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因此,华夏民族能绵延不断。
吸收外来文化首先要有慧眼——能辨别别人的长处。要有自省能力与意识——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学什么,不会像海绵和抹布良莠不分地“吸收”别人的“长处”。
其次要有独具巨眼——这样才能敢于学习吸收别人长处的自信,不至于邯郸学步丧失自身——世界上吸收了别人结果差一点毁灭自己民族的现象屡见不鲜——苏联不就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结果被瓦解并不太平到今天吗。
再次,我们不妨还要眼开眼闭,看别人,更看自己,专注自己的前行。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东西究竟为什么?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姿态?正如一个人在大街上骑自行车,如果一个劲地看别人既不可能顺利迅疾进行行,还难免要出交通事故,被别人鄙视甚至指责。所以,要立足自己,将吸收别人的东西只是作为借鉴,参考。而自己努力实践、敢于实践,善于总结,那更重要。也只有这样,你吸收别人的东西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拷贝的“山寨”,才有消化、创新能力。
供参考。
祝好!
‘贰’ 结合现实谈谈吸收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步,了解外来文化。
在这一点上,目前中国一些主流媒体还需要恶补一些常识。笔者记得,两年前的美国大选,《人民网》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媒:中国人看不懂美国大选认为选举浪费钱》的文章,就报道了中国“很多人认为西方民主可笑,它更像是选秀或者选美。”而更多的中国公民认为,美国“大选”花费巨大,是浪费社会资源。
其实,美国人愿意以“大选”的形式选择总统,和中国人愿意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正是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因此,相互间都没有必要指责对方选择得不好。而中国老百姓产生美国“选举浪费钱”的印象,实际上是长期受媒体误导所致。
美国作为一个多党执政的国家,四年一次的大选,选民当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投票权。但这一票投给谁?当然需要更透彻地了解候选人的情况,而“竞选演说”就是帮助选民了解候选人最好的方式。
候选人的竞选演说,更多是在宣扬美国人的价值观。而他们的演说内容,却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主流媒体成篇累牍地转播,这无意中就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作了极好的宣传,最终是提高了美国的“软实力”。美国大选,表面上看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这样的财力耗费,对于美国来说,要比任何广告的投入产出比都高得多。
这种不花钱就能得到大规模宣传的好事,在当今世界上,恐怕也只有美国才能独享,而中国人还认为人家浪费。因此,和世界经济更加融合的中国,了解外来文化就显得至关紧要了。
第二步,容纳外来文化。
了解了外来文化还不够,还得有容纳外来文化的胸襟。云杉先生指出: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
确实如此,中国人历来就不排斥外来文化,如汉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宋、明时期的阿拉伯文化,都是外来文化;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其基本理论也是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
但改革开放前,中国却曾一度闭关自守,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最后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亚洲其他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却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始终保持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中华文化的宽广胸怀才得以展现。通过和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的障碍,才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和容纳外来文化的进程才大大加快。
如今,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受到国人的追捧,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在中国热销,“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这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正是中华文化绵绵不绝的动力之一。
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叁’ 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是物是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要有创新意识,要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要发挥主心骨作用,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有利部分.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肆’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大约从一册《增广贤文》里就不难得到答案。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
我们曾经争论过多年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但这种争论终于历史性地统一到发展上来;我们又开始争论起了姓中与姓西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争论同样需要统一到发展上去。21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伍’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的,平时应该多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实际我们的传统,自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者,比如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善助人等等。
外来文化中并非全部是不好的内容,也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优秀地方,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同时吸取优秀的地方与我们的文化进行结合,使之成为符合我们文化,予以保留和传承。
‘陆’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中国现在的文化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影子,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借鉴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自己文化的核心,避免被同化。
‘柒’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一、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摧毁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盘西化,把资本主义当成救世良方,主张一概吸收,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在几百年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里,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鱼目混珠。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白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的灵魂,消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化民族就会落后。
二、继承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辅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搞物质文明建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不顾民族文化之特点。
‘捌’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外来文化,保持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名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名着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传统文化是我们五千年来经过无数先辈的鲜血和智慧所凝结成的!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有着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就理应讲学习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我们口中谈吐不凡的汉语,经过了几千的不断完善才有今天让其他各国的人民望而莫及!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这样不平凡的龙的土地,我们作为一个家人,我要学习要自己家的传统文化去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去感悟我们几千年中国这位母亲的成长历程!传统文化是基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宽容,也因此我们不反对外来文化的进入,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学习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去学习外来的西方文化,就简单的举一个例子,试想一下,一个连中国话都说不好的中国人,怎么又能力去走出国门去跟一个已经掌喔好自家的西方文化的外国人去交流学习呢? 所以人不能没有脸,树不能没有根,传统文化是一种基础,外来文化更多的只是种新的学问!所以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外来文化是植根于别的国家或民族土壤的异域文化,它是别的国家或民族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表征。因此,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应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取舍。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国粹主义和崇洋媚外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来对待外来文化,这是我们今天开放的中国对待外来文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玖’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一、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摧毁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盘西化,把资本主义当成救世良方,主张一概吸收,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在几百年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里,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鱼目混珠。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白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的灵魂,消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化民族就会落后。
二、继承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辅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搞物质文明建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不顾民族文化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