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整洁优美,字形多样,铿锵圆润,故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者中华文化;中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史官,说明历代皇室对历史的重视,中国历史之长、纪录至今这些是外国怎么都比不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独特性:中国的传统书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如四大名着、资治通鉴、菜根谭,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让炎黄子孙得以二世、三世至万世延续下去,中国的戏曲国画也是匠心独具,如京剧、豫剧、越剧、山水画、宫廷画等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其整体性、实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鉴、相互容纳,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雕刻建筑艺术、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⑵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2、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看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
3、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4、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⑶ 中国文化有些什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着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 火 药、指 南 针、印 刷 术、造 纸 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着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重视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第一、这些国家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吉林大学已故的着名哲学理论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一个社会和民族要站起来,经济上的实力是必要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首先要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一个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黄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内在地要求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澄明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说,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乃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中国文化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刘周在“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统一”一文中认为:苏联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思潮能够在中国大地上迅速落地生根,并蔚成燎原之势,其深层原因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大同”情结有重要关联。作者认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统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社会理想的统一;二、运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统一;三、运用儒家“礼”的精神的统一。以下是分述:
一、 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民主义的社会理想为何?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
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为何?马克思博士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孙中山所说的“天下为公”系出儒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则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
三民主义暨儒家文化所主张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以及马克思所主张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内容如何呢?
《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三卷:“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现在,我们来看《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中最关键的两个句子: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热爱劳动,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无处释放一样,而且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劳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劳动“不必为己”,人们都能“各尽所能”。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就象讨厌财富一样,把财富任意的弃置于地,而不是收藏起来,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人们已经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超出这种使人象夏洛克那样冷酷地斤计较,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列宁选集》第三卷第254页)。这时候,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财富都“不必藏于己”,人们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属于社会公有的财富。社会已经可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了”。
从这点上讲,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统一的。
