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南昌李氏文化有哪些

南昌李氏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29 21:51:49

‘壹’ 有关李氏的资料

陇西李氏与李家龙宫
历史系2003级甲班 周明明
【摘 要】:天下李氏,陇西第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积淀,“陇西”已成为大多数学者和李氏族人所共同认知的李氏族源发祥地和郡望所在地,在今以陇西县为中心的这一广大区域内就有大量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和遗迹,其中陇西北关李家龙宫遗址就是其代表。
【关键词】:陇西李氏 李氏文化 李家龙宫
【Abstract】: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the surname of Li is the largest in Longxi. Through the long years of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Longxi has been commonly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the original Li Clan and the site of prefecture by most scholars. Therefore, in the extensive area whose center is Longxi Town today there leave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remains where Li Clan live. Among then the “Legendary palace of Li Clan” in the North area of Longxi Town is the representative.
【Key words】:Li Clan in Longxi Town Culture of Li Clan Legendary palace of Li Clan

姓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了巨大的保护作用。固定绵延的中国姓氏,是保证五千年文明古国和优秀的中华文化久盛不衰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之中,李姓人数之多,宗族之众,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之大,是其他家族所无法企及的。所以研究及宏扬李氏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陇西李氏溯源
李姓为中国五大姓氏之一,关于李姓的渊源学术界一直以来有很多种说法。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1)源出嬴姓说;(2)以官为氏说;(3)指李为姓说;(4)李树图腾说;(5)源于老姓说;(6)源出姬姓说。其中影响最广,且为大多数姓氏学家所接受的是源出嬴姓说和以官为氏说。他们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李氏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李氏”。[1]又因理、李同音,所以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自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聃,号为老子),着《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流芳百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辩、昭、玑。李崇被后世尊为陇西房始祖。崇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官南郡守,狄道侯。瑶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其孙仲翔,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葬陇西狄道东川,此为陇西李氏狄道房始祖。仲翔字伯考,先后为汉河东、陇西二郡太守。伯考生二子,为成纪令。以上世系,基本是依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说法。所以“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详明,然自成纪令之后,信以传信;自成纪令之前,疑以传疑;盖谱牒之家,疑信相半,尚为成纪令,因居之。其后遂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2]
陇西李氏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隆盛阶段。到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人修《氏族志》,贬抑山东氏族和其他高门大姓,“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是以皇族为首。”[3] 陇西李氏由此被列为诸姓之冠,这是其地望的又一次大提升。终唐之世,各类氏族着作杂出,等第时有调整,但陇西李氏则始终是第一大姓。这一历史现象也被后世大多数史家所接受,直到近代,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提出了“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4]这一观点之后,关于李唐皇族之渊源问题在史学界又重新出现了较大争论。但陈先生的推测性论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攻之者多,和之者寡。西北师范大学李清凌先生在其《关注姓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研究》一文中严密论证,对陈先生的观点进行了驳难,最后李先生指出“李唐皇族抛弃自己实际的地望,或冒牌赵郡郡望,或将自己的胡姓祖先化身为汉人,这与儒家的伦理孝道无碍吗?若是当时的史臣慑于皇威而不敢言,那么后世的政治家,史学家,也何以不敢纠谬,而任其流传”[5]所以,“李唐先祖出于陇西李氏,唐皇确认,史载分明,是准确无误和不能轻易推翻的。”[6]
笔者认为关于李唐究竟出自赵郡还是陇西,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它已经成为涉及到从古到今整个李氏家族对其族源和归属所能趋同认知的心理范畴。如果我们单纯地一味追寻李唐源出赵郡或源出陇西,它所能带来的历史意义已经不太重要,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给有着一亿之众的李氏家族造成一种其族源无法确定、归属不甚明了的影响,势必对整个李氏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造成影响,所以作为姓氏问题之一的李唐渊源问题,我们在关注其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同时,更应该侧重关注其现实意义。李唐源出“陇西”已被历史上大多数史家所承认,更重要的是被李氏家族中的大多数族人所接受,“陇西”二字已深深的根植于每位华夏李氏族人的心中。“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往,飞鸿南向,一联聊表子孙心,”[7]这幅高悬于湖北阳新李祠的楹联,生动地表达了海内外李氏对陇西故土的深情。所以说“陇西李氏之源”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历史现象演化为涉及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更要综合考虑,不能单纯的仅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至于现在在甘肃的临洮、秦安、陇西等地展开的关于李氏祖籍地之争,这只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只注重发展本地经济,在研究和整理文化遗产时只注重狭隘的地域性,而割裂文化现象整体性的不科学做法,其结果只能是给李氏文化的研究造成更多的麻烦和障碍。在研究陇西李氏文化这一问题上“或许研究和弘扬广义上的陇西李氏文化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8]
