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读完《拿来主义》,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写一篇400字的短文
如果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肯定是金华,其糟粕我们要有选择的吸收。
❷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求简要并全面的解答。 急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
(2)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微写作扩展阅读:
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建。
❸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门庭若市的KFC,有人叹:“中国市场都快被外国人占完了。”观看着热播的《人鱼小姐》,有人想:“中国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满街的圣诞树,满墙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愤慨道:“应该把西方的文化赶出我们中华的国门!”
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却这样想象:如果KFC与古色古香的茶座并街而立,如果人鱼小姐能与汉武大帝共舞,如果圣诞与春节共庆,让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满目的中西全席显现世人眼前,那又该多好!
是的,中与西应携手,而非为敌。
中国的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正是这开放,让我们民族尘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异国情调的机会。于是,各国文化蜂拥而至。人们听的是麦克·杰克逊,看的是《大长今》,过的是圣诞节。
有人驳斥现代人崇洋。可是,如果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泼欢快的曲调中,我们领略到了热情与活力;在大长今那异域的古朴中,我们看到了贤淑与勤奋;在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中,我们明白了对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会“崇”。
当然,中华的传统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个无法想象的长度。五千年来,有秦皇的焚书坑儒,有汉武的罢黜百家,也有三国两晋的血雨腥风,有五代十国的拼杀吞并,还有元、明、清几世纪的民族统治,可是,中华文化仍旧是传承了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这些词语对于中华那千年历史中流传下的精华恐怕还是太浅薄吧。
试问,这样的文化,怎么能够忘怀?不错,外国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在现代人追求外国的新潮时,也不能忘却我们的根。休闲时,不妨靠上古朴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让充满中国元素的水滋润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跃动茶叶,仿佛几经风雨,几世浮沉的中华;不妨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学那古人问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讲过的故事……
牡丹能与郁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与圣诞树共同生长,仙鹤能与夜莺共同歌唱。
中国与西方,何不携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现那文化的绝代风采!
❹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 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 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 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 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 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 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 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 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 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 建。……
❺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外来文化对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影响可谓是无孔不入了。满大街从花枝招展的圣诞树到各种各样的快餐食品店,从韩剧日剧到美剧英剧,从圣诞复活到万圣节, 首先,一味的拒绝抵制外来文化是片面的。这样盲目的对外来文化本身进行否定,不仅与它对本国所创造的价值发生矛盾,也与它对我们本土文化所创造的积极影响相悖。外来文化从近代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在这百年间与我们的本土文化进行了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国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外国书籍提升了修养增长了知识;中国家庭通过使用炉汽灶电饭煲吸尘器等外来发明从而有了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快餐店节约了上班族的大把时间来工作,经济飞速发展与此不无联系。从火柴到汽车,从电话到互联网,外来文化带给我们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然而,事物的发展必定要经过否定的环节才能实现对立面的统一。 没错,从改革开放至今,国人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依赖性与外国人离不开 made in China 不相上下了。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让人不得不担忧外来文化也许会侵蚀掉我们的五千年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向来是世界人民所好奇与向往的,这一点从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便可体现。我们无法想象当所谓的快餐文化个人主义把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吞噬掉之后,我们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在在世界上立足,另一个美国?或是苏联?于是,我们也应该否定一味盲目地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我们首先不能降低了腰杆,要知道五千年的文明文化难道比不上欧美的野蛮文化,他们有指环王哈利波特,我们有盘古女娲,他们有油画我们有水墨画,而我们的书法更是一绝。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种文化最多只能使碰撞而不是吞噬。 幸运的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过去几十年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我们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正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一味的崇拜外来文化和否定盲目抵制所有外来文化,才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方法。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学琵琶扬琴与 学钢琴的孩子 的孩子会一样多。
❻ 整样对待外来文化为题,写一片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词。似乎洋东西总是先进的。于是,“王老五”变成了“迈克尔·王”,“明珠花园”变成了“东方曼哈顿”;咖啡代替了香茗,可乐汉堡代替了豆浆油条。甚至连孔子,也要被唤作“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气氛甚至压过了元旦与中秋。这让我非常不满和不解,难道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宗教比亲人的团聚还重要?有些人连耶稣是个人还是种吃的都没搞清楚,圣什么诞?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节,居然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了民族文化遗产。正当我们纷纷抗议的时候,一个韩国民众的一句话让国人无言以对:“你说端午节是你们的,可你们在端午节那天做了些什么?”是啊,我们在愤怒和不满之余,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节日,还有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骄傲。更有甚者——
前阵子上海有个吃饱了撑的教授做了个研究,说“龙”这个东西,在英文里是“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之意,做我们有着君子风度的中华民族图腾不太合适,要改。改成什么呢?按照这位先生的观点,改成温顺的哈巴狗再合适不过了。那好,从今天开始,他可以把自己称作狗的传人,看看会不会让外国人觉得舒服一些。
这就是当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气。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个傲视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个霸气十足的国家哪去了?为了外国人的眼光就要改变自己民族的符号,我们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今即将褪色,我们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边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这真的是有着一身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吗?
想想曾经的辉煌与耻辱,想想今天的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永远不要忘了脚下这片肥沃的热土,不要忘了诞生于其上的,我们的根。
❼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300字
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华民族就会落后。
❽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大约从一册《增广贤文》里就不难得到答案。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
我们曾经争论过多年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但这种争论终于历史性地统一到发展上来;我们又开始争论起了姓中与姓西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争论同样需要统一到发展上去。21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❾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议论文运用比喻论证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取其精华。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❿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作文600字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门庭若市的KFC,有人叹:“中国市场都快被外国人占完了。”观看着热播的《人鱼小姐》,有人想:“中国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满街的圣诞树,满墙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愤慨道:“应该把西方的文化赶出我们中华的国门!”
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却这样想象:如果KFC与古色古香的茶座并街而立,如果人鱼小姐能与汉武大帝共舞,如果圣诞与春节共庆,让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满目的中西全席显现世人眼前,那又该多好!
是的,中与西应携手,而非为敌。
中国的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正是这开放,让我们民族尘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异国情调的机会。于是,各国文化蜂拥而至。人们听的是麦克·杰克逊,看的是《大长今》,过的是圣诞节。
有人驳斥现代人崇洋。可是,如果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泼欢快的曲调中,我们领略到了热情与活力;在大长今那异域的古朴中,我们看到了贤淑与勤奋;在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中,我们明白了对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会“崇”。
当然,中华的传统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个无法想象的长度。五千年来,有秦皇的焚书坑儒,有汉武的罢黜百家,也有三国两晋的血雨腥风,有五代十国的拼杀吞并,还有元、明、清几世纪的民族统治,可是,中华文化仍旧是传承了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这些词语对于中华那千年历史中流传下的精华恐怕还是太浅薄吧。
试问,这样的文化,怎么能够忘怀?不错,外国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在现代人追求外国的新潮时,也不能忘却我们的根。休闲时,不妨靠上古朴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让充满中国元素的水滋润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跃动茶叶,仿佛几经风雨,几世浮沉的中华;不妨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学那古人问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讲过的故事……
牡丹能与郁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与圣诞树共同生长,仙鹤能与夜莺共同歌唱。
中国与西方,何不携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现那文化的绝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