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于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怎么看待
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从这个定义上来理解,意思就是在“罪感文化”社会中,人如果违背了那个“绝对的道德标准”就会感到是有罪的。这一点,与我们惯常所认为的“天主教”中的“人生来是有罪”的说法略有不同。但也还是能够从“罪感文化”的定义中得到解释,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一开始便违背了那个“绝对的道德标准”,听信了蛇的谗言,偷吃了禁果,犯下了罪恶,并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B. 罪感文化的表现
(一)羞耻感与道德自虐
在各类神经症人格中,自虐人格(包括关系自虐、道德自虐)占据了重要成分。我已在文章《虐在亲密关系中》探讨了关系自虐的心理动力学,本文多涉及到羞耻与神经症性的道德自虐。
那么,有必先谈一下:什么是羞耻及其在人心的地位?什么是神经症人格?什么是道德自虐?
(1)羞耻感、罪恶感在人心的地位与作用
羞耻感和罪恶感,是容易混淆的“近亲”,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产物,对人性的进化,对人类及个体的精神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者又存根本区别:羞耻文化主要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和中国,反应的集体性人格,特别重视他人的内在情感和想法,重视自己的面子,行为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世人怎么想、怎么样的评价。罪感文化主要在西方,反应的独立性人格,特别重视个体对信仰、社会秩序、规则的尊重,行为推动力,源自独立思想与个人意志。
心理层面,罪恶感是一种自觉有悖道德的自我憎恶、自我忏悔的感觉;羞耻感却是很复杂的虚弱无助,重则为一种尊严被辱没的心碎,无颜苟活,以死雪耻;轻则为一种自尊心被伤的难过,或郁郁寡欢,或断绝交往等。可以说,在众多痛苦中,能使人情感低落至谷底的痛,莫过于羞耻。
耻感和罪感虽有区别,但两者对人性的影响有着根本联系。首先,两者的功能一致:对人的兽性的制约,我们因有羞耻心和罪恶感而有道德有慈悲。其次,两者均属内在惩罚:人因羞耻心而知耻知勇,因受辱而羞愧难当;同样,人因信仰而有德,因违背信仰而背负罪感或耻感。不过,羞耻感,未必有罪恶感,但有罪恶感的同时,会继发羞耻感。
看出羞耻,是人犯罪或做了有违良心的事之后才有的。《圣经创世记》中有记载:“上始神亚当犯罪后,上帝寻找他,问他在哪里时,亚当就躲藏起来。人类的羞耻心是从那时开始的”。
说清两者间关系较重要,因就中国人的集体性人格来讲,心理伤害,甚至人格受损的层面,羞耻感(包括内疚感,将在另文专题讨论)远比罪恶感犀利;就西方人的独立性来讲,罪恶感比耻感犀利,或两者同等。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人和故事已予证明。
如,古中国的越王勾践,能在吴国卑躬屈膝十年之久,只因救国雪耻那一天;亦有,西汉飞将军李广、西楚霸王项羽等豪杰,都是被耻辱感燃烧,自刎于羞愤之屠刀;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神谕的安排下弑父娶母,当他知真相后因受不了强烈的耻辱,他挖瞎自己的双眼、流亡至死,以卸深重的罪恶和羞耻感。
今天的生活里,并不乏现实版的李广、勾践、俄狄浦斯等人和故事。这无不在隐喻一共性:羞耻感、罪恶感作为人内在精神的核心动力,既可创造人,也可毁灭人。
熊玲:什么是"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呢?
(2)什么是神经症人格,道德自虐?
概念性解释。神经症或神经症性人格,主要指带有敏感脆弱、过分认真、刻板等性格特质,以情绪不稳、愿望冲突、自我压抑、选择性焦虑为主要表现。
道理自虐,隶属神经症人格中的一特征,普遍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意指,认为自己的自尊感,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来建构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堪称道德自虐的独白。
广义而言,复杂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神经症结构的社会,这时代,亦像一个神经症的时代。所以神经症性人格,人皆有之。狭义而言,神经症患者,是备受内心冲突与折磨而难自拔的个体,重者伴有躯体障碍,被临床心理学视为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等。道德自虐者,说不上是神经症,但又跟神经症一样的虐心、受苦。
熊玲:什么是"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呢?
(3)羞耻感,跟道德自虐有何关联?
