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人有那些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
江西简称赣,江西菜又称赣菜。它的形成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物产资源各方面因素,气候环境、饮食习俗更是其主要因素。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四季气候为春多梅雨、夏炎热、秋干燥、冬潮冷。山区地带更为湿润,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所致,江西人的饮食习惯中也是多喜香辣和偏爱咸鲜,口味注重浓郁,菜肴形成的特色颇具鲜明。下面我们就一来了解一下江西的饮食文化特点吧!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的鱼米之乡。
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
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
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江西古代饮食特点》,《江西文化》,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
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嗜辣习惯。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这都属吴菜风味。
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
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
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
(一)构成
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
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
(二)菜式
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菜肴。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
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是一道着名的家宴菜。
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鱼、炒三冬等。
三.江西的饮食主要概况
江西以稻米、小麦、甘薯为主粮,常年以米饭、粥为主食,并辅以其它面点、羹、米粉等。城镇居民喜食晚米,乡村百姓则多吃糙米饭。过去一些贫困地区如安义、宜春等地,仅以米粟薯芋为主食。现甘薯(当地称番薯或红薯)已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粮(个别贫困山区除外)。甘薯的吃法很多,人们一般喜欢煮或烤,或选用优质的甘薯加工制成甘薯干,还可制成淀粉、粉丝,也可酿酒。米粉是本区常见的一种食品,食法很多,吃时将米粉煮熟,可做成汤粉、炒粉、凉拌等花佯,风味各异。饼糕类也是本地区人民的主食,品种很多,主要有海参饼、糖饼、大回饼、南昌煨牛肉月饼、状元糕、海棠糕、菲子头糕、龙兴铺灯芯糕、发糕、社团、印花子、“招子”、酒糖丸子等。
在副食上,本地区群众喜食水产、鸡、鸭、狗肉和豆制品。菜肴上有以南昌、宜春、吉安风味为代表的地方菜肴,特点是用料广泛,味浓,油重,原汁原味,主料突出。烹制菜肴时喜欢采用整鸡、整鸭、整鱼或整块的“猪蹄花”(前腿肉),用来红烧或清炖。制法上以烧、焖、蒸见长,在风味上偏重咸、香、辣。有句话叫“无鱼不成席”,反映了南昌人的饮食习俗特点。在南昌银鱼、甲鱼很受群众欢迎。银鱼的食法很多,可烧烩,可与豆腐一起熬汤,也可用面粉拌匀油炸,或制成银鱼干。南昌人认为甲鱼性凉,有清热解暑功效,因此嗜食成癖,市场上居为奇货,食用时或烧或炖,为高档酒席上的佳肴。
四.江西的主要特色美食盘点:
定南客家灰水粄、大余南安板鸭、崇义黄姜豆腐、崇义米酒、奉新酿饭坨、莲花血鸭、井冈山红米酒、婺源绿茶、广丰洋口海参饼、赣南客家擂茶、贵溪灯芯糕、九江桂花茶饼、修水哨子、湖口豆豉、庐山云雾茶、九江封缸酒、萍乡花果、安义黄洲宗山米粉、安福火腿、金溪藕丝糖、永新和子四珍、吉安薄酥饼、峡江米粉、黄连麻糍、浮梁功夫红茶、遂川狗牯脑茶、金溪浒湾油面等。
‘贰’ 江西历史文化
江西省,简称赣。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俗称灌婴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并为豫章治郡,隋初为洪州治。
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至清代,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
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两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宠大的宗教派别。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创始人为汉代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
张道陵被张盛尊为掌教、正一天师,因而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为中国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后,正一派与全真派南北对峙,成为独树一帜的道门分支。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十派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是晋代慧远和尚。
因此,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庐山东林寺等,一直是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多有外地和日本、韩国佛教徒前来朝拜。 另外,江西的农业自古就以种植水稻为主。隋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茶叶种植和加工也大大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同时,陶器、造船和银、铜冶炼在全国亦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业和以布为主的纺织业中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
(2)江西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文化扩展阅读: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江西境内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劝学篇》注:“邗越古国名”。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
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和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2016年6月,赣江新区成为第18个国家级新区。
‘叁’ 江西传统文化有哪些
赣文化 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其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91] 。
临川文化 临川文化是以江西临川为汇合中心,人文、风物、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理、学术、宗教、民俗、体育、语言、建筑、美食等实行向性组合,而形成独具特色,自有特征,承上启下的区域文化。临川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宰相词家晏殊及其儿子晏几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医学家陈自明,地理学家朱思本,着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等历史文化名人[92] 。
庐陵文化 庐陵文化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周边市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着称于世。“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传为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万里、原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原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中国着名数学家王梓坤、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南宋爱国名臣胡铨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先后孕育或诞生在这里。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人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将军古柏、肖华等名人。赣南600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赣南采茶戏、东河戏流传至今[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