏族服饰艺术》中指出:“卐”纹样一直被认为是汉族传统纹样,人们习惯称它叫花万字,其实,它源于藏族先民之一的羌人文化。如果再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古波斯、希腊、印度地域均能看到它。秦汉以前,青海地区被称为“羌戎之地”,青海马厂文化属羌文化先河。马厂文化遗址分布地区,多为现在藏族聚居地区。至今在后藏地区,尚有藏族同胞把“卐”字纹绣在衣服背部,甚至刺在身上,成为文身符号,在藏族的其它装饰品中也十分常见……。
在西藏林芝县米瑞乡雍珠则村境内的石刻碑上除了刻有藏文以外,碑面下方雕刻有碑座,剖面弧形,高20厘米,宽1.6米。座上雕刻出凸起的“卐”符号11个,带有藏族苯教的色彩。碑上的内容为:在赤德松赞继位之后,工布嘎波王子为维护小邦的利益,特向赞普奏请,重申旧盟:┅┅“昔,自兄弟分离,至父祖之时,官、民、人、神未分;至今,幸福昌盛,庶政犹如‘卐’之永固。然而如今,赞普内府诸官员,广课赋敛,横加差役,且有欺侮凌虐者。为使今后永得安宁,务祈大王赐一盟书诏文,以求永远居于安乐也。
卡尔梅·桑木旦博士认为,苯教一个重要教义是把俄木隆仁作为宇宙中心,其标志是九级雍仲山(符号为“卐”),山顶为一块水晶巨石的形状,称坛城。山脚下有4条大江分别向4个方向流去,而且雍仲山周围4个标准方向有4大宫殿,构成俄木隆仁主要区域。这里提到了吐蕃人的一种古老的“方位观”,即以雍仲山为中心,以恒河、印度河、悉达河、博叉河等4条大河分割中心大陆。据此有人推测:雍仲山的地形结构是“卐”最初结构的一种形体模拟物。即“卐” 符号是吐蕃人最早的一种文字地理符号。
在嘉绒藏区流传着苯教起源于当地的传说。说是很早以前,嘉绒藏区的领主是女神和苯教的传人。他们回到人间来传播苯教。神仙变成了大鹏鸟,生下四个蛋,最后一个是花蛋,名叫拉西拥仲,受其父天神派遣,于鼠年龙日兔时乘龙驾临德足(独脚沟),与女神白龙公主益西扎西结婚,夫妻回拜天神父亲时,天神父亲安排他们去寻找一处为“卐”的地形居住,传播苯教;此传说也与地理有关。
还有一则传说,“卍”符号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禄东赞向唐朝求婚时作为路标而创。后来,这个“卍”符号在藏族地区流传下来,象征着和睦团结、吉祥如意。
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石刻藏文铭文内有“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之句。苯教信奉“雍仲”为神灵字,并以左旋之“卐”字纹做代表。古代和近现代藏族民间流行以“雍仲”一词为苯教寺庙名称和苯教信徒的人名。在康区和嘉戎藏区,藏民举行婚礼时,新娘到新郎家要在新娘坐的地方用青稞摆一个“卐”字。据说在木雅,人死后要在死者额头画一个“卐”字。
也有学界认为:苯教的标识“卍”是古代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逆时针方向是与古代先民对天体运行方向的认知,体现了自然崇拜的精髓。
“卐”符号随着藏族文化的历史进程留传了几千年。“卐”作为“永恒”、“永生”的标志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学涵义,在藏文化的深层结构里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卍”符号的象征
“卐” 符号从远古至现在之所以没有因岁月的变迁所湮没,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曾经流行,表明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符号,而是有其特殊的内涵。“卐”符号最早为人类所奉的太阳神或火神之象征,及后指梵文喻‘胸部的吉样标志’,……属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把“卐”符号作为古代宗教的标志。“卍”符号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即顺时针“卍”和逆时针“卐”,分别代表佛教和苯教。
目前学界对“卐”符号的象征寓意归纳如下:1、是汉字中的一个“万”字;2、鉴于此图像出现于如来胸臆,故说其寓意为佛教“轮回”之说的表象;3、该图像具备了汉字方块的形式结构,故而说它是被遗失了的“刻划在六千年前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陶器上的一个汉字”;4、由于这一符号曾铸在我国战国时期中山国以象征王权的青铜钺上,故说此图“是代表一个种族的图腾符号,或是一种独特的符号----族徽”,因而隶它是中国历史上商周以来曾显赫一时的北方狄族一支“白狄的族徽”;5、史前原始萨满教“灵魂不灭”观念可祖先崇拜的艺术表象,“而其功能则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为发泄情感、表达愿望、表示意志,意在祈求祖先赐福、消灾免祸为其自身的目的。所以“卐”符号图像,便是原始宗教通过它团结民族、保护族人或谋事有成的信仰艺术表记”。
此外,还有如下观点:一是认为“卍”纹样有可能从太阳图案演变而来,故说此图象征着“太阳崇拜”;二是认为象征生殖崇拜的表象;三是认为“卍”纹样在马家窑文化中是蛙肢纹的抽象变形;四是认为“卍”纹样是用来记事的;五是认为太阳或火的象征;六是象征风轮。七是在西藏原始苯教中具有吉祥和生命不息之意。
Ⅵ 卍的含义
呵呵,我也来看看~ ~‘
卍,和佛经的翻译、佛教的流传有关,大体说是魏晋以来的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卍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刹曩,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权数的武则天,先是崇道,后来抑道崇佛。她这样做是有原由的。武则天由唐太宗的才人,变为唐高宗的昭仪,在宫廷斗争中不择手段,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成为皇后;她诛杀李唐皇族,进而改唐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慑伏臣民,她的所作所为,用儒家思想是难以解释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认了亲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称瑞石出于洛水。同年又有人伪造刻有“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预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的瑞石,声称得之于汜水,以此暗示武则天称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为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二“四)。这年九月,她就成为大周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时,还加进了“曰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话。这类佛教预言,是为武则天登上帝座和巩固帝位效力的。
关于“天枢”,《资治通鉴》卷二“五记:延载元年(694),“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黜唐颂周”。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五尺。上为径三丈的腾云承露盘,高一丈的四个龙人捧着火珠,天枢上刻着武则天题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下刻武三思撰写的黜唐颂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姓名。建立天枢颂德是武周的创举,将卍刻在天枢上,歌颂武周吉祥万德。岁月沧桑,天枢早就颓圮不存了。现在,武则天的陵前,矗立的是无字碑,究竟是自认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达;还是继位的唐中宗对她的功过难以评说,只好无言呢?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曰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代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
