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山年画的题材
佛山木版年画有原画、木印、工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神、年画、神像画,以门神为主,内容多是“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福禄寿全”、“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天姬送子”、“和合二仙”、“金钱童子”以及各种神像和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题材广泛,表现人民的希望和理想。 还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及其他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内容广泛,产销盛极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曾随时代变化,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也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
② 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
春节张贴年画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明以前,人们多用石刻虎、狮放于门前左右,以示驱邪示威。自年画兴起后,人们在腊月廿四以后,便开始张贴春联、挥春和门画,民间俗称贴门神,以作驱邪纳福。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
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门画(俗称门神)、神像画、灯画、榜边画以及民国初专销越南、柬埔寨等国俗称“安南画”的木版画等,以门神年画为最大宗 ,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
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大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题材十分广泛,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建国后,佛山木版年画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
③ 佛山的文化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岭南文化气息浓郁。同时,佛山也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着名的武术之城、民间艺术之城、陶瓷之都、美食之乡。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着称海内外。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又称“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艺、灰塑(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 佛山剪纸是中国着名的民间传统艺术,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佛山剪纸原以剪为主,后改用刀刻,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术展览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还经常选送国外展出。佛山秋色可分为秋色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又因佛山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证明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干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粤菜发源地之一 。这里土地肥沃,水网交错,物华天竞,“海陆空”物产颇丰。无论天上飞、地上走、土里钻、水中游的动物,还是那青葱滴翠的各种果蔬,在厨艺大师们的精心烹调之下,都能变成美味佳肴
佛山有许多小吃,如佛山扎蹄、佛山公芝麻饼、大良野鸡卷、大良磞砂、大良姜汁撞奶、炸牛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水晶饺、甘笋蒸饼、西樵大饼、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佛山柱侯酱、蚕蛹、 白糖棉花糕、应记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笋蒸饼 、汾宁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状元及第粥、盲公饼、高明濑粉等许多小吃。
佛山人根据不同的地方的特产与口味,创制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佛山的柱侯食品,顺德的“凤城(大良)炒卖”,声名远播。佛山的许多小吃,如佛山盲公饼、大良蹦砂、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等皆名闻遐迩。 年宵花市:“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花市于春节前三日举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游人买到鲜花,寓示大吉大利、大展宏图。
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行通济,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河现没了,桥还在,每年正月十五,政府组织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赛龙舟: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佛山各地有民间举办的龙舟赛,各乡各村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漂亮醒目的龙舟在水乡的河网上力争上游,两岸站满观众,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佛山秋色 :秋色又名“秋宵”、“秋景”,是佛山独有的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过去秋色多在秋收时节的晚上举行,表现形式上分为灯色、车色、马色、 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明永乐年间发展起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通过游行 的形式来展出,并表演舞龙、舞狮、十番、锣鼓柜等助兴,让群众观赏评议。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惟一“中国龙狮名镇”。 级别 数量(处) 名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佛山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康有为故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4 佛山梁园、兆祥黄公祠、简氏别墅等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62 陈铁军故居、文会里嫁娶屋、简照南佛堂等 五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单位:处) 各级文保单位数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禅城区 74 3 5 67 南海区 87 1 13 73 顺德区 103 — 20 83 高明区 17 — 4 13 三水区 29 — 2 27 合 计 310 4 44 262
④ 怎么画佛山特色
描绘“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服务优”的美丽文明村居,展示乡村振兴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可以结合品质佛山,宜居宜业,高铁、城轨、地铁串联,建设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百里芳华,四季飞花,也可以描绘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佛山,为幸福生活加码!
