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着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2. 中国传统文化有那些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了,附上小资料:
中国书法、国画、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你问的彩陶是先民们在满足于物品功用的同时,因巫术、图腾、游戏等需要或用来美化陶时装饰的,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国画历史悠远,在文字诞生之前就有图画了,它伴随着文字一起演变发展而来。展子虔( 隋)的《游春图》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幅古代山水画卷了。
3.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建设中国特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汉开辟的丝绸之路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许多志士仁人、高僧学者、工役商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把热汗和鲜血洒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经历了**,也经历了改革开外,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也一道与共和国茁壮成长。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传统文化挑战。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另外,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称星巴克开进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呼吁要将星巴克赶出故宫,认为其“破坏了故宫的“神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附和者人言汹涌,反对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冲决一切罗网之气势。反对者认为,星巴克进入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这里开了6年。“星巴克”是美国消费主义精神的代表符号,更多的是与小资、时尚联系在一起,这与暮鼓晨钟、苍凉威严的紫禁城能和谐地搭配吗?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 针对这个事件,星巴克全球总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应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分店。我们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开设这家分店的。我们一直并且会继续表达我们对(紫禁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我们也为让这家店适应紫禁城的环境作了认真的努力。 而中国的学者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孙晓忠教授认为,当故宫失去皇权后,这个空间对内形成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外则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当代最为中国化的符号。而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种外来的消费文化,它入驻故宫已经不是商业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实际上宣告着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挪用。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在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的今天,纯粹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故宫里的星巴克”则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然而,看到这众说纷纭的局面我有了很多感慨。我认为不管是热爱故宫的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当然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和谐的、美丽的、完整的故宫,而不是一个被广告牌或者是店铺扭曲了的地方。” 这些简单的事实,就很大程度上表明文化的传承与回归,是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虽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对它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全球化面前,文化的传承与回归主要靠我们青年人。我们要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节日的传说、由来以及它的源远流长,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我们应该做到继承本土元素,不断创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同时适当吸收外来艺术中的精髓,融合中西方优势,更好地顺应时尚潮流;争取传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宣传。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输出机制。 然而,我们也不必计较哪些是传统,哪些是时尚。需知今日的传统,亦是昔日之时尚。现在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只要是有益的,可以不论中国、外国,传统、现代。这样做,其目标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丰富我们的文化。**同志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我们对当代西方思潮决不能不加区分地全收,而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在吸收优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丢弃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在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会审视和明辨,学会取各家之精华,丰富自己的头脑和阅历,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
4.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体都包括什么
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体包括:
1、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2、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
3、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如《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6、中华诗词: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9、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1、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12、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3、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二、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4)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是外来的扩展阅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2、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 中国有哪些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6.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以下: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特性。中国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一种“宗教神学”的特点,“天”“神”是其主要内容。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时期,这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按刘歆的分法共有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
杰出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总的来说“儒、道、墨、法”对中国影响最大,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起了主导作用。外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学。
二十四史:“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读史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
古代兵法:“兵者,诡道也”。兵法归属于传统思想的书,其实仅《孙子兵法》一本,其余兵法,只能算作战经验类的书。而《孙子兵法》的思想又属于道家思想。因此,不理解中国道家思想,而能掌握孙子思想者,古今未有。人前背诵《孙子兵法》者,装点门面而已,其实什么也不懂。
7.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来文化的影响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国外引入中国的
汉末期佛教的传入。 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的冲突融合。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南北交流,西北与内地。 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 元时期的阿拉伯文化随军事活动的汇通。 明时期的传教士开化。 清末期的西学东渐。洋务运动。
9.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有哪些
传统文化不只8大类,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1、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2、民族戏剧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
3、酒令
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4、国画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5、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9)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是外来的扩展阅读:
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0.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它们的来历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