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朝建筑文化特征
西汉时,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和穿斗两大结构体系日趋于成熟,梁架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室内空间,增强了室内采光,这也是建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两汉砖石画像及部分画像石墓的结构来看,独立承重结构的支柱在当时已被广泛采用,墙内柱及半附墙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顶整个荷载的主体。无论是独立柱、附壁柱、还是墙内柱,柱下都有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柱础石。柱础石有大有小,大者长宽分别在90及60厘米左右,小者长宽约30-50厘米不等。柱础石的埋深一般与槽基同深。 古代的地面处理,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主要有夯筑、方砖墁地和彩绘地坪。自原始社会时起,人们就很重视室内地面的处理,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已普遍使用黄土或料礓筑成基层,以“白灰”抹面来处理居住面。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居住遗址中,人们除用近似膏泥的灰白色土筑基外,还普遍采用火烧技术使地面硬化,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1974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咸阳发掘了秦咸阳宫的一部分宫观建筑,“其一至七室的地面为光滑、平整、坚硬表面施朱红色的‘丹池’,其他室的地面则是用方砖铺成”。 汉长安城未央宫铺地的方砖还饰有回纹、小方格纹等几何纹样。在长安城的桂宫二号建筑基址中,考古工作者还清理出了原来的草泥地面,作者推测这也应该是所谓的“土被朱紫”地面。 三、汉代建筑科学在基础处理上的成就 综上所述,到两汉时期止,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基础的处理上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的处理方式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和形态差别分别采取相应的形式。 2、基础墙体的处理已有了收分的概念,增强了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 3、基础夯土直接打破生土,说明汉代人们对地层耐力及土的物理性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4、砂垫层的使用,是古人对长期建筑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地层土壤性质尤其是砂的性质进一步认识的结果,进而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地层应力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开始有所研究。 5、柱和墙结合使用,是对原始木骨泥墙建筑结构的发展,也是后代砖木混合——“墙倒屋不塌”结构的基础。柱础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承重柱在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也减轻了地下土壤中的水分对柱根部的侵蚀。 但是,由于受时代发展及建筑实践活动的制约,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活动还存在着重外部形态、轻内部结构的观念,对建筑活动本身还未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且缺乏灵活多变的具体措施,带有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如砖的应用早在西周时就已开始,秦汉时期砖瓦的烧制技术及质量已相当成熟,“秦砖汉瓦”享誉中外。 西汉中期以后,在墓葬建筑中砖被大量地使用,但在居住遗迹中,当瓦被大量发现的同时,砖的大规模使用却严重滞后,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 由于受文献及考古发掘材料的限制,古人对浅层地下水及桩基础的处理,我们尚未找到详实的材料。但从汉代画像砖(石)图像来看,在桥的中央已有独立桩基的存在。随着以后考古发掘材料的日益丰富,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在建筑基础处理方面成就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和深刻。
2. 汉朝建筑特点
阶基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
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 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
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 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3. 汉文化广场有哪四大文化建筑
文化广场这块地界本是为溥仪建新“皇宫”规划的。这个傀儡皇帝没住进来,建国后,长春地质学院在这儿安了家。旧地基上盖起了新楼,大屋顶,梁思成设计,郭沫若题名“地质宫”,其前面的大广场(伪满规划时称“顺天广场”)也因之名为地质宫广场。广场中心为“太阳鸟”主题雕塑,以半圆形隐式彩色喷泉环绕。该雕塑高37米,顶部的抽象太阳鸟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太阳鸟雕塑的前后分别是男体雕塑和女体雕塑,表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北面是沈床露天音乐坛。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铺装,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1998年8月文化广场中“时空”组雕部分建成,所表现出的美学趣味为广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人们只要来到长春文化广场,就会感觉到长春这所文化都市所特有的魅力,文化广场建有各种抽象雕塑,品位高尚,做工精细,都是出自杰出艺术家之手。 广场的绿化采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以舒展为绿色主体的现代手法,给人以辽阔通透的意境。铺装广场四周的是巨大的草坪,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四块为“U形”路控制,紧紧围绕着中心广场。“U形”路外事疏林草和曲折幽静的小径构成的绿色空间,为游人创造出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广场南面路两侧各植一片红松林,西南是一处造型别致的园林小区,东北角是2000只白色广场鸽,使整个园林空间相映成趣,其间大量点缀了北方珍奇植物。广场南、东、西、北各置一个雕塑,分别名之春、夏、秋、冬。春是一位美少女,夏是一位拥着小儿子的年轻母亲,冬是一位老翁。应该说都是写意的。可是唯有秋,是中年人加成熟的稻黍,显得过于写实。南北分别为男女雕像,(南侧雕像是一个青年男子,充满激情张开双臂迎接太阳,拥抱大自然,呼唤未来,强壮的体魄蕴蓄着无限的创造力,表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他也象征白天,与太阳鸟相呼应。女体雕像是一个卧着的女性,恬适、安详,表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也包含人类生存状态的另一面。她象征夜晚,与水中月相呼应);女体雕像北邻半圆形稳式喷泉,北面为约200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再向北跨越10米宽的东、西主路是10000平方米的主楼前广场。北端衔接长春科技大学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岩石铺装,给人以自然、沉稳、庄重之感。中轴线两侧由北向南依次为:主楼前庭广场,东西两侧分别为长春科技大学蓝排球场和田径运动场,中心广场至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草坪和园林造景用地。广场总占地面积由三大部分构成:一、绿化用地面积11.2公顷,其中草坪面积9.97公顷,林带1.23公顷;二、道路和铺装广场用地面积5.5公顷;三、长春科技大学体育教学用地面积3.8公顷,总计20.5公顷。扣除长春科技大学体育教学用地,广场绿地率为67.1%。广场的绿化设计采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以舒展的草坪为绿化主体的现代手法,给人以辽阔通透的意境。整个绿色空间的控制形式是:东西两侧用现有的高大乔木封闭,南侧开敞通透,充分展示主楼建筑姿态和广场的深远浩大。中心广场的四周是四块巨大的草坪,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这四块草坪为U形路环抱,紧紧围绕着中心广场。U型路外,是疏林草地和曲折幽深的小径构成的绿色空间,为游人创造出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广场南面邻解放大路的东、西两端各植一片红松纯林,固定了广场外延,增加了广场的庄严与肃穆,广场西南是一片山杏林及乔灌木,东南角是京桃林、 白桦林,西北角是一处造型别致的园林小品,东北角有2000只白色广场鸽,使整个广场园林空间相映成趣,其间大量点缀了北方珍奇植物东北红豆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增添了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在生态造景要求下,广场树木栽植多采用季相变化相对突出的长白山植物群落,并加大针叶树的配植,使广场的季相变化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具有北方特色。春有桃、杏、杜鹃竞相开放;夏有丁香、锦带、玫瑰增香添色;秋来枫叶,点缀草地;冬至青松翠柏傲立雪中。整个广场共有树木50余种,3000余棵,绿篱500延米,花池绿化彩化近3000平方米,中央广场两侧及主路种植着五颜六色花卉的花坛,争艳斗丽,为广场增添几分娇艳。