人有羞耻心是必要的,但若因羞耻感而深陷抑郁,可谓病理性耻感了。
病理性耻感,与受虐的核心感觉一样:心灵受创、脆弱无助、自责自恨。从这点看,两者之间可能同时或分别独立存在,都可能是引发自我认同障碍(如我不如人,低自我价值)的原始创伤。
两者又有不同的体验与模式:羞耻感,主要是一种脸面无地自容的难受,或有恐暴露羞耻的紧张,以强忍而承受之;自虐,主要以自我攻击的方式,体验到的是受辱的愤怒或快感。从这一点看,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与秩序:耻感在前,自虐在后,即深刻的羞耻感,发展出道德自虐的模式。
比起罪恶感,罪恶感常被视作一个好迹象,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感有忏悔,他人更有可能原谅你。羞耻感,却让人讳莫如深,我们会为怀有羞耻感而感到羞耻,会认为应该隐藏羞耻感。尤其是在重视成功的文化背景下,羞耻感像是一道抹不去的沧桑沟壑(取名伤沟),道德自虐就像一道厚重的防护墙(取名卫士),伤沟紧贴着卫士。这分明,羞耻感和道德自虐,是一对阴阳组合的难兄难弟。可我们常能看见的,是卫士的道德自虐,看不见的是讳莫如深的伤沟。
道德自虐者,大多从青年开始呈现一种奇特的、被动的、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如,忘我工作、拼命干活、视颜面如命、有意无意地阻止其他人的帮助,似有对痛苦之事的上瘾,对可能享受、愉悦感避之不及,似有躲着好事走的癖好;自己做得再好,都觉得不好,再优秀都觉得不踏实。这背后的推动力(潜意识动机),源自誓死证明自己不是“不如人”。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类人。
心理学家Gabriel和Beratis认为自虐和早年的创伤有关,大致有:1)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2)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3)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4)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郁的家族史。道德自虐者,至少有其中的一、二。
也有很多人的自虐人格形成,是早年经历中曾因受磨难而受过嘉奖。比如,你含着泪水忍着愤懑看着弟弟捣毁你心爱的物件;被大人夸赞“懂事的孩子”;你流血流汗完成了超出当时能力的劳作,或坚持到最后“活雷锋”式的活动,受到大肆表彰,被誉为榜样人物。这些过多过深的经历,像种子一样,既可成为抱持“完好自我”的动力,也是抵御“不好耻我”的动力。
我们从生活中不难看见,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老好人,他们似乎从小就背负了“屈辱与责任”走过来的。再从大量来访者的故事中发现,道德自虐者,比神经症患者活的更憋屈、不快乐,而他们的过去,往往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懂事的孩子”。确切说,他们的过去是缺失童年的小大人。
C. 某些西方人,或者说是美国人,他们的概念中有没有羞耻二字有没有比较了解外国人的,他们的内心有没有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生下来就知道羞耻二字。
D. 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及特点
您好!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现代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民主政治在于全体公民执掌政权;(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务公开与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与宽恕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着一种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2、法治精神
民主与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彻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无碍。在古希腊,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腊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和最显着的特征。
希腊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其哲学中,如实体与存在的学说,原子论,共相说,理念论,辩证法,形式逻辑等等。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理性以及知识和智慧的热爱与追求上。理性、知识和智慧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严。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欧洲哲学、宗教与科学,从而深深影响了2OO0多年以来西方人的社会历史与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腊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对个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独特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这样—种观念在古希腊已表现得非常明显。希腊人的个性意识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具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力上。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西方中世纪属于封建时代,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爱的精神、禁欲主义以及封建的骑士精神构成了中世纪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
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先祖亚当、夏娃由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罚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这种罪感意识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3、爱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仁爱、信仰、希望,爱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来,爱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实处。
4、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是一种世俗精神,是中世纪封建化过程的产物,直接体现了封建的传统,洋溢着封建的精神。骑士是封建贵族,处在封建体制中,是大贵族的附庸,必须向之效忠;同时又是自己领地的主子,有许多农奴依附于他,需要他的宝剑的保护。他有封建义务,也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诚、荣誉、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三、近代西方文化
这一时期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带来了人类思想大活跃,大解放,在这一时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个人主义、新教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以批判中世纪宗教的黑暗为起点的,针对中世纪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没有人的状况,提升人的地位,弘扬人的价值成为其宗旨。
2、个人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人的发现,最重要的精神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仅仅指利己主义,甚至不主要指利己主义,而主要指个人自觉的主体意识与个体性意识。西方文化中同个性自由、个人能力发展与个人主体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主义精神,就崛起于文艺复兴时期。
3、新教精神:宗教世俗化
