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是丝绸文化

什么是丝绸文化

发布时间:2022-07-29 05:00:08

㈠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如下:

1.刺绣文化

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主要以丝绸和丝线为织物。秦汉时期,中国的刺绣工艺就达到了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㈡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东亚强盛文明象征。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着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㈢ 丝绸文化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丝绸的价值意义: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中国丝绸对世界的贡献首先在于中国的丝绸技术随着丝绸的外传而传播。中国丝绸技术首先传到中亚一带,《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关于传丝公主将蚕种传入瞿萨旦那国的故事。

蚕种从中亚向欧洲传播发生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一位波斯僧侣将蚕种藏于手杖之中带至罗马,中国的蚕桑丝绸技术就这样传到欧洲。

2.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

《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9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3%。汉语中还有大量与这些字相关的词语,如:桑蚕、桑麻、桑梓、蚕种、缫丝、纺丝、丝绸之路、帛画、玉帛、财帛等 。这些词语大都与蚕丝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3)什么是丝绸文化扩展阅读:

1、天然纤维

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粘液凝固而成。蚕丝纤维因蚕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种,其中有食桑叶形成的桑蚕丝纤维、食柞树叶形成的柞蚕丝纤维以及食木薯叶、马桑叶、蓖麻叶形成的其他野蚕丝纤维。

2、人造纤维

人造纤维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制得的非天然纤维,分为再生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再生纤维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经溶解后制成纺织溶液,然后喷丝纺制成纤维状的材料。

化学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制成的合成纤维。丝绸中加入人造纤维,主要是为了使丝绸抗皱缩、防虫蛀、更易保存等。

㈣ 丝绸的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分别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
粤绣始于唐代,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这样描述了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云锦是指在南京生产的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云锦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云锦是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成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
蜀锦是中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
蜀锦历史悠久,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前身。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之一,大概起源于宋代末年,主要产地在苏州。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在制作工艺上,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现代宋锦主要产于杭州、湖州、苏州等地。现代生产的宋锦又称“仿宋锦”,主要品种有大锦、盒锦和小锦。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西周。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周礼”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周易》载:“天玄(天青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裳,玄指黑色,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内蒙古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

㈤ 丝绸文化的发展如何

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高潮。对于西方地中海世界来说,中国就是产丝之国;在一定意义上,汉文化也就是丝绸文化。沿着丝绸古道,大量中国丝货源源西运,流向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直到地中海世界。例如,叙利亚东部沙漠之中的绿洲国家帕尔米拉,就是中国丝织品西运地中海地区的一个重要中途站。这里出土的汉字纹锦,是属于公元1世纪的丝织品。它的纹样和织人的汉字同本世纪初在新疆楼兰等地发现的丝织品类似或相同,都是汉代生产的绫锦、彩缯。中国丝货运到地中海地区后,大受欢迎,很快成为那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层人们的普遍的追求。

㈥ 唐代丝绸文化特点

唐五代时期,中古先民通过丝绸之路同周边及以远地区的各民族进行了频繁的物质、精神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我们从唐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内容的特点进行阐述及概括,看到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展现的双向性、民俗化、本土化、渐进性和回流性的特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大规模引入了外来植物、动物以及宗教,中原各种科学技术、动植物物种以及先进的礼俗文化也传入西域诸地;在彼此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影响下,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异域文化在中国扎根并衍生;外来物质文化和异域艺术、宗教等也对丰富中华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隔膜,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㈦ 丝绸的由来,

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

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 。

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

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

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7)什么是丝绸文化扩展阅读:

丝绸的价值意义: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2、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9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3%。

此外,还有许多与丝绸文化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作茧自缚、锦囊妙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等[33]。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等。

3、促进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丝绸文化中民俗色彩浓郁,中国人的蚕神崇拜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有关蚕神的神话传说绵绵不绝,而且蚕神众多,各地正宗的蚕神不下10种。众多有关丝绸文化的歌谣、谚语、方言俗语,是历史的活化,积淀着浓郁的民俗色彩,许多岁时习俗、社会习俗和人生礼仪习俗都与丝绸文化有关。

4、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丝绸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着其它的艺术,甚至促进一些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

