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冰墩墩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冰墩墩的文化内涵是:
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思是敦厚、诚实、健康、活泼、可爱。它不但符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而且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特点结合。而冰墩墩的头部造型灵感,则来自头盔。头部外壳的形状取自冰雪运动头盔,并用彩色光环装饰。
冰墩墩社会评价
吉祥物的诞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成果,凝聚着国内外众多民众和专家的智慧,体现了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两个吉祥物生动可爱、独特精致,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
生动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热切期盼、对全世界朋友的盛情邀约,形象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友谊、理解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也热情表达了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Ⅱ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注:《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其哲学经典就是《易》经、《黄帝经》。其文化内涵就是中华“道理”在物质与民族精神上的体现。
文化与文明是紧密相联的,只有文化达到高度发展,才有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中国,文化、文明,原本都是哲学用语,其词首见于《易》经,如“文明以正”、“文明以说”、“刚健文明”、“天下文明”等。什么叫做“文”?综合古籍文义,知道天地相交、阴阳互依、刚柔并济、相反相成之道,通其变化,知其必然,并以之律己、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之“文”。如《周易·系辞》说: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阴、阳〕,远取诸物〔天、地、山、泽、风、雷、水、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总天道、地道、人道、时变之四维为一个整体,纵横道理而求其德,故有“天文”、“人文”、“鸟兽之文”等不同的分称。若用现代通俗之语表述,就是研究、总结、掌握了客观自然规律,以之为指导思想而做事业,就是“文”,它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唯其如此,古人造字就突出地强调其“人文”特点:画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在其胸部画出一个心脏,表义为:研究天地万物而明其道,就必须用心思考。商代的人在甲骨上用刀刻字,为了省事,“人”中间的这个“心”字,有时候也省刻为简单的几种形式。
什么又是“化”呢?化者,“教行也”。(注:《说文解字》)“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周易·贲·彖传》)此之谓也。
所以,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它就与以下4个命题密切相关: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着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注:《论语》)“克己复礼为仁”(注:《论语》)此之谓也。
望采纳,谢谢!
Ⅲ 何谓文化内涵
什么是文化?我的理解是:
“文″指的文字。“化”指的化解、理解、悟性及道德修养。中华文化已有五千年之久,自从古代文人发明了文字以来,人们运用文字的学习,使记忆、理解、悟性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从而产生了“文化”。
由于人们不断深入地学习文化,头脑里的知识、悟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有道德修养的觉悟。
有文化的人大多数是运用文化知识服务于广大民众,他们心地善良,为发展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自古有话,无文化之人说不出大道理,作不了大事。只有学习文化、运用文化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发展社会进步。
“文化”实则上指的是:通过学习,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为别人着想、从而形成了有文化的人。
Ⅳ 节日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意思
文化内涵:内涵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所以文化内涵必须具有哲学的视野,才能挖出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比如围棋,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暗藏天机,玄妙莫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需要胜负的竞争,在361个点上比拚力量与智慧,但吴清源大师感悟的就是一个“和”字,下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棋盘就像宇宙一样浩瀚无垠,下棋要一手一手保持平衡,在全局和谐上下功夫,追求的是每一粒棋子都恰到好处,它蕴含天地均衡,万物兴旺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说,围棋顶级高手下的不是算路,而是一种境界,一种文化,这里面有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等各方面内涵的展现。
Ⅳ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文化的含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一词,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固有的语词,最初它是“文”和“化”两个概念。“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又引申为礼乐仪制、文章、书籍、美德、善、柔和、华丽等多重含义。“化”的本义指改易、变易、感化、转变,后来又演变为教化。
因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地,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这些对文化的划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的,它是一种尝试。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文化还可分为生产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Ⅵ 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这些都不能叫做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谓精髓意思是要精炼,我觉得是老子的八卦图。我看过一个关于十二生肖的说法,很符合中国文化精髓的含义
十二生肖共分成六组,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我们中国人全部的期望及要求。
第一组: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两者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果只有智慧不勤劳,就变成了小聪明,光是勤劳,不动脑筋,就变成了愚蠢。所以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两者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大胆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一味的谨慎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也很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