画佛山的画,你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当地的风土人情,将他结合进去,主要的还是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画画。
⑤ 佛山历史文化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干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优美,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
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现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园。还有岭南天地(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大旗头古村、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等文化景点。
⑥ 佛山传统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粤剧之乡
【粤剧之乡】清初,北京昆曲艺人张五,绰号"摊手五",因不满清廷专制,每每在台上演出时流露反清言词,使清廷感到害怕,要将他逮捕下狱。张五便化装易服,逃离京城,一直逃到广东,寄居在佛山大基尾。时粤剧尚未成形,摊手五便以京戏昆曲教授红船子弟,改编剧目和扩大演员组织规模,创立"琼花会馆",是粤剧艺人最早的会馆。从此,广东戏剧独树一帜,地方色彩越来越浓厚,成为一个剧种。至清咸丰年间,佛山爆发以粤剧艺人李文茂为首的"红巾军"起义,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于是下诏解散粤剧班,禁演粤剧,后又焚毁琼花会馆,粤剧于是中断了若干年。其后有南海商人、粤剧票友刘华东,利用粤俗庆典宴会酬神演戏的习惯,巧施妙计,促使广东总督瑞麟向清廷奏准粤班复业,成立"八和会馆",粤剧开始中兴。
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石湾陶瓷
【石湾陶瓷】素有南国陶城美誉的佛山石湾,与江西的瓷都景德镇齐名,制陶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河宕贝丘遗址数以万计的陶片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先民已经在挖土烧陶。从先秦到两汉,制陶逐渐成为行业,在澜石出土的汉墓就有陶屋、日用器皿、动物陶塑、水田附船模型等。唐代石湾窑烧陶用的是馒头窑,轮制与手轮兼制并用,产品除日用陶瓷外,出现了美术陶瓷,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宋代石湾窑包括石湾、小塘奇石两大窑场,花色品种和釉色均有很大的进步。北宋是石湾窑一个兴盛的时期,产品远销东南亚。元代以后,奇石窑场衰落,陶业集中在石湾,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将陶艺也带来,促进了石湾窑的发展。明、清时期是石湾窑一个鼎盛的时期。其显着的标志是窑的改革,像"南风灶"这样先进的龙窑出现,提高了石湾陶的质量。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祖堂居",是专门烧制美术陶的工场。明中叶以后,"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陶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现今在祖庙的瓦脊上,陶塑的花脊是石湾陶文化的代表作。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石湾陶的萧条期。由于国力不振,加以战争的破坏,石湾陶窑锐减,技工星散。1949年石湾经营陶业的只有300户,从业人员2800人。1949年后,石湾陶得以复苏。首先是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其次是革新产品,扩大生产,进行了技术革命。石湾陶的腾飞是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的。近10多年来,石湾陶有国营的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有区镇办的陶瓷工厂,还有个体办的陶瓷企业。体制改革,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流程改造,石湾陶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局面,进入了自明、清鼎盛时期之后的新腾飞的时期,成为佛山工业的重要支柱。石湾已成为全国主要的陶瓷综合生产基地,墙地砖产量占全国的1/3还要多。
佛山冶铸
【佛山冶铸】佛山冶铸文化源远流长,有关炒铁铸铜的传说、奉祀、街名及文物古迹,至今可见。佛山市区新安街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条打铁街,打铁师傅云集于此。街上有座"国公古庙",始建于明,清代以后多次修葺扩建,现存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明清时期,该庙是佛山打铁行业的师傅店。相传唐代开国元勋、鄂国公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后来被奉为打铁行业的祖师。该庙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庙前原有的大戏台及大地堂,为演戏用。现庙内尚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18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通,对研究当时炒铁的规律及其分工以至行业、行业神崇拜的习俗有重要价值。在不胜枚举的佛山冶铁产品中,如今仍存留在广东的大约可分为5类:(1)铁铸千佛塔;(2)铜、铁钟鼎,大香炉;(3)铜、铁神像;(4)铁铸千僧锅;(5)铜、铁铸大炮。韶关马坝的南华寺保存有5层5米高的佛塔,就是元代佛山所铸。在钟鼎中较着名的,有广州五仙观的明初大铜钟重5吨、罗浮山冲虚观的明代大铜钟、佛山祖庙的明代大铁鼎。最令人瞩目的,是祖庙里2.5吨重的北帝铜像。此外,铸于清代的镇庙之宝,2吨重的铁香炉,以及从数千斤到万多斤重的铜、铁炮等。