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山神庙的作用
山神庙在古代起着庇佑生灵、保护山林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先民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灵存在。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山一直都有崇拜心理。
古人对山的崇拜,同时也将山人格化,造就了山神的崇拜。人们认为山也如人一样是有灵魂的,他们在守护着山中的宝物,由此产生了人格化的山神形象。因此,山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而崇高的,通常只有神灵可以居住。
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 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因此,古人在山上建造山神庙,定时供奉香火,来祈求风调雨顺和神灵的庇佑。
(1)藏族山神文化有哪些作用扩展阅读:
在中国,有关山神的传说源远流长。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就已记载了有关山神的种种传说。《太平广记》里也收录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庐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经》里还对诸山神的状貌作了详尽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山还可以作为登天的工具。也就是是说,通过登名山,可以通达天上的神灵。古代帝王通过封禅,祈求天帝和先祖之灵佑助地上的国家社稷。封禅文化成为古代帝王巩固皇权的一种政治手段,延绵数千年而不衰。
五岳大帝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山神,分别指东岳大帝、南岳大帝、西岳大帝、北岳大帝、中岳大帝。其信仰正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
㈡ 少数民族里的藏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有“世巴塔义”,意为创世传文。当人类社会还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幼稚的、不自觉的和唯心的,往往将自然本身蕴藏的力量神奇化了,故产生了神话。
2、大魔鬼所在的色林堆错
色林大魔鬼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所有人对他的淫威都束手无策,他每天要吞噬千万生灵,不管是人还是禽兽。
一次雷雨过后,降妖锄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决定惩治色林,在莲花生大师的追赶下,色林逃到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莲花生大师命令色林在这里忏悔,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并把此湖命名为“色林堆错”。
3、吉祥天母头颅所化的拉姆拉错
西藏佛教中有一位着名的护法神叫"班丹拉母",汉语是吉祥天母的意思。因为拉姆拉错是一块颅骨的形状的湖,所以藏族人认为拉姆拉错是吉祥天母的头颅所化并且天母的灵魂也一直在此。
4、物种神话
物种神话的内容很广泛。在远古劳动人民的心目中,世间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众中广为流传,至今西藏泽当地方的人们将一岩洞称为猕猴洞;作为人类起源的圣迹供奉。人的由来这段神话虽然简短,但它较科学地反映了人类从猿——类人猿——人的进化过程。
其中“观世音用粮食哺育,……尾巴才慢慢消失”的传说,正好说明人类祖先从爬行到直立,从狩猎食肉到刀耕火种、食用粮食所经过的漫长历程。它超越了捏土造人的神造观点,反映了藏族远古文化的文明起点。
5、布达拉宫的爱情传说
据说曾经有位陌生老人在街头告诉一位男士,说他的前世没有修足情道落不了俗,他必须落入西藏布达拉宫,重新修行过后才能找到真爱。男人本不信,却在遇到心上人后,发现真的和那位老人说的一样,心上人对他不理不睬。
后来这个男人相信了老人的话去了去了西藏,落发遁佛。而他的心上人果然回心转意,追随他去了西藏,并且布达拉宫匍匐做祷告,他终被感动,跟随她回了尘世间。
㈢ 学习西藏民俗文化有什么意义
学习西藏民俗文化可以了解西藏名族风土人情,传播西藏民俗文化,使各名族相处更加融洽和谐,祖国更加繁荣。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3)藏族山神文化有哪些作用扩展阅读:
西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地域性特征
