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们为什么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其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巩固。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
其二,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其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
从整体来讲,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1)为什么叫权衡文化扩展阅读
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教育部表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活动,是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体育质量的创新之举。
教育部要求各传承基地要扎实推进建设工作,进一步对标基地建设原则、任务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建设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传承项目为内容的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落实2个学分;
建设2—3个校级传承项目学生社团和1个实践工作坊;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将对传承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定期对建设效果与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建设成效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的传承基地,将进一步予以支持。根据建设目标,2019年教育部将启动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
㈡ 文化交流时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本土文化程度的权衡
吸取精华,弃之糟粕,不断融合。
文化交流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也是在不断的交流,这样就产生了文化的碰撞,也是进行了文化的交流。
比如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这些都是先进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学习,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健康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危害,我们应该抵制这些,当然,我们也会产生一些民族文化的碰撞,这个时候自己应该信仰哪种文化的方式,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遵从自己民族文化的方式,因为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文化的不同,但是这些文化更多的是适合当地人的,当传播的时候,自己发现自己不了解这些文化的时候还是遵循自己的文化。
当然,自己发现其它文化一些比较有用的东西也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国家法律的要求之下,这样的学习才是合理的。文化交流中也不要忘记宣传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做的,宣传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打造我们的文化强国,推动国家的进步。
㈢ 为什么古代的秤,一斤十六两
说法一:
古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组成的十六两秤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说法二: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是为了让其具有“四时乘四方”的含义。
说法三:
秤的等份法则:对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来打线的墨绳,对折,对折,再对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个1斤的单位长度等分为十六份,把用这十六分之一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于是一个十六进制的秤就诞生了。
(3)为什么叫权衡文化扩展阅读:
杆秤上的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杆秤上手提的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人在秤东西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
㈣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包含着八大艺术和第九艺术
其中中国文化烙印着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的儒学思想。
㈤ 学生为什么要了解杆秤的文化历史
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虽然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诞生,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千百年来,杆秤在繁荣祖国经济和科技方面,功效卓着,作用独特,使用价值极高,群众基础广泛。然而,对这个伴随中华民族世代相处的量具的“身世”,我国学术界长期聚讼未绝,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一种认为我国商品经济历史悠久,古代文明发达,杠杆原理问世早于欧洲,名列世界之首,有较早衡权器实物出土,又有丰富的文献记载,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杆秤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不等臂秤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演变,直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距今约1000多年。
从目前情况看,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为多,但说法也不同,主要是:一曰“秦初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认为:“秦始皇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并说:“隋时掘得秦始皇时秤权,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想见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诏书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诏书”,即人们熟悉的“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文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谓“秦始皇时秤权”,实指始皇初年的秤锤,说明秦初即有杆秤。