随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则是苯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苯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藏民,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苯教是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灾、请神驱鬼、除病解厄等为主要活动。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与卐作为符号,很早就出现了。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标记。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属马家窑文化的青海都乐县城东的柳湾基地,发现有130余种刻划符号,其中就有卐。学者们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记事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见到卐。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早期曰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尔,是个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类进入了20世纪。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良的人种,卐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设计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纳粹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卍与卐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的区域很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它。
美国人种学家摩尔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会》中说:“姿势及符号语言似乎是原始的东西,是发言分明的语言的姐姐。……进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离。是的,姿势语言或说肢体语言以及符号语言,和发言分明的语言就像姐妹一样,总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语言普及时,姿势语言和符号语言也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以远古中走来的卍、十、中国的太极、古埃及的甲壳虫之类的符号,都释放过或还在释放着能量,它们对人类文化产生过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
在全拼 下打 wan 就可以~~~
Ⅶ 卍的符号的历史
卍,和佛经的翻译、佛教的流传有关,大体说是魏晋以来的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卍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刹曩,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权数的武则天,先是崇道,后来抑道崇佛。她这样做是有原由的。武则天由唐太宗的才人,变为唐高宗的昭仪,在宫廷斗争中不择手段,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成为皇后;她诛杀李唐皇族,进而改唐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慑伏臣民,她的所作所为,用儒家思想是难以解释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认了亲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年),武承嗣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称瑞石出于洛水。同年又有人伪造刻有“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预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的瑞石,声称得之于汜水,以此暗示武则天称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为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二四)。这年九月,她就成为大周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年),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时,还加进了“日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话。这类佛教预言,是为武则天登上帝座和巩固帝位效力的。
关于“天枢”,《资治通鉴》卷二五记:延载元年(694年),“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黜唐颂周”。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五尺。上为径三丈的腾云承露盘,高一丈的四个龙人捧着火珠,天枢上刻着武则天题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下刻武三思撰写的黜唐颂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姓名。建立天枢颂德是武周的创举,将卍刻在天枢上,歌颂武周吉祥万德。岁月沧桑,天枢早就颓圮不存了。在武则天的陵前,矗立的是无字碑,究竟是自认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达;还是继位的唐中宗对她的功过难以评说,只好无言呢?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代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今天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
隋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卍是雍仲本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雍仲本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藏民,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本波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与卐作为符号,很早就出现了。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属马家窑文化的青海都乐县城东的柳湾基地,发现有130余种刻划符号,其中就有卐。学者们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记事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都可见到卐。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祇托尔,是个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类进入了20 世纪。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良的人种,卐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设计党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45°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纳粹党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卍与卐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的区域很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它。
