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长安洛阳是现今的哪里
洛阳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长安市现在的西安市。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年之久。
唐长安城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面积约87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宫、西内苑、东内苑),是同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
长安名字的又来
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⑵ 历史上文化中心是如何变迁的
有交通和战争影响。
有人才能有文化,人多的地方文化发达。交通方便的地方人口才能稠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经济就会发达,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好,物质生活质量有了保证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促进文化,科技发展。(一般经济中心也都是文化中心)战争消耗人口,破坏经济发展。因此长期有战争的地区文化一般不会发达。而国界上是战争经常发生的地区,所以很少有文化中心在边境上。所以综合以上因素来看一般以首都为中心的一些地区(至于范围也是有交通情况决定)就是文化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交通情况是:北马南舟。但马匹是属于珍贵资源。中国古代除去唐等几个极少数的朝代民间能普遍的用马匹来作为交通工具,而其他朝代马匹都是战略物资,只有国家,军队才能大量使用。更有甚者连国家也很少拥有比如像宋朝。而舟船情况就不同了。第一,制作舟船的材料极易取材,主要就是木材。第二,舟船的成本低,材料易得,制作完成就可使用。而马匹需要喂养照顾,耗费钱粮。第三,千里马日行千里,但又有多少马是千里马。而普通的舟船一日可行近千里吧。所以作为交通工具舟船比马匹有优势。再者古时中原王朝总要受到北族的侵扰。所以古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上大体是由北向南“迁移”。早期是在黄河中下游,因为那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而且舟船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越来越利于人们使用。再者中原地理比较平坦,适于陆运。并且河流较少水运不便,影响水运技术发展。所以到北宋以前国都一般集中在中原地区。
到了南宋与来自北方战争和科技不断发展提高等原因文化的中心南移,同时国都也大体向南偏移。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建造使得南北文化得到沟通传播(我觉得主要是由北向南传播)使得南方的文化越来越发达。历史上对京杭大运河的评价远远高于长城的评价。接着由于国都南偏,南方经济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也有北方连连征战的原因。而且南方水力发达,而水运技术也日益完善。水运无论是在量还是速度方面都远远优于陆运。经济和文化在南方得到迅猛的发展。极大超过了北方。所以以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就一直在南方。
后期由内陆水运发展到海运。而且京杭运河作为主要交通力量的作用减弱。因为文化需要不断也其他文化交流沟通来完善自我,进化。这样才能不被淘汰,传盛下去。这不仅需要南北的沟通,更需要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因此海运得以发展壮大。虽然中国后期的封建王朝长期靖海,但因为巨大的利益驱使中国民间海运屡禁不鲜。借此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为了方便。经济文化的中心也由南方内陆城市转移到有海运港口的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州地区,不但海运便利而且向内陆的水运也很发达。
⑶ 洛阳为何能列入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都经历了哪些朝代
因为历史文化的传承,洛阳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而且在古代的时候,洛阳经历的朝代也非常多,一共经历了十三个朝代,分别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晋。这些朝代都在洛阳这片土地上诞生,所以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再者洛阳作为一个文化中心圈也是在历史上存留时间最久的,所以这里经常能发生很多汉族寻根或者寻文化的活动。洛阳就像一个文化孕育的摇篮一样,这里也出了很多的关于文化的历史名人。比如:周公在这里制定礼乐制度,然后孔子也在这里问礼,以求发展。时间到了宋朝,程朱理学也在这里开展和被创造出来。再到朱熹的理学的集大成,都是在这篇土地上发生发展的。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洛阳成为四大古都也是无可厚非的。
⑷ 洛阳洛龙区都是什么,想了解一下,
洛阳洛龙区地图
洛阳市洛龙区是2000年6月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洛阳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以原郊区南半部为基础成立的城市新区,辖区面积244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人。
洛阳洛龙区简介:
邮编:471000 代码:410307 区号:0379 拼音:Luolong Qu
洛龙区辖2个街道、4个镇、2个乡:安乐街道、镇北路街道、关林镇、龙门镇、安乐镇、白马寺镇、李楼乡、古城乡。区人民政府驻关林镇。
洛龙区南有山清水秀的龙门伊阙和1.5万亩森林公园,北有12公里滨河风景带和7000亩隋唐遗址农业观光园以及正在规划实施的万亩牡丹基地,西有2万亩周山森林公园,中部为40平方公里新城规划区,人居环境优良。