二曰“西汉说”。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说:“汉代之衡器,即今之杆秤。“并说:”汉代之衡器已设有准,称俗作秤。“他还说:”《史记》有‘大禹身为度,称以出’,不过古者以‘秤’为衡法之名,而称、秤相通,通以称或秤为衡器之名,汉以后始着。始诸葛亮曰:“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低昂。‘”吴氏在《度量衡器名历史表解》中,明确提出衡器被叫作“秤”起源于汉。再就是1934年(民国廿三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国度量衡》(林光澄等编着)一书也多次出现“汉秤”说法,认为杆秤源于西汉。
三日“东汉说”,其说有二:一是邱隆在《中国古代衡重计量》中认为:“史书上关于杆秤的记载有:”东汉孟业,身重千斤,帝疑其重,乃以大秤悬栋间。‘“又说:”三国时吴人韦昭《国语》注曰:“衡,秤上衡。衡有斤两之数。’”《隋书。律历志》载:“后魏景明(500 —503 年)中,大乐令公孙崇依《汉书。律历志》先修秤尺,及见此权(指新莽石权),以新秤称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与权,合若符契。‘”并得出“东汉已有杆秤”
的结论。二是丘光明虽也认为杆秤是东汉产物,但结论源于对92枚秦汉及新莽权的分析研究,根据秦(西汉)权和东汉权不同的特点,认为秦和西汉权“多作天平上的砝码用”,而东汉权“明显是秤砣”。并提出“东汉时己普遍使用杆秤的结论应该是可信”(《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见《文物》1984年第10期)的看法。
四曰“魏晋说”。刘东瑞同志认为:战国的“不等臂秤经过逐步革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五六世纪)出现了今天所见的提系杆秤”。刘还说“现在发现的有北魏和北齐时的铁秤砣和铜秤砣。说明杆秤至晚在公元6 世纪已在我国广泛使用”。(《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见《文物》1979年第4 期)王云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天平逐步向杆秤过渡,到三国时,天平中间的提纽从衡杆中间移到一端,并刻有斤两之数于衡杆上,出现了提系杆秤。”并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经通行,并且广为应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见《计量工作通讯》1980年第2 期)
与上述看法相反,有人提出我国杆秤创始年代更早,应在春秋战国。持此看法的材料极少见着报端,但可知观点有如下根据:其一,认为“鼻纽权便于悬挂使用,形似今天的秤砣”,因此主张已出土的春秋战国铜鼻纽权(亦应包括秦汉出土的)是“杆秤上的秤砣(锤)”,不是“天平上的砝码”。
其二,“考古发掘中鼻纽权多单独出土,不像铜环权那样成组成套。”其三,“《墨子。经说下》有‘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之句,认为讲的就是杆秤,权就是秤砣”。其四,春秋战国桔橰、杆秤的广泛使用,恰好是《墨经》上述重要论断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正因为此,钱临照远在40年代初就明确指出:“本条述及天平与秤可无疑义。”其五,有人提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庄子,面对当时度量衡严重紊乱的现状,发出“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激言,证明春秋战国杆秤使用已相当普遍。否则,庄子所言“折衡”的话就无法解说。
由此看来,人们早就围绕我国杆秤创始年代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且愈来愈深入。就时空范围讲,产生杆秤时间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公元五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历时千年之差。毋庸置疑,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杆秤创始年代之谜终将被彻底揭开。
㈥ 你们觉得要怎么权衡古文化与现代文化
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文化始终彰显着它强大的生命力,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古代文化,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今人不断的发掘着其精华,当然糟粕也随之不断。
文化的特性中,传承性决定了我们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化延续到今天,和现代文化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每个时代也都诞生了特有的文化特征。现代文化也不例外。社会在前进,文化也在顺势而发展。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自然免不了带有这个时代的局限性。这也意味着,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沾染浸润现代文化特质更多一些。
其实,没有必要非得在两着中间有所决断,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处在这个时代,身体力行的大多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内容。
㈦ 为什么说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是一种国家战略
一、安民——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
首先,传统文化的大旗一竖,第一个作用,就是“安民”。
安民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功能。
李世民的名字就源于这个传统文化的理念——“济世安民”。
为什么说传统文化可以安民呢?尤其在今天,传统文化安民的作用和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懂了儒家的天道和天命,懂了佛家的因果和因缘,懂了道家的“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于是就懂了“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原来贫穷,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因为自己的福德不够,那就努力去加强,去修为,去提升。别人富有,那是他自己的德行感召来的,我不羡慕,我不嫉妒,我更不恨。他炫富也好,张扬也罢,他愿意糟践,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
当中国的人民大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真正懂得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智慧随之开发起来了,德行随之厚重起来了,不用维稳,自然就平稳了。所以传统文化对于今天而言,第一个功能首先是安民。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
