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南海Ⅰ号”考古的事
800多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远洋商船在南中国海沉没。800年后的今天,这艘被称为“南海Ⅰ号”的古沉船被中外专家考证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5月17日,随着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下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数量在6-8万
件,巨大的考古价值蕴含在一个个历史谜团中。
谜团1 “南海Ⅰ号”为何沉没?
目前,有考古专家根据探摸阶段掌握的信息判断,“南海Ⅰ号”沉没原因可能与海上风浪有关。“由于船体没有发生大规模断裂,不大可能是因碰撞而沉没。而‘南海Ⅰ号’沉没的海域一直是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区域,沉没很有可能是因为遭遇巨大风浪”。
也有专家提出:“南海Ⅰ号”是不是因超载而沉没?考古人员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时,发现了一块体积巨大的凝结物,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铁器。从目前情况看,“南海Ⅰ号”上不仅可能载有大量瓷器,还有一批铁锅等铁器,此外还出水了一些金器首饰及木器。
专家推测,如果遭遇风浪,“南海Ⅰ号”沉没海底的状态应该是翻倾;如果是触礁沉没,很有可能船头或船尾先插向海底。但是,从“南海Ⅰ号”沉没的状态看,甲板几乎与海平面平行。为何古船会平平地沉没?有专家认为,超载可能是原因之一。
也有专家对此猜想表示质疑:“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相当于宋代一艘100吨-200吨左右载重的船。载重量这么大,不大可能因为大量铁器、瓷器而沉没。专家认为,“南海Ⅰ号”究竟因为什么沉没,要等整船文物出水后计算一下总重量才能见分晓。
谜团2 始发港是哪里?
“南海Ⅰ号”的始发港是哪里?这是考古专家亟待破解的一个问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说,“南海Ⅰ号”沉没时船头朝向是西南240度,沉没朝向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照这个朝向看,‘南海Ⅰ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最新的研究显示,‘南海Ⅰ号’可能是驶向西亚或中东地区。”魏峻说,目前还没有任何信息显示“南海Ⅰ号”是从广东驶出,从船上已经出水的文物看,还没有一件属于广东地区的。
一些专家根据船载货物推断,“南海Ⅰ号”自泉州港及其以北方向出发的可能性较大。“南海Ⅰ号”出水了很多瓷器,其中就有福建德化窑和磁灶窑的瓷器,还有很多是浙江龙泉窑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宋代史专家曹家启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记载,当时中国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其以北港口。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1989年,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挖掘,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2年下半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开始制订。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6月17日,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该方案由广东省文化厅负责组织实施。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
●2007年1月,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
谜团3 船主身份是什么?
此前,“南海Ⅰ号”曾经出水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枚硕大的金戒指,腰带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充满异域风情。今年在对“南海Ⅰ号”前期的凝结物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鎏金龙纹手镯,这枚手镯豪气十足,比大拇指粗,径口比普通家用饭碗大,两端雕成了龙头形状。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分析,从镯子上雕刻的图案和花纹看,具有中国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谜团4 船上人员是否逃生?
从近年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广东省考古所所长黄道钦说,最终能不能从船内文物中发现人骨,有待进一步发掘。
黄道钦认为,“南海Ⅰ号”是一艘木船,与一些钢结构船不同,它不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沉重,因此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船身并不庞大,门窗也不高,“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想要逃离船只并不难。黄道钦说,很有可能“南海Ⅰ号”沉没后只有货、没有人,至于船上人员逃离后最终能否脱险,就另当别论了。
谜团5 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南海Ⅰ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一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南中国。
为何“南海Ⅰ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Ⅰ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谜团6 船上有什么样的生活?