洛阳牡丹冠压群芳。洛龙区区牡丹种植史已有1300多年,牡丹文化积淀深厚,现有牡丹种植面积3000亩,洛南万亩牡丹基地正在实施。
洛龙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还是佛教释源白马寺;无论是关帝圣君幽冥之地,还是迷离静谧的隋唐城遗址,无不令人心弛神往,流连忘返。
外来客商到洛龙区投资所需相关手续的办理,将由区招商办负责,施行区长派单制和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制,为投资者提供快捷的办证服务。
区政府对在洛龙区投资的工业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区政府指定领导协调服务,除国家、省、市统一安排的必要检查外,其它收费检查评比活动一律实行审批备案制度。
⑸ 隋唐洛阳城的建都理念
必然原因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选择在伊、洛盆地的“ 天下之中”, 建设成周洛邑,从思想理论、伦理道德和地理方位实践上最早认识了“东西南北中”“ 五方 ” 之 “ 中”的都城中心地位,从地理位置上提出了都城必居 “ 天下之中 ” 的概念,第一 次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内涵上确立了都城选址居中的重要标准和基本原则。把都城建于国土之中,既是控制天下的原点,从政治、军事上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又有利于对全国四方有力的控卫,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还便于政令迅速通达,地方朝觑和交纳贡赋,体现 “ 王业不偏安 ” 积极向上的思想,符合中国社会以和谐为主旨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 ,隋炀帝帝下诏令杨素、杨达、宇文恺营建东都,论刑政得失时,所提到“关河重阻,无由直达。联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仍是在强调炀帝君临天下的中心地位,只有建都居天下之中的洛阳, 他才能通过巡游有效巩固自己至中、至尊的地位。
必要原因
都城的确立,虽要考虑历史的、政治的、军 事的、 文化的、地理的等等多种因素,但首要考虑的还是经济因素。没有充足的物质供应,就不可能形成全国的经济中心,也就不可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秦汉建都关中,正是以关中为基本经济区而保证了首都的物质供应。但在西汉之后,因长安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刘秀建都洛阳。由于关中八百里秦川面积有限,当关东黄、淮大平原的田野渐渐开垦出来后 ,关中农业经济区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开始下降。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作为关中农业命脉的郑国渠、 白渠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又因河床下切,灌溉面积减少四分之三,甚至十分之九,“ 和汉代相比,减少三万八九千顷之多”。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使关中长安吃的粮食供应发生困难,不得不仰赖于关东农业经济区槽运来的粮食。几百年间,关中已成为胡、羌杂居地区,关中战乱水利失修,北方正统和大量汉人南迁,也 “ 使得四川与长江下游能逐渐得以开发,兴起了一个与北方抗衡的江南经济区。
至隋代,特别是灭陈统一中国后 ,“ 地狭人繁 ”的关中渭河的粮食,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央政府增多的官吏、驻军和增加的人口需要,供应极端困难。东南粮食可以转输于洛阳,但转输至长安得改用陆路绕过三门天险,既运粮有限,又耗费耗时,得不偿失。开皇十二 年(592年),“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 ,人民吃饭穿衣的问题已无法解决。一遇灾荒,连长安中央政府的官员也没有吃的。如开皇十四年(594年),“ 关中大旱人饥 ” ,隋文帝只得亲“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到富庶的关东经济区的洛阳解决吃的问题,并 “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粮贩给,不以官位为限”,成为名符其实的“逐粮天子”。说明洛阳的经济地位已远远超过长安,临近山东河北与江南等产粮区的洛阳更是交通、经贸的中心。 统一以后,仅靠584年修的广通渠之遭运山东之粮已无法解决关中的粮食问题,还必须充分利用江南的物质,把东都洛阳作为经济政治中心,以保证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 。
主观原因
营建东都原因。以前,有许多学者谈到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原因,多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却未提及其迁都的主观原因。这一原因在今本《杂记》中有所反映:“时有术人章仇太翼表奏云:‘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冲,不可久住。开皇之初,有童谣云:修治洛阳还晋家。陛下曾封晋王,此其验也。帝览表怆然,有迁都之意。即日,车驾往洛阳。改洛州为豫州。
《资治通鉴-隋纪四》亦有类似记载。“不可久往”之义,胡三省注:“木旺在卯,雍州在西,酉位也,故为破木之冲。洛阳为中土之地,适合木命人居住。 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宇文恺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伊阙,使宫城、皇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宫”。
⑹ 介绍几个唐朝比较繁华的城市
唐朝着名的大都会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三个都城和一个经济重镇.