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过柔易弱,太柔了就容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第四组是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向目标奋进,羊代表团结和睦。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更需要团结和睦的内部环境,只有集体的和谐,我们才能腾出手追求各自的理想。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注意团结、和睦,必然会落单。所以,个人的奋进与集体的和睦必须紧紧结合在一起。
第五组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你光是恒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的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
第六组是狗和猪。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属猪,有的人属狗,这意义何在?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期望我们要圆融,不能偏颇,要求我们懂得到对应面切入。比如属猪的人能够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诚;而属狗的人则在忠诚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
Ⅶ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呢
文章作者:[头脑] 近来谈论“文化”的话题较多,涉及的内容很广,对我们更清楚、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文化很有好处。只是,很多论述文化问题的文章中对“文化”含义的理解和使用多有不同,使得问题的探讨往往很不集中、深入。 现行的“文化”一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 最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这恐怕是“文化”的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 再有是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 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如“敷文化以柔软”等。 目前学术中常用的文化涵义有,一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 再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我认为,“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 “人化”,也就是“非兽化”。指兽或猿的心理、行为方式的“非兽”的或“异己”的变化或变化状态。 (猿的生理方面的“非猿化”、“异己化”我们通常称作“进化”)。比如,猿在当初第一个典型的“人化”表现或状态,就是遮体的“一块兽皮”。这是就是从兽“化”出来的,又是任何兽类都不曾具有的“状态”,即“人化”、“文化”(最早的“人化”状态当然应是“打制石器”)。最初的“人化”状态、表征还有,如烤食、(多余猎物)饲养、(御寒)皮衣等。再“人化”一些的是称呼、烧陶(受灰烬余物启发)、煮食、种植,再后便是分工、血亲禁忌、组织、项链、岩画、葬祭、战争等等。“人化”到这时,再称作“人化”就不合适了,也就是不够“人化”了。此后我们还是将此种“非兽化”更文雅地称为“文化” 更舒服些,此称呼使我们更容易忘掉我们的“兽类出身”。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人化”现象。这应该就是“文化”的本质。当然,所有“人化”成果的基础是人类在“生产”方面的“人化”。 “文化”就是成熟形式了的“非兽化”、“人化”。正是从这个角度,马克思曾指出过,“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关于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诞生、关于自己的产生过程的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证明。”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人最高贵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人。”这就是“人化”本质的“文化”。用“家里话”或最通俗的话讲就是,离畜生越远的东西就越“文化”。这种“文化”可最高概括为,“人(们)的(人化的)即定的广义活动模式”。即人们已然形成的食、思、做、乐等等的内在习惯方式。 或更理论化地表述为——“人们(个人和群体)积淀在自身心理、意识及各类行为中的人化状态和内在活动模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中国人同西方人在娱乐、生产、政治、观念等方面的“依然状态”和“活动模式”显然是区别很大的,这就是“文化区别”。 总之,这里的“文化”是对人们不同生存状态、人化状态的较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但又将这些有机包涵在其中了。 这是“文化”的最本质涵义或定义。显然同上述种种含义不同。上述诸含义都没能完全包含此涵义。而此涵义则完全涵盖了上述诸“文化”含义中内容。换句话说就是,上述诸“文化”概念,都是从本文的“文化” 涵义或定义中引申出来的。 如作为“知识”的文化,如学文化等,实际指的是对“人化”产品的继承、吸收。 作为“物质、精神产品总和”的文化,如玛雅文化,仅指的是“人化”的外在体现物。 作为“社会习惯、风俗”的文化,如饮食文化,指的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方面。 作为“教化”的文化,如传教等,指的是促使“人化”的社会手段、途径。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如文艺、理论等,指的又是人们娱乐、主观思想方面等等。 需强调指出的是,苦雨网友对“文化”的规定(“文化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再思考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方式而已。”)和燕山王子文中对“文化”涵义的实际运用,与本文中的“文化” 涵义十分接近。 笔者和许多网友认为,目前中国的几乎所有弊端和希望,都隐含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之中。因而欲兴国事民婚,对我们的“文化”不可不细察。从中找出切实可靠有效高效的振兴中华之路。此文仅是初探,望能有更多人士对此多多关注,论述。 讨论“文化”问题不应是纯理论问题,应是揭示和解决我们现今国家、国民基本生存状况方面的问题。我国、我族在中世纪何等辉煌,可近现代为何光辉不在?看看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现代点儿的东西都不是中华文化的贡献——如马列主义(国家主导思想)、共产党(执政组织)、市场经济(经济形态)、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利机构)和电动机、电脑、电视、电话、制服、革履、高楼、柏路、煤气、暖气,以及LADY FIRST、交谊舞、交响乐、KALA OK 、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甚至洋灰、洋火、洋嗓子、洋油灯等等,总之我们目前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我族人在享受别人文化的成果,想起来实应令我族人汗颜。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不是应受到震撼吗?不错,外来的这些文明玩艺儿刨根说,几乎又都可归功于我们祖上的“四大发明”(这是西方人一个叫恩格斯的明确无误地指明了的),但是我们能否象一个叫阿G的人那样说,“我们的祖宗比你们阔多了呢”?