一面出水的宋代铜镜引起了专家的关注。这面宋代铜镜锈迹斑斑,但上面雕刻的花纹依稀可辨。专家称,这把宋代铜镜是非常典型的葵花形铜镜。更为别致的是,镜柄上有一条凹凸槽,根据手感,可以辨知铜镜的正反面。此前,“南海Ⅰ号”出水过眼镜蛇头骨。有专家推测,当年可能有阿拉伯商人把眼镜蛇作为宠物带上船,作为漫漫航行中的消遣。
在今年的探摸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实。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号”上的船员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属实,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远洋途中船员饮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号”上得到证实
B. 中国有个“小南海”在哪里
1.河南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之腰,座西朝东距小南海近一华里,乃一溶岩洞穴。这是中州地区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被颂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0年3月,安阳人民修小南海水库,开山取石时发现此天然石洞,洞口朝东,背依大山,前为开阔地,东南距洹河近一里。洞向西南延伸,深约50米,宽约2--3米,高约2.5--3米。1960年4--5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两次试掘都在洞口附近,内部大规模发掘任务待以后进行。据洞口两次试掘得知,文化层厚6米左右,可分5层。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种动物化石及用火灰烬。石器一般器形较小,绝大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料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种类计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也有少数装饰品。动物化石有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 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动物种属。
据放射性碳十四科学测定,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距今约2--2 .5万年。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从石器看,两者还有遥承渊源。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建国后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定名为“小南海文化”。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2.河南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西窟进深1.76米,面阔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积为2.4平方米。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一尊,结跏跌坐于长方形台座,左右为胁侍菩萨二像,两侧壁各镌刻菩萨三立像。门作拱券状,门楣上雕有滚龙两条,中间有一莲花。门两旁各雕刻有护法神王一尊,组成火焰拱门。
中窟进深1.34米,面阔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雕释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内浅刻腾空飞舞的飞天6个,左右刻二胁菩萨,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3尊,其间各浅刻小型菩萨3尊,手拿莲枝。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枝菩提树图案。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门亦作拱状,有门槛。门额饰形象生动的二青龙,间有火焰宝珠,下为两只金翅鸟。门洞两旁对称地刻有停立着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壮。门额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镌“方法师镂石板经记”云:“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窟,髣像真容。至六年,“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茔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洁,遂镂石板经传之。”后华严经偈赞和涅 经品行。此摩崖题刻石板经,乃标准的北齐书体,苍劲浑重,委婉秀丽,书法价值极高。
东窟毁坏较重,其进深和面阔均为1.29米,高1.6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1.66平方米。正面中间雕琢释迦佛1尊,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雕3尊菩萨。其间弥刻大小佛像23尊,无统一布局,不像是一次刻成的。
这里原是宏伟的灵山寺,可能有较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现仅余三座石窟,从形体结构,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3.重庆小南海湖泊景区
于重庆城东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原名小瀛海。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区。人称"深山明珠"、"人间仙境"。小南海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清咸丰六年(1856)大地震中,谷口被湮塞而为大泽。大垮岩、小垮岩、断碉绝壁及岩石垒成的大坝等地震遗迹,于今仍清晰可见。小南海四周秀峰环列,湖口奇石竖立,溪水萦回,湖内港汊纵横,岛上茂林修竹。朝阳寺、老鹳坪、牛背三个岛屿,古松蔽日,茶花连云,茅舍竹楼,鸡鸣犬吠,一派田园风光。
C. 佛山南海平洲有哪些着名历史文化遗址(平洲,详细的)
平洲恐龙蛋化石产地位于平洲平南佛平公路永安路西侧一个丘陵山丘坡脚。据佛山市地质局高级工程师刘建雄介绍,平洲恐龙蛋化石是佛山地质局在开展地质调查时,于1986年11月发现的。现在变医院了。
D. 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遗址时间距今大概二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对还是错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30
E. 历史上有哪些证据证明南海就是“南中国海
“南海是中国的”,是否客观?