美国人种学家摩尔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会》中说:“姿势及符号语言似乎是原始的东西,是发言分明的语言的姐姐。……进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离。是的,姿势语言或说肢体语言以及符号语言,和发言分明的语言就像姐妹一样,总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语言普及时,姿势语言和符号语言也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以远古中走来的卍、十、中国的太极、古埃及的甲壳虫之类的符号,都释放过或还在释放着能量,它们对人类文化产生过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要怠慢了历史上有过的或者还会产生的符号语言,它告诉你的,比起一个方块字要多的多……
“卐”字符,藏语称“雍仲”或“雍仲拉曲”。在藏族的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帐篷、家具、地毯、服装、石刻、法器、艺术品以及节日、婚礼等庆典活动中,常用“卍”符号。其使用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卐”有单图、也有连图;形状有左旋,也有右旋。过去“卍”字符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用在佛像上的标志是左旋“卍”,用在雍仲本教上的标志是右旋“卍”。据《辞源》载:“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是吉祥幸福。“卍”又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卍”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的历史上均出现过;印度的“卍”符号出现于印度河文明时期,其出现的时间距今约4500年。中国的“卍”字符,出现时间距今大约也是4500年,它原是抽象蛙肢纹的变形。青海柳湾陶器上的“卍”纹样,就是蛙肢纹的一种抽象变形。
“万”字古写法是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均予使用。在梵语中为吉祥的所集,佛教中是释加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标志,公元693年武则天定读万音。
“万字”已经被印度教使用了几千年,它为印度教徒抵挡邪恶,带来幸运。“在印度古吉拉特地区,当一个婴儿降生时,人们就会在他的头顶画上‘万字’标志,希望以此来驱除邪恶。”在古代中国,万字是罗盘上四个方位的标志。从大约公元700年起,我们才把它和“10000”或“无穷大”联系在一起。在印度佛教传统中,它被称为“佛心的印章”;在藏传佛教里,人们把它和吉祥联系起来,并把它当成护身符。在印度耆那教(公元前6至5世纪在印度兴起,主要教义是反对祭祀,戒杀生,实行苦行主义,主张灵魂轮回说)里,万字的四只“手臂”分别代表生存的四种形态:神的境界、人间、动物界及阴间。在地中海文明里,万字四端的直角有时是弯曲的,或被延长、曲成更多的直角,从而形成迷宫。古希腊人认为万字是四个希腊字母构成的,因此在希腊语里它又被称为伽马十字(cruxgammata)。被称为雷神(托尔Thor)之锤的古代北欧护身符的形状就像一个万字,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万字这一符号在美洲的文明里并不常见。古代诺斯替教派把一种四条弯曲的腿形成的万字当作一种秘密符号,这跟(三条腿构成的)三曲腿图很相似。
Ⅷ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陶器发现的刻划符号最多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
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
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着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Ⅸ 最早的文字是符号还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898年首次发现。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10余万片,主要刻卜辞及占卜纪实的有关文字。单字总数约4600字,可识文字达1700余字。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国还有没有文字?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家氏结绳 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刈,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从考古材料来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号,它是由刻画的几何线条构成的,大多数比较简单,郭沫若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的性质。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发现有符号,有的符号上还涂有色彩。这些符号都刻画在陶器表面极显着的位置。有的符号象是太阳或月亮从山上升起的样子。另外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郑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同图纹合在一起,有的明显地区别于彩陶纹饰,这些符号虽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说,甲骨文只能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不能说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Ⅹ 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区别
一、年代不同:
1、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2、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二、分布范围不同:
1、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2、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三、类型不同:
1、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
2、由于仰韶文化内涵丰富,分布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
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参照学术界传统看法,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六区、五段、19个类型(或遗存):零口二期遗存、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石固五期遗存、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秦王寨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