以上只是本人对李氏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至于李唐祖籍究竟源自何处,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甘肃省陇西县境内现存大量李氏族人活动遗迹,如:李家龙宫、陇西堂、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井、太白故里碑、李翱读书堂(今城关一小内)、五李亭(今陇师附小内)、翠屏山“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庙。这些文化遗迹,都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李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兹就大量遗迹中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李氏祖庙——李家龙宫做一述考。
二、陇西北关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城北关一心村庙儿巷,因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得名。从此以后“龙宫”成为自唐代以来天下李氏认祖归宗,隆重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在我国古代“祖庙是祭祀建筑中的一种,是专门用来祭祀祖神——祖先阴灵的场所。”[9]那么李唐统治者为什么不将“龙宫”建于别处而建于“陇西”呢?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广东梅县李氏大宗祠所藏李氏族谱载:“五十五世祖,虎公。显妣周氏,公名克权,为魏将军,受封陇西公,李氏陇西之名由此。”[10]李虎被追封为陇西公后,李氏便和陇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乡土亲缘关系,而这一时期(西魏),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的这一区域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陇西县),辖三郡——陇西郡、南安阳郡、广宁郡。陇西郡领县二:襄武、首阳。所以今陇西县在西魏时期不仅是渭州的州治,而且还是陇西郡之郡治。李虎之子李眪袭陇西公爵后,就在郡治所在地今日之陇西县署理政务。李渊七岁袭陇西公爵时,也当在郡治所在地,即今日之陇西县,李唐三代在今日之陇西发迹,“陇西兴唐”之说由此而来。综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理解初唐时期,高祖李渊为何要在“陇西”修建祖庙了。
唐贞观年间,今陇西县已成为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之一,商贾云集,使者僧侣往来不绝,物阜民殷,经济文化繁荣,公私仓廪无不丰实。唐皇室奠基于陇西,唐太宗修《氏族志》,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氏以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国姓——李姓。唐天子在西陲“真龙落脉”的陇西宝地建立祖庙,光显祖宗,威镇远方,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当地官员营造“龙宫”。遗憾的是这一历史胜迹,几因遭受战火而破坏殆尽,但值得庆幸的是李氏族人为了这一历史胜迹永流于世,绘制了“龙宫”修建图和“龙宫”原貌图(现存于陇西李家龙宫内)。此图成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一唐朝雄伟建筑群,除考古挖掘外的第一手重要资料。所以今天我们只能依据一些民间传说和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存来重现当年李家龙宫修建时和建成后的一些盛况。
相传唐高祖李渊命人在陇西修建祖庙之后不久,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夺权政变,即“玄武门之变”。政变之后高祖被迫交出实权,并让位于李世民,自己被尊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后命一高僧云游古陇西郡,查访真龙落脉之地。一日,当西行至襄武县妙娥山村时,暮色苍茫之中突见西方天际金光万道,王气凝聚,巨龙腾跃,从天而降。高僧神情激动遂踏夜幕疾步查访,果见巨龙飞落之处,耸立一参天古柏,昂首曲身,形如真龙。他马上绘图飞报天子,太宗大喜,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陇西郡守继续兴建“龙宫”。经数千能工巧匠三年零三个月的苦心营造,一座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落成。“龙宫”竟占了整个古襄武城的三分之一,高耸的红色宫墙,与日月争辉,巍然屹立的南大门,高悬唐太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见示意图1)但遗憾的是这一匾额已毁,今悬于李家龙宫南大门上的匾额我们从书法、落款等几方面综合考证,确系后人伪制。
从“龙宫”原貌图中,可以将唐代建筑的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风格规范但有不失开朗等特点全部展现出来,形成了震憾人心的“盛唐气象”。其主体建筑色调简洁明快,层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龙宫”四周城墙环绕,建筑物以南大门主殿的纵轴为中心线,宫内建筑分前、中、后三组,楼阁林立,店堂巍峨,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的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龙、凤、狮子、天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引什),在封建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现“龙宫”北殿屋脊系当年残存。整个“龙宫”建筑物上镶嵌大大小小1899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主祭堂高悬“陇西堂”巨匾,李姓后人均在此祭祀祖先。“李家龙宫的修建,使昔日‘渭州’陇西城日趋一日的煊赫起来,李氏的达官显贵前来祭祖,文武百官亦频频巡视,陇西一时成为西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11]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唐朝中后期。
