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阳殷墟简介 安阳殷墟的介绍
1、安阳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
3、1961年3月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3月20日,安阳殷墟景区恢复对外开放。
Ⅱ 殷商文化的文化遗产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遗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着名的古都之一。
兴建殷墟博物苑
为了保护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风采,早在1987年,安阳市就兴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来又不断增建妇好墓、车马坑等附属建筑,以恢复其原数千年前的历史面容。
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宫殿遗址之上,是安阳最重要的一处文物景观,被中国政府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安阳殷墟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誉为“世界青铜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这里出土问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时,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杨锡璋告诉记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们直观了解和认识殷墟。”
弘扬殷商文化
杨锡璋介绍说,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开了这座地下博物馆的神秘大门,中国近代考古学也由此诞生。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发掘与研究,在这里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业作坊、车马坑等众多古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牙器等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2001年“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名列榜首。杨锡璋认为,殷墟所蕴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对华夏子孙有着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安阳移民
安阳市委副书记赵微说:“我们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新文化。”为建造博物苑,安阳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别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世界的安阳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恋土”习俗,轻易不愿离乡背井。但为了确保工程用地,安阳市政府在这个村划出了21万平方米的拆迁区域,要求区域内的村民迁到距离该地较远的地方安家落户。
骈秀如原为小屯村村民,不久前拆迁到了安阳市体育场附近。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没有文化,但很为身边有这样的古文化而自豪。打心里说,我们不愿意离开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殷墟参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先祖创造的文化,我们做点牺牲值得。”
她说:“政府也很为我们着想,拿出很高的拆迁费帮我们安家。想想越来越多的人会来看殷墟,心里就觉得透亮。这也算是我们为保护殷墟和弘扬殷墟文化对国家所做的一点贡献吧。”
Ⅲ 安阳都有哪些历史文化
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攸久,文化遗存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祥地,安阳古城是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安阳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打动人心、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是在这个城市中曾经辉煌的殷商文化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安阳独特的人文魅力。1、殷墟: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使之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将殷墟建设成为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大遗址公园,把殷墟作为一个保存完好、环境古朴自然、历史信息丰富生动、文物遗址和出土文物均被真实有效保护、给人启迪、供人欣赏的古老文明遗址,世世代代传续下去。总体构思为:一河、三区、五景,即以洹河为纽带,依托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岗区,形成五个景点组团:入口标性景、殷墟博物苑、王陵遗址展示、洹河绿化带和周围整治。
2、古城:既继承与发扬古城的整体历史文化风貌,又便于开发、改造、创新,体现时代要求,实现传统风貌的延续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古城格局、传统街区、典型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坑塘、古树名木、空间轮廓和整体环境为重点,突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以保护为基础,实现古城的有机更新和传统风貌的继承和延续。将来的安阳古城,城隍庙、高阁寺、郭朴祠、许三礼祠堂、钟楼、文峰塔、天宁寺与仓巷街传统街区,东、南、北大街,唐子巷等历史街区浑然一体,环城河清彻宜人,两岸绿树成荫,景致优雅,展现出安阳明清古城的历史风貌。
Ⅳ 殷墟文化所代表的文明有哪些特点
首先,根据考古发掘结果,远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后期,小屯殷墟已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式城市。这里的中心区有几片夯土地基。其中较大的一座宽8米,长近30米。小屯及其附近,有铸铜、制陶、制玉石器、制骨等手工业作坊。当时手工业不仅已经和农业分工,并且已经相当发达,集中于城区。中心区有祭殉坑,当为房屋奠基及祭祀鬼神时的牺牲品。占卜是一种宗教活动,甲骨片刻辞后贮藏在坑穴中,近似于后世的档案。在小屯村西约200米处,发现南北向的一条灰沟,已探出的部分达750米,沟宽7~21米、深5~10米。据推测,它可能是王室周围的防御设施。离小屯约2.5公里的西北岗帝王陵墓的墓地,有亚字形大墓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墓室面积330平方米,加上4个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墓中及附近埋有殉葬的人,少则数十,多的可达一二百人。近年来,在殷墟西区陆续发现1000多座小墓,一般长度只2~4米、宽0.8~1.2米、深2~3米,其规模比起大墓来,相差很大。随葬丰俭相差更大,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阶级和等级的分化程度,以及当时的葬制习俗。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大量殷墟遗物中,如陶器、青铜器、玉石、甲骨上,都曾发现过文字。尤其是刻字甲骨出土最多,已发现的达16万片以上,单字达4500个左右。如前所述,在二里头的陶片和二里岗期的骨片上,现已发现了类似殷墟甲骨文的刻字,表明这时已经出现文字。如果再往前追溯,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陶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前身。而商代的文字制度,是用汉代所谓“六书”的方法,以记录语言。它已成熟到足以记录史事,包括帝王及臣僚的名字,战争、祭祀和狩猎等的事迹,史事发生的月日和地点。这表示小屯殷墟文化已进入历史时期,不仅只是有了文字而已。甲骨文字乃是殷墟文化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它标志着小屯期的殷墟文化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
