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保护好农业传统文化,工业化会使传统农业文化衰败吗
一直以来,学界对农村衰落的原因看法不一,部分人认为农村的衰落是被动的,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这种观点的论据很简单:工业和城市“挤占”了本应属于农村的资源和人口,导致农村不可避免的衰落。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以19世纪的欧洲农村为例,多层分析。
综上所述,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农村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改变,并不是衰落,而是通过改变“惯性”的生活方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
㈡ 什么叫“空壳村”
空壳村是指村集体没有固定资产,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所有经费开支全部来自上级财政拨款的村子
㈢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家书屋僵尸化、空壳化问题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
摘要 亲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从农家书屋整个建设历程来看,农家书屋工程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农村公共图书室的建设经验,在短期内建起60万个农家书屋,迅速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惠及7亿农民群众,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项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在巩固与发展阶段,工程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工程入法,丰富内容产品供给,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用知识改变了一批农民的命运,取得丰硕成果。
㈣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不足
(一)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不强与双带致富的要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村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无固定的收入来源,少数村还存在负债情况,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维艰,村民生活困窘,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村”。目前,在全县263个行政村中,无集体收入的村有18个,占6.8%,集体收入2万元以下的有188个,占71.5%;农民人年均低于2500元的村仍有2个。
原因分析:
1、先天不足的问题。我县南部发达地区的许多村,经济基础较好,这些村的党组织依托特色产业的辐射作用,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较多,具有先天优势,能起到龙头作用。而北边一些欠发达的村党组织虽然也在千方百计抓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缺乏资源优势,加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负债包袱,很难找到从根本上改变全村面貌的发展思路,如南台乡南台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地理条件差,没有固定的支柱经济作物和产业,无村集体收入,至今仍负债2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400元,是我县的重点贫困村。
2、干部能力的问题。一方面,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落后,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带领群众闯市场增收致富的办法不多、思路不清,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一些先富起来的村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还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
(二)一些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村村干部没有合适人选,在选拔村干部时往往是“筷子中间拔旗杆,矮子里面选将军”,降格以求,后继乏人的现象非常突出。这样选出来的村干部往往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年龄偏高的现象,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原因分析:
一方面,个别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发展年轻党员、能人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发展党员工作滞后,党员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加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措施不力,效果不佳,后备干部储备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微薄,村干部待遇低,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村里留下的大都是“3860部队”,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如二塘乡二塘村村民共人,其中,18岁以下的561人,18—45岁的699人,45岁以上的393人;外出务工的357人,其中,18—45岁的336人,占该村同阶段年龄人数的48.1%。调查问卷反映,认为待遇低而不愿意当村干部的占41.3%。
(三)一些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淡化与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农村党员丧失了政治荣誉感,不以自己是一名党员为荣;少数农村党员干部自身作风不正、办事不公,体现不出先进性,在群众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非但不能发挥引导和带头作用,反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阻力,有时甚至与党组织唱“反调”。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动摇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使人们价值取向和信仰趋向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在多样化的价值观面前,一些党员的价值选择出现困惑,产生了误区,正确的理想信念淡化、动摇甚至丧失。部分党员对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清,对社会转轨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过于悲观,由此导致对党的宗旨的怀疑、失望。
2、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队伍“出入口”把关不严。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中简化程序,为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致使一些党员质量“先天不足”,成为不合格党员,降低了党的威信。在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监督制约机制,造成出口不畅,导致一部分不合格党员滞留党内,影响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活力。
3、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滞后。一些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方法仍比较陈旧,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管理效果不理想。极个别农村党组织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党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处分的不处分,治党往往偏宽偏松,给党员和群众造成“只要不犯大错误,谁也抹不了他党籍”的印象。
(四)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格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村在党组织设置上已显得相对滞后。一方面党组织关系模糊,出现了“支部管支部”、管理矛盾频频发生的情况;一方面,不少农村流动党员还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
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农村党组织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和经营联合,涌现出不少农业协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凝聚了一批党员和农村中的能人,进而给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带来新的需求。同时,由于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的精心规划和不懈努力。同时也要求我们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信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㈤ 对于农村的“空巢”现象,你如何看待
今年年初的短片《啥是佩奇》大火。引起人们对于空巢老人的关注。
另外农村老年人的思想保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所限,不能自己安排好晚年生活,只能精神寄托大部分都放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