至玄宗时“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12]安史之乱后,吐蕃兴起,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又陷秦、渭、洮临、广德元年复陷河、兰、岷廓。贞元三年陷安西、北廷,陇右州县尽矣”。[13]之后,陇西郡地陷没于吐蕃九十年之久。到宣宗时收复,并恢复渭州、陇西、襄武建置。此时陇右一带之吐蕃族虽属于唐,但唐王朝却无力统治,只是笼络而已,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末。自哀帝四年(907年)之后,陇右诸地又陷吐蕃达五十余年。从安史之乱到唐末近150年的时间里李家龙宫所在的陇西郡襄武县社会动荡,屡遭兵火,民不聊生,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而李家龙宫也数度遭毁 ,变成了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之为“瓦渣坡”。直到宋元时期才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元代建筑仅保存一座。
明万历五年(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由于大唐盛世已衰落,李姓在当时的声望和地位远非昔日可比,所以只是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或“祖师殿”。殿内供奉着李府先祖真人李白,托塔天王李靖,纯阳真人李琼和中坛元帅哪咤太子李罗车等。此时的李家龙宫已完全由一座单纯的皇室祖庙建筑群而降格为兼有臣民祭祀祖先的普通宗祠和道教宫观双重性质的建筑群。由于道教有着非常庞杂的神仙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几乎所有的古代名人将相都被纳入其祭祀谱系中,特别是在历史上名臣将相辈出的李氏家族更是如此。所以,造成此时的李家龙宫内道教供奉的神仙和李氏族人供奉的先祖共处一室的局面。因此“在建筑形态上,经常出现道俗不分的现象。”[14]而李家龙宫整体建筑也呈现这一风格。这一基本形态也成为从万历五年到现在为止李家龙宫建筑群的基本形态。增建后的李家龙宫除主体建筑群外,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已毁)、北天第三门(已毁)等辅助性建筑。清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癸亥(二十八日),是月,甘肃回族米喇印、丁国栋起兵反清。”[15]四月,回民抗清义军已攻破李家龙宫所在地今陇西县城之北城。顺治六年(1649年)“陕西总督孟乔芳奏,清军在甘肃巩昌夹攻米喇印,李国肃回民抗清义军,冲杀七十余里,余众悉溃。”[16]米喇印败退时,李家龙宫再次被毁,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 ”。
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部分建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吕高培任知县时,曾于任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陇西城再陷兵灾,全城建筑毁于一火,李家龙宫再遭劫难。
清末及民国初年在“龙宫”原来遗址的基础上,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天,别有天地。(见示意图2)宫内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主殿及两侧殿均飞檐翘角,群龙盘脊。殿中供奉道家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等李氏祖先牌位,香火甚旺。“龙宫”北殿屋脊上的九条雕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主脊上有四条“游龙”意为“龙游四海,四海升平”;两坡屋脊上为四条“飞龙”意为“龙行天下,国泰民安”;正中屋脊上为大型盘龙。北殿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山下的佛龛内分别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智等菩萨。此时的李家龙宫出现了一种佛、道宗教性偶像和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共处一室的奇特文化景观。我们把其放入整个古代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考虑,这种奇特现象是由古代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所造成的。据唐晓军等《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研究,清代“佛、道、儒的进一步融合,宗教诸神以及民间神鬼逐渐人格化,人逐渐神灵化,人神不分的趋势在加强。”[17]可见,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清末以来的各种形式的道观、祭坛和民间祠堂之中,李家龙宫即属这种情况。虽然此时的李家龙宫兼有着多种功能,但其作为祠堂的主体地位却仍然没有改变。清末民初陇西名人王海帆曾为当时的李家龙宫撰写了一幅气势恢弘的楹联:“家学溯犹龙,早垂道德昭前代;堂谟承射虎,应有勋名启后人”,[18]就是对这一历史胜迹的凭吊。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龙宫被改建为益民麻绳社,1958年改办县第四中学,将全部殿宇简易改修为教室和办公室。1961年四中撤并后,先后改办为城关五小、南安初中。其间,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李家龙宫已彻底没有了以前的雄姿。李家龙宫现存建筑物有北天第一门、主殿、祖师殿、陇西堂、龙殿、北过殿、九龙殿、李靖殿以及后花园郡公楼、聚贤楼、元朝戍边楼等大小十一座建筑,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主体屋架、屋顶、屋脊、砖雕、两座假山和北天第一门等残存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龙宫”现存脊兽均为北宋时期砖雕,其形态生动、笔法简练、线条流畅、雕工精细、保存完整,为一组精美的艺术珍品,极具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1981年、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分别宣布北天第一门和李家龙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龙宫成为今陇西县境内仅存的古代建筑群。2002年陇西县委、县政府对李家龙宫遗址建筑群进行了全面恢复原貌的维修,并重塑李耳、李崇、李琼、李世民四尊先祖圣像,在“龙宫”后花园新修了北大门。