二 运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统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它要求统治者在不损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一定的阶级让步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内的——被统治阶级造反的必要性。仁的精神实质,就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如何使民无造反之必要呢?首先就是要解决涵盖社会各阶级的“民生”问题,使社会各阶级的成员在不改变自身阶级地位的前提下就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而这也就是“民生主义”的主要精神,所以民生主义的指导精神与仁的精神是统一的。那么,此二者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如何呢?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孙中山选集》第802页)。共产主义是什么呢?共产主义就是消除“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就是使“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一句话,共产主义首先也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所以孙先生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因此,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运用“仁”的指导精神上是统一的。
⑷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 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⑸ 中国文化都有什么
中国文化什么都有,就是丢了一样最重要的宝贝!没有传下来。
中国文化能否醒来认识井圈之上的宇宙?
中国道家典籍《庄子·杂篇·庚桑楚》中对宇宙下了一个定义,这同时也是对宇宙基本属性的界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其意思是说,宇宙是真实的,但自身并没有确定的方向和位置,也没有开始和终结。
这就是中国古人认识“道可道”的根源,所以中国一直传到今天从未分离的“道德”二字,若没有了“道”还有什么“德”呢?
但是源头的《圣经》影子却从来无法除净。这里显示的就是;流芳百世的传统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的小小《三字经》。
我国古人在汉文中“三”的解释就颇丰富:“上一画为天,取天覆乎上之意。下一画仍地,取地载乎下之意。中一画属人,取人居其中之意;天覆乎上,地载乎下,人居中央”。上敬天尊重上帝,下敬地尊重地上的皇上,中敬人尊重自己的父母祖宗。
古代中华民族称光彩灿烂的文化,尤以七言绝句为主,而这《三字经》却是三字一句。这数字“三”,就来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数字“三”。但是她的真源头却来自《圣经》;
《圣经》的四分之三,即旧约部分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希伯来文的一大特色是每个单字都由三个子音“Sh、l、m”合成,前后加prefrx或suffix形成别的单字。(元音a和o只读不写)。例如malkah“皇后”就是Melek加上一个阴性的字尾ah而来的。“国王”Melek由“m、l、k”三个子音合成(二个e元音只读不写)。其它单字都是如此,但总离不开原来的那三个子音。
而《圣经》“道”相通的《三字经》的出现,与其不同之处,仍是带有方仙道变质了的《三字经》几句话点到为止,而《圣经》却用长篇故事;拯救人类进入下届,再没有死的基督永恒新世纪。
出埃及记3章14节: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也就是自有永有的上帝,属灵界的上帝就是宇宙。创造主为了拯救人类在这末了的年代会醒来,看见《圣经》灵界的真事,有意让人知道,宇宙中的星系团能结合在一起而不飞散,完全是靠肉眼看不见的宇宙真主体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上帝的粒子”的推动下,使宇宙保持有序状态有规律地运行,没有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推动,星系很快就会解体。
让人看见宇宙4%,肉眼看得见的一切有形物质的唯物世界都是死的,包括人类魂生命已死的血肉躯壳。
2012年4月12日《参考消息》第7版转载【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4月10日报道】题:研究发现,暗物质平均每分钟与人体组织发生一次碰撞;文章说:“暗物质大概是现代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
文章又说:“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暗物质与物质之间不会产生相互作用,否则我们就能看见暗物质了,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暗物质粒子会直接穿过我们。然而,一些暗物质粒子或许会与氢或氧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它们的能量或自转。”
这平均每分钟与人体组织发生一次碰撞的暗物质,就是创造主托住人的意识产生动力的圣灵。没有这创造主的暗物质灵碰撞,人类躯壳就是一块死肉团。
这就是宇宙灵界的真知识;知道魂生命已死的躯壳,靠着灵托住产生意识,使人才有了动力,有了知觉。因为人没有灵,所以进不了灵界的宇宙里。
诗篇19篇4节:他的量带通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神在其间为太阳安设帐幕。
“他的量”就是造物主口中的气、激活宇宙万物的灵。也就是科学界近年来发现写在宇宙这本活的大《圣经》,遍及宇宙却无力解释的“上帝的粒子”。推动宇宙有规律地运行,带通遍天下的暗能量。她使宇宙保持有序状态,没有她星系很快就会解体,没有她一切生灵都将灭绝。
“他的言语”就是造物主意念交流默示人所写的《圣经》神的话,就是“道”,也就是生命能量,主耶稣基督之道──传到地极的暗物质。虽然看不见,却是活的。
相比仅有45亿年历史的地球,人类的科技文明历史也仅仅是过去的200年间的一种有思维的生命史。因此,有理由相信137亿年 发展史的宇宙及其他星球,那里应该也有智慧的生命存在,至少人们已经发现、如天体运行规律等无法解释的更高科技文明的存在。
这就说明天上有生命的存在。既然有更高级的智能生命的存在,就会有真信息在地上,那么真信息在那里呢?
从天文学、生物学、孔子、老子、孟子、玛雅人、诸世纪 ,天外来客、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四大宗教经典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希奇的是几千年前基督教的《圣经》中,宇宙万物;地球是圆的、宇宙在扩张、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 以色列的复国、尽至中国的计划生育……等等都能找到。凡科学能发现的《圣经》中都写在哪里;
在这天外来客频频出现的今天,世界上有哪一本经典解释过“外星人”呢? 但是3000多年前的《圣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世人这“天外来客”就是灵。
《圣经》中的“上帝”希伯来原文就是“天上来的人”。
20世纪50年代人类才发现“外星人没有生殖器官,不娶、也不嫁”,可是《圣经》确实就已经清清楚楚地记着,耶稣关于复活的事对门徒说:“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象天上的使者一样”。
天上的使者是谁? 不就是人们号称的“外星人”吗。事实人们细而想想,究竟称呼他们“外星人”还是“天上的使者”——“天使”准确呢? 就按人间的逻辑推理,也应该称他们“天上的使者”更恰当,因为他们不像人,也不是人。
因为《圣经》中明白地告诉了人类:……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所以复活后即是不死的,显然人是会死才要生殖繁延后代,不会死还要生殖后代吗?
近年来被抄得火热的“2012年”主题,早在3000年前的《圣经》申命记、出埃及记中;犹太5772年(公元2012年)《圣经密码》解开,密写在地球毁灭下方,彗星将撞击地球。也有一段话说,Disaster会被阻止、会被阻挡;将会被击碎、赶走、我会把它撕成碎片。
以世界现有的物理原理,空中暴炸冒烟的残渣,应该垂直往下掉。但该报道图片清楚地看见,却是与地平线平行地冒烟。可见这就是某物体追上陨石,将其击穿并彻底粉碎后,带着残渣飞速地离去的镜头,残渣都不允许往地球掉,造成对地球的损害。
人是有思维的,若是看了这样的事实,还不知道宇宙有比人类更智慧的真生命,这人与无知的兽类又有何处别?
天书《圣经》出埃及记31章18节:耶和华在西奈山和摩西说完了话,就把两块法版交给他,是神用指头写的石版。
1992年6月17日《解放日报》第7版报道,当1991年海湾战争炸弹揭开藏有上帝字迹的洞穴,西方考古学家喜不自禁,因他们在伊拉克南部发现了用激光束刻的基督教“十诫”的原作石碑,而且认为石碑是非人手能雕刻的,据以色列文物部专家比科说:这些石碑是在3300年前由上帝赐给当时古以色列民族的大首领摩西的。
人啊!真的要到“人类世”结束,定性宇宙基督永恒纪元的“天外来客世”启动,属基督的信徒全都提到天上时,才说“原来宇宙真的有智能生命”吗?