唐代东都洛阳城市历史
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唐朝君主暂时移居洛阳前后共40余年,称为东都。
东都洛阳城的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这是有意区别于京城 的布局,准隋江都宫榆林宫两例,可知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的。洛阳西北隅适占洛阳城地势最高的位置,在这处负隅高地上建造了宫城、皇城,并形成夹城。宫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东隔东城,西面连苑。宫城、皇城本身又都内外彻砖。皇城之南并界以洛河。宫城后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又建东、西隔城。皇城东面有东城,其北建含嘉仓城。外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为里坊区。洛阳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长安城。含嘉仓城粮窖密集,存储来自河北、河南诸道的官粮。洛阳戒备的坚固严密,远在京城之上。
外郭城,共设8个城门。城内街道纵横相交成棋盘式布局。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洛阳城内共有 103坊,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内正中设十字街。缩小里坊面积,划一方三百步(一里)的里坊规格,这是洛阳故都(北魏洛阳城)旧制的恢复,对里坊居民的控制,显然比京城大兴更加强化。
洛阳小于大兴(《元河南志》卷一(洛阳)罗郭城“周回五十二里”。《长安志》卷七:“唐京城外郭城 周六十七里”)但比大兴却多设了一个市——三个市,并且都傍可以行船的河渠:通远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丰都市通运渠;大同市通通济、通津两渠。大部分坊的面积一致,约0·5平方公里,是沿袭北魏洛阳城的坊制。这种坊制影响很大,当时许多地方州县城内的方整坊里,都应是取法于洛阳。根据洛阳市、渠的安排,可以推知洛阳的设计,比大兴更多地考虑繁荣工商业的问题。
隋唐洛阳城具有独特的设计和规划
唐东都城的宫室创自隋朝。隋代基本奠定了东都的形制,到唐高宗时又对东都略作整修,唐代对东都城作的较重要的改革是修建了上阳宫,上阳宫成了东都的主要宫殿。和长安的大明宫一样,避开了洛阳的原来宫城的布局。上阳宫选地傍皇城,开门的方向又以东为上,很清楚,这是为了继续使用洛阳皇城的设备,有意地和皇城组成一体,这是都城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
唐朝初年,经过隋末战争破坏的洛阳城市腹地经济已是残破不堪,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前,洛阳却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国内国际交通望的形成,这是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主要有从洛阳往西域去的丝绸之路和由岭南道过大庾岭至扬州入运河进洛阳的商路。
当时,洛阳的居民以士农工商四类人为主。洛阳城有大量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酒楼和旅馆。与此同时,也已经产生了许多小商小贩。许多外国商人也在洛阳经商。随着洛阳陪京地位的日益重要,洛阳城市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洛阳是一个重要的科举考场,每次考试都聚集了大批赶考的士子。
东都洛阳城市居民分布的特点如下:洛水两岸的坊居民较少,因为洛阳每当发水灾时,洛水两岸的坊首当其冲,受害最深。东都城东南角及长夏门定鼎门等郭城南边和郭城东边一些坊的居民比较稀少,这是因为东都城东南角郭城东边一些坊远离城市中心,一般居民不喜欢,但由于是东都城风景最美之处,却成了部分仕途失意者和文人学者的理想居所。定鼎门大街正对皇城端门,两侧之坊多为皇族贵戚高官所住。北市多为贫民聚居之地。胡人多数居住在北市和南市周围的一些坊里。
隋唐时期中原城市形态布局对周边地区和国家产生很大影响,唐王朝许多边城和周边国家的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受到了洛 阳城的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遗址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渤海国是唐至五代期间,由靺鞨族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完备的都城。该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的河谷盆地。西濒忽汗河(今牡丹江),故称忽汗城。上京城的形制和布局明显仿照唐长安城,为横长方形。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宫城、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中央,宫城之内,南北分布着五座宫殿基址,前朝后寝之制。皇城在宫城前,为官衙所在。外郭城周长16296米,设10个城门,由纵横街道分成若干居民里坊。皇城南门前的南北中轴大街最宽,俗称“朱雀大街”。各里坊四周筑墙。
唐代城市是里坊制城市发展的一个颠峰,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世界上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作了非常详细具体的研究与论证,洛阳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已为人们所接受。
唐扬州城