至今人们还可以在虎门炮台、沙面堤岸、五层楼下和广东省博物馆内,一睹昔日佛山铸炮的雄姿。在佛山的古街道,有不少街名都与铸铁有关,如铁砧街、铁香炉街、铁门链街、铸犁街、钟巷、针巷等,说明佛山早就成为岭南铸造和锻造的生产总汇。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佛山剪纸全国闻名,已有500多年历史。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主要有三大类:单一色调的纯色剪纸、剪绘结合的写料剪纸、用几种颜色的纸料剪衬而成的衬色剪纸。近年发展的铜衬料剪纸成为佛山剪纸的主要门类。它是运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勾雕出画面的主线,再在底部衬以色纸或在上面绘上颜色。这类剪纸具有金碧辉煌的特殊艺术效果,很受人们欢迎,产品远销海内外。剪纸艺术风格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不少剪纸作品形式已进入现代化的厅堂装饰,如大型剪纸艺术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
木版门画
【木版门画】中国民间木版门画,除了为人们所熟悉的杨柳青和桃花坞版画外,佛山的民间木版门画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佛山就有木版门画制作,清代中叶至抗日战争前是它的全盛时期。每年门画季节,从事门画的画、刻、印的作者近千人,出版及发行的有70余家,年销量1万份以上,成为华南门画产区的中心。佛山民间木版门画,是一种木版五色彩印,由于经过民间艺人几百年来的千锤百炼,艺术上十分精湛。它的特点是线条明朗有力,色彩绚丽,造型健美,洋溢着吉祥、喜悦、和平的气氛。主要有《送子》、《秦叔宝》、《尉迟公》、《太平盛世》、《五谷丰登》、《谷仓常满》、《年年有余》、《烧喜炮》、《老鼠嫁女》、《六畜兴旺》、《猪牛平安》等300余种。
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佛山狮头中外驰名,每年都有2000多只狮头出口,远销世界五大洲。自从实行开放政策以来,佛山狮头生产飞速发展,年产狮头4300多只,仍供不应求。特别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的华侨社团,以及港澳地区社团成批订货,出口外销占年产量的60%,仍不能满足旅外乡亲的需要。佛山制作狮头,始创于清代干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设色鲜艳美观,制作精巧坚固。佛山狮头的造型,一般是双腮、圆唇、明牙、震舌,两边嘴角后面还有细腮和9只细翅。艺人们还别出心裁地设想出一只狮角,把它做成拳(头)角、(竹)笋角、(麻)鹰角、鳌鱼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狮"之称。工艺师们还创制出一种"软彩狮",前额装饰着二龙戏珠,后脑则饰有双凤朝阳,两颗眼珠电光闪闪,狮头向四周转动灵活,并配有绒珠、星镜,相映成趣。狮头的设色,大致分为七彩、黑白、红白、大花面、二花面等花色,是参照古典戏曲人物刘备、关公、张飞的脸谱着色的。每只狮头,都配100多个七彩绒珠,300多面铜镜片(或金胶片),光彩照人,鲜艳夺目。
金银铜锡箔
【金银铜锡箔】金属制箔业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艺。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最初的产品主要是制作金花的厚片铜箔。至清代,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改进,已能制作更薄的铜纸,且金箔、银箔、锡箔同时兴起,1906~1915年间制箔业最盛,厂号有200余家,工人3000余人。当时的金箔主要用于制药、制刺绣线或作装饰品用。铜箔、锡箔用于迷信品、文化用品、装饰品等,销路遍及全国,以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外销远至东南亚,而金箔制作的刺绣线远销欧美。后来,由于洋装潢纸大量输入,市场逐步缩小。
铜凿金花
【铜凿金花】佛山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多用于迎神祭祀活动,也用于戏装。因是在铜箔上凿花,故称铜凿金花。主要品种有芙蓉屏、瓜碟屏、中标屏、小标屏、龙屏等。铜凿金花状如树叶,下宽上尖,有一片为一朵的,也有两片相叠为一朵的,均用粗铁丝为柄,镶嵌于花片之下方,以便将金花插入装饰物品上,如匾额两上端,或簪花挂红的男子毡帽两侧(也有只插一侧的),或者春联、挂钱、神相等一应需装饰之物上。轻巧的屏花多是两片以上的铜箔凿花制成,对铜箔上的花纹图案,均以彩色或油漆加以彩绘,有些还凿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全、绒球、纸花等。佛山铜凿金花曾成为佛山镇一宗大批量生产和出口的民间手工艺品。
木屐
【木屐】顺德大良镇是广东木屐的重要产地之一,名闻遐迩。因其穿着方便、大方,价钱低廉,水网地带的群众过去喜穿木屐。20世纪40年代,大良木屐业颇为兴旺,从业者近400人,年产木屐400多万双。产品不仅销本省各地,还大量出口到香港、东南亚各地。大良木屐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木质,一类竹制。竹制屐底部钉有胶板,穿着时无响声,也统称为木屐。大良木质屐,多用松木、榕木、元木等制成,花色品种很多,主要分为夏威夷庄和安南庄两种,在规格上有高蹭、半高蹭之分,在款色上有油漆花屐和白身素屐之别,约有100多个品种。漆花屐在屐面上多绘有花鸟图案,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赭色、粉红、粉绿等,色彩艳丽,甚为美观。屐皮则多以易洗易干的橡胶皮或彩色塑胶皮做成。60年代初,由于塑胶拖鞋流行,木屐遂逐日减少。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创始于明代。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划龙船是境内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每逢端午节或其他盛大节日,总要划龙船或举行龙舟竞赛。龙船多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宽1米,长约20~30米。前有木雕龙头,张口见舌,龙角高翘,龙目炯炯,下颊安上白、黑或红色龙须。