2、民族性特征
3、互融性特征
4、时代性特征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
㈣ 山神的祭祀活动
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还保留着祭祀山神的风俗,如在川北阿坝州汶川,不少藏族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仪规;在川西甘孜州的石棉,每年腊月十三开始的唤山节即为祭祀山神的节日,整个祭山活动要持续三天。当我从康定坐长途汽车去色达的路上,沿途经过几座高山之顶时,车内不少藏民都将头伸出车窗大声叫唤,并将撕碎的白纸、白布条等物扔出窗外。在山顶上,往往已积蓄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白纸、白布条,随风一吹,盘旋升腾,直冲云霄。藏民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山神的敬畏和礼拜。
㈤ 山神的其它相关
藏北牧区的一位老牧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牲畜兴旺,它也能降灾降难,危害我们。山神像天、地一样不好不坏,亦好也坏。我们敬重它、恳求它、拜服于它。山神比任何一种神灵都更容易被触怒。凡是经过高山雪岭,悬岩绝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须处处小心,最好不要高声喧哗,大吵大闹,否则触怒了山神,立刻就会召来狂风怒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泛滥成灾;若是冬天,就会风雪弥漫,铺天盖地,因此,山神被尊为灵验的神。同时山神经常以骑马的猎人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对面地碰到他们,一旦触犯,轻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这些神祇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的特定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岭几乎比比皆是,那些险峻的山峦,都被视为有神祇和精灵存在。我们知道,自然崇拜的对象,是以直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对山神特别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后来,当佛教传入藏地,全藏区政教合一的时期,山神在藏区的民间,仍是人们主要信仰的神灵。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权力的,它主宰着风雨雷电、狩猎、采集的丰歉。不过这种权力的赋予,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原始宗教形成时期,由于高原气候多变,多有雪雹之灾,藏族先民便认为,这是山神在云层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猎和采集的丰歉,都是山神的惩罚和赐予。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与山神的喜怒有一定关系。例如人们路经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时,是不能大喊大叫,高声喧哗的。到了吐蕃王朝止贡赞普(公元前200年)时代,由象雄传来已初具教义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为自己的神祇,所不同的是苯教赋予了这类神祇更大的权力,名称也与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按苯教徒的解释是:“山神之所以成为念神,是因为山是念神附着之地”、“念神的根基虽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但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在高山峡谷之中。到这时的念神,已不仅止于山神时代的主宰风雪冰雹和狩猎、采集的丰歉,它还主宰着天时地利的顺逆,生物的兴衰繁减,人们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传播和消除也划归到它的职权范围。 关于山神的神话颇丰,现就以阿尼玛卿山神话为例记述于下:
