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平等原则名词解释
文化平等原则是在文化方面追求社会平等的原则,包括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Ⅱ 什么是民族平等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民族平等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
Ⅲ 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我国的民族平等的特征:
1、权利的广泛性
社会生活有着广阔而丰富的内容,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和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相联系着。各民族平等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从科技文化领域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各民族都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各民族共有的权利,还包括为少数民族设有的特定的权利。
2、权利的真实性
我国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在确定民族平等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比如,确立合理的选举制度,为保障各民族政治权利提供客观条件,以及为保障各民族的文化权利、教育权利提供物质保障。
3、权利的彻底性
中国的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指导下的产物,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没有共产党人的任何私利,所以便有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特殊保护,有了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特别照顾。
4、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权利和义务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我国的民族平等,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各民族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从民族的角度考察,各民族的义务既包括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也包括各民族成员之间相互的义务。
5、权利的完整性
一个民族是由许许多多的成员组成的。我国的民族平等权利,包括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法律对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给予充分的保护。
从权利的主体而言,有的权利是属于各民族公民个人的,比如接受教育的权利、拥有自己财产的权利等等;有的权利是集体享有的,比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建立民族乡的权利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族平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Ⅳ 民族平等的含义有那几条
民族平等的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条:
一、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各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发展权利。
三、各民族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权利。
四、各民族享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五、各民族享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
六、各民族享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民族平等是指各个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依法享有相同权利、履行相同义务。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
(4)民族文化平等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国家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利,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疆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到63%,第十二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6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特殊措施保护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疆是全国唯一三级自治地方(区、州、县)俱全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参政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新疆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了大批各领域少数民族行政和专业技术干部。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有约3000人;2016年,全区少数民族公务员已达91076人,占干部总数的40.24%。
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由1985年的12.4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30.3万人,占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由34.4%提高到56.8%。全疆各级行政机关、公检法机构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各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发展权利。
中央及新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各族公民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共同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南疆地区是新疆自然环境相对艰苦、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区域,也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域。
多年来,国家在南疆地区实施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南疆地区发展速度。2014年至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南疆四地州项目建设223.52亿元,加上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合计达238.28亿元。
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等措施,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各民族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权利。
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的基础。新疆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重视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区域公共服务建设,为各民族成员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工作权等提供保障。
以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为例,自治区优先扶持南疆地区教育,南疆四地州率先实现3年当前教育、12年基础教育全覆盖,基本实现南疆农村15年免费教育。
四、各民族享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新疆是多语言文字地区,主要使用10种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司法诉讼,可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参加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招录人员和技术考核等考试。
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均使用多种语言文字出版或播放。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和增强适应现代社会能力,自治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新疆各类中小学双语教育覆盖面已达100%。
五、各民族享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
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2005年至2010年,自治区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确认的37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中,95%为少数民族项目。2009年,启动维吾尔族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至2014年底,该项目获得中央和地方累计补助资金30亿元。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中国首例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省级地方单项立法。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回族花儿、塔吉克斯坦族鹰舞、锡伯族西迁节等一大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到积极保护。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
六、各民族享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风尚礼俗,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各民族独有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2004年,自治区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依法保障有清真饮食习惯民族的饮食习俗。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不推行火葬,并采取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等措施予以保障。
在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新疆各民族群众共同享受法定节日假期。自治区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倡导各民族群众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俗各方面奉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新习俗。
几十年来,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各级政府为持续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平等参与权、平等发展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Ⅳ 我国的民族平等有哪些具体特征
我国民族政策平等的特征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1、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个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2、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力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性。
(5)民族文化平等是什么扩展阅读:
认识民族平等:
(一)坚持民族平等任重而道远。民族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今天,民族依然存在,民族特点、民族差别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还面临着解决民族问题的艰巨任务。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同国家的盛衰、社会的进退、民族的祸福密切相关。
(二)高度重视经济权利。当今时代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经济权利的时代。这是由经济权利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经济权利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甚至决定其他权利的获得与实现。
(三)高度重视法制建设。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手段很多,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法制手段。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需要重视民族平等的法律保护。
(四)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与改革。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
Ⅵ 民族平等含义是什么
民族平等含义: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6)民族文化平等是什么扩展阅读:
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族平等
Ⅶ 民族平等体现在哪几方面
民族平等首先是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次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Ⅷ 什么是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