船后有木雕龙尾,往上翘,龙鳞闪闪,划行时,船上多插以彩旗、彩牌和绣花罗伞。按旧习,龙船划后,埋于江边泥中,以防腐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龙舟出水的日子,名出水龙。划龙舟时,持桡掌舵张旗打锣鼓的一般约40~80人,都穿上同一式的服装,十分威武。划行时,鼓手马步坚稳,手举鼓槌,时而猛击鼓心,巨响咚咚,时而轻敲鼓边,连声得得,以鼓声指挥进退。锣声与鼓声应和,追涛劈浪,声震江村。船前稳坐一孩童,穿华服,胸配绣球,俗称"龙孩",在风浪中历险壮胆,此座位多由富有人家投高价买得。船前后各立一人,挺胸昂首,高举长桨,以全力踩足蹈动,使船身震跃扑腾,掀起浪花簇簇。船前后的舵手,掌稳船舵,左拨右弯,灵活控制。船中桡手,合着鼓点,似万剑击波,齐声吆喝,同争上游。龙舟过处,两岸人山人海,红男绿女,爆竹之声,此起彼续。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佛山人行花街相沿已久,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花市日期从农历十二月廿八至三十日一连3天。除夕晚是花市的最高潮。一般居民吃过团年饭,全家行花街,买年桔、桃花等花果度岁,以示来年大吉大利,大展鸿图。每年供市民选购的种类繁多,有吊钟花、水仙花、桃花、梅花、菊花、玫瑰花、兰花、万年春、富贵竹、四季桔、金桔、朱砂桔、大红桔等。花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花市的人数逾10万人次,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十分热闹。除夕晚12时过后,卖花的人即结束卖花。到花市卖花的花农,来自省内各地,更多是近郊农民。
佛山中成药
【佛山中成药】佛山是中国岭南以及东南亚地区中成药的发祥地。药业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而今,广州、香港、澳门以至东南亚、美洲等地很多传统的中成药均发源于佛山。佛山中成药业的祖铺老号众多,清干隆年间,仅是200米的豆豉巷,从事药业的就有27家,30多万人口的佛山,制药店铺近百家,而百年老字号就达30多家。较着名的有梁家园少林药膏、马伯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甘露园紫雪丹、冯了性风湿铁打药酒、刘诒斋卫生丸、黄祥华如意油、何福山黑鬼油等。佛山成药分别制成膏、丹、丸、散、茶、油、酒等,品类齐全,成为居家旅行必备的良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老牌成药焕发新的生命力,还在全国首创胃甘绿、生胃酮、人参再造丸、跌打药精、抗骨增生丸、骨刺片、喉舒宁、复方珍珠暗疮片、复方何首乌片、安经痛药酒、通江龙片等13种成名新药,其中珠江桥牌跌打药精获得国家银质奖,还有近百种新药在试产之中。
酿扎蹄
【酿扎蹄】佛山土特名产。以五香和味、皮爽肉脆而驰名。酿猪蹄有两种:一是酿猪蹄,它用整只猪脚酿制而成,工序较少;二是酿扎蹄,先将猪脚开皮,抽去蹄筋和骨,再以猪肥肉夹着精肉包扎在猪脚皮中酿制,工序较多,因用水草扎着酿制,所以叫扎蹄。所谓酿,就是用慢火浸煮,以金黄色为最好。
鱼生
【鱼生】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特殊食谱,要即制即食。选鲜活大鲩鱼,剥皮、起肉,刮去肉中的红肉和血丝,用干净纱布抹干水分,再用利刀把鱼肉切成极薄的鱼片排在盘中待用。吃鱼生很讲究作料和调料,通常用切得很细的姜丝、嫩柠檬叶丝、辣椒丝、葱白、甜酸?头片等做作料,以熟油、麻油和上等生抽(酱油)做调料,每客一碗。吃鱼生时,各人先将鱼片放在熟油碗中稍浸片刻,然后再和着作料一起吃,味道特别鲜美。边吃边饮美酒,乐趣倍添。小吃配有炸花生米、炸粉丝和冷油炒成的爽脆鱼皮。其后再食用鱼骨、鱼头熬成的粥,风味尤佳。因是生吃,而鱼会有寄生物,故制作用料用具要特别讲究卫生。
盲公饼
【盲公饼】佛山土特名产。创制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传说当时教善坊有间"干干堂"卦命馆,前去问卜占卦者甚众,但因带小孩的顾客常为孩子的哭闹困扰,影响生意。于是馆主的儿子何豫斋就用饭焦干磨成粉,加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匀,制成米饼,半送半卖,以堵小孩之嘴。由于其制作独特,甘香味美,价格便宜,大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因而出名。如今制法改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生油等原料,加入用白糖腌藏数日的猪肉,吃起来更加甘美酥脆。
狗肉香煲
【狗肉香煲】佛山风味小吃。制法:除毛的狗一只,用禾秆草烧火把狗全身烤至黄色,洗净、斩件,再用白锅炒至狗肉干水略有焦味,盛起待用。把切好的陈皮、生姜、蒜子、盐等放进油锅爆香,然后再将狗肉一起落锅翻炒,加足生油炒至半熟,加水及少许茴香、八角(用纱布包好)、片塘,先武火后文火,烧制即成。此菜香味浓烈,壮身补亏。民谚云:"狗肉滚三滚,神仙坐唔稳(坐不住)。"吃时,再加生菜、芫荽等伴汁同食,食欲大增。
秋冬食蛇
【秋冬食蛇】民谚云:"秋风起,三蛇肥。"秋冬之交,是吃蛇的最好季节。"三蛇"一般指饭铲头、金脚带和过树榕。越冬前的蛇肉丰味美,秋凉天气吃蛇易吸收入补。制法是先将蛇除皮,置于锅中煮熟,捞起除骨取肉,撕成肉丝再配以鸡肉丝、老姜、陈皮、麻油、料酒、味料等放回锅里汤中熟煮,加入少许湿马蹄粉调成薄芡,即成蛇羹。吃时再配薄脆、柠檬叶丝、胡椒粉等撒面上席。特点:驱风去湿,清鲜味美。或取蛇肉、猫肉、鸡肉加以陈皮、老姜等放于瓦煲中慢火煲数小时熬成浓汤,称为"龙虎凤"。味浓鲜美,具有驱风祛湿、强壮身体作用。蛇胆则以优质米酒混胆汁开成"蛇胆酒",碧绿透明,饮之清香甘凉,驱风强身。
⑦ 佛山木版年画的社会意义
