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文化稳定性的力量无可比拟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四个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相互印证。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 对“非遗”要有效传承和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说,全社会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创新,拥有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动力源。
四. 进入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时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费有品质的生活,那就是过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费,就是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要解决“精神食粮”的问题。
五. 对外交流要有强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拥有极其丰厚的素材和内容。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我们的文化不只是中国人接受,许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拥有共识。
Ⅱ 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明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具有独特的救治作用。
2.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
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的意义:
1.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的结合。
2.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结合。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Ⅲ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大。
最主要的就是我们中国人比较服从领导。孝顺父母。
温良恭俭让爱好和平。
做人做事比较谦虚谨慎。
所以缺乏一点冒险精神。
Ⅳ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1、在稳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2、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为中心稳定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支配和影响了中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与政策施行,支撑了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主导了人民的行为活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心灵的向善向上。
3、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意义:
1、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
2、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对于中华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
3、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托中华文化的智慧,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赋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以此处理复杂事变的能力,是支撑这个大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内在力量。
Ⅳ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1、传统文化基因和封建政治制度表现出了历史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而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当然,传统文化的自然经济基础、文化自身的政治保守性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压抑经济发展的活力,延缓社会前进的步伐。
2、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3、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
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但是,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阻滞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
(5)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3、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Ⅵ 中国传统文化,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意义与影响
传统文化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从上学到现在,感觉传统文化不仅教会了如何做人、怎么做事,而且这影响会一直伴随着我的一生。我觉得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应该是儒家文化,大概也是因为自从汉朝以来,古代社会都是比较推崇儒家文化的。即使里面有一些放在现代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其实对家庭算是比较淡薄的,因为我现在在外地上学,基本上一年回家的时间也只有几个月。每次回家的时候父母都会问我想吃什么他们去做之类的。我是农村人,家里条件不能算特别好,看着爸爸妈妈四十多岁了还在做体力活儿就觉得挺不忍心的,感觉很心疼。所以我希望自己快点成功,能让父母早日过上好生活。
Ⅶ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说,“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你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
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跟父母是一种同样都是上帝子民的关系,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你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你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 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
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 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
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你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你的生命就永远轮回。
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你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你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你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
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生命观念,每个个体只是族类生命锁链中间的一环。中国人讲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族类生命的延续。 你死了,你的生命由子女延续。
所以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因为“无后”就不能延续生命了。中国人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断子绝孙”,断子绝孙后你的生命就彻底结束了。因此,在中国,子女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而且你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父母遗留给你的,你的生命就是父母的遗留。
在这种生命观念中,“父债子还”就顺理成章了。有很多传统观念是深入我们血液中的,永远去掉不了。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其实这两者是事实上的不可能。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会落实到文化上,而不仅仅是落实在经济上。 所以文化的继承发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没有文化一个民族的特性就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我们常讲爱国主义,要爱国,就要认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历史又落实在文化上,因为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也就是认同这个文化传统。龚自珍研究春秋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民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对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感情呢?从这个方面讲,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生存的问题,而且从文化方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所在。
近几年我一直在讲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现代世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从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也是这样。中华文化是由许许多多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
我们知道先秦有诸子百家,这个局面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相互交流、影响。 通过这样的交流,到了汉初一些学派开始壮大了,也有一些开始衰落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介绍了当时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学派的思想,百家变成了六家。
这六家经过汉代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后又有一些被淘汰了,最后形成了儒、道两大家。这两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靠什么?就是靠保持了他们自己的主体性。 一种思想不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它本身就不可能有发展。
后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国,开始作为一个外来的文化加入,对于当时的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儒、道两家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时期,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佛教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渗透到了中国民间的一些习俗中。
一种思想只有落实到生活习俗中去,它的生命力才是强大的,否则的话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认识。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强大的,中国弱就弱在物质文化方面,所以要赶上西方只要在物质文明上积极学习和发展就可以了,这就是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但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当时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可是在一场甲午战争中就被打败了。于是我们开始考虑体制、机制的问题,考虑制度文明的问题。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进行制度改革。
西方提供了我们两种榜样,一种就是像英国、荷兰那样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把国王架空,实权放到议会当中,这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可是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在随后的第二个阶段中,孙中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
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为虽然把皇帝拉下了马,但是旧军阀势力又非常强大。于是人们开始思考精神文明层面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当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但这些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对于一般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冲击多少。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铲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很多生活习俗消失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在基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们的传统割断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基本的家庭伦常观念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本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