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水浒传中体现出哪些民俗文化

水浒传中体现出哪些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01 23:16:15

㈠ 刘传录:水浒中梁山好汉们怎样过春节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生活的宋朝时期,是历史上幸福指数最高的朝代,节日的宗教色彩淡化,娱乐成分大大增加,节日成了宋朝市民阶层的狂欢的代名词,特别是春节更是放大到极致,宋朝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更有甚者从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二都称为过年。皇帝和上层文化精英与民同乐,宋朝人春节放假,原则上大年初一前后各放三天,元宵节放假七天,腊八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节又放假三天,春节这一个月中就放假20天,助推了春节的节日文化的发展。

宋朝人过的春节实际上叫元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只是民国实行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才改称春节。《水浒传》中过节的场景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对元宵节的描写。书中虽然没有写过年的场面,从对元宵节的描写来看也会很隆重的。

宋代过春节普遍开始燃放爆竹。水浒中出现了一个放炮高手,呼延灼在推荐凌振时提到,“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看看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凌振又放一个车箱炮来,那炮直飞在半天里响;凌振就岸边撒开炮架,搬出号炮来,连放了十数个。号炮者,兴兵列阵埋伏冲杀的信号,仅为战场之帮衬,不是战场之重要武器,宋朝还没有实质上的火炮,凌振的炮兵部队只是一群放爆竹的高手。可以说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术已经很成熟。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这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宋人过年都要饮酒。水浒中饮酒的文字不在少数,说明在宋朝饮酒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过节,宣和五年宋江军营中的元旦酒宴、宋江领军剿灭了王庆班师回京的元旦筵宴。还有宋江在花荣寨里度民间元宵节和描写京师元宵节,都刻画的令人如临其境。还有宋江安排自己的弟弟宋清管理酒宴,说明了对酒宴的重视程度,《水浒传》全书六百多场(次)饮酒,描写相关的酒业状况、岁时饮酒习俗、饮酒礼仪、宴饮时尚、饮酒器具、酒令、酒的种类品牌等等,通过这些环境、背景描写,显示了那个时代酒文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的宋代酒文化全卷。

宋朝人过春节是和“灯”分不开的。水浒中也多次提到“灯”和元宵节,宋江“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正月十五傍晚,灯会进入高潮,“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天汉桥边扎起鳌山,街边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大名府也家家门前扎起灯棚,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这与历史记载是相吻合的,据《东京梦华录》说:“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宋朝人过春节不仅仅穿新衣,还要男女戴花以示庆贺。《水浒》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宋江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柴进、燕青在东京酒楼上,“凭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幞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诉他们:徽宗给每个班直“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才能自由出入大内。可以看出宋朝人过春节是要簪花的,这在梁山好汉中是有所体现的,东京的中级军官林冲、徐宁都戴美丽的花,连大名府的侩子手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贫苦渔民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鬓畔常笄四季花”,一年四季都戴花。宋江所作的《满江红》中写道:“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出席菊花会的众头领,每人都在鬓边插上了菊花,至少宋江本人是插了菊花的。第八十二回,梁山好汉们头上全部戴着御赐的金花,参加了皇帝的筵席。男人簪花发展到宋朝,几近极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当时每逢重大节庆,君臣都有戴花的习惯,此即《宋史·舆服志》所说的,“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东京梦华录》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当时节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对美的欣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民俗。

从水浒中梁山好汉过春节,我们可以透视出宋朝的春节真正的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朴实儒家文化理念,还原了了宋朝市民丰衣足食的的幸福生活

㈡ 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

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2)水浒传中体现出哪些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2)水浒传中体现出哪些民俗文化扩展阅读来源:网络:民俗