此外,殷墟文化还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例如,殷代玉石的雕刻,尤其是玉器,便是这种特点之一。妇好墓中出土的玉石器达750余件,其中绝大多数是玉器。这是迄今发掘出来的数量最大的一批玉器,而且品种众多,雕刻也很精美。它们在制作技术上表明人已有熟练的操作水平;而造型和花纹方面,许多都是头等的美术品。这些花纹和殷墟铜器的花纹,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是殷墟艺术的重要的表现。殷墟又出土了许多骨雕和象牙雕刻,它们的花纹也是和殷墟铜器上的相类似。妇好墓出土的一对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便是这一类中的突出的精品,实属前所未见。精湛奇巧的琢玉工艺,经过前期的发展,至殷墟时期大放光彩,成为上古世界的艺苑奇葩。
殷墟文化还有一特点,那就是制陶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灰陶占绝对优势。它代替红、褐、黑陶而成为主要陶系。其发展的另一表现是刻纹白陶的出现和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后者当为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从二里岗期开始传到中原,至小屯阶段日见流行,成为小屯陶器群的一个组成部分。质地坚硬、实用美观的釉陶,开汉代以来享誉全球的中国瓷器之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
总之,商代殷墟文化确实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古典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同时,它又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独有的个性和特殊的风格,具有自身色彩的特殊性。
总之,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争妍竞秀,相互影响,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孕育着独特而又古老的中华文明。
Ⅳ 殷墟出土的文物都有些什么
关于奴隶社会时期一般的雕塑制作,属于商代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一地就很丰富,其他如偃师、郑州各地的商代遗址中,也有少量的陶塑动物出土。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种人像、鸟兽以及虎纹磬等。
Ⅵ 安阳殷墟中出土哪些遗迹
殷墟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古老的洹河水从城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Ⅶ 安阳殷墟遗址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我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0多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殷墟内有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多年前我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提供了坚实证据。
Ⅷ 安阳殷墟出土了哪些文物
[编辑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编辑本段]青铜器世界独一无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么精美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谈到殷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鹏这么评价。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杜金鹏说,安阳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这些青铜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实际上,安阳其他一些证据证明,这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铜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钢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而这个内范表明它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这样来讲,如果它是一个圆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壮观多了。
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要进行铸造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器的炉同时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铸造工人,这个浇铸是不能间断的,能把各个工种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非常严密。
殷商的青铜加工业如此发达,但安阳周围并没有高品位铜矿以及冶炼青铜所必需的锡铅矿石。有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在矿石的产地进行冶炼粗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这里,进行配比熔炼。当时的铜矿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一带,而锡、铅的矿藏则主要在江西一带。有学者推测,商代频繁的战争,可能也与争夺矿产资源有关。
商代的石器与玉器亦可谓琳琅满目,殷墟出土的玉器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学者们认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为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那么可以这样设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这可要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
[编辑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见
“殷墟作为非常明确的商代古都,这个证据是非常充分的。”刘庆柱说,殷墟有好多东西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刘庆柱说,殷墟考古发掘70多年来,发现墓葬计8000余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种类有带墓道大墓、长方竖穴墓、无墓圹墓及祭祀坑等,这在世界其他文化遗址中是少见的。这些墓葬等级森严,随葬礼器的大小、形制、组合、数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级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规模宏大,杀殉众多,礼器精美。妇好墓的随葬品达1928件,而平民、奴隶则随葬品很少甚至没有。
刘庆柱说:“在殷墟的墓中,有4个墓道的是王墓。王为何要用4个墓道?这是在喻示着‘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归我管’。换句话说,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