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三昧古文化怎么样

三昧古文化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30 10:00:55

❶ 三味书屋的简介

三味书屋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酰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着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着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❷ 为什么很多人(包括一些报刊)会把“三昧”误用为“三味”呢

一提“三味”,自然想到鲁迅先生少年时代在绍兴读书的私塾——三味书屋。这间书屋是清末寿镜吾先生(1849-1927)开办的一所私塾。书屋正中悬挂“三味书屋”四大字横匾,两侧屋柱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额匾与楹联都是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那么“三味”是什么意思呢?常用的辞书都不收此条。

相当多的人把“三味”与“三昧”混淆,以为“三味”就是“三昧”。其实“三昧”是佛教用语,梵文sɑmādhi的音译。又译为“三摩地”。意译为“正定”,即摒除杂念,心神平静。

三昧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宋人黄庭坚《渔家傲》词:“方猛省,无声三昧天皇饼。”其中的“三昧”即为这种佛家语的含义。

“三昧”后来引申为奥妙、诀窍的意思。如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宋史·李之仪传》:“之仪能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等。我们称在某一方面造诣深湛为“得其三昧”。

“三昧”这个词使用频率较高,在具体运用中,“三昧”常被误用为“三味”,在报刊上诸如“可以说是觉得三味的高论”;“足见他已初谙诗歌创作之三味”等殊为多见。

对于“味”与“昧”这两个形似字必须加以区别,避免混淆误用。

❸ 三昧真火是怎样练就的

❹ 三昧是什么意思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❺ 三味书屋的“三味”的含义是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酰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着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着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有人说,“三味”源自《李淑书目》。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酰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阅读全文

与三昧古文化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