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组成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看,任何族群,均与其环境“相生相克”,构成一个整体,使其运动中的文化总是处于相互的制衡之中。环境是文化滋长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
南北方有各自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也就造就了南北方农耕、饮食、居所、风俗等各方面地域文化的差异。
⑵ 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狭义的文化地理学是指研究语言、信仰、风俗、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特点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文化地理学,等同于人文地理学。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事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的文化地理学将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都视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其中政治地理学包括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地理、(狭义)文化地理。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
⑶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决定了地域文化,比如北方比较开阔的地域决定了北方民歌旷达豪迈的风格,舞蹈也是舒展性的:相反,南国水乡的歌曲就相对婉转舞蹈也以柔美婀娜见长。
⑷ 地理科学在现代文化教育中应承担怎样的任务
普及地理知识,为学生深造学习前沿科技知识打下基础。通过了解地理科学,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探索欲,为从事自然科学打下基础。树立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人认同感。了解人类历史演变。了解人类自我
地理科学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地理科学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一门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地理科学最初是由美国阿克曼(Edward Ackerman,1911~ )在1965年出版的《地理科学》一书中提出。书中阐述了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四大课题,即①自然地理学:研究作为人类居住区或环境的地文—生物系统;②文化地理学:探索人类社会与由人类活动所产生或改变了的居住地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政治地理学:研究政治过程与地理区域的相互作用;④位置论(包括传统的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运输地理):通过引用数学方法,深化理论,提高概括水平,把经济、城市、运输的研究在一个区域内结合起来。其内容包括:在一个理论系统中探索空间的性质、把系统方法应用于空间关系的研究、以及3个子系统的一体化等。此外,书后还附有丰富的上述各领域的现代着作目录。本书的内容和所附书目对于了解现代地理学的成果以及当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后地理科学专业出现。详情参考《世界网络着作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