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隐性课程还是显性课程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三方面的区别:
1、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主要通过隐性课程获得非学术性知识,而学术性知识主要通过显性课程获得;
2、从计划的角度来看,无形课程是计划外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意接手隐藏的经验,而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大的意愿参与其中。
3、在学习环境方面,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显性课程主要通过学科教学进行。
(1)校园文化属于哪个类课程资源扩展阅读:
显性课程: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计划性。可以说,规划是区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主要标志。
具体内容:教学计划所包含的主题,即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是文化传播的主题。学科课程系统地组织不同领域的人类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课程结构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础。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定义的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体验。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课程。相关的教育实践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教材隐含内容、学生性别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
作用体现在政治的社会化、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获得、权力观念的形成和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到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制度。认为在中学社会制度中,中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角色有关。
⑵ 校园文化属于哪一类课程资源
隐性资源
⑶ 校园文化内涵应该包括哪些
校园文化内涵包括三部分,即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属学校物质文化的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绿化的环境等;
2.属学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休息制度等;
3.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科技活动等。
校园文化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认识中国国情。开展校园文化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⑷ 什么是高校校园文化有哪些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道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淮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所构成。它与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纪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联系;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除显性课程以外,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潜在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品德发展,是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德育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隐性课程形态可分为:
1.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校园主体建筑指门面、路径、教学楼、学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园文化设施主要指体育场、俱乐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室、音乐厅以及相关的设备器材等;校园美化物态指草坪、雕塑、花坛、亭台、纪念碑、及假山等。客观物体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和情感的,但是经过教育建设者们按照预期的教育目标,并适应学生成长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创造后,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也变得活起来。
2.行为性隐性课程。学校的行为文化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形象、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交际活动。主体行为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作风和风格,教师的品行、人格和气质、仪表,学习风气及学生的饮食,服饰等生活习惯;文化活动载体指自主性科研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文体娱乐活动、群众性俱乐部活动等。交际活动载体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异性之间、师师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
3.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的制度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外活动管理制度、生活秩序和环境管理制度、奖励与惩罚制度、思想教育管理制度、等体系制度以及校训、校徽、校歌等延展性文化标志。
这些隐性课程通过无意识地、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⑸ 什么是学校文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
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 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⑹ 校园文化建设 属于什么研究学科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一个学校的个性魅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包含四个方面:一、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是现实目的的突进和载体。是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包含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是显性的,硬件的。就是能让校园的各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二、活动文化建设是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包含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三、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包含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共同奋斗的最高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本质、个性的集中反映。是学校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人际关系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上。四、制度文化建设包含学校所有的、传统的、现代意识的规章制度,组织建设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须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须与社会大环境相吻合。不能违背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个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须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