㈢ 水浒文化的水浒文化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水泊农民起义。
北宋中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济宁一带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1119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打出“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旗号,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起义军以梁山泊为根据地,展开流动作战,杀贪官,除恶霸,打官兵,袭州县,声震山东,横扫河朔,威逼京师。宋徽宗先后派童贯、高俅率十几万人马前往梁山泊围剿,义军先后取得两败童贯、三败高俅的重大胜利。随后,义军进入淮南地区攻取淮阴(今江苏邳县东),转战江北,向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等地挺进。宋徽宗急令海州知府张叔夜镇压和招降义军。张叔夜设伏兵袭击义军,起义遭到重创后退守梁山。官兵乘胜追击,义军濒临绝境,宋江招安投降,起义失败。
从宋江起义失败到《水浒传》成书,正值女真、蒙古族后先南下,广大人民在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纷纷高举义旗,啸聚山林进行反抗,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就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在民间长期流传。
南宋后期,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和描绘了宋江等三十六头领的姓名和绰号,民间艺人讲述、演唱水浒,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小说开辟”条目中记有“公案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有四千余字叙述宋江起义的情节。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大批水浒戏。在这些戏中,水浒英雄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一百零八人,水浒根据地梁山泊水寨已渲染的有相当规模。至此,水浒故事中人物塑造、规模扩展、场面烘托、情节充实,便日益丰富起来。
以宋江起义为原型,民间传说为铺垫,艺人演绎为基础,着名小 说家施耐庵把这些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终于写成中国历史上一大奇书——《水浒传》。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1314年中秀才,1324年中举人。后赴元大都会试,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搜遍梁山附近有关宋江起义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1332年施耐庵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令,因与当道权贵不合,两年后悬印辞官。1353年,施耐庵受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之邀成为其幕僚,后遭冷落,遂离开张士诚。这段经历使施耐庵熟悉了农起起义的军旅生活。走出军营,施耐庵在江淮一带以教书为生,潜心创作《江湖豪客传》。书成后,施耐庵依《诗经》诗句,改名为《水浒传》。
传说施耐庵写《水浒传》,有一段时间是在一座小楼上。他有一个习惯,当写作思路一时堵塞时,就情不自禁地“啧啧”有声。他家养了一条小狗,当它听到主人“啧啧”时,就以为是唤它吃食,连忙跑上楼来。施耐庵一见,怕狗打断自己的思路,就用脚跺着楼板,把它赶下去。就这样,他咂嘴,狗上来;他跺脚,狗下去。时间一长,那块楼板竟被他跺断了。而那条小狗也为找不到食物而被饿死。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艰辛由此可见。
《水浒传》不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而且在主观的思想感情方面,施耐庵相当程度地冲破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满怀热情地歌颂和描绘了农民起义运动,把起义英雄作为正面形象进行着力刻画,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鲜明形象,具有光辉的思想价值。 一次起义造就出无数英雄,一部奇书树立了一座丰碑。战火与硝烟随着时空的转换已经散去,文化与精神却在历史的积淀中丰富发展起来。八百年的沧桑,八百年洗炼,水浒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恢宏的气势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浒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基本内容,而且更具有自己的特征:正义诚信,豪迈直爽,乐善好施的忠义精神;不畏权势,爱憎分明,奋起抗争的造反精神;勇敢向上,一往无前,不怕艰险的进取精神;胆肝相照,荣辱与共,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
《水浒传》以细致、深刻的笔触大胆地为来自社会底层或从上层排挤出来的一批人物树碑立传,形形色色的人物闪耀着忠义豪迈的水浒精神。“《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他们“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语),侠肝义胆,爱憎分明,敢报天下不平。逼上梁山奋力抗争—“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苑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侠肝义胆英雄情怀—“双拳起处云雷吼,飞脚来时风雨惊”,“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从智取生辰纲、大劫牢、三打祝家庄,到兵打北京城、智取大名府,再到“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忠义堂排座次,将梁山好汉团队协作精神体现的淋离尽致。从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金圣叹语),到阮小二“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绣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到李逵“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无不折射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本色,至性至情,如凿石裂空,光明如日,澎湃似潮。
义聚梁山,梦断愚忠。梁山英雄重义气,互相帮助,扶贫济弱,表现的是“小义”,梁山泊群雄会集,表现的是团结反抗封建统治,实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义”。尽管义旗在梁山顶猎猎飘扬,但是盲目的忠君思想却成为束缚义军的桎梏。义军将领中除李逵等极少数将领,目无皇帝,“天也不怕”外,绝大多数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种“忠君”思想给起义军造成极大危害,终于导致轰轰烈烈的梁山农民起义因招安而失败告终。
