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如今的酒文化已经充斥社会的各个年龄阶段,大到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人,小到高中的学生。而最突出和让人意外的是近些年大学生的酒桌文化越来越强烈。
现在的大学生,动不动就一群人出去喝酒,社团聚会,喝酒;以前的老同学聚会,喝酒;有高兴的事,喝酒;伤心痛苦的事,喝酒。
我有个好朋友,他在武汉上的大学,每次我看他在朋友圈晒的各种聚会照片,或者深夜酒瓶相碰的照片,我调侃他说:大学这么多彩,结识了那么多朋友,尤其夜生活很丰富哦!
没想到他回我说,他其实很心累。各个团体动不动就聚会,说好听点就是联络感情,难听点就是请“领导”吃饭,这个领导往往就是社团的部长、主席之类所谓的领导者,而在酒桌上懂不懂得说话、人情,关系到他小干事能不能竞选中部长、主席。
而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很大一部分是花在喝酒、请客上面,大部分时间也都占用在这上面,很难再去享受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相关如下
其实,后来我又问了一些高中同学,很多也是有这样的现状,酒文化中的人情关系蔓延到大学中,给大学生造成的挺大的困扰,却为了不会错过团体的话题,跟上团体的频率,往往他们也付出了很多。
大学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与社会接轨,而不是总在围墙,对于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好处。但一些不好的习惯,风俗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减少流入学校,沾染不好的习惯,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B. 中国的酒桌文化都有哪些你如何看待酒桌文化
酒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我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们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有句俗语叫无酒难为宴,无酒不成礼。就是说,如果宴席上不上酒,就不能成为宴席,没有酒,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好以礼相待。由此可见酒桌文化的讲究是很多的。
民间则不同,一般是按年龄辈分、主和客来排座次的。就是说,有时按年龄,年龄大的坐主位;有时候按辈分,辈分高的坐主位;有时候按主客,一般都是客坐主位。但也有客不压主的说法,所以有这个习俗的就是主人坐主位。
酒桌文化不仅仅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过度敬酒劝酒就是酒桌上非常不好的习气,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以能喝为荣,既损伤身体,又伤感情,带来了不好的风气。
C. 在职场中,你是如何看待酒文化的
中国的酒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我觉得烟可以没有,酒一定要传承下去。因为有些时候没酒真的没那个氛围。有句话叫无酒不成席,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在职场中,你是如何看待酒文化的?
酒桌文化一直是很多公司,企业当中的职场文化。前两天还听一个朋友说,要去谈一下业务,顺便和企业的老板联络一下感情,这种联络感情我们都听得明白,就是要参加组织或者参加酒局了。那么在很多公司当中,这对于员工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D. 谈谈你所见到的“酒文化”
我所见到的所谓“酒文化”,并没有什么积极向上的东西。
无非就是这些:
你喝不喝,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有病?酒治千病,感冒药?没事没事,谁那么娇贵,罚三杯。
开车?开什么车,出了事我担着。
。。。。。。
我觉着,这不是什么酒文化,是毒药兑水的挤兑文化。说这些话的人,连狐朋狗友都算不上,真正的不值得结交。
其实,真正的酒文化,是亲朋好友们坐在一起酒会时,猜拳行令,吟诗作赋,以助长酒兴,图的是一个开心,能喝就喝点,不能喝,也可以吟诗唱曲喝果汁,不会刻意挤兑彼此。
如今,诗词歌赋没能在酒桌上传承下来,挤兑暗斗倒是学了个全。
所以说,嘴馋了,自己小酌两杯就好。实在一个人喝不下去,也要找知己一起,酒桌上会挤兑文化的人,我是觉得,离得越远越好。
E. 如何看待酒桌文化
在古代时,酒桌文化是一种礼仪,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也显得更加有仪式感。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而如今的社会下这种热情好客已经越来越变得畸形。酒桌文化却变得越来越“丑陋”,大抵是劝酒,以喝的多为荣,动机复杂,全部都是一种“情谊绑架”完全失去了以前文人行酒令饮酒赋诗的高雅情趣。在我看来,其实境界高的人从来不需在酒桌上寻求自己的价值。
其实无论是酒文化,还是敬酒文化,都不是陋习。相反,饭局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社交。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才是其本来的目的。
而喝酒只是一种活跃气氛的娱乐手段。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已形成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不可否认,喝酒能够活跃气氛、增进感情。中国的酒桌文化,是一种礼仪,也是一门艺术。
酒桌文化变丑陋的原因:
1、面子心理,打肿脸充胖子。
饮酒要适度,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端起酒杯就停不下来,我们目前的酒桌文化推崇“能喝”就是好汉,酒量好意味着爽快,酒量差意味着认怂。中国人又特好面子,在酒桌上,很多人都会选择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挣回“脸面”。
2、强权思想:敬酒不成便罚酒。
骨子里老想着去统治别人,也是一种封建思想的残留。有这种心态的人,常常认为媳妇儿必须得听丈夫的,儿子必须得听父亲的,在酒桌上表现为敬了酒你就得喝。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常加到别人头上,一旦遭到拒绝,就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敬酒便成了劝酒,甚至演变成逼酒。
F. 怎么理解中国的酒桌文化
中国酒桌文化的特点有:拼命劝酒、以多为荣、势利虚伪、浪费资源以及动机复杂。可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酿酒技术不断进步发展,饮酒文化也伴随成长,酒文化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无法改变。
第一,劝酒。
到了酒桌上,酒不是你自愿在喝,而是别人在强迫你喝。这个来敬酒,一看是领导,那个来敬酒一看是什么什么。你都很难拒绝。不是不能拒绝,而是拒绝可能会伤人情,所以你最终难下决定。这样,酒桌的气氛就很不好,给人造成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第二,以多为荣。
国人喝酒往死里喝,说什么“喝死咋也比枪毙强”。创造这句俗话的神人恐怕深有体会,要不怎么会把喝酒喝枪毙联系到一块。喝完一杯又一杯,喝少了就该挤兑你了,“你不行啊。你看谁谁谁多能喝,多够意思”。
言下之意你不多喝,不往死里喝酒是不够意思,人家不会考虑你的酒量,不会考虑的你的身体健康。他把你挤兑的喝了酒完成任务(他未必就很爽),你身体难不难受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欧美人喝酒是品酒,适量为止;而中国人喝酒是以多为荣,喝酒往死里喝。
第三,势利。
在酒桌上进行敬酒,给领导敬酒是重中之重。你应该看准时机,要善于给领导挡酒等等,把与领导喝酒当成是博取他好感的机会,你这么为领导考虑,真的是为了他好吗?如果你是领导,恐怕又该等着人来敬你了,在下属谄媚的祝福中获取一份优越感。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奴性与等级观念的体现,这些,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反而靠着酒桌文化大有加强之势。
第四,虚伪。
之所以称之为酒桌文化而不是酒文化,因为中国根本没有酒文化。酒桌上的那一套不配称为酒文化。中国人喝酒从来不关注酒,只关注喝酒人。他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喝酒人身上,最多考虑这个酒的味道好不好,恐怕从没有人在酒桌上探讨过关于这个酒的口感、工艺、厂家、产地以及包装等等。
第五,浪费资源。
喝了那么多酒,上了满满一桌子菜,恐怕到最后动不了几筷子。饭店不心疼,反正交钱了,还能剩一大堆泔水。可这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浪费比奢侈更无意义,因为奢侈好歹能让人得到满足,不顾从来没在喝酒上得到一丝快感,喝少了觉得是一种味道一般的饮料,喝多了酒感觉难受。这些资源放到更有意义的用途上恐怕更好吧。
第六,动机复杂。
很多饭局是为了进行不正当交易而开设的,饭局之中掺杂大量假恶丑的东西,酒桌之上权钱色交易不绝,最后可能一筷子不动。
如果觉得人喝多了容易松懈,想要趁机拿下,大量事实告诉你,没用的!对方并不傻,你的意图他很清楚,因此他会有准备的,万一你真的在他酒醉的时候成功了,他酒醒后一定懊悔,从而对你怀恨在心,你们以后的关系就很难说了。不如在清醒的时候说开,让对方做出理性的选择。
G.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酒桌文化
透过酒文化,我们看到了人是钟情白日梦的动物。由于世俗百态,人学会了在幻象里认同纯真,认同完美。由于社会的繁芜多变,人懂得了不可以时时有聚会、聚餐、祝酒词,那样如同活在“假性认同”的囚笼里。也由于人性的复杂,人才不得不练就了美化自我的幻想,甚至陷入自恋性幻想。借着举杯祝词,人们尽可能表达酝酿已久的美好愿望(就像人的梦,它可以潜意识实现你压抑的愿望),借酒精壮胆,还可尽情宣泄压抑已久的最本质最狂妄的理想认同,如:我狂恋奥巴拿,我若不错失机会早就是李嘉诚那样的人了…之类的认同幻像。
透过酒文化,我们能感受到接纳情结的魔力所在。酒文化对解愁和提兴的快速性,已渗透人心!人们离不开它,甚至沉迷它。这不仅因为酒精对神经刺激产生的物理快感,还有人借酒精输入的勇气,可以呈现防御背后的实像,让我们容易看到人脱下面具后的本真。如果问“我是谁”,怎么认识“我-你”,捷径之一是:喝酒醉酒。
H. 民间的酒文化盛行,该如何正确看待酒文化呢
酿酒,饮酒是千百年来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成了人们审美的需要,有了表达和表演的功能,以及欣赏和创造的价值体现。由此可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三、饮酒有度,物极必反
造酒和饮酒在中国可谓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文明饮酒是酒文化的主要体现,也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前提。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倡导文明饮酒、科学饮酒、理性饮酒的消费理念,创造一种健康、 时尚的消费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