从前有一个叫俄德巩甲的老人,为了使藏区百姓解除灾难,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便派他的八个儿子去帮助他们,七个儿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临别时,老人对老四说:“儿呵,这次出远门,任重道远,一定要多多保重。千万记住对头上有辫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对背上有装饰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对与你同龄的年轻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备这三样,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帮助,你的事业才会成功。”并相约在藏历马年父子在安多相会。拜别父亲后,小伙子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大草滩,风尘朴朴,来到了安多。安多地区由于妖魔作怪,连年受灾。夏日里洪水泛滥,山中猛兽出没无常,坏人伺机残害百姓。妖魔所到之处,鬼哭神嚎,秃鹰低旋,尸骨遍地,惨不忍睹。小伙子牢记阿爸临行嘱托,尊老爱幼,团结民众,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灭了妖魔,降服了猛兽,惩办了坏人,使安多地区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后来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举为安多首领。由于他的业绩感动了天神,还被天神封为护法神,授权由他掌管安多地区的山河沉浮和沧桑之变。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了藏历马年,父子相会的时间。
这一天,风和日暖,万里无云,当由一千五百名骑着降伏的各种猛兽,手持大刀、长矛的人身兽头的骑士组成的队伍,迎接沃德巩甲来到黄河源头时。安多各地百姓早已汇聚在宫殿四周迎候。见过大礼。沃德巩甲举目望去,一座九层白玉琼楼屹立在面前,水晶的墙壁,金银的屋顶,玉石的台阶,珊瑚的房脊,玛瑙的房梁,雕梁画栋,豪华无比。下得楼来,沃德巩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来到殿外与百姓相见,众百姓拿出新鲜的糌粑,刚打出来的酥油茶,刚出锅的羊肉、血肠、热气腾腾的煮蕨麻,香喷喷的青稞酒献给沃德巩甲父子。这时鼓声大作,歌声四起,小伙子和姑娘们跳起“玛多果卓”,歌手们唱起赞美的颂歌。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巩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间,雷声大作,云雾四起,白玉琼楼宝殿在云雾中冉冉上升,转眼间,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为了纪念英雄,当地百姓把这座雪山叫“阿尼玛卿”,藏语,即大玛氏先祖老翁神山。每逢藏历马年,人们都会怀着无限虔诚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由沃德巩甲父子化身组成的“斯巴其合县拉沟”(藏语,即开天辟地大神山)的聚会。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是当地人的称谓,一般称作玛卿伯姆热山神,又称伯姆卿姆热,位于青海湖南岸。据说,阿尼玛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个兄弟神相伴,简称三百六十个“玛”,阿尼玛卿山山神,被描绘成穿着装满宝石的供器护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缀满了各色宝石,右手挥舞缚有旗帜的长矛,左手腕搭了一个用鹰皮做成的口袋,骑一匹白马,一说他骑的是一头绿松石鬃毛的狮子。 每年藏历七八月间,是安多多玛牧民转神山的日子,当地话称之为“日苏”,意为“祭山”。按照习惯,只有男子可以去转神山,女人不能去。牧民一般在举行赛马会的日子里转神山。转山前要请僧人念经,然后依顺时针方向或骑马、或步行转神山。转神山时要在山上煨桑,放置刻好的玛尼石,并向神山献哈达,还要向山上撒放酥油、奶渣、牛毛绳、藏刀甚至银元、绿松石、珊瑚、玛瑙等物品来敬神,据说十几年前还可以在拉日神山上拾到银元、藏刀等物品。
安多多玛部落的牧民一般不在神山上打猎。虽然并没有不允许在神山打猎的禁令,但是牧民们不愿打,也不敢打。神山上的植物和矿物可以采集来做藏药,据说制成的藏药疗效特别好。但上神山采药前必须祈祷、煨桑。由于神山的山顶一般相当陡峻,还有积雪,所以一般也没有人去攀登。据说有的牧民每天晚上要磕头朝拜神山。
藏区的神话不是遥远的过去,今天依然活在人们的心里。你的足迹所到之处,随处可见祭祀山神的神殿,随风飞舞的经幡和芬芳四溢的桑烟。
在甘、青一带藏区,每逢良辰吉日或喜庆之时,各家要派一人赶赴高山密林间,进行供奉、祈祷山神,这种祭祀山神的活动都是在丰收的秋季举行。这一天,按照古老的游牧民族的传统,人们从各家收取粮油等食物,到野牧地上聚餐,用食品和牺牲供奉山神,祈求草木旺盛,牲畜兴旺,最后就把供品象征性地分给各家各户。不仅如此,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境内有一座大山叫“夏吾岗”,当地人奉这座山为神山,不仅举行祭山活动,而且当地人的名字亦多取山神“夏吾”之名,如夏吾才让,夏吾扎西,夏吾吉等,表示对山神的敬仰。