二、济世——传统文化是幸福之源
对于今天的社会,世间百态,乱象横生。我们身临其境,深有感触。
第一条,“娱乐明星偶像,毁掉青少年的志向”。
在我青少年求学阶段,老师曾询问同学们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很多同学告诉老师,长大了想做刘德华、张学友那样的明星。当然,我们不是说做明星就不好,而是说,我们为什么没有更远大一点的理想和志向呢?
甚至还有知名学者义愤填膺地提出来,说中国传统里“立志”的教育几千年来几乎抹杀了中国人的人性。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逻辑。
我曾经专门讲过立志的重要。
我说人都想做高贵的人,那么什么东西最高贵呢?《易经》里就讲了,“法象莫大乎天地”。
《易经》里乾代表天。天高高在上,不可穷极,天高得只能让人仰视和膜拜,贵不可言。代表了受人尊崇,高贵的地位。所以人要想高贵,就要像天学习,学习天的德行。
干卦是六个阳爻,阳代表刚健有为,所以代表高天有六个德行:
做人首先是志向要高。志向高,才会永不止步。永不止步,就是“自强不息”;
志向高的人,人格必定崇高。人格崇高,就必定不会做扭曲人格的龌龊事,所以第二个
高,是志向高;
人格崇高,就必然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能
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人,就能够明辨是非,就会集中精力做能做的事情,于是获得飞速的成长。能够权衡利弊,明辨是非,就是智慧。所以第三个高,叫做智慧高。
智慧高的人,就不会对世界有疑惑,没有疑惑,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第四个高,叫做境界高。
境界高了,就能跳出来看待所有问题,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把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简单化处理,第五个高,就叫能力高、手段高。
有了这五个高,人就会越走越高,最后第六个就是地位高。
所以这六个高,全部来自于第一个志向高。所以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子侄们,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志向。没有了志向,人就会变得庸庸碌碌。
以前我们讲很多人这一生啊,叫做“莫名其妙生,稀里糊涂活,无可奈何死”。因为人生没有志向,没有方向,所以活得很迷茫,也很糊涂,不明所以,无可奈何。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懂得了,通过树立远大的志向,就能够获得人格、智慧、境界、能力和地位。
再谈第二条,“网络游戏和色情传播,坑害年轻人的意志和意向。”
现在的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迷恋到不能自拔的程度。然而许多网络游戏,却在教人暴力、杀人、战争等等,这些都是使人烦躁、暴躁的负能量。
现在的网络一打开,各种不堪入目的淫秽画面就席卷而来。青少年是不能辨别又没有自控能力的,往往会沉湎进去,这些都是使人想入非非、消磨意志的负能量。
《论语》里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暴力游戏,一个色情传播,就把血气未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拽入了“好色”和“好斗”的漩涡之中。
再来谈谈第三条,“西化教育,扭转年轻人的方向”。
我们教科书的编写,都是按照西方的标准和模式,考试又特别重视西方的学科。英语考分的比重很重,自然就会让大家不自觉地在外语的学科上下很大的功夫,倾注很大的精力。在这上面的精力用得多,那么对传统文化倾注的精力就必然会少。
你把英语学分考得那么高,老师一夸奖,你必然就会更加努力,越学越好,甚至学成了一门本事。你的英语越好,你就自然会去关注英文领域的东西,比如英文着作等等。你了解得比别人越多,你的优越感就越强,最后你对西方就充满了向往,从心态上自然就会容易倾向于西方国家。这还是好听的说法,难听一点,你了解西方文化越多,对传统的文化就了解越少。一多一少,到最后份量就不同了。最终必然走向“崇洋媚外”的结局。
上次有人问我,就说由于领导人的重视,教育部对高考的分数进行了改革,英语从原来的150分降到了100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降到了一百分,但是对策也跟着来了,在同等分数下,以英语考分高者优先录取。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总分都考了600分,但是你的英语考了80分,而我只考了20分,那就意味着你可以优先录取。
这样一来,对英语的重视就比以前更加变本加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仅仅因为一门英语,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
他就问我,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我说,很简单。一个方面,是利益集团制造的对策。为什么是利益集团呢?因为英语培训,这是多大的一份利呢?另一方面,就是西方的敌对势力。
首先,我们要能了解一个当今中国的时代大背景,看懂了这个大背景,你就会明白,今天中国,真正能从正面意义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人手、旗手,少之又少,甚至于凤毛麟角——
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精英,基本都是吃洋墨水长大的,或者正准备去吃洋墨水的。
基于这一点,对待上面的政策,一般就会出现三种应对的态度:
第一种,找不到感觉。因为他们不知道传统文化为几何,他们没有敏感性,觉得可能这就是政策上的一阵风,这阵子热过去了,就回到老样子。所以不关心,不过问,没感觉。这是精英们对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一种态度;
第二种,反感。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所学和认知领域去剖析、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中国的绝大多数精英由于是吃洋墨水长大的,在各个领域拥有发言权、决定权。他会认为他没必要倡导传统文化。因为抬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必然就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反感,不自觉地成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
第三种,敌对。这第三种人,纯粹就是西方买办势力的代言人。
当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搞民粹主义,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搞清楚在今天这个时代所处的国际大背景。“我们抛弃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割断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命脉。”这是什么意思?说严重点,失去了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么成为行尸走肉,要么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危害国家民族的帮凶而不自知。