4. 汉代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
1、雕饰。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
2、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3、檐端结构。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
4、屋顶与瓦饰。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
建筑成就:
1、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2、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汉代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3、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
5. 汉朝建筑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汉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均匀、对称;
(2)门窗变化自由,有多种样式出现;
(3)建筑顶部舒展而优美,基部气派而稳固;
(4)常分利用其他造型艺术,使绘画、雕塑等各方面艺术装饰于建筑;
(5)园林布置灵巧别致。
汉代的建筑活动十分活跃。例如:首都长安、洛阳的建设,大量宫室、离宫、苑囿的兴造,长城防御体系的进一步延伸与完善,大规模营造陵墓、坛庙,其面广量大,达到了前世所未有的地步,并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5)什么是汉文化建筑扩展阅读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栏式建筑。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6. 汉代建筑特点
一、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夯筑技术及瓦的使用是台基的出现成为可能和必然。
二、西汉时,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和穿斗两大结构体系日趋于成熟,梁架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室内空间,增强了室内采光,这也是建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立承重结构的支柱在当时已被广泛采用,墙内柱及半附墙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顶整个荷载的主体。无论是独立柱、附壁柱、还是墙内柱,柱下都有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柱础石。柱础石的埋深一般与槽基同深。
三、汉代建筑科学在基础处理上的成就。
7.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文物有什么啊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筑的正脊,亦有类似的砖砌现象。
四、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为了加强拱券的承载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砖加"枞",叠用多层拱券,及在券上浇注石灰浆等措施。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坏的传统壁画与木雕。这些刻画在门楣、柱、墙、门扉等表面的形象,通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墓主事迹、装饰图案等,表现了生者对神鬼的崇敬,对死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线刻,也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甚至还有圆体的透刻。大概是为了造成似壁画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上还涂上了红、绿、黑、黄、紫等各种颜色。这些都使我们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当时世俗生活和社会思想的一个反映面,以及传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此外,画像砖、画像石除了表现自身的艺术风格,还和其他墓中建筑构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艺术处理(浮刻、圆雕、壁画等)相配合,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如山东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阳空心砖墓中所示。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石辟邪,这头石兽名为“辟邪” ,属于东汉时期放置于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据说能够镇邪驱煞,守护死者的灵魂。
二、石天禄,“天禄”,东汉时期放置于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据说能够镇邪驱煞,守护死者的灵魂。
三、着衣式陶俑,高度约为一个正常成年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全身各个部位皆按真人比例仿制,充分表明,两千年前中国已有成熟的人体雕塑艺术。
四、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
五、兽面纹玉铺首,“铺首”是中国古代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有些是不衔环,仅作装饰之用。在汉代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六、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这件金印是在西汉南越国的墓葬中发现,属于墓主第二代南越王赵眜所有。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字。
七、“右夫人玺”龟钮金印,金印有边栏和十字界格,刻有“右夫人玺”四字,应为南越王赵眜的妃妾所拥有。
八、“长乐未央”瓦当,属汉代宫殿遗址常见的文字瓦当。未央,未尽的意思。“长乐未央”四字含有“快乐而没有止尽”的意思。
九、“四神纹”瓦当,“四神”,在汉代也叫作“四灵”,代表守护天上四界的四种神兽,包括东方的青龙丶西方的白虎丶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十、动物陶俑,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汉景帝阳陵,陶动物俑以“六畜”为主,显示西汉时期重视农耕,家畜饲养的种类丰富多样。
8. 汉代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秦砖汉瓦,所以说瓦大量使用,建筑物有阙的
9. 汉代建筑类型有哪些
汉代建筑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
青年时期,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墓内庞大的石柱、斗拱、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都有对木构建筑局部与建筑组群布局的模拟,足以丰富人们有关汉代建筑的知识。 西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西汉之初,仅修建未央宫、长乐宫和北宫,到汉武帝才大建宫苑,扩建位于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时南郊增设明堂( 如左复原图)、辟壅、灵台,整个布局趋向规整、对称,同时也顾到居住的 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 东汉的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东约15公里处,原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遗迹仍存,北宫主殿为大朝场所,基高仅4.5公尺,显示高台建筑已趋衰落,木构建筑渐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