近日“南海仲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中国外交部也正式宣称:所谓南海仲裁庭,一切裁决都是都无效。这几天在网上,多数网民也开启了“戏谑”模式。但往往像“南海是中国的,菲律宾是中国的”这样的口号,并不能使人信服。“凭什么说南海是中国的?”当外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之时,你准备好充分的论据了吗?昭昭青史仍在,凿凿证据如山南海为何是“南中国海”?南海的英文名叫做“South China Sea”,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南海的生息繁衍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为何南海在国际上被称为“South China Sea”?其背后的原因是:南海诸岛最早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
南海诸岛礁的命名是印证主权的铁证主权历史追溯至2000年前除了上文提及的“最早命名”,中国也是最早对岛上人文资源开发的国家。在公元前后的汉代,先人更是开辟了“古航道”,也就是现在我们口中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籍《更路簿》:是古代海南渔民耕海牧渔生活的实录。在《更路簿》中,渔民给南海中136个岛礁起了“乳名”,其中东沙群岛1个,西沙群岛38个,南沙群岛97个。除了以渔家口述形式流传外,更以书面形式记载于《更路簿》的手抄本中。因此,它也是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历史佐证。
岛上遗留的文物据估计,仅在南海就有2000余艘古代沉船,而这大多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在上个世纪发现的沉船残迹中,打捞出来的文物大多都是铜剑、铜镜等文物,这再一次形成了中国古人经营、开发南海真实写照。U形线:近代确权的铁证中国最早开始对南海诸岛进行行政管理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到宋代时,对南海诸岛的行政划分已经明确。(民国36年)1947年底,南海诸岛的地图审定。1948年的2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开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国界线最南端在北纬4°民国向国际公布的U形线(又称11段线)之时,没有国家提出异议,这便是中国对南海诸岛确权的最好铁证。事实上,国际社会对于领土主权归属问题,在早期便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即: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和主权得到许多国家广泛承认。这五个原则,足以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是历史上确定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实际上,人文资源亦是南海资源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千百年来先人生产活动的印迹。每每南海问题出现,恰恰是这部分不被重视的人文资源,成为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有力佐证。那么,保护祖宗海,我们能做些什么?人类社会活动活动遗迹是构成南海人文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包括散落在南海诸岛的古遗迹、古墓葬以及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同时也包括历史上与南海有关的文献、古籍以及实物等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频现“神秘”遗址就在上个世纪,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人发现了一些年代久远的生活用具。循着路线,考古人员规划了调查路线,发现了一座唐宋居民的生活遗址。除此以外,还发现了一些小庙遗址。
甘泉岛空中俯览图遗址牌碑这足以证明,在唐宋时期我们祖先在其岛上进行生活和开发利用。
为向世人证实古人对其开发经营的印迹,亦为让国人后代对前人活动展开详实的历史研究,4DAGE数字化保护则提供一条较为科学理性的途径:
左上角(大图)为三维数字化后的效果图
4DAGE三维数字化案例高精度微米级恢复古迹,对于建筑保护及后期修缮意义重大;测绘图生成各角度及切面测绘图,加上高仿渲染的逼真效果,无需三维插件,即时能实现在网页端、手机微信端顺畅浏览。
(左)崖壁立面摩崖石刻(右)三维数字化效果
南海诸岛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在唐宋时期已有中国居民在此生息繁衍,充分反映中华文明与南海的历史渊源。数字化的保护和展示,则能将这份“铁证”向世人传播远扬。可移动文物:打捞文物数量惊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家曾组织考古队对南海海域进行打捞。在已发现的唐、宋、明、清的沉船中,发掘了数量惊人的文物。这其中包括陶瓷、建筑用料和雕像。
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出土文物据古籍航海的记录,有推测指出在南海海域有2000多个沉船遗址,而这印证着我国各个朝代的航海记录以及繁荣的的外贸海航活动。这便说明:南海诸岛的古代遗迹以及遗物不仅有大量留存,且类型十分多样。针对部分珍贵的文物,三维数字化不失为较好的保护手段:经4DAGE三维数字化处理的文物
建模前
建模后微米级高精度对文物进行全自动三维数字化重建,不存在人为因素的干预和破环;再者,对文物材质的自动化重建,使得文物更加逼真生动。因此,这对于日后展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古籍、文献的保护提及维护我国南海海洋主权,众多祖先遗留下来的古籍文献便是坚实的历史佐证。在这段漫长的南海主权议题中,研究者们一直把目光投注于《更路簿》。