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2006年6月李家龙宫被列为定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对李氏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陇西李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所以如何深入、系统、客观的研究李氏文化,对探寻李氏家族在“陇西” 地区的源流,丰富甘肃地方文化,加强海内外李氏后裔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李氏文化的研究虽然从古到今都是姓氏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如何将李氏文化研究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仍然是李氏文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陇西李氏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从单纯的姓氏文化演化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而“陇西”作为李氏宗族所共同认知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也已远远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称,“陇西”这一名号,已成为一种文化标识而深深根植于每一位李姓后人的心中。所以今天我们在研究李氏文化,关注其历史意义的同时,应更多的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从微观上入手,宏观上把握,要在全面把握李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抓研究成果的推介和开发。选择能够在较大范围产生社会回应和广泛认同的课题去突破,特别是从海内外李姓人士寻根敬祖和光宗耀祖的朴素感情出发确定研究重点和研究计划,进行集中的课题研究,力求把研究和成果推介结合起来,以从有利于推介活动的操作性课题做起,注意社会效益。
2.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初期,在李氏族谱收集、李氏渊源的考证、李氏名人资料的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甘肃四大文化的陇西李氏文化和其它三大文化相比,无论在研究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远远不够,对李氏文化的研究中涉及历史、人物、轶事等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能形成准确而具有说服力的认识,对陇西李氏文化中具有民俗性的东西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所以我们在以后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陇西李氏文化的民间性、群众性和地方性特点。有目的地挖掘与陇西李氏文化相关的轶闻轶事,通过挖掘、征集、整理,使所有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景点、遗址、遗物乃至一幅楹联、一尊塑像、一株古树都有一个说法,呈现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另外在对李氏文化进行对外宣传的同时,要重视当地群众性宣传,增强其地域民间文化氛围,给人们以文化的厚重感和鲜活感。
3.要重视文化研究和景点建设相结合。李氏文化在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的同时,也已经成为一项文化经济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李氏后人及无数游人到陇西寻根、参观和旅游,所以如何把“陇西李氏”这块金字招牌做大,是关系到今陇西县乃至与陇西李氏文化有关市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以陇西县为例,境内就有大量的有关于陇西李氏的文化遗存(前文中已述),但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些遗存的研究、保护、开发还远远不够。如前文中介绍的李家龙宫建筑群遗址,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修缮,但其整个配套设施建设还几乎为零,文化遗存的整体性还没有很好的整合。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坚持文化研究和景点建设相结合,互相映证,相互推动。以李家龙宫古建筑群为中心,全面规划,有计划的搞好景点建设,抓好陇西李氏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尤其是加强对一些年久失修或业已毁坏的文物古迹的原貌恢复,力争形成一批以陇西李氏为主题的古建筑群。
在今天,以李家龙宫为代表的李氏族人活动遗址在见证着陇西李氏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已成为陇西的文化品牌。所以,对李氏文化及其相关遗址的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必将为促进陇西乃至整个甘肃旅游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延寿:《北史》, 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100页。
[2] 李开珠:《略说陇西李氏源流》,《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96页。
[3]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1204页。
[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5] [6] 李清凌:《关注姓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研究——以陇西李氏的地望为例》,《兰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第47页。
[7] 李天昌:《陇西李氏文化专辑》(内部使用),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1994年版,第27页。
[8] 孟永林, 许有平:《李姓渊源及“陇西”李氏考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5页。
[9] 罗哲文, 刘文渊, 刘春英:《中国名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10] 王耀东:《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社科纵横》2005年第2期,第142页。
[11] 李天昌:《李氏文化研究续》(内部使用),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1998年版,第34页。
[12] [13]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960,1040页。
[14] [17] 唐晓军, 师彦灵:《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 古代建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20页。
[15] [16] 章开沅:《清通鉴》,岳麓书社出版社,第167,169页。
[18] 杨天成:《试论李氏族源郡望和祖籍》,《档案》1994年第6期,第35页。

