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是产业文化

什么是产业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01 14:58:19

Ⅰ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3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4月,教育部论证确定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

Ⅱ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2)什么是产业文化扩展阅读:

范围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Ⅲ 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什么文化产业有哪些类别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Ⅳ 文化产业,定义是什么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此间举行的2003中国卡通产业论坛上说,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不一样,国内有些媒体对国际间的文化产业数字进行简单对比是不科学的。

王永章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这是今年9月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

而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远远不止以上门类,眼下媒体经常发布我国跟国外文化产业的数字差距,实际上这些数字没有多大可比性。比如,日本文化产业产值近100万亿日元,占日本国内GDP的18.3%,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但日本的文化产业包括体育、旅游,范围非常广泛。韩国、美国、欧洲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都不一样,所以不同国家间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非常不科学。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最起码还应该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希望采纳

Ⅳ 什么是文化产业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
不用的地区或者说部门有着不同的分类 下边是其中的一种:

1.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
2.文化艺术业;
3.文物保护业;
4.广播电影、电视业;
5.文化娱乐业;
6.体育;
7.摄影及扩印业;
8.园林业(包括公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
9.广告业。

特征:

1.它应该具有提升人类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质的内涵,更应该注重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
2.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行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
3.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举例来说:

通信文化产业

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运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信、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由此诞生了通信文化产业。

Ⅵ 文化产业是什么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应该说,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昭然若揭,并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的效应。[1]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Ⅶ 什么叫文化产业

1、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

2、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打造“文化产业”的概念,这是从中央层面上首次确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

3、2009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具体见网络。

4、文化产业可被分为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具体见国家统计局国统字[2004]24号《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有。

Ⅷ 文化产业有哪些分类和概述,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Ⅸ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联姻是个全新的命题,新是新在文化产品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进入研究领域,促使书斋式的文化研究面向市场,这对传统的研究格局是一大冲击。
什么是文化产业? 简而言之,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资产增殖。应该说,从有商品以来,就有经营文化产品的商人,但是君子耻言利的传统使得文化研究者与商业行为自古就有一道鸿沟。现代经济的发展驱使文化人纷纷下海,但多是科技人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改行的,仍然埋首书斋,日复一日的笔耕如故,对文化产业很少关注。
90年代以来,新的酝酿就在萌动,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有两种看似相互背反的观念在知识界中引起反响: 一种是要高扬“文化中国”的理想,这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崇高的追求,对新世纪又寄予这样的厚望;另一种是强调“知识致富”,认为21世纪最能盈利的是文化行业,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毫无疑问,从传统观念看来前者重视义,后者看重利,这两者难得兼容。然而这最能赚钱的与最崇高的理念都以文化为支柱,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全方位开放势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汹涌而来并与文化研究联袂,已经势不可挡。曾儿何时,精神产品能不能商品化的争论,言犹在耳,那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载入新一代的史册,这预示在文化观念、研究课题和研究体制上都面临必要的调整。正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一成立,就以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为课题,拉开序幕。
这是对策,是权宜之计,还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大计? 从文化学科的发展来说,有没有与文化产业联手的内在趋势? 是这一问题能不能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纳入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不论是八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的传播,还是九十年代“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旋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是人所共知的常理。那在知识系统中与科学技术并立的另一大类,人文社会科学呢? 能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却未必得到人们的认同,虽然介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经营管理一向受到重视,但是哲学、文学、史学等创造制度和文明而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却受到冷落,以至在“智力资本”的概念中几乎没有人文知识的地位,充其量也就是作为科技人员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伴随人文价值观的失落,人文知识分子走向边缘化,因此在科学技术成果中要求突出人文精神的呼声日益见高,其中尤以人文知识分子的反响最为强烈。对此,愤世嫉俗的,孤芳自赏的,无可奈何的都不乏其人,然而任何情绪化的感叹都无助于理性的思考,重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尤其是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亟需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把握文化研究的潮流,及时调整规划和人才机制,才是人文社会科学改革之道。
从现代科学的走向来看,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离开人们的生活经验,17世纪牛顿从苹果掉在地上发现万有引力,18世纪瓦特从水壶盖被蒸汽掀起发明蒸汽机,这都是从生活经验的启示中引发的科学创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加远离日常生活,原子能、基因与太空探测,靠人的肉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却愈来愈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这在中国表现最为明显。哲学工作者中出现诗人哲学家、散文哲学家,读者给哲学研究者冠以这样的称号,反映了哲学平民化的要求。
突破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向消费、流通领域深入,愈来愈重视对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历史学也失去代圣人立言的神圣光环,从治国理政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各类社会生活丛书的出版,将芸芸众生的穿衣吃饭,婚丧嫁娶,休闲娱乐,推上大雅之堂,这对专事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王朝兴亡盛衰,那种大事变、大业绩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论自然科学的远离生活经验和社会科学向生活经验的靠拢,这两极背反的发展趋势,都同样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分别从不同的方位体现对人类力量的进一步开发。因此一切有助于表现人类思维、情绪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也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包括目前尚不能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某些前卫性的文学艺术,在21世纪的中国也必将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民众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文化产品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人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21世纪文化产业崛起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然而遗憾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却远远不能适应已经发展的形势。以史学读物来说,已出版的有关社会生活着作,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在时间上多局限在古代,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甚为稀缺,理论研究更为滞后,许多缺门无人问津,最近出版的一套休闲专着,全部译自外文,有的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等选题,在国内闻所未闻。
经典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论述, 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马克思视“生活”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进而指出:“现代历史着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对论述社会生活的历史着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一贯强调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人的解放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史学着作走向深化的表现。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学术界却姗姗来迟,首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没有及时跟上这日益变化的学术趋势。试看当今的社会科学规划中又有多少与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有关的课题? 社科基金又有多少资助这类项目? 课题的选择又有多少与民众的需求接轨? 就如社会风尚史的研究自古以来佳作迭出,建国后史学界却没有一部专着问世,研究这类问题的往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缺少研究的积累,而又急功近利的出版,又怎能不使此类成果沦为粗糙肤浅、简单重复。
为什么学科需要的、民众热衷的在这边受到冷落? 按照既往的习惯,规划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都以政治和经济为重点,为政治服务是社会主义学术倡导的方向,但不能因此眼睛只向上看而不向下看! 这种只为上层参考服务而不为读者服务几乎成为学术组织者的思维定势。文化产业浪潮的到来,预示文化研究成果必定要走出“资治通鉴”的老路,回归百姓的案头,这是文化研究发展的战略,而不是策略,怎样化被动为主动,是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产业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