2002年10月24日《都市快报》19版转载《人民日报》国际版题为“耶稣确有其人”中写道:“一具耶路撒冷洞穴中发现的石棺上面刻有阿米拉文字写成的铭文;‘雅各,约翰之子,耶稣之兄弟’。……这种类型的石棺只在公元20~70年间在犹太人中使用(注:耶稣被钉死和复活是在公元33年后)。”
“文章又说:最近,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雷迈尔对这具石棺进行了研究,认为与拿撒勒的耶稣有关,……还确认,在石棺上同时刻有死者父亲和兄弟名字的情况在当时极为罕见。……这表明石棺铭文中提到的‘耶稣’应当是当时的一位知名人士,或者是重要人物。”另外还说;“1990年发现的祭司长该亚法之墓,就是他把耶稣交给罗马人;另一件是40年前发现的刻有天书中毕拉多名字的纪念碑。”
若耶稣没有复活,一个同朝代的人石棺上会刻上一个木匠儿子的名字吗?
另有考古纪实文章说:“1945年,考古学家萨肯尼教授在耶路撒冷城郊外,一座坟墓中发现,两个公元50年时的骨瓮,其上刻有4个十字架 并“Iesons.ion及IesonsaIoth,头句是向耶稣求助的祷词,第二句则为骨瓮中人之复活所献的祷词。这是耶稣同一个朝代人的作为。”
若耶稣没有复活,一个同朝代的人石棺上会刻上一个木匠儿子的名字吗? 若耶稣确实没复活这样一个木匠的儿子,这人会为骨瓮中人之复活献祷词吗?
十分明显,耶稣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死,而是在于他荣耀的复活,这使基督教得以凌驾于犹太教和地中海四周任何异族宗教之上的主要原因。连迫害耶稣的罗马国也不得不将耶稣基督教作为国教。因为真神手上必然有复活,但任何一种神的经典中都找不到复活的依据,那些主子自身都在坟墓里。
据《重庆晚报》1993年10月17日报道,美国考古学家沃丁博士声称,二个月前,在耶路撒冷附近发现了公元33年耶稣殉难时,戴在头上的荆棘“王冠”。这一看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于是,考古队以“王冠”为中心50英尺见方的地区进行发掘。第五天,一位考古学家在离“王冠”11英尺外被一件露出地面的木头绊倒,挖出一看,是只非常完好的十字架。通过年代鉴定,确认这个十字架已有1925年到2000年的历史了。接着,他们又发现了十字架上已干的血迹。他们把血迹跟意大利都灵裹尸布(据有关报导,存放在都灵的尸布是包耶稣的寿衣)遗留的血迹和其它人体分泌液进行了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化验和比较,证实同属一个人的血迹,这人就是基督耶稣。这一发现,令国际社会尤其是宗教界震惊。
是创造主的旨意都要成全,有一天都会大白于天下。但是“人类世”结束,能进入下届定性宇宙,基督永恒纪元新世纪的人都会悔改而醒来。
⑹ 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有哪些
最能代表我国文化的可以从两个方面说起:物质,精神。
其实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混合体,就是类似遗址,瓷器,文物这类既有物质的属性,又有精神的内涵。对于这类,既有着物质的属性,工匠之心;又有着古人们的翩翩幻想,丰富思想文化。作为代表中国文化可谓是最佳之选。
但是这也只是片面的说法,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这么说下来,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也算不上那一个最好,最坏,都有各自的代表意义。不能够忽视,也不能过度的重视。
总的来说,还是有这主观的意识去判断,如果硬要客观的去选取的话,也应该根据时事来选取。
⑺ 中国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中国文化
祥见http://ke..com/view/9564.html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的五千年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数据,能够准确推定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时代,中国就有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那个遥远时代诞生的一大批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世界影响力,比如《道德经》《诗经》《春秋》《论语》等。
中国古代诗词非常发达,有较早记录周朝诗歌的《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一度繁荣,在唐朝和宋朝,中国诗歌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诗人、词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书法是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着名的书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等人。中国画也十分着名,当代的中国画着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小说家则有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人,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古典名着。
五四运动之后, 白话文运动兴起,白话文开始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行文形式。着名的白话文小说家有鲁迅、老舍、茅盾、巴金、钱钟书、张爱玲、丁玲、沈从文等人。用白话文创作的诗人、散文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等。着名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等。
中国现在共拥有31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绝大多数为文化遗产或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莫高窟、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云冈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家宫殿、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兵马俑、青城山与都江堰、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庐山(文化景观)。
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武夷山。
此外,中国的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舞以及和蒙古国共同申报的蒙古长调艺术。
法定假日与民俗节日 日期 名称 来由 法定假期
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⑻ 中国独有的四大文化是什么
中国独有的那就是:
楹联文化、节气文化、生肖文化、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