‘贰’ 李氏家谱字辈

摘要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叁’ 李姓的历史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肆’ 李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今为中国人口第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历代名人极其众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伍’ 李氏家谱的文化

湖北省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干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省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续)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续) 湖南省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甘肃省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陕西省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安徽省 安徽潜山道德堂李氏派语:宗仁道春初 光长世高尚 立显承宏先 德广扬昌远 支蕃启吉良 根本植伦常 祖志培经学 家声积善芳 材华传国代 恩义达邦乡 兰桂阶庭茂 筠松节序彰 同林时旈秀 绍述庆钟祥。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维高居 安徽庐州(关门)李氏字辈:孟宗春林、自如、本传万源、延年永庆、德泽绵长、仁义咸进、修身齐家、世安国定。
安徽繁昌东柳李氏:祖德庆长、宗功克懋、培植斯昌、益征启佑、泽荫渊源、书林育秀、贤孝廉洁、家邦远传。
安徽庐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贤才光国士 德厚永传芳。安徽枞阳李家塝李氏:吕贤大用 为善必昌 齐全克政 燕翼贻谋 来家智庆 余万恩年。
安徽定远关门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安徽庐江庙头李氏:百代承(光)先业、千年永继昌、声宏原实大、积厚定荣芳。
安徽阜阳李氏:文春风龙启祥云,德仲财广福禄升,永庆高寿恩惠长!
安徽合肥市长丰县下塘庵子李氏:源启运昌,怀述承忝,星联纪盛,炳泰庆乾,儒(如)修广毓(玉),法宪兆传,忠信为本,后祠乃贤。
安徽望江伦要堂李氏派语:贵胜庆道妙,敏永文仕万,大木一志良,思正广学光,德继先时序,材传亿世英,自能宾上国,可以锡嘉名。
安徽阜阳阜南县李氏: 邵梦世春 永玉明元 同兴家道 纪应一文
安徽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老五门1门:金充宗大丙玉景贤群楚林深运文泽书潭墨
2门:国峰昌学守传家宝景贤佐郡城永彦崇潭绍
3门:怀治德红成少丙栋玉景贤群佳仁享应鸿善端尚襄弘
4门:红少振栋玉景贤群云雨连城海肇倚启潭传
5门:红振南园春景正相宜君属春顺远传祥潭承 福建省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 山东省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高密南乡李氏: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考城(民权)李氏字辈:若德昌盛,道在正钦,万世永庆,福禄长林,…………和杞县枣园村李氏同祖
山东省巨野县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县太平镇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辈为:孔自春化国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继云兴明传志远,玉民蓝光瑞,广原庆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焕昌,增金茂未强!该支与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镇千户村李氏是同祖。 重庆市 重庆市铜梁县李氏字辈:正大光明昌,成(承)先维忠孝。