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时期享誉岭南的剪纸、年画、金花、灯色、扎作、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民间工艺,无不与当地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处处都反映了广府民俗事项、民俗心态,而体现得比较全面、深刻的,当数年画具有代表性。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其本身就是民俗事项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与诸多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佛山年画在题材方面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神灵崇拜,或取材于演义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无不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反映出独特的民俗内涵和审美意识,形象地展示了岭南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 佛山数百年绵延不绝,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丰富了佛山年画题材,是名副其实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体。民俗活动借助年画的传播,不但赢得民间百姓喜爱,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们从一些年画上可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民俗。
风筝古称“纸鹞”,是中国起源较早的民间游艺用品,放风筝是民间较为常见的游艺活动。古代佛山还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放鹞会”。《放纸鹞》这幅年画绘制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纸鹞玩耍戏乐的情景。
佛山是着名的武术之乡,明清时期武馆林立,习武者众,民间尚武之风悠久,不少年画艺人同时也是武术爱好者,他们创作以武术为题材的年画并不鲜见,是佛山本土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年画《比武》描绘了一对稚气的男童以棍戟交战,双方认真比试,难分胜负,这幅年画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习武风气。。 传统民间年画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内心感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对此,佛山年画也有充分的体现,它是民俗观念的形象反映。
神灵信仰
粤人自古俗鬼,根深蒂固的泛神灵信仰令神像画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销售多达十数万张,在佛山年画中占有很大比重。神像画多取自释道诸神及民间行业神:有水神北帝、天后、龙母、洪圣;财神有玄坛、财帛星君;辟邪镇宅有钟馗、关公、包公、主帅、紫薇、齐天大圣;纳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观音、宾公佛、释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业神有蚕姑、关公等。几乎包括中国民间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画的一大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神像画由原初驱邪禳灾的护佑功能逐渐发展为兼有纳福迎祥、招财进宝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广大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意愿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岭南民间神灵信仰习俗和广府文化的兼容性。
看重子嗣
看重子嗣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产物。“榴开百子”、“莲生贵子”、“红梅多子”、“瓜瓞连绵”等吉祥图案象征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的形象,是民间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佛山年画的主要装饰纹样,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保护儿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的《护生图》、《孙悟空坐镇》、《镇宅神虎》等年画广受民间欢迎。这类年画表现了人们对子孙昌盛、家族兴旺的理想追求,这种以血缘系统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到民间年画的创作观念上来。
祈祥纳福
民间年画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借助民间艺术品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处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奴役和剥削下,老百姓长年累月困守于封闭的文化圈内,过着苦难贫困的生活,即使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画中如《凤凰牡丹》、《龙凤呈样》、《福禄寿全》、《五谷丰登》等大量蕴涵吉祥如意、辟邪纳福题材的年画,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它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潜动力。