宗教改革是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兴起于1517年的德国,后来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深远。
四、现代西方文化精神
现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由精神和自由主义
自由精神在西方历史上渊源久远,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立国的基础,也是支配性的精神。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权:
经济自由主义:
市场自由主义:
思想自由:
个性与意志自由:
2、民主主义和法治精神
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在西方源远流长,现代西方国家政体各异,但民主与法治的精神贯穿如一,民主与法治的潮流在当代已不可阻挡。
西方国家一直以自己是民主国家而自豪,民主和法治精神成为西方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精神。
3、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科学的发展历来有两大传统: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4、个人主义
现代西方文化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个人主义。
从西方文化的发展史看,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与法治精神和发端于基督教的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始终,因此,我们可以说希腊精神和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二大支柱。
走向后现代的西方文化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更重视生命价值,更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要求科学的目中要有人;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把人的情感、无意识、基本需求和欲望放在了人的面前;精英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结合,通过新媒体,大众的、通俗的、时尚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大有与精英文化一较高下的势头;西方文化传统与东方文化传统结合,许多西方学者在反思现代化的教训时,把目光转向了东方,东方传统文化中的重人伦,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引起了西方的兴趣。但这些走向从目前来看,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探索之中,对此作出评价还为时过早。
谢谢阅读!
E. 为什么西方都认为人类有原罪
如果是你有自己的西方朋友,或者说是了解过一定的西方文化,你就会发现,西方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所有的西方人都一致认为他们有原罪,这体现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就是“人性本恶说”,但和西方不同,中国人主流文化中更多的是重视“人性本善说”!但在西方却是大一统的“人性本恶说”,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
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两个人绝对不能偷吃伊甸园中善恶树上的禁果,其他树上面的果实他们可以随便品尝,可是夏娃不愿意听,夏娃受到了蛇的引诱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恶果,并且让亚当一起食用了,上帝知道后,严厉惩罚了他们,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正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惩罚,所以西方人认为人类有原罪!
F. 为什么西方人是罪感文化,东方人是耻感文化啊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认为人从一生下来便有罪孽,只有被上帝召唤才能升天堂。东方人恪守礼教,认为天地君亲师是不可违背的伦理,只有遵守尊卑贵贱才保证社会治安。
G. 西方宗教中的“原罪”思想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如何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神学的根本,因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救世主”,才产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H.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西方的法律自然起源于什么
您好!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现代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民主政治在于全体公民执掌政权;(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务公开与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与宽恕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着一种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2、法治精神
民主与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彻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无碍。在古希腊,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腊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和最显着的特征。
希腊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其哲学中,如实体与存在的学说,原子论,共相说,理念论,辩证法,形式逻辑等等。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理性以及知识和智慧的热爱与追求上。理性、知识和智慧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严。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欧洲哲学、宗教与科学,从而深深影响了2oo0多年以来西方人的社会历史与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腊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对个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独特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这样—种观念在古希腊已表现得非常明显。希腊人的个性意识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具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力上。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西方中世纪属于封建时代,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爱的精神、禁欲主义以及封建的骑士精神构成了中世纪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
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先祖亚当、夏娃由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罚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这种罪感意识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3、爱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仁爱、信仰、希望,爱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来,爱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实处。