重庆潼南县塘坝(高垭口)李氏字派:益元文常凤,明 (民)德祖宗兴,仁义安邦国(顺),世界发祥祯。 四川省 四川遂宁安居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思维继永德,万世辅长青。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干坤定,英雄世代昌。
四川旺苍县木瓜村、巴中市渔溪镇苟院寺和土方山、花丛镇花旗垭、阆中市龙泉镇铁佛观、苍溪县仰宗寺李氏字辈:彦、公(登)、景(松)、自(作)、廷。世荣光一本,德胜积三多。惟子端友孝,成家道在和。
四川通江县回林乡李氏字辈:寿(qi)国文朝树,万尚德含新,学仕登大本,怀春映光明。
四川通江县铁佛镇李氏:朝尚登州吉,清俄玉秀芳。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川中江李氏派语:德玉纯熙积,余庆照家祥。
成都金堂水竹林陇西郡李氏字辈(一世祖李辉春/贝氏,二世祖李世爱/莫氏,三世祖李生玉/许氏,原籍湖南新宁高桥,班辈“思文仁大,应一世有(或泰思文宗 应绍世国)天元年永时值宏昌...”):天 元 年 永, 时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安邦定国,族大庭光
四川广汉:上二十辈为: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坤贤乾得助 子孝亲常宽 到家父“宽”字辈结束 ;下二十辈从我“仁”字辈开始为:仁义治世宝 清洁传家珍 忠信福禄本 和平畅茂因。
该资料不全,李氏一族谱,在德阳中江广福石龙,尝有一支名:......少 大 唐 运 复.....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医学传承的一支,但是武学和医学传承己失。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后人。
四川宜宾珙县巡场李氏:李氏家族,迁徙繁衍,同一族也,牌行多有不一,如四川南溪之派,则以金木水火土取义,言其生生不息,如五行之运而不已,至吾族人众氏烦,依此难以为列,敬将二堂伯祖交台先生所着十六字和修谱增着三十二字按序取之,一体尧舜之心传也,其后人谅之,慎无母紊焉矣。
字辈(方衡选范,元德永昌,孝友承宗,延作奕世;肇启良模,频辉锐志,福泽维新,贤明远继;文才英秀,华丰鸿光,国强家富,仁和科先。) 贵州省 贵州(鲁屯) 李氏字辈:廷明章汝枝,荣华乃如斯,龙门传道德,燕翼继修为,忠孝持身本,诗书治国基,嘉祥由和顺,良善实吾师. 广东省 广东兴宁李氏仁本堂:志应国朝泰,祚同运会长,荣宗复显祖,奕世衍书香。 江苏省 江苏连云港赣榆县李氏:泰安宗裕庆,传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永锡萃群芳,元臣祝厚泽,为善济时康,诗书从汝景,道德守奕香,中和润化育,勋业名振扬,云仍怀至宝,万代炳余光。
江苏盐城滨海县李氏:学富德功章,利民裹国光 。 吉林省 吉林松原扶余县李氏:振洪纯银久,居正守光明,诚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吉林舒兰白旗李氏:1781年从山东莱州府掖县沙河子北小城子来到吉林舒兰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谱字:光明万世永,荣远兴裕祥,兆庭显鸿庆,传继绍德常。家训:忠孝仁爱。
吉林永吉县关东八支下李氏:忠兴建煜,绍德长继,华春明义,平安久绪。 其它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世泽光昭,家范严恪,节义忠贞,诗书礼乐,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着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陇西郡战国置郡。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 西晋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一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广汉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梁国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赵郡、范阳、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
②自立堂号:绵远、平棘、衍庆、笃谊、本立、雍穆、培元、善庆、世美、介祉、追远、师俭、敦复、崇礼、如在、敦本、青莲、叙伦、四平、百德、敦睦、三鉴、四平、龙门、五经、思孝、致和堂、裕令堂、裕合堂、垂裕堂、衍庆堂、世德堂、伦要堂等。