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市区及近郊。现在地面上仅存城墙残址。扬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400余年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始筑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筑广陵城,后经汉、东晋多次重筑。隋开皇九年(589)改称扬州,设扬州总管府。唐代在此设大都督府,成为淮南的政治中心。它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点,是繁华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据勘察和史籍所载,唐代扬州分为子城和罗城。北为子城,又称“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区;南为罗城,也称“大城”,是居住区和商业、手工业区。这种分区的布局是唐代有都督、节度使驻节的重要州城的通制。子城在今城西北 2公里的蜀岗上。子城北壁曾发现有篆书阴文“北门壁”戳记的晋砖和楷书阳文“西□□”的唐砖和莲花纹瓦当,可知唐扬州子城是沿用吴、楚、汉、晋、隋故城而建的。周长约7000余米。南墙与罗城北墙相接,成为罗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
城为土筑,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在子城南面,城墙仅存残迹,最高处不足 5米。关于罗城的范围,有三种意见,其实际位置尚待证实。唐代城市普遍为里坊制,置居民区和商业区于封闭的里坊中,实行宵禁但史载唐扬州城有繁华的长街、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成都。
http://www.phoer.net/?uid-3451-action-viewspace-itemid-2138
⑺ 隋唐洛阳城以后又什么规划吗
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下月开工
下月,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宁人坊、明教坊和天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开工,这标志着古都文化核心区隋唐洛阳城的“南大门”——定鼎门遗址片区将再添隋唐风格标志性景观。
隋唐洛阳城是我市文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是隋唐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市最能体现古都文化的核心区域。为保护利用和活化文化遗产,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我市启动了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方案的编制和立项工作,以展示隋唐文化和丝路文化,建设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根据规划,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分为遗址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和预留区,将形成“一心”(定鼎门门址和定鼎门前广场)“两轴”(天街遗址展示景观轴和郭城城垣遗址展示景观轴)“三片区”(宁人坊遗址展示片区、明教坊都市休闲片区、郊野生态湿地片区)“多节点”(定鼎门门址、城垣遗址和天街中段考古发掘遗址等)的景观空间架构。
该项目实施后,将重新展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格局、外郭城格局和里坊制格局,再现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都城的城市礼制文化。项目在保护遗址完整性的同时,还将融入遗址公园的休闲休憩功能,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游客体验,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场地空间,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为古都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供重要支撑。(记者 常书香)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⑻ 洛阳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洛阳的发展历史是: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东有虎牢关险地,西有函谷关要塞,北依邙山,南对龙门,伊、洛、𫗮、涧等河蜿蜒穿行其间,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说法,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建都立国的理想之处。
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洛阳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称。从东周到后唐,在长达1000余年的时间里,洛阳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曾活动在这里。
(8)洛阳文化中心是什么时候规划的扩展阅读:
洛阳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洛阳市位于豫西地区与东秦岭褶皱系,地势西高东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脉。伏牛山自西南横贯南部,外方山为东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贯中部伸向东北,崤山位于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为伊、洛河分水岭;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内最高点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⑼ 简述唐长安城布局规划的特点及其体现的文化意义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