4、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是一种世俗精神,是中世纪封建化过程的产物,直接体现了封建的传统,洋溢着封建的精神。骑士是封建贵族,处在封建体制中,是大贵族的附庸,必须向之效忠;同时又是自己领地的主子,有许多农奴依附于他,需要他的宝剑的保护。他有封建义务,也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诚、荣誉、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三、近代西方文化
这一时期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带来了人类思想大活跃,大解放,在这一时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个人主义、新教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以批判中世纪宗教的黑暗为起点的,针对中世纪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没有人的状况,提升人的地位,弘扬人的价值成为其宗旨。
2、个人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人的发现,最重要的精神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仅仅指利己主义,甚至不主要指利己主义,而主要指个人自觉的主体意识与个体性意识。西方文化中同个性自由、个人能力发展与个人主体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主义精神,就崛起于文艺复兴时期。
3、新教精神:宗教世俗化
宗教改革是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兴起于1517年的德国,后来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深远。
四、现代西方文化精神
现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由精神和自由主义
自由精神在西方历史上渊源久远,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立国的基础,也是支配性的精神。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权:
经济自由主义:
市场自由主义:
思想自由:
个性与意志自由:
2、民主主义和法治精神
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在西方源远流长,现代西方国家政体各异,但民主与法治的精神贯穿如一,民主与法治的潮流在当代已不可阻挡。
西方国家一直以自己是民主国家而自豪,民主和法治精神成为西方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精神。
I. 什么是“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
. 耻感与罪感文化
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花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有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尼迪克所说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对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识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们也大不相同。
本尼迪克以她敏锐的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 “恩”与“报恩”、“人情”等社会现象与心理情结之间的文化关系,本尼迪克大体上区分了恩与情义两个层次,前者具有历史性因素和影响,本尼迪克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她只是指出,负恩感是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性意义的感情,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历史、社会观念有本质的区别,负恩和报恩与历史和社会本身无关,也不是关于它们的理性知识或宗教,而主要是历史和社会过程所形成的习惯化、风尚化的心理态度,在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体现,成为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情义、人情等特殊的日本道德感和行为准则。
本尼迪克以她文化人类学家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文化独有的范畴,她说如果不了解“情义”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但是日本人的情义又很难准确地描述,日本人自己也不想向西方人解释“情义”的含义,就连他们自己的辞书也很难对这个词下定义,本尼迪克引用一本日语辞典的释义,情义是“正道;人应遵循之道;为免遭世人非议做不愿意做的事。”(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商务版)这种解释本身就令人难以理解,如果说正道是由社会舆论强迫的义务,这可以理解为正道被社会道德化了,但这如何成为普遍性的不愿做的心理情结,但这却正是日本文化特质的秘密之源。
本尼迪克从她自身的西方文化体会出发,把恩和负恩、接受和报答情义与经济行为中的契约关系相比较,本尼迪克说日本人对“情义”的观念与借债还账相似,等量对待,毫厘不爽,逾期未报,利息增长。但是契约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经济关系,人有选择的自由,而恩与人情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存在,这就成为了一种无所逃离的强迫性,在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具有绝对性的道德意义,并具体化为强迫性的道德风尚、习惯和行为规范,不允许有不愿意、不情愿的因素,这种不允许有不愿意的强迫性却正是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正是日本文化中难以为外人所理解的特质性之源。
2. “中魂和心”
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的学者,本尼迪克自然想从更深刻的背景上理解这些纷杂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但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并不完全理解日本文化的历史渊源所具有的深刻性,她不理解源于中国的大文化意识与日本本土文化整合的不相容才是日本文化中自身对立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正是它造成了日本社会形态中的种种令外人难以理解的对立性,特别是这种对立性的自身突然转化性。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生存基础环境上没有多少选择,民族和语言都是比较单一,因此在文化上缺泛自身的更多的创造性条件,这种环境使人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和优先权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因此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境并能形成密切的等级化社会,但这些先天因素没有得到历史自身的表达形式,而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接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情感:“对过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情。不仅如此,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对过去,而且在当前,在每天与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情,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报恩感,这是基本出发点。”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这种原始的生存自觉意识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以具体化、形式化的方式被强化在社会生活中,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就是在社会形态和个人行为中被具体化了的无形的规范和准则,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心理文化形态是由一种来自中原大文化所整合完成的,具有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的内在矛盾。