‘陆’ 想问您一下有李氏家谱字辈等跟详细的资料吗

姓氏由来‘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着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蟏、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着、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柒’ 李氏家谱

1、 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2、 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3、 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4、 内蒙赤峰:宝、玉、凤、振。
5、 :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6、 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7、 湖南浏阳:帮嘉延炳运,经业嗣培基。
8、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9、 湖南浏阳:帮、嘉、延、炳、运、经、业、嗣、培、基。
10、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11、 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12、 李氏:笔、生、芳、长、启。
13、 常德维新:鼻仕允贞元应祚长方登灼先维新世泽作述振家声荣。
14、 安化李氏: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15、 新化李氏: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
16、 广西桂林: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17、 华容李族:必良贻法远,光裕定逢昌,元本恒传茂,同宗绍述长。
18、 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19、 华容桥头: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传以信,远绍定荣昌。
20、 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21、 河南固始:秉文时子克,甫卿世侯延,尔孙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诚弘国盛,仁礼蔚嗣贤,兴复我家帮,济美斯万年。
22、 重庆李氏:白永嘉应 龙如仁义 承先继述 世代兴荣 天锡洪文 家国显庆 祖肇宗钦 祥开德政。
23、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24、 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25、 李氏:本大昌咸(显),安和永庆。
26、 李氏:本、立、而、道、生。
27、 善邑曲江: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28、 邵阳八甲: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29、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30、 湖南沅陵:本元朝拔开新运,正吉宏昌少治帮,永远书香照得泽,高明万代庆佳祥。
31、 台山李氏: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
32、 江西南昌:伴国仕光春,谌应时坤尚,祖德恢宏业,忠孝义节芳,永远发长祥。
33、 江西南丰:步、相、善、继。
34、 江苏盐城:步、庆、文、运。
35、 湖南新宁:才达庚永梦,仕惟思廷伏;万荗德卓愈,世宗赵春景;秀泽朝中焕 ,兴隆迪吉康。
36、 四川万州:才仲仁显志,世高国正昌;作承天锡远,文章见洪心;定邦裕厚泽,恩光启长芳;忠孝培大本,学士继书香;一朝三元会,万代颂荣扬。
37、 李贤后裔: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
38、 湖南七甲:材达栋梁美,恩深雨露滋,伦常存后法,守创绍前规。
39、 湖南衡南:材、祚、承、先、本。
40、 贵州李氏:财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
41、 :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长。
42、 江西赣州:常、义、有、道、帮。
43、 湖北钟祥:长登孝友,勤俭家传;身逢昭代,学守古贤;永怀启绪,立志承先;祥祯百世,福履定延。
44、 新化李氏:长发方开树,多祥起益臣;若为贤懋德,宗昌必继荣,孝友传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训,后裔衍前光。
45、 山东聊城:长、连、洪、林、秋。
46、 江西泰和:长诵诗书,东作其勤。
47、 湖北应山:长、开、景、润。
48、 湖南七甲:长蜀飞阳石,春茂善宇居,峰衡泽发祥,立勤勉智恒。

‘捌’ 李氏起源

二、李姓
姓氏: 李 祖籍: 陇西
祖宗: 利真 郡望: 陇西郡
分类: 以官为氏

李姓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顼(zhuan 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一大姓。

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 、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

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有着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煜;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

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 中国着名企业家李积斌(青海人) 等等。

阅读全文

与南昌李氏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