㈥ 玛雅雪山的玛雅雪山传说
历史上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华热藏区的主体部分,是整个安多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因历史的原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保留着藏民族许多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生活习俗等。其中的山神文化现象,就是原始图腾和崇拜的一个突出例证。综观整个藏族文化典籍,对山神文化现象虽在个别的文献中偶有提及和记载,但却不象宗教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一样,有系统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缺憾。
有关山神(玛雅雪山)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早期时代和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吐蕃早期时代的原始苯教信仰中,曾塑造出过许多以不同面貌出现的本尊神、护法神等,这些本尊神、护法神或以人首蛇身、或以牛头马面、或以狮身人首等多种面貌出现,实际上是当时由于人类尚处在幼年时期,对于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猛禽异兽等自然存在的强大,因产生敬畏心里而产生的一种幻影,是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朦胧的意识对世界形成过程的猜测和认识,虽然幼稚,却反映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对文明的追求精神。这些本尊神、护法神大多在后来的佛笨争斗中逐渐演化为了佛教的护法神或战神一部分演变为了传说中的山神、水神等。在这些传说中,着名的山神有念青唐古拉山神、庄拉卡日山神、诺吉卡瓦桑布山神、雅拉香保山神、阿尼玛卿山神、咬卿顿日山神、岗巴拉杰山神、雷拉居保山神、觉沃月甲山神、等九大山神。这九座神山分布在整个雪域高原,被认为是开天辟地的九大造化之神,形成了宇宙世界。这些山神中,念青唐古拉曾经是众神山之首,相当厉害。在藏地民间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神被描绘成是一位头戴白盔、身披白甲、一手持鞭一手仗剑、骑白马的白色巨人。他手下有十八位掌管冰雹的神将和三百六十名随从,个个英武强悍,威震八方。后来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九大山神被归结为了四大山神,他们是东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南方的库拉卡日山神、西方的诺吉卡瓦桑布山神、北方的念青唐古拉山神。此后随着藏地版图的扩大和藏文明的向外发展,“新生代”的山神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取代了古老名宿的地位。现在藏地民间流传的“四大神山”被广泛地认为是西藏的冈·仁保且山、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山和玉树的尕朵觉沃山。
与此相对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汉地亦有一些关于山神的传说,似乎受藏文化的影响较大。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所提及,如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及唐传记、宋话本的一些神怪录中就有山神、水神、土地神等的记载。在汉地民间至今还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西北蛮荒之地,雄踞着以阿尼玛卿、阿尼盖宁二兄弟为首的七十二路魔王,他们以阿尼玛卿雪山为根据地,时常幻化为二位年轻英俊的白衣将军在众生面前显现,为害众生、寇掠边地,引起周边地区的恐慌不安。被众生呼为“大郎”“二郎”。此事被上天侦知,玉帝便命天庭战神杨戬率兵来征。经过数年征战,历经百余次大战,众魔王被一一收服。大郎见大势已去,便对二郎说:“我们失败的命运已无法逆转,为不致遭覆灭的结局,我听说在华热有一处水草丰茂、林荫遍布的地方,你率所属部众和部落去此地隐居,我来拒敌。”说完,便率所属部众,在阿尼玛卿雪山顶上与杨戬展开了殊死搏杀,最后受伤遭擒,被押往天庭。玉帝见众魔王虽然战败,却个个威猛强悍,杀之甚为可惜,便开恩封众魔王为西北边地的山神,仍由阿尼玛卿统领。阿尼盖宁率部众隐姓埋名、流落异乡,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至华热地方的毛毛山麓,定居下来。在今天阿尼盖宁山北的夏玛(西大滩),有一处叫“二郎池”的海子,据说就是阿尼盖宁与追踪而至的杨戬大战时留下的遗址。因此在夏玛地方,至今流传有这样的一句:“青海有个大郎池,夏玛有个二郎池”。