Ⅷ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怀、儒家实践的精神
梁武帝的时候,有一天傅大师去看他。他头上戴着道冠,身上穿着枷沙,脚上穿着儒生的鞋子。梁武帝就问他,你这是什么打扮?你是道、是僧还是儒?他回答说,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怀,儒家实践的精神。
这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内涵。【哲园】
中华文化的内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官方治政的厚黑学,一个上面说的是中国文化精神,主要反映在中国智识阶层的身上( 胡适、鲁迅、罗素、黑格尔等等人早都进行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劣根也不少)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盘、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Ⅸ 文化内涵是什么(简单易懂。)
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劳动结果,是人类实践的一切产物。
“文化”的汉语词典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望采纳,谢谢
Ⅹ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另有人以此为名。
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2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 、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着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7 、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8 、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9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0、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 来源于《中国文化概论》大纲绪论部分。
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根据人们探讨某个事物人数的多寡则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对于其他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多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大文化;而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少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政化(即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倡导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导,有什么样的政化,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这个定义揭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2)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3)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
(4)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选自 《社会学教程》 易益典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wén huà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义: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当代人学家,文化学者张荣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阐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为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贴切的理论支持。在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的综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与实际,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层次、在历史性层次、在社会性层次、在自我性层次予以贯通和表达,这种表达就是文化。文化蕴涵人最高贵的意义,以信仰真理;知识善行;仁爱美情来砾炼人格是人最高贵的意义,也是文化的最高表达。文化也是人学的社会呈现,人的真理只能是原于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质又都体现在人的生命中,因为自然的秘密存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学工匠和科学智者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人才能超越出对科学狭隘和封闭的理解;超越出对哲学无视个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对神学的灵魂与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过对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幸福是人与人激情的热流从心河弛向爱之深海的温馨;是善良人的单纯。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其额头必然散发出幸福的光芒。为幸福学的产生奠定了论论基础;文化是文明的裁体,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直接导致文明的出现,文明是血缘、种族融合与信仰探索的发展结果,人类文明更高的层次应当是在全人类在建设“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中:将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来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的成果,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层次、在历史性层次、在社会性层次、在自我性层次予以贯通后,产生人类共同体文化的结果。文明社会和文明存在是循环的,是循环的生命群体存在,并在人类共同体文化的基础上达到顶峰。文明社会一直在发展中走向人类社会的高级趋势,是自然与人类、物性与人性、神与人共通、共一、共荣、共生的发展;是人类幸福(高级文明)只能是人格社会的产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态和谐共进的结果。应当以文明学的研究及其应用来解决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信仰之间、人类之间、人及其环境之间等等发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须从人自身及其生态的上升与和谐入手,实现人类文艺复兴与人类共同体是迈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实,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此意义是否理: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核武器.这种批评是否合适 (1)如果把语言包括进去,该定义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有破坏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愿与实际的偏差,文化的创造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但结果相反,因此,张凡月先生认为,如果加上语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员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将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保存入脑,形成文化密码,由于这些离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经过大脑而得出种种行动,这一点上,与动物受到体能的支配一样. (3)后天学习而得.
本质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社会学家、《工会博览》杂志副主编艾君先生指出,谈“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将文化理解成三性,即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广义说法。他认为,文化的概念是很难界定的时而很大,时而很小。广义的“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实际任何理论概念的产生,都有着它很难具体界定的问题,但艾君认为,对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他认为其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台京剧、一部着作、一个活动”等等都属于有形的。他指出,在当今社会里“文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精神食粮、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例如,我们如果把某阶段的历史纳入“文化”范畴,只能是说这段历史给予我们思维的启示,或者这段历史被写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说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再譬如,有人对商业企业的全聚德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异议,认为全聚德不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实际不是全聚德这个商业店需要保护,而是全聚德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所形成的商业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商业历史的启迪、价值品牌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需要保护。因此,在对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认为,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念、社会认知度而发生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文化”仅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说法;后来,随着我们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认为“精神”已经无法完全包含一些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在后来的一些重要文献里便采用了“先进的文化”概念,实际上精神的范畴已经摆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进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畴。
什么是“文”?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 “
化”就是改变。笼统概括一下就是,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