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春节农耕文化什么意思

春节农耕文化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1 20:03:16

❶ 春节的真正由来

春节是老一辈说的“年”,起初都源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另一个传说是:年是一种野兽,到村庄残害百姓,所以到除夕那天人们会爆竹驱年,这种习俗最后演变成为了春节。

春节,起初来源于农业文化,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无比。

❷ 农耕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
二:取宜: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
三、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
四、和谐:农业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是农业的本质。

❸ 什么是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

❹ 农耕文化是什么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❺ 什么叫农耕文化,什么叫农业文化

农耕文化就是基于农业生产所以产生的一写文化

特征,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最基本的,还有就是

春雨后耕作等等这类文化,而农业文化就是基于农耕衍生出

的文明,现在的大部分文化都是在基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

火把节这种具象的文化,还有其他一些食物烹饪等的习俗等都是具象表现。

❻ 春节的文化意蕴及其传承价值是什么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

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

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相关习俗

1、发红包

春节期间,长辈会给予晚辈一些礼金,以红色信封包着,称“压岁钱”,通称为“红包”(粤语作“利市”)。有经济能力的子孙,也会给予长辈红包。红包的金额不等:在中国大陆,人民币一百元到一万多元不等;在台湾,新台币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当普遍。

2、逛集市

新年来临之际的集市或市场会贩售新年有关商品,如鲜花、玩具、服装甚至烟花,方便人们买礼物用来走亲访友或居家装饰。在一些地方,购买年花跟西方购买圣诞树的传统无甚不同。

3、新服装

农历新年期间穿的服装主要是红色或是其他鲜艳的颜色,因为人们认为红色能辟邪。此外,人们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象征着新的开始。亦有人穿着汉服或唐装等中国文化特色服装。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春节

❼ 什么叫农耕文化,什么叫农业文化

简单的说就是农耕文化就是基于农耕经济上建立起来的文明所产生的文化,是与游牧文化相对应的一个词,比如汉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可以看做是农耕文化,而蒙古族所创造的文化就是游牧文化.
而农业文化则是一个较为狭窄的概念就是指的农业生产中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农耕或者是游牧文化都可能有农业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只要包括农业生产就一定有农业文化.

❽ 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春节有的文化内涵是拜岁,开门炮仗,斋日,聚财,开年(开斋日),姑爷节,拜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不同的地方,春节习俗也是有区别的,如北方春节吃饺子,据说与张仲景有关;南方春节吃醪糟,醪糟的历史更悠久。

过去人们除夕守岁分岁酒,分的就是当年所酿之新酒,一般是米酒,也叫醪糟或酒酿,而不是现在的老白干之类。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农耕文明历史文化内涵。农耕文明时代,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岁岁如是。

人们生活节奏慢,辛苦劳作之余,偶尔会在小的节日里聚会宴饮一下;更会在丰收之际,尤其是除夕、元旦(指农历大年初一)时祭祀天地祖先,爆竹声中一岁除,把酒话桑麻,总结过去,同时积极谋划来年,憧憬未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纳吉庆。

那时的节日,节味浓,人情味更浓。现在城里过节,节味不如农村,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城市化以后,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快,人人之间缺乏过去那种淳朴的人情味,加之城市景观与农耕文明时代的田园风光、“四合五天井”民居等建筑也相去甚远。

❾ 农耕文化是什么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村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岭遗址还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1][2][3][6]
沉淀形成
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
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水利事业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7]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8]
发展理念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农耕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8]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
相互依存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8]
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这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完全符合中国农业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际。

❿ 我国农耕文化反映在哪些节日中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新周刊 文/李国庆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保卫春节是保住中国人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

着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担任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05年圣诞节前夕,他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卫春节宣言”为题的报告会。据在场记者称,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告会并没有引起校园学子的强烈兴趣,有1万多学生的大学只有百十人到场。

《新周刊》:除去春节,中国还有中和节、上巳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即便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前,它们也不为人所知。问题出在哪里?

高有鹏:你刚才说的那些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数大约有20多个。如果把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个,连24节气也算节日。但的确,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应该说,传统节日一旦成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它就具备了特殊的节日功能,可以支撑它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造成它们弱势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的功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它们感觉也很难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国外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能抢占空缺。现在,中国的所有节日都变成假日了,随便怎么搞都行,没一点文化。

《新周刊》:有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响世界,世界也改变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和外来文化的公平竞争中落后的。

高有鹏: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所有过圣诞节的中国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鲜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过度地保护传统会有负面作用。但民俗和传统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系统,这套系统维系的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举个例子,我在一栋楼里住了几年,但还不知道我的邻居叫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应有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们之间缺乏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认同,所以互不来往。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一帮人聚在一起体验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圣诞节是不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内的,你不可能在那里面找到归属感,闹腾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松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本国节日肯定是最受重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越来越衰败,这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周刊》:过什么节对于普通人是自由选择,必须要用“保卫”来要求他们选择传统节日吗?

高有鹏:我在《宣言》里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能有人觉得大题小作,说得过了,但我的确有这个担心。保护春节只是一个契机,真要保住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跑去过洋节了,没人理春节,如果真到那时候,估计我们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样的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对本国传统的保护却做得很好。你怎么看?

高有鹏: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已过了冲动和浮躁期,中国人还处在不冷静、不理智的阶段,自信心不足,对本国文化的价值没有正确估计。所以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是韩国人。

《新周刊》:抛开文化的因素,你认为人们还有可能重新对春节产生兴趣吗?

高有鹏:对春节的再开发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它充满了仪式感,有圣诞树、圣诞帽、唱诗班这样的符号让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足够的道具和符号,所以过春节的人群基本上已经断档了。目前要恢复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是个很大的难题。

阅读全文

与春节农耕文化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