在民间传闻中,阿尼盖宁被描绘成是一位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手持长矛、骑雪青宝马的神灵。因他又常以一位头戴白毡帽、身披白毡衣的居士形象显形,又被称为盖宁(藏语:居士),因此在今天的毛毛山周边一带,毛毛山被人们称为阿尼盖宁山。在此山北坡脚下的西响水沟有一溜十三座小山,被人们称为十三个鄂博,传说是阿尼盖宁的十三房家眷。离此不远的东响水沟口,有一处美丽的草原,叫鄂博滩,滩上有一座大鄂博,是专供人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在此聚集,祭祀阿尼盖宁的地方。关于这位山神,在民间尚有这样一则有趣的传闻:当年阿尼盖宁被上天收服封为山神后,心性大变,喜怒无常。有一年,秘游至华热的尊者仓央嘉措为重建石门寺,曾去内蒙古一带募捐。当尊者用募捐来的三百匹骆驼驮着募捐来的资金途经阿尼盖宁山下时,正值夜间。阿尼盖宁在一夜间连降三尺多厚的冰雪,冻死了尊者的三百匹骆驼。尊者非常生气,次日便带了一名侍从,登上白雪皑皑的阿尼盖宁山顶搭建了一座小帐篷,坐在里面诵经做法。至第三日夜间,侍从听到帐篷里有人开始与尊者高声谈论。便悄悄溜到帐篷后面掀开一角,偷眼望去,只见在尊者对面的坐垫上,坐着一位头戴白毡帽、身披白毡衣、面如朗月、鼻若悬胆、目光如炬、身形魁伟的巨人。那人朝侍从隐身的地方斜眼一瞪,侍从便感到天旋地转,什么也不知道了。次日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冰雕玉琢美丽绝伦的阿尼盖宁山顶时,失魂落魄的侍从刚好从梦魇中悠悠地醒转过来,恰巧看到,那巨人正与尊者道别,眨眼间就失去了踪影。尊者告诉侍从,他就是山神阿尼盖宁,是毛毛山周围红番五族、东山八族、石门四族等部族敬仰供奉的保护神。时至今日,在毛毛山顶仍祭有一处鄂博,传闻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阿尼盖宁斗法的遗址。
据有关藏文经文和典籍记载,除阿尼盖宁外,天祝藏区还有阿尼噶卓、阿尼谢隆岗噶尔、阿尼扎西、阿尼南加、阿尼万智、阿尼加玛、阿尼昂毛、阿尼幻觉、阿尼道旦、阿尼饶卜藏、阿尼达日参、阿尼卡勒等着名的山神,加上阿尼盖宁,被称为天祝着名的十三战神。除此以外尚有阿尼华前、阿尼华达、阿尼当智、阿尼有拉、阿尼曼陀、得吉措姆及大通河沿岸的十三山神等。
关于天祝藏区十三战神也就是十三山神的名称和来历在民间中说纷纭、尚无定论。至于以上所列,只是根据本人在天祝藏区生活的经历、所见所闻,加上有关文献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得出的一个看法,是否属实,还有待详细考证。较为可信的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天祝为霍尔国辖地。有一年,霍尔的黄帐王、白帐王、黑帐王乘岭国雄狮王格萨尔征战魔国之际,偷袭岭国抢走了格萨尔王的爱妃珠姆。格萨尔王接到了身在霍尔的珠姆托仙鹤捎来的求救信后,率十三位大将和军旅,攻入霍尔国,消灭了三帐王。撤离时留下十三位大将驻守。这十三位大将在后来的历次征战中牺牲后,化为了十三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也就是传说中的十三战神。
㈦ 雅拉香波山神的群山之首
在藏族的原始自然崇拜时期,山神是有地区性的。就是说,某个地区的人群,只供奉本地区以内的山神,如果越境祭祀会引发部落间的纠纷。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就记述了这样一场因越界祭祀山神而引发的战争:霍尔部落为了供奉玛卿邦日雪山,在山上建立“鄂博”(蒙语,山口的玛尼堆)。岭部落得知后,认为玛卿邦日是他们部落崇拜的山神,霍尔部落擅自建立鄂博,是对岭部落的侵犯。于是,便出兵封锁通往雪山的道路。并捣毁了霍尔建立的祭坛,由此而引起了一场部落间的交兵。这个故事说明,青藏高原早期山神唱的是独角戏,各个部落只供奉各自地域内的山神,山神和原始部落一样,互相间往来甚少。以后,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部落领地不断扩大,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出现了较多的山神,原来各自独立的山神逐渐形成区域性的神灵体系。正像部落需要首领一样,山神体系也需要首领。于是,作为地域主体的山神,就很自然地晋升大山神的官职,那些被陆续扩展进来的落魄潦倒的山神,被归入主体山神的体系之中,接受主体山神的管辖。藏族古老传说中的四大山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佛教传到雪域前,藏区有四大山神,它们是卫藏的雅拉香波,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南方的库拉日杰和东方的沃德巩甲,它们都是区域山神体系中的大山神,凡在它们辖区内的大小山峰,都是它们的属僚。