道德教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伦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画的题材不少含有教育人们为善戒恶、尊老爱幼、忠义节孝、家庭和睦等传统道德的观念。如《和合童子》、《和气生财》图中描绘的“和合二圣”是民间传说之爱神,是情深义重的象征,此类年画有“和谐好合”、“家庭和睦”的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天赐黄金》年画则描绘了财神向人间赐予财宝,画面书有一行字“天财地宝终归善”,体现了中国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致富观念。民间年画遥接古代绘画“明劝诫,着升沉”这一优良传统宗旨,年画的宣传教化对遵守社会公德、强化道德修养、善化社会风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俗活动离不开民间艺术,许多民俗活动都因为民间艺术而增加了色彩气氛。在漫长的岁月中,佛山年画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而生存发展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长期传承在民间,完全是依赖人民不断地结合民俗活动和生活需求去进行再创造。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与希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新春佳节,—对对门神、一张张年画,带着百姓对来年美好的期盼走进千家万户。民间年画以喜庆的内容,吉祥的造型,浓烈的色彩,使新年的民俗活动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正月十五上元灯开灯宴、中秋佳节是佛山历史上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买灯色、挂灯色的习俗。装饰其上的就是门神行印制的灯画。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大凡岁时节日、赶集庙会、祖师神诞、安家迁居、升官授职、酬师谢神、道场打醮、生子弥月等民俗活动都有年画点缀其盛,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佛山年画不以精巧细腻的工艺着称,不以富丽堂皇的装饰见长,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来有点“俗气”,带有醇厚质朴的乡土风味,这正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特征和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创作意识的物化,由于创作的出发点与观念意识相通,它真情地保留着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元气,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人们可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画不仅是年节和民俗活动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这些特点,是其它画种难以比拟的,这意味着年画除了具有美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研究历史、政治、风俗和民众生活心态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数据价值,是认识过去人们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个参照系,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是研究广府民俗的重要资源。
首先,佛山年画是底层人民生活史多学科聚焦式画面的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民风,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题材内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质等都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因时势的变动和风俗而改变,凭借着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某些民俗活动和民俗事项,不少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消失或失传了,比如,南狮传说起源于佛山,醒狮的扎作和表演历史悠久,由于属于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练武强身的游艺活动,史籍记载几乎是空白,更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南狮的形状、颜色、配置的敲击乐,醒狮的动作形态、活动场景等相关情况无从考究。在年画作品中,描绘醒狮的图像则为人们提供了形象的宝贵资料,对考证、研究佛山着名民间扎作工艺“狮头”以及醒狮活动及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又如佛山年画中神像画相当大宗,不但品种繁杂,销量也相当惊人,其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岭南民间信仰兼收并蓄和多神崇拜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探讨岭南民间信仰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资料。一些年画作品还反映了社会变革或人们经济活动中有意无意表现的时代风尚和社会风俗,如房屋建筑、家具摆设、生产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饰装束等,都给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贵形象资料。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传统的广府文化意识在佛山年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其次,中国民间年画和民俗研究起步较晚,民间社会的世风世情,过去在正史中比较少见,而年画是不同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一面镜子,在过去没有录像、录音的情况下,无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图像资料。为人们研究广府地区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有形资料可补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参考。