人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有的人天真地把国际政治想象得很美好。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汉朝也很强大,仍然要向周边的国家搞联姻,求和平,以赢得时间来搞发展。更何况地球的资源就这么多,霸权主义强大就绝不允许中国强大,哪怕中国强大了并不称霸。但在霸权主义国家看来,只要中国强大,都会影响到他们霸权主义国家的利益。
我素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可以历久弥新。因为只有完善的完美的文化体系,才能够真正做到包容、融合一切文化。每一次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都能被中华文化所包容和融合,给固有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譬如佛教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有这样一种神奇的融合力量?这就不得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本宝典,也是群经之首的——《易经》。
《易经》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和谐”。抑或说“和谐”这个词语就源于《易经》——“保和太和乃利贞”。
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给北大制订过一面校旗,这面校旗由三种颜色构成,分别代表了玄学、哲学和科学。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既对,又不对。
首先来看什么叫玄学。
已经究竟了的、圆满了的学问就是玄学。玄又代表了天,是天的颜色。所以叫“玄天”,地的颜色是黄色,所以叫“天玄地黄”。
天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智慧,也就是大道;又代表了圆满。所以叫“天圆地方”。
玄是形容天的深不可测,形容海水的深不可测。所以玄字还是一个形容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到什么程度?深不可测的程度,所以叫做“玄”。
一个修证圆满了的圣人,给普通人讲圆满了的智慧和宇宙人生的真相时,作为并未圆满的人,是听不懂的,虽然听不懂,但是感受到博大精深,令人敬畏和敬仰,所以尊称为“玄”。
这样的究竟圆满的学说,就是玄学。
玄学也是实证到的,但是这个实证,并未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向内求很快,向外求很慢,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朱清时院士打过一个比方,说“科学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顶时,佛学大师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悉达多太子从19岁出家修行到31岁成佛,只用了12年的时间就证得了究竟圆满的智慧。同时向世人证明了向内求证到无上智慧的过程快。
在资讯不发达的过去,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在美国说什么我都能听到,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后来手机的发明,证明了此言非虚。也可以说科学的前进就是对佛经里许多证悟现象记载的证明。
但是手机要知道电话号码才能拨打,这叫调频,频率对上了接通了才能听到彼此的声音。而佛家有“五眼六通”的实证,则随时随地都可以随意地听取到任何一个人的言论甚至心声。从这一点而言,至少当下的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我们可以用共振仪、测谎仪听到你心脏跳动的频率,由此推理出你的健康和情绪,但是佛家的大修行人却能清楚地听到或看到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从这一点而言,当前的科学显得很薄弱。
科学是从实验室发展起来的,这叫做向外求。向外求需要达成很多条件,甚至科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和推倒过往的认知再进行重建,所以科学是在不断的否定和推倒中前进的。
所以一切以“科学”为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学问,这本身就不科学。因为科学本身都还不断地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也就是说,相对未来的科学而言,当前的科学本身就不科学,本身就站不住脚。所以拿当前站不住脚的科学理论来看待一切学问,就是武断和迷信。
所以科学就是敢于怀疑和否定。那么“科学”也就不是标准,而是对待学问的一种严谨态度。也就是说,你可以拿科学的态度来怀疑别人,但是你不能把科学作为一种标准来否定别人。
向内求,不仅从时间上获得终极真理快,而且跟自身息息相关,每收获一分,就让自己智慧一分,自己也完全能够驾驭;
向外求,不但从时间上获得终极真理慢,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懈的努力,而且还跟自身严重脱离了。譬如自来水的发明,人们逐渐不会挑水了,而在过去,挑水是本能;又如小汽车的发明,人们行走的时间少了,腿脚会逐渐退化……当科技越发达的时候,如果人的精神不能驾驭科学时,往往还没有获得终极真理,人类就已经毁在了科技的手上。我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敢说全世界的人,无一例外都害怕地球爆发一场核战争。一场核战争,足以毁掉无数次地球。但我选择相信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如果给你选择,有三样东西,你只能选一样。有最好的东西,有次一等的东西,还有再次一等的东西。你会选择哪一个?
不用说,肯定是要最好的。
玄学、哲学和科学,在中国的祖先看来,无疑玄学是最好的东西。
西方人说哲学是科学之母。
我说玄学是哲学之父。
哲学可以指导科学。而我则认为,玄学囊括了哲学和科学。哲学指导着科学的发展,一步一步向玄学靠近。
《易经》里面有“象数理占”的提法。其实就是玄学、哲学、科学、科技几个东西。
这个“象”,既有象又无象,就是对终极真理的命名。可以说是玄学;“数”是科学,“理”是哲学,“占”是对象数理的综合应用,就是科技。
象,必定包含了数理,必定包含了应用。
所以玄学、哲学和科学这三者的关系是有联系且相通的。玄学是哲学和科学的终极阶段;哲学是玄学的理论阐释;科学是哲学的理论证明;科学是玄学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高级阶段就是玄学;科学的理论阶段就是哲学……
所以这三者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因为不同的层次,就看到了不同的层面。于是有了区分。这就是《易经》里讲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搞哲学的看《易经》,就认为《易经》是哲学;
搞科学的看《易经》,就看到了《易经》是科学;
搞心理学的看《易经》,就看到了《易经》是心理学;
搞中医的看《易经》,就看到了《易经》是中医学;
搞武术的看《易经》,就看到《易经》是武学;
搞兵法的看《易经》,就看到了《易经》是兵法;
搞政治的看《易经》,就看到了《易经》是政治学;
搞管理的看《易经》,就看到了《易经》是管理学;
㈧ 美术高考录取规则,权衡文化课!
各校的录取规则都不同,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按照专业成绩排名录取,这类专业考生只要过文化控制线接口,文化成绩就没用了。2、按照文化成绩排名录取的,只要专业过线即可,专业成绩就没用了。3、按照综合分来录取,各校的录取规则又不同,有些文化成绩占比例大,有些专业成绩占比例大,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