明代以后我国渔民所用手册《更路簿》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海诸岛、最早命名以及长期管辖的证据,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虽不同年代出现多次手抄本,但遗憾的是,仅留存部分《更路簿》,又因其为纸质,加上沿海温湿气候和虫蛀鼠咬,很多文字也已变得模糊不清或老化破损。针对质脆的古籍、文献,我们同样可以使用三维数字化对其进行保护:4DAGE三维数字化后的书画
经三维建模后的书画古籍文献,不仅能将作品的材质还原,还能看到微观下先人在记录时的笔迹:每一页,每一笔,皆能呈现。不仅如此,三维数字化亦兼具防伪、鉴定的功能。而这对于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古籍、书画,则是一种一举三得的保护。数字化手段:助深剖遗产背后的价值南海的人文资源无疑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人文价值之高,便更要我们加以重视和保护。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应用此契机,以远扬中华文化精粹。深入解读遗产数字文化产品背后的价值。4DAGE有言:前人说,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我们要在这造大船、闯深海,深耕“祖宗海”。回顾中国南海百年维权历史,可看到中华民族也渐然觉醒。便如爱国诗人艾青用《我爱这土地》直抒一颗炽热的爱国之情,如今我们不仅爱这片土地,我们也爱这片南中国海。
反正,南海是中国的。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四维时代科技所有,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四维时代科技”。
F.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有什么发现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数量少,只在东方、乐东等地有少量发现。
如新街贝丘遗址是较重要的文化遗存,遗址坐落在东方市北黎河入海口仅2500米处。新街遗址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蚌、蚝蜊等成为古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因而在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被称为“贝丘遗址”。
遗址分布范围较大,约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米至1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遗物。石器仍是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
新街贝丘遗址的陶器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脆松,壁厚不匀。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釜。一般为素面,有少量装饰有粗绳纹。
这些粗绳纹或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是用于美化陶器的,表达了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
海南贝丘遗址典型的还有陵水石贡贝丘,站在石贡遗址,不由会感叹先人慧眼独具,选择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地。他们在莽莽丛林中,四处迁徙,或沿着河流走,或沿着海岸走,寻找最佳的落脚点。
G. 我国南海发现英国沉船,满载圆明园文物,英方:把宝物还给我们,后来呢
近代时期,中国曾经历过无数的坎坷与艰辛,尤其是在晚清时期,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曾是当时诸多西方列强欺凌的对象。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软弱与无能,不仅没有拿起武器与敌人抗战,还只会一味地割地赔款,一度让其他同样拥有野心的国家,看到了甜头,更加变本加厉地侵犯和占领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都是烙印在国人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我国南海,渔民发现英国沉船,满载圆明园文物,英方:把宝物还给我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确认,渔民们最终认定这艘沉船中的物品,满载珍贵的历史文物,便立即将此消息上报给了相关部门。经过专家们的努力,这艘沉船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而这艘沉船中的宝物,也被证实就是当年英军从圆明园抢夺的证据。可笑的是,英方在得知此事后,提出要求:把宝物还给我们!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在我们国家拾回我们的文物,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H.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为南宋时期的商船,来往于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最为鼎盛时期的宋朝其运输宝物的数量巨大程度可想而知。
南海一号,长度41.8米,宽度11米,高度约4米。同时它也是到今天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其排水量约为800吨,载重约为400顿。直到2019年3月20日为止,一共清理船载文物已高达达14万余件,预计总文物将会超过16万件。
据不完全统计全部水下考古发掘文物共有14000余件、凝结物55吨、标本2575件。而且陶器占大多数,一共有13000余件。如瓷瓶瓷壶、瓷碗、瓷盘以及其他瓷器等。样式繁多,且制作工法都出自最好的官窑,由此可见南海一号便是典型的宋代商船,且是航运于国际间的贸易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