水浒文化是多元的,还包括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酒文化等。 水浒文化是梁山最靓丽的文化瑰宝之一。梁山作为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积淀了豪迈奔放,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里是众多的水浒英雄的诞生地,是气势恢弘的古战场,众多的水浒遗迹,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古战场已不在,遗迹犹存,以水浒文化内涵为主的梁山风景名胜区景点星罗棋布。水浒旅游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所规划实施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线路。在这里,水浒寨、忠义堂、大型唐三彩壁画“梁山泊英雄聚义图”、三十六天罡星塑像交相辉映;断金亭、黑风亭、疏财台三景鼎立,古朴壮观;黑风口,李逵像相互点缀,遥相呼应。新辟的上山线路原始古朴,粗犷陡峭,独具水浒特色,沿途一关、二关景点雄关壁垒,尽显山寨气势;着名书法家范曾先生亲自撰文并书写的《水泊梁山记》镌刻在140多平方米的摩崖上,文笔流畅,气势宏伟,堪称中国当代第一摩崖书;新建的仿宋建筑——水浒街,充分再现了宋代市井场景。
不久前,梁山县旅游部门适时提出了造水工程,委托北京大学风景规划设计中心进行了具体规划,以局部再现八百里水泊的风貌。整个造水工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环山一周的环山河,依据现有地势,形成一条宽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蜿蜒曲折的河道。沿途设置水上军事设施,给人以港汊纵模、莫知深浅的意境,并以此消除山脚地带因开山采石造成的破败景象。目前,这条全长7公里的环山河已开挖了4公里,下挖深度4米左右。另一部分是在梁山北麓,利用废弃窑坑,建造一水库。第一期工程先形成400余亩的水面,营造水泊景象,再现当年蓼儿洼烟波浩荡的风貌。该水库现已完成勘察设计,山东省政府拨款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库建设。造水工程的完成,必将大大改善梁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
梁山民风淳朴,武术表演、斗鸡、斗羊别具特色。梁山是中国武术四大发源地之一,把水浒旅游与中国武术结合起来,开展武术比赛、武术表演、武术修学旅游、武术研究等活动,吸引水浒爱好者和武术爱好者汇集梁山,以武促旅。
打响水浒文化牌,促进经济发展。水浒文化是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其域名、其人物、其精神等均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目前,梁山县成功举办了“梁山国际武术节”、“梁山国际汽车展”等大型活动。 宋元时期,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戏剧相继在民间传播。《水浒传》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白话文,进入成熟的阶段。但是在以后的历史风云中,水浒故事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政治的需要,也在进行着变化并且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一般认为,明朝人高儒在《百川书志》中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水浒传》的祖本。明嘉靖年间百回本,在艺术上有了较多的加工。明万历年间余象斗的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天启、崇祯年间杨定见的一百二十回本,除增饰了余象斗本中的故事外,主要依据嘉靖版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改成七十回本,以卢俊义做噩梦形式把一百零八将一网打尽而结束。因为它保存了水浒故事的主要部分,文字较洗炼和统一,因此就成为了清代最为流行的文本。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以《水浒传》的语言特色为范例,可见这部小说对我国新文学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毛泽东发起的“评《水浒》,批宋江”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水浒传》在全国的出版与传播,形成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水浒传》成书后被传到了国外,以后又被译成了多种文字走向了世界,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苏联大网络全书》称“《水浒传》是14世纪中国文学的纪念碑,这部小说首次通过现实主义形式反映了反对地主和专政的中世纪农民起义,是一部具有丰富形象的画廊。”日本汉学家木村英雄、仓石武四郎等给《水浒传》以高度评价。2005年6月8日,马来西亚翻译出版的《水浒传》在吉隆坡面市。

㈣ 水浒传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哪些

水浒传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三纲,也反应出仁义礼智信等五常。

㈤ 水浒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水浒传》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形象,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从中折射出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精髓:忠与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替天行道、吉凶相救和患难相扶。《水浒传》所反映的这些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㈥ 水浒传中体现的民俗特征及社会环境

逆来顺受,这是封建社会共同的特征。水浒讲的是宋徽宗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辽国金国战乱,人民生活不稳定,加上皇帝喜爱花石纲,弄得已经民不聊生了,所以各地起义很多。

㈦ 水浒传主要思想是什么

水浒传主要思想:

《水浒传》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

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7)水浒传中体现出哪些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从历史角度看,对于《水浒》的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现出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上。反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汉受到招安后又为朝廷去征讨各地山贼,下场悲惨,是出历史悲剧。

作品歌颂和美化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强调“忠义”,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相对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进步,对当时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与水浒传中体现出哪些民俗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