再以后,吐蕃诸部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战事频繁,弱小的部落不断被征服。到了公元6世纪期间,西藏山南雅隆河谷的雅隆悉布耶部落日益强大,逐渐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7世纪初,松赞干布执政后建立了吐蕃王朝。雅隆悉布耶部落在连年征战中所向披靡,自然离不开部落山神的雄风;山神在推动人间嬗变的同时,它自身也在扭转干坤。于是,这个部落的山神――雅拉香波,青云得路,平步登天,被尊为吐蕃四大山神之首。其实,雅拉香波并非一座大山,在青藏高原成千上万的山神中,它能从一个部落神灵到一个地域神系首领,进而登上霸主的宝座,就在于它屹立在雅隆悉卜野部落繁衍生息之地。 从雅拉香波山神袍笏登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山神成为吐蕃山神最高山神的历史,如果没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吐蕃王,雅拉香波山神就不会成为掠美于世的全藏山神的最高统帅。
㈧ 藏族文化我们班要讲解啊,星期一就要了,要短的不要先百度百科那样,急啊!!!!!!!!(好的再加)
早期西藏苯教主要解决一些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在西藏人民的心中,很多事情就是先用宗教含义价值观判断其取舍,在民间信仰当中对山神的信仰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古代传承到现在,大山有山脊,还有众多小山,这就形成了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下面有附属神,成为了整个完整的神系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神系依附于山系,像大山一样坚定和高大,山系因为神系而变得更加巍峨和神圣,形成两个既相辅相成又独立存在的完整的体系,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藏族这个大山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藏族地区有四五个大山神和众多较小的山神,才让太老师讲述:“传统社会里结婚,女方还要在出嫁前去拜男方所在地的山神。”他还介绍了几个藏文化的符号:哈达、有吉祥图的图像、转经筒、法号、佛珠和玛尼堆。
㈨ 求教一个关于藏区神山的问题!(不了解的不要乱说)
雅拉神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境内,海拔5820米,系大雪山山脉的第二高峰,是康巴地区着名的神山。 根据藏族古老的传说,远古时期雪域有九座神山,被合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山"即雅拉香波神山、念青唐古拉神山、库拉日杰神山、诺吉卡瓦桑布神山、阿尼玛卿神山、咬卿顿日神山、岗巴拉杰神山、雷拉居保神山、觉沃月甲神山。由这九座神山组成了宇宙世界。山神则被视为是开天辟地的九大造化神。这九座神山又以前四座为首。 东方卫藏地方的雅拉香波神山(即雅拉神山),其山神又称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神山所在地是吐蕃最古老的雅隆部落繁衍之地,故被奉为最大神山。他常以一头躯体白如海螺的白牦牛的身形显现,从嘴里不断喷出雪暴,是一个化身兽形的神灵。被尊为四大山神之首。 雅拉雪山雪线下是浩瀚稀有的红杉木原始森林,山腰有众多各具特色的雅拉友措(俗称小海子,海拔3800米),雅拉措和镇朗措(又名姐妹湖,俗称大海子,海拔4200米)。雅拉友措水呈五色,雪峰倒映,经幡飞舞,姐妹湖开阔壮观,水深莫测,云雾缭绕;早上湖面宁静,平滑如镜,神山倒影,十分迷人;午后起风,湖面涟漪四起,阳光照射,满湖银碎;景区内有天然温泉药池16个,古驿道两旁为天然牧场、在这里,你可以观赏到集雪山、冰川、瀑布、海子、森林、草场、河流、温泉为一体的丰富自然景观。
㈩ 萨托利山山神有什么用
萨托利山山神的作用主要是给人加速。抓山神需要2圈半体力,可以做体力药水抓。山神在晚上容易出现,只要山神在,树上的昆虫就会不同时间段更新,布满大树上,以保护山神。建议直接跳伞飞上去抓,要两圈半体力,可以做体力药水抓。
游戏介绍:
塞尔达传说是任天堂所推出的知名游戏系列。最初于1986年在任天堂旗下的Famicom平台上推出了第一款作品《海拉尔的幻想:塞尔达传说》,之后发展成为系列作品。
《塞尔达传说》系列是有史以来综合评价最高的游戏系列之一,和任天堂的马里奥系列、精灵宝可梦系列等并列为公司的招牌作品。其中1998年推出的《塞尔达传说:时之笛》在metacritic网站收录的全球媒体平均分中以99分位列历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