日本历史上由大量小国组成,政治上的统一进程是缓慢的,中国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文化上的统一意识,但由于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不一致性,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因此日本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失去了中国文化真正的自身历史性和基于这种历史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大化革新(645年)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日本的封建政治体制与真正的中原王气的帝制官僚体系本质上不同,奉天承运的天子与被视为神的后裔的天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上区别,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统一意识支持,因此一个皇帝好坏或朝代的更替并不会影响到超家族、超民族的文化大统一,这种整合性的统一性是文化的灵魂,而万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种基于自然历史性的统一性,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起源意义,明治维新(1868)前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明治维将神道教尊为国教与天皇神裔论却能并行不悖,这种统一就是源于他们自然性的同一,这种同一性与文化整合性并不相同,明治椎新前双重统治的幕府政治能够长期有效存在也说明在日本政治结构后面没有一种政治后面的中心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多次政治上的分裂,但文化的统一意识和文化的同化性总是克服分裂而趋向统一的中心价值和动力。一些日本人内心常隐藏着一种自己的文化的傲慢与优越感,但他们不懂得这种大文化意识却是来自中原文化,“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不会从岛国的土壤中出生,后者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只会有海盗式的掠夺性而不会有儒家仁的宽容自守和政治上的怀柔理性。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的本质是文化意义上的进步性分别,而不是政治上的疆界或歧视,比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就是强调人类社会中礼仪文化高于其政治体制结构的观念,“子欲居九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等都是以指进步文化的坚持和传播,而不是政治上的武力侵略和占领或者是歧视,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是以这种文化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经济关系,即便在国力非常强大的汉、唐、宋也没有产生主动地以武力吞并东、南、中亚诸国的思想,以文化方式通夷和番是主要国策,德化天下,传播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使命。中国大文化的理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历史进步,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不能为日本文化所接受,造成了一种狭隘的扩张的野心,它导致了日本近代史上对外侵略的结果。
3. 心理文化的自反对立性
日本本土文化的起源具有自然哲学的特色而且基本停留在这种原始性上,虽然日本输入了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中的本质人文精神却不为之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人性自性的一致性,是人性的理性进步,但日本人的道德观则坚持绝对化的性善论,他们认为德行只在于打开自己的清净无尘的心灵之扉,但这种绝对化也就意味着无所谓道德上的进步和发展,这与中国文化中基于心性修养的理性进步性完全不同,在这种绝对化的意义上,一切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都被抽掉了本质的人性内容,“恩”和“情义”就是绝对化了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因此具有一种无条件的自我强迫服从性,无须解释,没有理解,除了坚强地忍受,没有选择的余地,文化本质性的人性已被排除在道德准则之外,而道德本身就成为对道德准则的不可违背性,这样它反而成了一种人性的自我克服的实践道德,这种自我强迫意识还被强化为人的身心自我修养,并被贯彻到人的成长教育中去,在这样一种理念中不存在自性的人,而只有被除克服了人的本性而在心理上能下意识实现自反的人。
日本人下意识地习惯于必须接受和服从等级秩序、命令和既成事实,全心关注于事件的过程和现实环境,日本人认为在工作中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完成最困难工作就是德行,因此也就超然地对待事情的后果和自己与别人的即成关系,而不在意于它们本身的历史和性质,所谓有修养的日本人就是做任何事不受个人感情和环境影响、完全献身于事件的过程和准则的人,在这种自我克制达到极点即达到了“圆熟”时,就是那种所谓“就当死去而活着”的境界,在战争中出征前为自己举行葬礼就是这种极端,这种精神驾驭力量是可怕的,这种建立在死亡基石上驱动力是一种毁灭世界的力量,这只有遇佛杀佛,逢祖灭祖,遇圣剿圣这样宗教极端性才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力量。
日本文化没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罪感意识,罪感观念承认人性可以沦丧,所以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直的后果并对其负责,而没有罪感的人即便是明知道是干坏事时也不会有任何约束力,因此只有“错”而无所谓“罪”。日本的传统武士必须坚忍不屈,而且应当对于痛苦和危险必须处之泰然,这种精神集中地表现在日本人的战争观念中,在日本人看来,战争过程的本身就表现了这种道德,本尼迪克说,日本现代战争电影通篇都只讲牺牲与苦难,在泥泞中的行军、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熬煎,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甚至看不到高喊“万岁”的冲锋,幸%
J. 怎样理解西方哲学之原罪
这种人生来有罪的说法,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它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和核心。正因为人们生而有罪,才有了基督教的求人们向善,赎罪一说。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欧洲人的文化史。
折叠别论
基督教认为,"原罪"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罪过,它使人一生下来就成为上帝面前的罪人,也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只有靠上帝的救赎。"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圣子耶稣降生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恕罪,完成上帝救恕人类的使命的信仰依据。全部《圣经》可以说是以原罪和本罪为前提的人类救赎史。(在旧约·创始记·第三章)
还有一个是"本罪"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违背上帝的训诫,自己所犯的罪过。
基督教的"原罪说"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认为是西方"罪恶文化"的根源。
折叠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宗教都是由人的内心需要而出发的精神集合,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西方的原罪思想也与中国及印度佛教中的轮回罪恶思想大同小异,都满足了人对因果报应的虔诚笃信,满足了人类对无法解释的现象与突如其来的灾难的一种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