⑧ 佛山年画的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汉族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他各地年画相比,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其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红彤彤的色彩热烈艳丽、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佛山年画使用红丹、金银色加强画面的装饰效果,红色表示喜庆和吉利,而红丹又是佛山着名的地方特产。年画以红、桔红、黄、绿等色来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带上饰绘金银图案纹样,使神象画更显金碧辉煌。佛山年画线条粗犷,简练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
春节张贴年画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明以前,人们多用石刻虎、狮放于门前左右,以示驱邪示威。自年画兴起后,人们在腊月廿四以后,便开始张贴春联、挥春和门画,民间俗称贴门神,以作驱邪纳福。
佛山门画生产过去年产100多万时,城乡都喜用。1966年后,佛山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产。1975年后恢复生产,主要供出口。而今,城市居民贴门画之俗渐少,而市郊及各县农村仍存贴门画俗。
⑨ 佛山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由于年画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自娱自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和民间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但由于地域、历史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每个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也由于欣赏习惯、审美趣味、造型观念的差异而各自有着浓厚、鲜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长。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 佛山木版年画借鉴和吸取了佛山民间剪纸、染色纸、铜凿写衬、木版花纸、神衣、门盏花钱等地方民间艺术制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积使用红丹、绿、黄、黑等大色块套印,使画面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热烈而艳丽的佛山木版年画不仅寓意吉祥,更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使用佛山本地生产有“万年红”美称的大红、丹红作门画衬底,使门画的色彩鲜艳华丽,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同时,在人物盔甲、袍带上绘画金银图案纹样,使画面更加丰富,更突出了佛山木版门画独有的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形象精细,线条粗犷简练,刚劲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性,这又是明显区别于其它各地年画的特点。其精细显其入微,饱满寓其祥瑞,粗犷示其力量,刚劲露其个性,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清末《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有专门生产门画、年画、神像的“门神行”。可见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之一。
佛山木版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佛山年画的显着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善于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在形式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佛山年画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题材选择上都具有广府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⑩ 广东佛山有哪些历史文化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类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4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名都”称号。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近年来,佛山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目标,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和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文艺活动。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发展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佛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落户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着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佛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