中国书画宣纸的发明与古代丝绸“缣帛”、“绢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纸的发明还是受到丝绸的影响,纸的初意是丝在漂洗过程中积淀的丝屑,积淀成薄薄的一层,称为纸。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再用纤维代替丝纤维造纸,成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另一个重大的发明印刷术也是发源于蚕丝业。经考证,中国古代丝绸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传统的印刷工艺中,有很多部分直接来自印花技术。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大的促进了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发展。

5、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同时,国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使本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日本曾多次接纳中国移民进入本国生活或是派遣使者进入中国学习丝织技术。

中国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使团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形成一次强烈的冲击。在日本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仿唐文化”,并持续了200多年 。

作为回馈的日本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不少文化也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一些丝绸以异域神祈祥瑞或传说故事为图案,被中国工匠所吸收,丰富了中国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丝绸也作为各国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国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

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㈧ 江南蚕桑及丝绸文化

长江丝绸的生产历史悠久,丝绸品种繁多,名品迭出,在中国乃至世界丝绸文化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时期,长江上游的川渝、中游的两湖和下游的江南就已是我国蚕桑丝绸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从汉代开始,在这些丝绸生产一向发达的地区递次出现了三大名锦和三大名绣,它们是我国丝绸文化的突出代表。大约从宋代开始,我国丝绸生产的重心南移,江南、四川和黄河流域共同成为我国丝绸生产的三大中心,特别是江南地区,至明代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这里蚕桑丝绸的商品化生产起步早,程度高,丝绸以贸易为主要传播形式,成为对外影响较大的商品,在世界经济大流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
继汉以后,丝绸之路再次得到重视是在唐代。唐代统治者直接以汉为楷模,其开放意识使他们努力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在长安经常有数十万外国巨商,在"商贾来则边人为之利"的思想的指导下。长安、扬州、广州等都市都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其中以长安规模最大。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似乎不满足于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经过与大食(阿拉伯)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又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从而加强了唐王朝同中亚、地中海东岸诸国的海上联系。陆路和海路商渠的同时开通使唐代对外开放的意识更加强烈。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场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并存,有力地促进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于唐王朝格外注意丝织业在纺织中的地位,从而出现了河南、河北这样的丝织业中心,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织品,如宋州(今河南商丘)和毫州(今安徽毫县)的绢、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锦、扬州的锦袍等都在全国负有盛名。
无庸讳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虽然是以丝绸为开路先锋,但传播的远不止丝绸,它是在借助于丝绸向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伴随着丝绸贸易,中华民族的文明不断走向世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科学文化都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是蚕桑的原产地,是世界丝绸大国,素有"东方丝国"的美称。蚕桑价值的发现使中华民族格外重视丝织业的生产。
丝织技术在殷商之际已达到了很高水平。今人对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丝织物进行了分析时指出:"商代从事丝织生产的奴隶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了蚕丝的这种独特的性能,并利用当时已经相当发展的练丝技术,巧妙地设计织造出这种富有弹性而轻盈透明的丝织物。这种丝织物经过三千多年的演变,至今仍是高级丝织物品种之一。"很显然,商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是不容怀疑的。"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丝织工艺在强烈的审美意识作用下创造出了更精美的丝织品。
周代丝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王朝除设置"典丝"官外,还有"掌染丝帛"的"染人",湅丝以涗水沤其丝"的"巾荒氏",从煮练生丝、染丝到丝织都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并有严格的社会分工。《周礼·冬官·考工记》云:"画绩之事,杂五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谓之巧,凡画缚之事后素功。"从广义讲,文以外的章、黼、黻、绣等都是文,不同色彩的有规律的交织标志着周代丝织业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织锦技术究竟发生在何时?我们现无法知道,但是,从《诗经》里我们知道,织锦在西周时期至少是春秋已十分发达。"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衣锦虎衣,裳锦虎裳",锦的用途十分广泛,《诗经》对锦的浓厚兴趣表明这一复杂的织花工艺已被社会普遍掌握,成为女织的普遍社会行为。锦-这种多彩的织花丝织品的出现,不但提示着我国丝绸织花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其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用途标志着丝织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silk-e.org/Culture/

㈨ 丝绸文化的介绍

《丝绸文化》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㈩ 丝绸文化

不是对偶句。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千里丝绸之都,三国文化之源。这二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但是平仄相对,就没有做到,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说不是对偶。 上句的“都”和下句“源”,都是平声,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丝绸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